一种食用菌油炸热油过滤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7430发布日期:2019-07-10 10:4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用菌油炸热油过滤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生产设备,特别是一种食用菌油炸热油过滤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平菇等食用菌不易储存和长途运输,为了避免生产高峰期供大于求价格过低,生产加工企业会将食用菌加工成食用菌干或鲜辣酱,其中食用菌鲜辣酱因其味道鲜美、口感爽口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此相关企业对食用菌鲜辣酱的生产设备进行了相应的研发和改进。

在食用菌鲜辣酱的生产过程中,油炸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先将食用菌去杂洗净、沥干,稍加晾干后且片,然后就是油炸的过程了,另外使用的鲜辣椒也需要进行略微的油炸,得到香味十足的鲜辣椒原料;然而为了保证油炸品质以及能让油能循环使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油进行过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对热油进行过滤,但过热的油过滤后在承装时不适于塑料材质的装油瓶,因此影响过滤油的品质甚至后续油炸食品的口味,所以这也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对油炸热油过滤后油温依然较高,不适应于塑料材质的油承装设备,进而影响油的品质和后续油炸食品的口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食用菌油炸热油过滤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利用两个管板设置多根换热管,与热油进行热量交换,在不影响油纯度的情况下进行冷却,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不影响冷却后的油品,避免后续油炸食品的口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食用菌油炸热油过滤冷却装置,包括相连的过滤漏斗和过滤筒,所述过滤漏斗包括漏斗筒,所述漏斗筒一端为开口式的漏斗入口、另一端为过滤底板,在过滤底板上设有底板滤孔,所述底板滤孔的入口端尺寸大于出口端尺寸,所述过滤筒上外套设有冷却箱,所述冷却箱内设有两个分隔内腔空间的管板,两个管板之间形成独立的换热腔,并在冷却箱内隔出进液腔和出液腔,且在两个管板之间连有多根冷却换热管,所述冷却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液腔和出液腔连通,所述冷却箱与过滤筒对应开设有套装开口,在进液腔和出液腔上分别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

该过滤冷却装置在过滤筒上套设冷却箱,冷却箱内设两个分隔其内腔空间的管板,利用两个管板设置多根换热管,另外两个腔分别作为冷剂的进液腔和出液腔,用于换热冷剂的进入,在冷却箱上与过滤筒对应设置的套装开口,将过滤筒伸入并穿过两个管板之间的空腔,在换热管内通入冷剂后,通过换热管与过滤筒过滤后的热油进行热量交换,在不影响油纯度的情况下进行冷却,而多根换热管与热油接触,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且不影响冷却后的油品,避免后续油炸食品的口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换热管在两个管板之间成U形结构。成U形结构的换热管能增加换热面积,提高对热油的冷却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漏斗筒内壁设有多圈引流吸毛,所述引流吸毛往过漏斗筒轴线方向延伸,所述漏斗入口的口径小于漏斗筒其余部分内径。在漏斗筒内设置引流吸毛、以及漏斗入口口径小于漏斗筒其余部分内径的设计,对倒入的热油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热油外溅,适应于食用菌油炸热油的过滤,减少安全隐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引流吸毛设置在靠近漏斗入口的过滤筒内壁上。设置在靠近漏斗入口的引流吸毛能对热油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并减少热油外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滤筒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过滤孔。利用过滤筒上均匀设置的多个过滤孔进行第二道过滤,适应于油炸后存有较多细小杂质的过滤操作,并且可将过滤筒的长度加长,能一次性使用更长时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过滤筒下方还依次连有集油防护筒和集油箱,所述集油防护筒的内径尺寸大于过滤筒外径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油防护筒包括连为一体的入油段和顺油段,所述入油段和顺油段均为喇叭形结构,使集油防护筒组成两端大中间小的集油结构。集油防护筒设置喇叭形结构的入油段,便于对过滤筒过滤后的油进行收集,将过滤筒直接放入集油防护筒内进行集油,避免热油飞溅,增加滤油安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集油防护筒内壁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多条引流槽道。在集油防护筒内壁上设置引流槽道,便于进入的油能快速流向集油箱内,增大流动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集油防护筒靠近入口端的内壁上还设有滤油吸毛,所述滤油吸毛往集油防护筒轴线方向延伸。设置整圈滤油吸毛形成集油防护筒入口端的一层防护网,对两道过滤后的油内杂质再进行一次过滤,保证最后的出油清洁度。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冷却装置利用两个管板设置多根换热管,与热油进行热量交换,在不影响油纯度的情况下进行冷却,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不影响冷却后的油品,避免后续油炸食品的口味;

2、成U形布置的换热管能增加换热面积,提高对热油的冷却效率;

3、在漏斗筒内设置引流吸毛、以及漏斗入口口径小于过滤筒其余部分内径的设计,对倒入的热油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热油外溅,适应于食用菌油炸热油的过滤,减少安全隐患;

4、利用过滤筒上均匀设置的多个过滤孔进行第二道过滤,适应于油炸后存有较多细小杂质的过滤操作,并且可将过滤筒的长度加长,能一次性使用更长时间;

5、集油防护筒设置喇叭形结构的入油段,便于对过滤筒过滤后的油进行收集,将过滤筒直接放入集油防护筒内进行集油,避免热油飞溅,增加滤油安全性;

6、在集油防护筒内壁上设置引流槽道,便于进入的油能快速流向集油箱内,增大流动面积;

7、设置整圈滤油吸毛形成集油防护筒入口端的一层防护网,对两道过滤后的油内杂质再进行一次过滤,保证最后的出油清洁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食用菌油炸热油过滤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冷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过滤漏斗和过滤筒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过滤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过滤筒和集油箱的组合示意图。

图中标记:1-集油箱,2-出油接管,3-冷却箱,301-进液管,302-管板,303-出液腔,304-出液管,305-冷却换热管,306-换热管安装孔,307-进液腔,308-冷却箱箱体,4-集油防护筒,401-滤油吸毛,402-引流槽道,5-过滤漏斗,501-漏斗筒,502-漏斗入口,503-引流吸毛,504-漏斗内腔,505-过滤底板,506-底板滤孔,6-过滤筒,601-滤筒本体,602-过虑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食用菌油炸热油过滤冷却装置,包括相连的过滤漏斗5和过滤筒6,所述过滤漏斗5包括漏斗筒501,所述漏斗筒501一端为开口式的漏斗入口502、另一端为过滤底板505,在过滤底板505上设有底板滤孔506,所述底板滤孔506的入口端尺寸大于出口端尺寸,所述过滤筒6上外套设有冷却箱3,所述冷却箱3内设有两个分隔内腔空间的管板302,两个管板302之间形成独立的换热腔,并在冷却箱3内隔出进液腔307和出液腔303,且在两个管板302之间连有多根冷却换热管305,所述冷却换热管305的两端分别与进液腔307和出液腔303连通,所述冷却箱3的冷却箱箱体308上与过滤筒6对应开设有套装开口,在进液腔307和出液腔303上分别设有进液管301和出液管304,在两个管板302上对应开设有多个换热管安装孔306。

本实施例的过滤冷却装置在过滤筒上套设冷却箱,冷却箱内设两个分隔其内腔空间的管板,利用两个管板设置多根换热管,另外两个腔分别作为冷剂的进液腔和出液腔,用于换热冷剂的进入,在冷却箱上与过滤筒对应设置的套装开口,将过滤筒伸入并穿过两个管板之间的空腔,在换热管内通入冷剂后,通过换热管与过滤筒过滤后的热油进行热量交换,在不影响油纯度的情况下进行冷却,而多根换热管与热油接触,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且不影响冷却后的油品,避免后续油炸食品的口味。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冷却换热管305在两个管板302之间成U形结构。成U形结构的换热管能增加换热面积,提高对热油的冷却效率。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食用菌油炸热油过滤冷却装置,本实施例在漏斗筒501内壁设有多圈引流吸毛503,所述引流吸毛503往过漏斗筒501轴线方向延伸,所述漏斗入口502的口径小于漏斗筒501其余部分内径。在漏斗筒内设置引流吸毛、以及漏斗入口口径小于漏斗筒其余部分内径的设计,对倒入的热油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热油外溅,适应于食用菌油炸热油的过滤,减少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吸毛603设置在靠近漏斗入口602的过滤筒内壁上。设置在靠近漏斗入口602的引流吸毛603能对热油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并减少热油外溅。

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筒5的过滤筒本体501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过滤孔502。利用过滤筒上均匀设置的多个过滤孔进行第二道过滤,适应于油炸后存有较多细小杂质的过滤操作,并且可将过滤筒的长度加长,能一次性使用更长时间。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实施例2所述的食用菌油炸热油过滤冷却装置,本实施例在过滤筒5下方还依次连有集油防护筒4和集油箱1,所述集油防护筒4的内径尺寸大于过滤筒4外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集油防护筒4包括连为一体的入油段和顺油段,所述入油段和顺油段均为喇叭形结构,使集油防护筒4组成两端大中间小的集油结构。集油防护筒设置喇叭形结构的入油段,便于对过滤筒过滤后的油进行收集,将过滤筒直接放入集油防护筒内进行集油,避免热油飞溅,增加滤油安全性。

具体地,在集油防护筒4内壁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多条引流槽道402。在集油防护筒内壁上设置引流槽道,便于进入的油能快速流向集油箱内,增大流动面积。

更进一步地,在集油防护筒4靠近入口端的内壁上还设有滤油吸毛401,所述滤油吸毛401往集油防护筒轴线方向延伸。设置整圈滤油吸毛形成集油防护筒入口端的一层防护网,对两道过滤后的油内杂质再进行一次过滤,保证最后的出油清洁度。

如图5所示,在集油箱1上设有出油接管2,用于引出过滤后的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