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02112发布日期:2020-02-22 03:16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弹性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液固分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弹性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使用的沉降式三相分离器可以达到分离气液固的功能,但是这种沉降式分离器在分离动作前需要有沉降的过程,无法做到即时分离。沉降式分离器内部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造价费用高,维护非常麻烦,而且处理量小,不适用较大流量及较大颗粒物工况。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发明的研究方向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弹性分离装置。

本申请提供一种弹性分离装置,用于将气液固混合介质中的气体、液体、固体分离,所述弹性分离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上设有用于输入所述气液固混合介质的混合介质入口,用于排出分离气体的排气口,用于排出分离液体排液口,以及用于排出分离固体的排固口,所述弹性分离装置包括导流钝体,所述导流钝体设置在所述筒体内,用于与从所述混合介质入口喷射进来的气液固混合介质相互作用而进行弹性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分离装置沿竖直方向放置,所述混合介质入口和排气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筒体的顶端侧壁,所述导流钝体倾斜设置在所述筒体内,所述导流钝体具有击打面和导流面,所述混合介质入口朝向所述击打面,所述排气口朝向所述导流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钝体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位于靠近所述混合介质入口一侧,所述第二端位于靠近所述排气口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筒体的顶端端盖底部,所述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筒体的内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钝体为横截面呈心形状的柱状结构,所述导流钝体的侧面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内凹面和自所述内凹面的两侧边缘沿周向延伸形成的外侧面,所述内凹面形成所述击打面,所述外侧面形成所述导流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分离装置包括振动器,所述振动器连接至所述导流钝体以使其振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动器穿设于所述筒体的端盖并连接至所述导流钝体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动器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导流钝体,所述导流钝体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筒体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动器内设有偏心马达。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底部直径渐缩形成缩小部,所述排固口设置在所述缩小部的底部,所述排液口设置在所述缩小部的上缘处。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出一种弹性分离装置,相比传统的沉降式分离器,显著减小了设备尺寸,且能即时处理较大处理量工况、较大颗粒物工况,是一种针对较大颗粒物夹杂液体及气体分离的分离器。该弹性分离装置通过在筒体内设置倾斜放置的导流钝体,使得高速喷射进来的气液固混合介质撞击导流钝体的击打面,实现气液固弹性分离。导流面汇聚朝向排气口,分离出的气体经导流面流至排气口,分离出的液体和固体分别通过排液口和排固口排出。通过设置两侧外形对称的导流钝体以及将振动器、导流钝体及端盖设置成单独可拆卸的部件,通过改变端盖安装方向就可以实现左进气或右进气,一个设备即可满足多种应用场景。本发明的弹性分离装置占地面积小,处理量大,分离效率高,可即时收集,造价费用低,维护起来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弹性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弹性分离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3是图1中弹性分离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图1中弹性分离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本申请中下文或附图中所描述的详细结构或元件排布。本发明可为其它方式实现的实施例。而且,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述“一个某元件”时,本发明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另外,本申请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中是以弹性分离装置的竖直放置(正常使用状态)时进行说明的,所以文中大量使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方向用语是参照其竖直放置状态进行说明的。

本发明是基于固体自有弹性与高流速流场的结合而设计出的一种弹性分离装置,利用进入弹性分离装置的固体的弹性,并控制流体区域来做分离。

如图1-4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弹性分离装置10,用于将气液固混合介质中的气体、液体和固体分离,该弹性分离装置10包括筒体12、导流钝体14和振动器16,筒体12沿竖直方向放置。筒体12上设有混合介质入口18、排气口20、排液口22和排固口24,其中混合介质入口18用于向筒体12内输入气液固混合介质,气液固混合介质例如石油的气液固混合介质;排气口20用于将分离出的气体部分排出;排液口22用于将分离出的液体部分排出;排固口24用于将分离出的固体部分排出。筒体12内具有腔体26。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混合介质入口18和排气口20设置在筒体12的顶端侧壁上,排液口22和排固口24设置在筒体12的底部。更具体地,混合介质入口18处设有混合介质输入管28,混合介质输入管28用于将气液固混合介质通过混合介质入口18输入筒体12的腔体26内。排气口20处设有排气管30,腔体26内的气体通过排气口20经排气管30输出。排液口22处设有排液管32,腔体26内的液体通过排液口22经排液管32排出,排液管32上设有液相阀门34,用以控制液体的流出。排固口24处设有排固管36,腔体26内的固体通过排固口24经排固管36排出,排固管36上设有固相阀门38,用以控制固体的排出。

筒体12的底部在轴向向下的方向上直径渐缩形成缩小部40,分离出的固体沉积在缩小部40内,排固口24设置在缩小部40的底部,排液口22设置在缩小部40的上缘处。本实施例中,弹性分离装置10包括控制系统和液位计42,液位计42安装在筒体12的底部侧壁上,液位计42沿竖直方向放置,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42a和第二延伸部42b,第二延伸部42b位于第一延伸部42a的上方,第一延伸部42a和第二延伸部42b均连通至筒体12内。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42a与排液口22位于筒体12的同一高度上。液位计42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用于传输液位信号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与液相阀门34和固相阀门38控制连接以控制液相阀门34和固相阀门38的开关,从而控制分离出的液体和固体的排放。

导流钝体14倾斜设置在筒体12内,振动器16连接至导流钝体14以使其振动,混合介质入口18和排气口20分别设置在导流钝体14两侧的筒体顶端侧壁上。导流钝体14具有击打面44和导流面46,混合介质入口18朝向击打面44设置,使得从混合介质入口18喷射出的气液固混合介质撞击在击打面44上,气液固混合介质可以包含较大的固体颗粒物,分离出的大部分液固流体被反弹向下运动进入筒体底部,少部分液固流体会黏附在导流钝体14上并沿导流钝体14壁面流至筒体内壁上进而流入腔体26内,排气口20朝向导流面46设置,分离出的气体则沿导流面46流至排气口20。

更具体地,筒体12的顶端设有端盖48,端盖48可拆卸地盖设在筒体12的顶端开口上。导流钝体14为横截面呈心形状的柱状结构,导流钝体14具有相反的第一端14a和第二端14b,第一端14a位于靠近混合介质入口18的一侧,第二端14b位于靠近排气口20的一侧。第一端14a连接至端盖48的底部,具体而言,第一端14a的端面可以设计成斜平面,安装时斜平面贴靠端盖48的底部连接固定;第二端14b连接至筒体12的内侧壁上,因此,第二端14b的端面可以设计成适配于筒体12内侧壁的弧形面,安装时弧形面贴靠筒体内侧壁连接固定。

导流钝体14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内凹面44以及自内凹面44的两侧边缘沿周向延伸形成的外侧面46,内凹面44为内凹的弧形曲面,外侧面46为外凸的弧形曲面,内凹面44和外侧面46共同形成导流钝体14的整个侧面。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内凹面44所形成的凹陷区沿导流钝体14的长度方向延伸。内凹面44即形成导流钝体14的击打面44,外侧面46即形成导流钝体14的导流面46,且混合介质入口18正对朝向击打面44,外侧面46为弧形面并汇聚朝向排气口20。气液固混合介质从混合介质入口18高速喷出击打在击打面44上,使得气液固混合介质弹性分离。分离出的液固流体沿内凹面44及外侧面46流至筒体内壁上继而流入腔体26内,最终分别通过排液口22和排固口24排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部分泥浆及附着物黏附在导流钝体14的内凹面44及外侧面46上,振动器16高频振动导流钝体14使得泥浆及附着物脱落进入腔体26内,以清洁导流钝体14壁面。分离出的大部分气体被导流面46引导流至排气口20,另一部分会进入腔体26内,由于腔体26内液固流体逐渐增多导致腔内压力升高,腔体26内滞留的气体最终也会被挤压至排气口20排出。

本实施例中,导流钝体14沿内凹面44和外侧面46的中轴线切面为镜像对称结构,该中轴线切面与筒体12的一直径面重合,混合介质入口18和排气口20位于筒体12的该直径面两侧,使得混合介质入口18正对内凹面44,排气口20正对导流面46。

导流钝体14的倾斜角度根据混合介质入口18的输入流速设计,导流钝体14按混合介质入口18流体流速设计对应角度安装。振动器16穿设于端盖48的中间位置垂直连接在导流钝体14内,振动器16内设有偏心马达,可用于振动导流钝体14壁面黏附的泥浆及附着物,提高分离效率。

由于导流钝体14为被击打方,容易损坏,本实施例中,将导流钝体14可拆卸地安装在筒体12内,方便拆卸、维修、更换。振动器16也设置为可拆卸地连接至导流钝体14内,方便维护。由于导流钝体14为对称结构,端盖48为可拆卸地安装在筒体12上的,导流钝体14和振动器16也为可拆卸地安装,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端盖48的安装方向就可以实现左进气或右进气,即混合介质入口18与排气口20可实现功能互换。也就是说,通过改变端盖48的安装方向,混合介质入口也可以作为排气口,排气口也可以作为混合介质入口,一个设备即可满足多种应用场景。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导流钝体的形状结构及其击打面和导流面的设置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钝体也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其击打面和导流面也可以是其他设计方式,只要满足混合介质入口朝向击打面,导流面汇聚朝向排气口等条件即可,本发明不对此限定。

在石油开采生产链中,弹性分离装置设备可以作为前端过滤装置,能及时分离并收集钻井出来的气液固混合介质。排放多余、有害、不平衡的废气,并能有效收集钻井产生的泥浆溶液。弹性分离装置设计的自动排放系统能保证装置正常、安全运行。并能运用于类似工况的产业,覆盖加工制造业、航空航天、新能源开发、食品产业等。

弹性分离装置也可以结合精滤设备使用,例如结合惯性分离器使用。精滤提纯后的气体可被直接使用或存储。由于弹性分离装置先过滤掉大部分的较大颗粒物及泥浆,解决了颗粒物击损后续设备及频繁更换部件的问题,大大增加了惯性分离器的使用寿命,减少后续设备的维护次数,为后续设备提供了保障。经过现场测试,使用弹性分离装置解决了惯性分离器的堵塞问题,增加了总体的过滤精度并代替现有石油开采产业链中的分离器、振动筛等设备。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出一种弹性分离装置,相比传统的沉降式分离器,显著减小了设备尺寸,且能即时处理较大处理量工况、较大颗粒物工况,是一种针对较大颗粒物夹杂液体及气体分离的分离器。该弹性分离装置通过在筒体内设置倾斜放置的导流钝体,使得高速喷射进来的气液固混合介质撞击导流钝体的击打面,实现气液固弹性分离。导流面汇聚朝向排气口,分离出的气体经导流面流至排气口,分离出的液体和固体分别通过排液口和排固口排出。通过设置两侧外形对称的导流钝体以及将振动器、导流钝体及端盖设置成单独可拆卸的部件,通过改变端盖安装方向就可以实现左进气或右进气,一个设备即可满足多种应用场景。本发明的弹性分离装置占地面积小,处理量大,分离效率高,可即时收集,造价费用低,维护起来简单方便。

本文所描述的概念在不偏离其精神和特性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成其它形式。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应被视为例示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而不是根据之前的这些描述进行确定。在权利要求的字面意义及等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属于这些权利要求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