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盘管式预热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0252发布日期:2020-03-27 13:52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盘管式预热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气液预热混合设备,具体是一种双盘管式预热混合器。



背景技术:

在实验室反应装置中气体和液体原料的预热和混合效果是很关键的一步,原料在进入反应管接触催化剂之前的温度高低和不同气体的混合效果直接影响到催化试验的结果。

现有预热器绝大多数只有预热的功能不具备混合的功能,只是单一的给预热盘管加热,混合器在预热器之后或者之前,这种方式不利于混合的效果而且容易造成温度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盘管式预热混合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盘管式预热混合器,包括气相预热盘管和液相预热盘管;在气相预热盘管和液相预热盘管的顶部设有混合罐;所述混合罐底部设有与气相预热盘管和液相预热盘管相配合的两个物料入口;在混合罐内两侧沿竖直方向相互交错且间隔设有若干折流板,各折流板相互配合形成s型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相预热盘管和液相预热盘管分别由不锈钢管盘旋形成,气相预热盘管和液相预热盘管独立且相互配合盘旋。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在混合罐的顶部设有物料出口;所述物料出口顶部混合罐上设有连接管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相预热盘管底部进气端设有进气连接直管,在气相预热盘管顶部出气端设有出气连接直管,所述出气连接直管焊接在混合罐底部且与其中一个物料入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液相预热盘管底部进液端设有进液连接直管,在液相预热盘管顶部出液端设有出液连接直管,所述出液连接直管焊接在混合罐底部且与另一个物料入口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将气液路双盘管与混合罐设计为一体,节省了空间,可将双盘管和混合罐同时放置于预热炉内使用,很好的起到了预热效果和混合效果,并且满足气态与液态同时预热、汽化,并在最佳时机混合的过程,将气体原料和液体原料以最佳的预热效果和混合效果加以处理后进入反应器反应。设置各折流板相互配合形成s型通道,可将气体流向打乱,并且在打乱的同时起到混合均匀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双盘管式预热混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双盘管式预热混合器中混合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双盘管式预热混合器中双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合罐;1a、物料出口;1b、连接管路;1c、物料入口;2、折流板;3、气相预热盘管;3a、进气连接直管;3b、出气连接直管;4、液相预热盘管;4a、进液连接直管;4b、出液连接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双盘管式预热混合器,包括气相预热盘管3和液相预热盘管4;所述气相预热盘管3和液相预热盘管4分别由不锈钢管盘旋形成,气相预热盘管3和液相预热盘管4独立且相互配合盘旋;在气相预热盘管3和液相预热盘管4的顶部设有混合罐1;所述混合罐1底部设有与气相预热盘管3和液相预热盘管4相配合的两个物料入口1c;可根据不同的气体和液体流量大小,选择不同管径。

具体的,在混合罐1内两侧沿竖直方向相互交错且间隔设有若干折流板2,各折流板2相互配合形成s型通道,将气体流向打乱,并且在打乱的同时起到混合均匀的作用;在混合罐1的顶部设有物料出口1a;所述物料出口1a顶部混合罐1上设有连接管路1b,所述连接管路1b与外接管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气相预热盘管3底部进气端设有进气连接直管3a,便于连接外接管路;在气相预热盘管3顶部出气端设有出气连接直管3b,便于与混合罐1连接;所述出气连接直管3b焊接在混合罐1底部且与其中一个物料入口1c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液相预热盘管4底部进液端设有进液连接直管4a,便于连接外接管路,在液相预热盘管4顶部出液端设有出液连接直管4b,便于与混合罐1连接;所述出液连接直管4b焊接在混合罐1底部且与另一个物料入口1c连通。除了进气连接直管3a、进液连接直管4a和连接管路1b放置于预热炉之外,其余部分全部安置在预热炉之内,使得预热混合器的整体都预备受热的效果,提高介质的热交换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器材质为316不锈钢,混合器大小根据需求而定,未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将本装置,除了进气连接直管3a、进液连接直管4a和连接管路1b放置于预热炉之外,其余部分全部安置在预热炉之内,使得预热混合器的整体都预备受热的效果,提高介质的热交换效果,此种模式设计的预热混合器解决了多路气体原料与多路液体原料的独立预热、汽化过程,并将预热后的气体与汽化后的气体共同通入混合罐1进行气体的再次混合,使得出口处排出的气体即达到一定的温度又达到了混合均匀的特点。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