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代污水沉淀池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6410发布日期:2020-05-29 12:34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取代污水沉淀池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代污水沉淀池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也高,水资源的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大量污水的排放,进一步破坏了水环境,特别是一些化工企业,污水在不经过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严重破坏了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一般先需要经过沉淀池进行沉淀,由于污水沉淀池结构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为此人们用采用片状陶瓷对污水中污泥进行过滤,但是使用片状陶瓷进行过滤,污水池的池壁上会粘附污水中的污泥,必须采用人工对其清理,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池的池壁上会粘附污水中的污泥,必须采用人工对其清理,费时费力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取代污水沉淀池的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取代污水沉淀池的结构,包括上端开口的处理池、进水管和真空虹吸管,所述处理池内固定连接有片状陶瓷,所述进水管和真空虹吸管均设置的处理池的上方,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和真空虹吸管的进水端均延伸至处理池内,且位于片状陶瓷的上方,所述处理池的下端中心处连通有排污管,位于所述片状陶瓷上方的处理池内安装有擦边机构;

所述擦边机构包括除污框、橡胶材质的除污条、气囊、配重块和四根联动杆,所述除污框滑动连接在处理池内,且所述除污条连接在除污框的竖直外框壁上,所述气囊设置在除污框内,四根所述联动杆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气囊的四侧竖直外侧壁上,四根所述联动杆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除污框对应的内框壁上,所述配重块固定连接在气囊的上端。

优选的,所述处理池内的池底固定连接有集污斗,所述集污斗连通排污管设置,且所述集污斗位于片状陶瓷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处理池靠近开口一端位置的内池壁上固定连接有呈“十”字型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中心处开设有稳定孔,所述配重块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稳定杆,所述稳定杆穿过稳定孔设置。

优选的,所述稳定杆远离配重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脱板。

优选的,所述稳定孔的孔壁上呈环形均匀等距的开设有若干个滚动槽,所述滚动槽内设有滚动的滚珠,所述滚珠远离滚动槽槽底的一端穿过滚动槽的槽口设置,且所述滚珠滚动连接在稳定杆的杆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代污水沉淀池的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取代污水沉淀池的结构,通过设置除污框、除污条、气囊、配重块和联动杆组成一个擦边机构,当污水通过进水管通入处理池中,随着处理池内水位的上升,气囊受到水位上升的上浮力,通过联动杆带动除污框和配重块上升,随着污水的逐渐处理完毕,水位逐渐下降,在除污框自身重力和配重块的重力作用下,除污框带动除污条下移,除污条刮擦处理池的池壁,将粘附在池壁上的污物刮擦下,无需人工清理,提高了清理效率。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随着污水的升降自动将粘附在池壁上的污物刮擦下,无需人工清理,提高了清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取代污水沉淀池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处理池、2进水管、3真空虹吸管、4片状陶瓷、5排污管、6擦边机构、61除污框、62除污条、63气囊、64配重块、65联动杆、7集污斗、8支撑架、9稳定孔、10稳定杆、11防脱板、12滚动槽、13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2,一种取代污水沉淀池的结构,包括上端开口的处理池1、进水管2和真空虹吸管3,处理池1内固定连接有片状陶瓷4,进水管2和真空虹吸管3均设置的处理池1的上方,进水管2的出水端和真空虹吸管3的进水端均延伸至处理池1内,且位于片状陶瓷4的上方,真空虹吸管33将片状陶瓷4过滤后的超滤水转移走,经过处理池1的下端中心处连通有排污管5,位于片状陶瓷4上方的处理池1内安装有擦边机构6;

擦边机构6包括除污框61、橡胶材质的除污条62、气囊63、配重块64和四根联动杆65,除污框61滑动连接在处理池1内,且除污条62连接在除污框61的竖直外框壁上,气囊63设置在除污框61内,四根联动杆65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气囊63的四侧竖直外侧壁上,四根联动杆65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除污框61对应的内框壁上,配重块64固定连接在气囊63的上端,当污水通过进水管2通入处理池1中,随着处理池1内水位的上升,气囊63受到水位上升的上浮力,通过联动杆65带动除污框61和配重块64上升,随着污水的逐渐处理完毕,水位逐渐下降,在除污框61自身重力和配重块64的重力作用下,除污框61带动除污条62下移,除污条62刮擦处理池1的池壁,将粘附在池壁上的污物刮擦下,无需人工清理,提高了清理效率。

处理池1内的池底固定连接有集污斗7,集污斗7连通排污管5设置,且集污斗7位于片状陶瓷4的下方,防止污泥堆积在处理池1的池底。

处理池1靠近开口一端位置的内池壁上固定连接有呈“十”字型的支撑架8,支撑架8的中心处开设有稳定孔9,配重块6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稳定杆10,稳定杆10穿过稳定孔9设置,配重块64运动时带动稳定杆10在稳定孔9内运动。

稳定杆10远离配重块6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脱板11,防止稳定杆10从稳定控9内发生脱离。

稳定孔9的孔壁上呈环形均匀等距的开设有若干个滚动槽12,滚动槽12内设有滚动的滚珠13,滚珠13远离滚动槽12槽底的一端穿过滚动槽12的槽口设置,且滚珠13滚动连接在稳定杆10的杆壁上,通过呈环形分布的滚珠13对稳定杆10进行夹持,使得稳定杆10在稳定孔9内稳定的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当污水通过进水管2通入处理池1中,随着处理池1内水位的上升,气囊63受到水位上升的上浮力,通过联动杆65带动除污框61和配重块64上升,随着污水的逐渐处理完毕,水位逐渐下降,在除污框61自身重力和配重块64的重力作用下,除污框61带动除污条62下移,除污条62刮擦处理池1的池壁,将粘附在池壁上的污物刮擦下,无需人工清理,提高了清理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