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过滤器滤膜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56613发布日期:2020-09-18 13:4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陶瓷过滤器滤膜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如下的陶瓷过滤器滤膜模块:通过将收容在外罩内部的多个陶瓷过滤器设置在一个外罩内来将原水等所要过滤的流体的容量增加至陶瓷过滤器数量,其由陶瓷过滤器构成,所述陶瓷过滤器具有穿过柱状陶瓷过滤器主体的两个端面的多个小贯通口和形成在中心部的一个大贯通口,当原水通过一侧端面的贯通口过滤到外侧面时,将原水推向外侧面的水压在中央部起作用,总体上使原水可以更顺畅地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从而可以提高原水的净化效率,还可以恒定设置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的原水的整体移动方向,通过在收容在内部的所述陶瓷过滤器的外罩与陶瓷过滤器之间分别设置并固定密封部件来使流入原水与过滤水的密封更紧凑,可显著降低漏水的危险,从而过滤可靠性高且具有经济性。



背景技术:

与有机高分子膜过滤器相比,陶瓷过滤器在耐热性、耐久性、耐污染性、以及耐腐蚀性等方面更加优异,因此在各种商业领域中用作各种水处理及液体或气体过滤用过滤器,其商业使用价值广泛且多样。

陶瓷过滤器具有平板、管状、中空形态的整体等形状,并以具有耐压型或浸渍型等过滤形态等的多种方法使用,然而为了最大限度增加单位体积过滤面积,商业上使用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3655)的中空型态的整体式陶瓷过滤器,所述陶瓷过滤器具有多个穿过圆柱状多孔质陶瓷支撑体的两端面的贯通口。

然而,所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大部分陶瓷过滤器设计为在一个过滤器模块(外罩)上仅可以安装一个整体过滤器,在净水厂等的需要大量水处理设施的设备的情况下,需要设置多个模块,由此需要较大的空间,因此在经济方面存在巨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陶瓷过滤器滤膜模块:将收容在外罩内部的多个陶瓷过滤器设置在一个外罩内来将原水等所要过滤的流体的容量增加至陶瓷过滤器数量,其由陶瓷过滤器构成,所述陶瓷过滤器具有贯通柱状陶瓷过滤器的主体的两个端面的多个小贯通口和形成在中心部的一个大贯通口,当原水通过一侧端面的贯通口过滤到外侧面时,将原水推向外侧面的水压在中央部起作用,总体上使原水可以更顺畅地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从而可以提高原水的净化效率,还可以恒定设置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的原水的整体移动方向,通过在所述陶瓷过滤器的外罩与陶瓷过滤器之间分别设置并固定密封部件来使流入原水与过滤水的密封更紧凑,膜过滤组件的组装简单,无漏水,安全且经济。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的陶瓷过滤器滤膜模块,包括:外罩,在上部形成有使所要过滤的流体流入的流入口,在侧面形成有使经过过滤的过滤水流出的流出口,在下部形成有用于对过滤出的残留物进行排出的残留物排出口,上部和下部分别由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构成,在所述上部壳体形成有所述流入口,在所述下部壳体形成有所述残留物排出口;以及陶瓷过滤器,在所述外罩的内部以规定间隔收容有多个所述陶瓦过滤器,以过滤向所述外罩的内部流入的流体。

其中,优选地,所述陶瓷过滤器包括:过滤器主体,在中心部上下延伸形成有一个贯通口,在所述贯通口的周围部分,上部和下部开放的多排第一流路以及上部和下部封闭的多排第二流路形成流路,所述流路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以沿着所述贯通口上下延伸的状态按规定间隔在所述贯通口的前后方向交替形成,与上部和下部封闭的多排第二流路连通的排出路在侧面以规定长度沿着从一侧朝向另一侧的方向左右延伸形成;以及密封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过滤器主体的多排第二流路的上部和下部,用于封闭多排第二流路的上部和下部。

而且,优选地,所述过滤器主体的流路的直径大小为2mm~3mm,任一流路与另一流路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6mm~1.2mm以下,所述过滤器主体的贯通口的直径大小为5mm~15mm,所述过滤器主体的排出路的前后宽度为2mm~3mm,所述过滤器主体的排出路的上下长度为5mm~30mm。

并且,优选地,在所述贯通口与所述第一流路的内部面形成有二氧化钛涂层、二氧化硅涂层、沸石涂层中的任一种涂层。

进而,优选地,包括:密封部件,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分别固定在所述过滤器主体的上部和下部,由用于密封并分离所述流入口、过滤水流出口以及残留物排出口的上部密封部件及下部密封部件构成,截面形状呈“丅”形;固定板,由上部固定板和下部固定板构成,所述上部固定板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上部密封部件的上部,且在中心部形成结合孔,在所述结合孔的周围形成引导孔,所述下部固定板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下部密封部件的下部,并在中心部形成结合孔;以及固定部件,由螺栓部件和螺母构成,所述螺栓部件依次垂直贯通所述下部固定板的结合孔、所述下部密封部件、所述过滤器主体的贯通口、所述上部密封部件以及所述上部固定板的结合孔,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栓部件的上部螺纹结合。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效果:可通过收容在外罩内部的多个陶瓷过滤器来高效过滤原水等所要过滤的流体,由于形成在过滤器主体中心部的贯通口的截面积大于形成在所述贯通口周围流路的截面积,将原水推向所述过滤器主体的外侧方向的水压在形成在所述过滤器主体中心部的贯通口起作用,总体上使原水可以更顺畅地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从而可以提高原水的净化效率,还可以恒定设置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的原水的整体移动方向,而且通过在外罩与陶瓷过滤器之间分别设置并固定密封部件来使流入原水与过滤水的密封更紧凑,从而可显著降低漏水的危险,并且由于将多个陶瓷过滤器收容在一个外罩内,可减少设置面积,且具有经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简要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陶瓷过滤器滤膜模块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为简要示出陶瓷过滤器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b-b线剖视图;

图5为图3的c-c线剖视图;

图6为简要示出在过滤器主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密封部件、固定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为图4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当然,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示例,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要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

图1为简要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陶瓷过滤器滤膜模块的剖视图;图2为图1的a-a线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陶瓷过滤器滤膜模块大致包括外罩2以及陶瓷过滤器1。

首先,在所述外罩2的上部形成有使可由自来水等的原水等多种种类构成的所要过滤的流体流入的流入口3a。

在所述外罩2的一侧面中间或另一侧面中间形成有流出过滤的流体的流出口3c。

在所述外罩2的下部形成有用于排出过滤后的残渣等残留物的残留物排出口3b。

接下来,多个所述陶瓷过滤器1以规定间隔垂直收容在所述外罩2的内部,以过滤流入所述外罩2的内部的流体。

接下来,在所述外罩2的上部和下部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分别设置有壳体3。

所述壳体3可由上部壳体31和下部壳体32形成。

在所述上部壳体31的中间部可形成有所述流入口3a。

在所述外罩2的上部边缘以螺栓固定等多种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有所述上部壳体31。

在所述下部壳体32的中间部可形成有排出过滤后的残渣等残留物的所述残留物排出口3b。

在所述外罩2的下部边缘以螺栓固定等多种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有所述下部壳体32。

在所述上部壳体31的边缘与所述外罩2的上部边缘之间以及所述下部壳体32的边缘与所述外罩2的下部边缘之间可设置有可由环形o型圈形成的防漏部件33,所述防漏部件33用于防止原水等流体向所述外罩2的外部方向泄露。

在所述外罩2的内部可水平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陶瓷过滤器1的支撑板21。

所述支撑板21可由上部支撑板211和下部支撑板212形成。

所述上部支撑板211可水平形成在所述外罩2的内部上侧。

多个所述陶瓷过滤器1能够以规定间隔垂直贯通所述上部支撑板211。

设置于所述上部支撑板211与多个所述陶瓷过滤器1的上部之间的后述的上部密封部件310的一侧截面形状和另一侧截面形状分别呈“丅”形,所述上部密封部件310可分别与所述上部支撑板211和多个所述陶瓷过滤器1的上部紧贴,从而可以完全阻断原水等流体穿过所述上部密封部件310与所述上部支撑板211之间。

所述下部支撑板212可水平形成在所述外罩2内部的下侧。

多个所述陶瓷过滤器1能够以规定间隔垂直贯通所述下部支撑板212。

设置于所述下部支撑板212与多个所述陶瓷过滤器1的上部之间的后述的下部密封部件320的一侧截面形状和另一侧截面形状分别呈“丄”形,所述下部密封部件320可分别与所述下部支撑板212和多个所述陶瓷过滤器1的下部紧贴,从而可以完全阻断原水等流体穿过所述下部密封部件320与所述下部支撑板212之间。

在从所述壳体3的流入口3a流入的所要过滤的原水等流体通过所述陶瓷过滤器1的后述的上部固定板410的引导孔412、所述上部密封部件310的导向口330分别流入所述陶瓷过滤器1的后述的过滤器主体10的贯通口110和流路120的情况下,可借助流入所述贯通口110的原水的水压,并通过后述的所述排出路130以过滤的状态从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贯通口110向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外侧方向排出。

以已过滤的状态通过所述排出路130向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外侧方向排出的过滤水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10周围的空间s可通过所述流出口3c向所述外罩2的外侧方向流出。

如上结构的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通过收容在所述外罩2内部的多个陶瓷过滤器1来高效过滤自来水等的原水等多种种类的所要过滤的流体,由于形成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中心部的流体穿过的贯通口110的截面积大于形成在所述贯通口110周围的流路120的截面积,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贯通口110的流体的压力可大于穿过所述流路120的流体的压力,由此在自来水等原水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贯通口110和流路120的情况下,穿过的所述贯通口110的原水的水压可大于穿过所述流路120的原水的水压,将原水推向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外侧方向的水压在形成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中心部贯通口110起到作用,总体上使原水可以更顺畅地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从而可以提高原水的净化效率,还可以恒定设置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原水的整体移动方向。

图3为简要示出陶瓷过滤器的立体图;图4为图3的b-b线剖视图;图5为图3的c-c线剖视图。

接下来,如图3至图5所示,陶瓷过滤器1大致包括过滤器主体10以及密封部20。

首先,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中心部上下延伸形成有沿着所述过滤器主体10上下延伸的贯通口110。

在所述贯通口110周围的所述过滤器主体10部位形成有多个流路120。

如图4所示,多个所述流路120大致包括在所述贯通口110周围的所述过滤器主体10部位以规定间隔从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一侧向另一侧方向形成且沿着所述贯通口110上下延伸的多排第一流路121以及多排第二流路122。

多排所述第一流路121的上部和下部开放,多排所述第二流路122的上部和下部封闭。

多排所述第一流路121和多排所述第二流路122在所述贯通口110周围的所述过滤器主体10部位,向所述贯通口110的前后方向以规定间隔交替形成。

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侧面,向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上下方向以规定间隔可形成有多个沿着所述过滤器主体10,以规定长度上下延伸的狭缝形态的排出路130。

作为一例,所述排出路130可分别形成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上部侧面、中间部侧面以及下部侧面。

所述排出路130以规定长度从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一侧向另一侧方向左右延伸形成,以与上部和下部封闭的多排所述第二流路122连通。

接下来,如图5所示,所述密封部20设置成分别插入并固定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多排所述第二流路122的上部和下部,以分别位于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上部侧面形成的所述排出路130的上部方向及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下部侧面形成的所述排出路130的下部方向,从而封闭多排所述第二流路122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过滤器主体10和密封部20可由陶瓷材料或塑料、固化树脂等的合成树脂材料等各种材料制成。

接下来,为了提高原水等流体的净化效率并且防止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耐久性降低,优选地,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流路120的直径(图4的d1)大小为2mm~3mm,任一流路120与另一流路120之间的间隔距离(图4的g)为0.6mm~1.2mm以下。

在所述流路120的直径d1大小小于2mm,任一流路120与另一流路120之间的间隔距离g小于0.6mm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流路120的直径d1过小,存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耐久性降低的问题。

在所述流路120的直径d1大小大于3mm,任一流路120与另一120之间的间隔距离g大于1.2mm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流路120的直径d1大小过大,存在如下的问题:穿过所述贯通口110周围的所述流路120的原水量减少,当流入所述贯通口110的原水穿过过滤器主体10时,因流体的耐渗透性增加而降低净化效率。

接下来,为了防止降低将原水等流体推向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外侧方向的所述贯通口110内的水压等压力在所述贯通口110中的作用效果,并提高原水等流体的净化效率,优选地,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贯通口110的直径(图4的d2)大小为5mm~15mm。

在所述贯通口110的直径(图4的d2)大小小于5mm的情况下,由于所述贯通口110的截面积过小,穿过所述贯通口110的原水的流体的量减少,穿过所述贯通口110的原水等流体的水压等压力也随之降低,存在降低将原水的流体推向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外侧方向的所述贯通口110内的水压等压力在所述贯通口110中的作用效果的问题。

在所述贯通口110的直径(图4的d2)大小大于15mm的情况下,由于所述贯通口110的截面积过大,存在所述贯通口110周围的所述过滤器主体10部位形成较少数量的所述流路120,从而降低原水等流体的净化效率的问题。

接下来,为了提高所述排出路130的原水等流体排出效果并降低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制造成分,优选地,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排出路130的前后宽度(图3的w)为2mm~3mm,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排出路130的上下长度(图3的l)为5mm~30mm。

所述陶瓷过滤器1通过挤出成型陶瓷的常规方法制造,通常,陶瓷过滤器由以下方法制造:将平均粒子d50大小为1~100μm的氧化铝和少量无机粘合剂及有机粘合剂、水等进行混合后进行混炼,以制备粘土,将其挤出、干燥以制成陶瓷过滤器生胚,之后经过烧成、切断等工艺。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提高穿过所述流路120的原水等流体的净化效率,图中未示出,优选地,在所述流路120的内部面形成粒子大小明显小于陶瓷过滤器基材的粒子大小的二氧化钛涂层、二氧化硅涂层或沸石涂层,以排除与原水等的混合而流入的残渣(残留)物。

所述二氧化钛等的涂层可形成在多排所述第一流路121的内部面或贯通口110的内部面。对使用在所述涂层的二氧化钛的粒子大小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使用平均粒子大小为0.1~1μm的商用二氧化钛粉末。这可以通过球磨机等粒子粉碎来调节为具有规定分布大小的粒子,以适用于过滤,并有利于涂覆。

图6为简要示出在过滤器主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密封部件、固定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为图4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6及图7所示,接下来,还可以包括密封部件30、固定板40以及固定部件50。

所述密封部件30可由硅树脂、橡胶等弹性材料等各种材质形成。

所述密封部件30可包括:上部密封部件310,由环形水平填料30a和在所述环形水平填料30a的下部一体垂直形成的环形垂直填料30b构成;以及下部密封部件320,与所述上部密封部件310上下对称形成。

所述上部密封部件310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紧贴固定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上部。

如图1所示,所述上部密封部件310的水平填料30a能够以规定间隔的方式紧贴固定在所述上部支撑板211的上部。

如图1所示,所述上部密封部件310的垂直填料30b能够以贯通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上部外侧面的所述上部支撑板211的状态紧贴固定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周围的所述上部支撑板211的内侧。

所述下部密封部件320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紧贴固定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下部。

如图1所示,所述下部密封部件320的水平填料30a能够以规定间隔紧贴固定在所述下部支撑板212的下部。

如图2所示,所述下部密封部件320的垂直填料30b能够以贯通所述下部支撑板212的状态紧贴固定在所述过滤器主体10周围的所述下部支撑板212的内侧。

在所述上部密封部件310的中心部和所述下部密封部件320的中心部可形成有与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贯通口110及流路120连通的导向口330。

所述固定板40可由金属材料等各种材料形成。

所述固定板40可由上部固定板410和下部固定板420构成。

所述上部固定板410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以紧贴的状态放置并固定在所述上部密封部件310的上部。

在所述上部固定板410的中心部可形成结合孔411。

引导孔412可在所述结合孔411周围的所述上部固定板410部位径向形成。

所述下部固定板420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紧贴固定在所述下部密封部件320的下部。

在所述下部固定板420的中心部可形成结合孔421。

所述固定部件50可由螺栓部件510和螺母520构成。

所述螺栓部件510可依次垂直贯通所述下部固定板420的结合孔421、所述下部密封部件320的导向口330、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贯通口110、所述上部密封部件310的导向口330以及所述上部固定板410的结合孔411。

所述螺栓部件510的直径大小可小于所述过滤器主体10的贯通口110的直径(d2)大小。

所述螺母520与所述螺栓部件510的上部螺纹结合,以紧贴固定在所述上部固定板410的上部中心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通过收容在外罩内部的多个陶瓷过滤器来高效过滤原水等所要过滤的流体,由于形成在过滤器主体中心部的贯通口的截面积大于形成在所述贯通口周围流路的截面积,将原水推向所述过滤器主体的外侧方向的水压在形成在所述过滤器主体中心部的贯通口起作用,总体上使原水可以更顺畅地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从而可以提高原水的净化效率,还可以恒定设置穿过所述过滤器主体的原水的整体移动方向,而且通过在外罩与陶瓷过滤器之间分别设置并固定密封部件来使流入原水与过滤水的密封更紧凑,从而可显著降低漏水的危险,并且由于将多个陶瓷过滤器收容在一个外罩内,可减少设置面积,且具有经济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