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器循环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56876发布日期:2020-11-25 17:36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尘器循环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炭黑精细制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除尘器循环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碳黑,又名炭黑,是一种无定形碳。轻、松而极细的黑色粉末,表面积非常大,范围从10~3000m2/g,是含碳物质(煤、天然气、重油、燃料油等)在空气不足的条件下经不完全燃烧或受热分解而得的产物。比重1.8-2.1。由天然气制成的称"气黑",由油类制成的称"灯黑",由乙炔制成的称"乙炔黑"。此外还有"槽黑"、"炉黑"。按炭黑性能区分有"补强炭黑"、"导电炭黑"、"耐磨炭黑"等。可作黑色染料,用于制造中国墨、油墨、油漆等,也用于做橡胶的补强剂。炭黑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橡胶、化工、塑料等行业中,工业中炭黑主要分为橡胶用炭黑和色素炭黑。炭黑加工时,原料经进料阀进入粉碎机,受到冲击锤的冲击,产生强烈的碰撞,磨擦、剪切而实现超细粉碎,被粉碎的物料随气流的上升进入分级室,达到粒度要求的物料通过叶轮分级进入收集系统,未达到粒度要求的颗粒又返回粉碎室继续粉碎,整个生产过程为全封闭连续运转。粉碎后达到要求的颗粒经过风力输送至过滤器,将风流和颗粒分开,颗粒收集后用于各种需要。过滤一般采用袋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是一种干式滤尘装置,它适用于捕集细小、干燥、非纤维性粉尘。滤袋采用纺织的滤布或非纺织的毡制成,利用纤维织物的过滤作用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当含尘气体进入袋式除尘器后,颗粒大、比重大的粉尘,由于重力的作用沉降下来,落入灰斗,含有较细小粉尘的气体在通过滤料时,粉尘被阻留,使气体得到净化。滤料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筛滤、碰撞、滞留、扩散、静电等效应,滤袋表面积聚了一层粉尘,这层粉尘称为初层,在此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初层成了滤料的主要过滤层,依靠初层的作用,网孔较大的滤料也能获得较高的过滤效率。随着粉尘在滤料表面的积聚,除尘器的效率和阻力都相应的增加,当滤料两侧的压力差很大时,会把有些已附着在滤料上的细小尘粒挤压过去,使除尘器效率下降。另外,除尘器的阻力过高会使除尘系统的风量显著下降。因此,除尘器的阻力达到一定数值后,要利用反吹装置及时清灰。

现有反吹装置一般为空气炮,通过空气炮瞬间释放产生的气流和振动使得依附在过滤布袋上的粉尘脱落,从而实现过滤布袋清灰的目的。然而,振荡也会使得部分粉尘通过过滤布袋的空隙进入过滤布袋外部,或是依附在过滤布袋外部的粉尘脱离,进而随风流进入大气环境,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除尘器循环回收装置,利用循环风筒,使布袋除尘器的反吹装置需要工作时,振荡和鼓吹过程中的炭黑颗粒次进入布袋除尘器进行过滤分离,从而实现避免反吹过程中形成炭黑颗粒通过排风筒进入大气环境,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发生,还回收了部分炭黑颗粒,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收益。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除尘器循环回收装置,包括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进风口通过进风筒与粉碎机连接,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筒与粉尘分离装置连接,所述粉尘分离装置包括布袋除尘器,所述布袋除尘器的排风口通过排风筒与大气环境连接,所述排风筒与所述大气环境之间设置有控制所述排风筒开闭的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排风口之间连接有循环风筒,所述循环风筒的另一端与所述进风筒连接,所述循环风筒设置有控制所述循环风筒开闭的第二阀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阀门和/或所述第二阀门为插板阀,所述插板阀包括滑道、插板和控制插板运动的动力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装置为齿条传动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装置为提升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之间设置有使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保持不同开闭状态的联动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联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阀门连接的第一齿条和与所述第二阀门连接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在所述主动齿轮的作用下使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保持不同的开闭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阀门为风道止回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工作时,当布袋除尘器的反吹装置需要工作时,关闭第一阀门,打开第二阀门,使得鼓风机的风流依次通过出风筒、布袋除尘器、循环风筒和进风筒,从而形成循环;启动反吹装置,振荡和鼓吹过程中在过滤布袋外部形成的含有炭黑颗粒的风流经过循环风筒和进风筒再次进入布袋除尘器进行过滤分离,从而实现避免反吹过程中形成炭黑颗粒通过排风筒进入大气环境,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发生,还回收了部分炭黑颗粒,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收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实施状态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点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实施状态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粉碎机,2为鼓风机,3为布袋除尘器,4为循环风筒,5为第二阀门,501为滑道,502为插板,6为动力装置,601为主动齿轮,602为第二齿条,603为提升绳,604为换向轮,605为滚筒,7为第一阀门,8为排风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除尘器循环回收装置,包括鼓风机2,所述鼓风机2优选为离心式风机,也可以为轴流式风机,所述鼓风机2的进风口通过进风筒与粉碎机1连接,所述鼓风机2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筒与粉尘分离装置连接,所述粉尘分离装置包括布袋除尘器3,所述布袋除尘器3的排风口通过排风筒8与大气环境连接,所述排风筒8与所述大气环境之间设置有控制所述排风筒8开闭的第一阀门7,所述第一阀门7和所述排风口之间连接有循环风筒4,所述循环风筒4的另一端与所述进风筒连接,所述循环风筒4设置有控制所述循环风筒4开闭的第二阀门5。

工作时,当布袋除尘器3的反吹装置需要工作时,关闭第一阀门7,打开第二阀门5,使得鼓风机2的风流依次通过出风筒、布袋除尘器3、循环风筒4和进风筒,从而形成循环;启动反吹装置,振荡和鼓吹过程中在过滤布袋外部形成的含有炭黑颗粒的风流经过循环风筒4和进风筒再次进入布袋除尘器3进行过滤分离,从而实现避免反吹过程中形成炭黑颗粒通过排风筒8进入大气环境,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发生,还回收了部分炭黑颗粒,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收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阀门7和/或所述第二阀门5为插板502阀,所述插板502阀包括滑道501、插板502和控制插板502运动的动力装置6;所述插板502的面积大于所述排风筒8和/或循环风筒4的截面积,所述插板502插入所述滑道501后,通过遮挡所述排风筒8和/或循环风筒4的整个断面实现封闭所述所述排风筒8和/或循环风筒4的目的。所述第一阀门7和/或所述第二阀门5也可以为蝶阀、闸阀和密闭阀等其他形式的阀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6为齿条传动装置,所述齿条传动装置由驱动装置驱动可以运动的主动齿轮601和与主动齿轮601配合运动的齿条,所述齿条的一端与插板502连接,通过主动齿轮601的旋转,带动所述齿条的运动,从而实现所述插板502运动,实现现封闭所述所述排风筒8和/或循环风筒4的目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动力装置6为提升机,此时,所述插板502为竖直设置;所述提升机包括滚筒605、提升绳603和换向轮604,所述滚筒605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旋转,使得提升绳603在滚筒605上缠绕或释放,当提升绳603在滚筒605上缠绕时,将插板502自滑道501中拉出,从而实现阀门的打开;当提升绳603在滚筒605上释放时,插板502在自重的作用下进入滑道501中,从而实现滑道501的关闭。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门7和所述第二阀门5之间设置有使所述第一阀门7和所述第二阀门5保持不同开闭状态的联动装置,通过联动装置,使得第一阀门7关闭时第二阀门5打开,或第一阀门7打开时第二阀门5关闭。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联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601、与所述第一阀门7连接的第一齿条和与所述第二阀门5连接的第二齿条602,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602在所述主动齿轮601的作用下使所述第一阀门7和所述第二阀门5保持不同的开闭状态,此时第一阀门7和第二阀门5的插板502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602与主动齿轮601的不同位置连接。所述联动装置也可以为提升机,所述第一阀门7和所述第二阀门5的插板502分别与双滚筒605提升机的不同提升绳603连接,或分别与摩擦式提升机提升绳603的两端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门7为风道止回阀,所述风道止回阀为现有技术,为一种实现排风筒8只能向外部环境排风的风道单向阀。当第二阀门5打开,风流在出风筒、布袋除尘器3、循环风筒4和进风筒之间形成循环时,风道止回阀失去压力或压力减小的情况下自动关闭。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受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