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畜禽场高压喷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00007发布日期:2020-11-20 10:47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畜禽场高压喷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畜禽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畜禽场高压喷淋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主要是为了保证养殖场内干净,对畜禽进行降温和消毒,现有技术中往往会通过喷淋系统对养殖场内进行清洗、消毒、及冲洗。现有的喷淋系统主要为高压泵通过供水管将水通过设置在供水管上的喷头喷出。养殖场往往面积较大,一般在1000平方左右,为了保证较大面积的对养殖场喷淋,现有的喷淋系统在供水管上往往设置多个喷头,以120米长、13米宽的养殖场为例,一般会设置110米长的管道,并且在管道上也一般会设置30多个喷头来进行喷淋,这样就会存在一个问题,由于管道过长,喷头过多,靠近的喷头在喷淋时会泄漏一部分压力,同时越靠后的喷头喷淋压力不足,这样也就造成靠后的喷头造成由喷淋变为滴淋,这也就导致水、或者消毒液的浪费,同时还降低了喷淋面积,降低喷淋不均,出现局部喷淋,局部不喷淋的现象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喷淋系统由于管道过长设置的喷头过多导致靠近高压水管的前后喷头压力差别较大,进而出现靠后的喷头由喷淋变为滴淋的现象,致使出现水和消毒液的浪费,故而,设计一种用于畜禽场高压喷淋系统,其具体为:

一种用于畜禽场高压喷淋系统,包括:

水箱;

增压水泵,增压水泵与水箱连接;

第一高压水管,第一高压水管上设有多个喷头;

两条第二高压水管,两条第二高压水管分别与增压水泵连接,且两条第二高压水管对称设置于第一高压水管的两侧,各第二高压水管上分别通过两条支路与第一高压水管连通,两条支路靠近第一高压水管的中心设置。

优选的,两条支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一高压水管投影在第二高压水管所在平面长度的1/3。

优选的,上述第一高压水管为腰型水管。

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

第三高压水管,第三高压水管与两条第二高压水管上的支路连通,第三高压水管上设有喷枪;

换向阀,换向阀设置于支路,支路通过换向阀与第一高压水管和第三高压水管连通。

优选的,上述第三高压水管也为腰型水管。

优选的,上述喷头为双向高压雾化喷头。

优选的,上述水箱设置为多个,多个水箱通过多路换向阀与两条第二高压水管连通。

优选的,还包括:

高压过滤器,高压过滤器设置于水箱与增压水泵之间。

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控制调节系统,控制调节系统包括:

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两个第二高压水管管路;

压力调节件,压力调节件设置于第二高压水管管路上;

主机控制器,主机控制器分别与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调节件连接,主机控制器接收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并控制压力调节件。

优选的,压力调节件为高压电磁泄压阀。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高压水管和第一高压水管两层水管布置的方式,并且,在第二高压水管上设置两条支路并将两条支路靠近第一高压水管的中心设置,能够将较长的水管以中心处分为两段,以中心向两侧方向注入,这一方面能够减少高压管路上的压力的泄漏,将最大压力传递给第一高压水管,同时,还能保证第一高压水管上的喷头前后压力均匀,这种层层递进的管道布置方式,能够使得喷头压力均匀,避免出现因水管过长、喷头过多导致前后喷头出现压力差别过大的现象,避免喷淋变为滴淋,这也能一定程度上节省水和消毒液的使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箱,2、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3、增压水泵,4、压力传感器,5、电磁阀,6、高压电磁泄压阀,7、高压过滤器,8、第二高压水管,9、支路,10、第三高压水管,11、喷枪,12、第一高压水管,13、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畜禽场高压喷淋系统,包括水箱1,该水箱1、增压水泵3、第一高压水管12和两条第二高压水管8,为了保证高压管路的抗高压效果,将高压管路采用pe管,增压水泵3采用型号为is清水泵,其压力为2mpa,增压水泵3与水箱1连接,增压水泵3能够将水箱1内的水加压并有压输出至两条第二高压水管8上,两条第二高压水管8对称设置在第一高压水管12的两侧,两条第二高压水管8通过两条支路9与第一高压水管12连通,两条支路9靠近第一高压水管12的中心设置,第一高压水泵12上设有多个喷头13,且喷头13间隔设置,这样能够将较长的水管以中心处分为两段,以中心向两侧方向注入,保证较长水管上的多个喷头13水压基本均匀,避免出现部分喷头13不喷的现象,提高喷淋的均匀性。

另外,在增压水泵3的出水口的管路上还设有电磁阀5,电磁阀5用于控制整个管路上的通断。

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一高压水管12上的喷头13压力均匀,避免出现压力差别较大的现象,两条支路9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一高压水管12投影在第二高压水管8所在平面长度的1/3,如此,两条支路9能够将较大长度的第一高压水管12分为三段,高压水或高压消毒液分别由支路9与第一高压水管12之间的连接处向两侧注入,这样缩短了水路的流动长度,减少了喷头13的经过数量,降低了由喷头13带来的泄压量,能够保证喷头13喷出压力均匀,防止局部出现喷淋、局部喷头不喷淋的现象。

进一步的,为了扩大喷淋面积,同时减少管道的设置数量,将上述第一高压水管12为腰型水管,由于这种腰型水管的结构为弧形拐角,当高压水或高压消毒液在改变方向时,能够降低高压水的压力损失。

上述腰型水管为一体式闭合的水管,但本实施例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形式,上述腰型水管也可设置为两段式,两段水管分别通过支路9与两个第二高压水管8连通,两段水管拼在一起形成整体的腰型水管。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清洗或冲水的功能,在上述水管布置中还设有还第三高压水管10,第三高压水管10与两条第二高压水管8上的支路9连通,同时,在第三高压水管10上设有喷枪11,喷枪11可以对养殖场进行冲洗的功能,同时,必要的,在每条支路9上还设有换向阀,换向阀分别与第一高压水管12和第三高压水管1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换向阀采用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2,这样通过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2换向作用能够实现第一高压水管12与第三高压水管10交替接通,当需要冲洗养殖场,提高养殖场内的干净效果,这时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2将第二高压水管8上的支路9与第三高压水管10连通,实现冲水和清洗;当需要对养殖场内进行消毒或降温、加湿时,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2将第二高压水管8上的支路9与第二高压水管8连通,喷头13进行喷雾,实现消毒、降温或加湿。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喷淋面积,满足大面积的养殖场的冲洗要求,将上述第三高压水管10也为腰型水管。

进一步的,上述喷头13为双向高压雾化喷头,上双向喷淋能够进一步提高喷淋面积,而且在具体设置时,相邻喷头1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两米,且不大于喷淋直径,这样能够减少喷淋盲区。

进一步的,上述水箱1设置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水箱1设置两个,其中一个水箱1内盛放有消毒液,另一个水箱1内为清水,两个水箱1通过一个换向阀与两条第二高压水管8连通,此处的换向阀为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2,当需要进行消毒喷雾,两位两通电磁阀换向阀2将盛有消毒液的水箱1与两个第二高压水管8连通,同时设置在支路9上的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2将支路与第一高压水管12连通,然后消毒液经第一高压水管12上的喷头13雾状喷出;当需要对喷淋后的第一高压水管12进行清洗时,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2换向将盛有清水的水箱1与两个第二高压水管8连通,支路9上的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2仍然处于将支路9与第一高压水管12连通的位置,清水经第一高压水管12上的喷头13喷出;当需要对养殖场冲水时,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2仍然是处于将盛有清水的水箱1与两个第二高压水管8连通的位置,此时,支路9上的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2处于支路9与第三高压水管10连通的位置,清水经第三高压水管10上的喷枪11喷出,进行冲洗。进一步的,为了保证进入喷头13和喷枪11内的液体含有较少的杂质,避免被堵塞,在水箱1与增压水泵3之间的管道上设有高压过滤器7,高压过滤器7采用型号为gl41h,其公称压力1.6mpa-16mpa,过滤网材质为不锈钢,过滤精度8-30目/cm2,适于本系统,对于高压过滤器7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多加赘述。

进一步优选的,为了实现智能控制,在本系统中还包括控制调节系统,控制调节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4、压力调节件和主机控制器(主机控制器在附图中未画出),压力传感器4设置于两个第二高压水管8管路上且与主机控制器电连接,压力传感器4采用现有技术中型号为slbps316的管道压力传感器,压力调节件为高压电磁泄压阀6,也与主机控制器连接,主机控制器采用型号为pic1023,主机控制接受压力传感器4的压力信号并控制高压电磁泄压阀6调整压力至为管道容许承压范围,同时主机控制器还与支路9上的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2和水箱1处的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2电连接,主机控制器控制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2的换向,控制的实现可根据具体实现过程在pic1023内输入编程程序即可实现,已属于本领域成熟的技术,在此不多加描述。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