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59650发布日期:2021-05-25 12:45阅读:72来源:国知局
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柔软剂制备设备,特别是一种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柔软剂制备过程中,需要加入多种原材料,由于众多物料混合在一起,并且在制备中还会根据需求再加入其他的添加剂,因此为了反应充分,物料的搅拌混合在反应釜中非常重要。现有的对于柔软剂用搅拌装置,搅拌的范围通常仅仅是在中间部位,搅拌的范围不够全面,为了物料混合的均匀性,搅拌时间就会比较长,因此搅拌效率不够高,而且反应时,物料容易粘附在反应釜的内壁面上,造成物料浪费、反应不够充分;柔软剂成型出料时,出料较慢,降低生产效率。因此,现有的抗菌织物柔软剂用搅拌装置,存在搅拌的范围不够全面、搅拌效率不够高、反应不够充分、出料速度较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搅拌全面、提高搅拌效率、反应充分且快速出料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反应釜内的搅拌轴,搅拌轴经电机驱动,搅拌轴的上部沿圆周方向通过若干第一连接杆设有第一搅拌杆,第一搅拌杆上通过第二连接杆设有第二搅拌杆,第二搅拌杆上通过第三连接杆设有刮料板;搅拌轴的中部设有环形固定架,环形固定架上圆周分布有若干锥形的搅拌叶片,搅拌叶片的表面设有导流槽;搅拌轴的下部设有螺旋叶片,螺旋叶片的叶径由上往下依次减小。

前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中,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均横向分布,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均纵向分布。

前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中,所述第一搅拌杆的外侧面设有若干切割片。

前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二搅拌杆上均设有通孔。

前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中,所述刮料板与反应釜的内壁相贴合,刮料板的顶部和底部均呈倾斜向下状。

前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中,所述环形固定架设有两排,下排的环形固定架直径大于上排的环形固定架直径,相邻环形固定架上的搅拌叶片交错分布。

前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中,上排的搅拌叶片倾斜向上分布,下排的搅拌叶片倾斜向下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搅拌杆、第二搅拌杆、刮料板、环形固定架和螺旋叶片在电机和搅拌轴的带动下发生转动,对反应釜中的物料从上至下、从内向外全方面进行搅拌、混合,其中第一搅拌杆在搅拌的同时,利用切割片对将结团的物料分散,使得物料混合更加均匀,提高反应效率,刮料板将粘附在反应釜内壁上的物料去除,便于充分反应;环形固定架上的搅拌叶片进一步实现对物料的搅拌,且上排的搅拌叶片将物料从下向上引导,与切割片接触,下排的搅拌叶片将物料从上向下引导,与螺旋叶片接触,提高物料的对流循环反应,提高搅拌效率,增加物料的混合度;搅拌轴下部的螺旋叶片,在搅拌的同时还实现对物料的快速出料。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搅拌全面、提高搅拌效率、反应充分且快速出料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反应釜;2、搅拌轴;21、电机;31、第一连接杆;32、第一搅拌杆;33、第二连接杆;34、第二搅拌杆;35、第三连接杆;36、刮料板;37、切割片;38、通孔;41、环形固定架;42、搅拌叶片;43、螺旋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反应釜1内的搅拌轴2,搅拌轴2经电机21驱动,搅拌轴2的上部沿圆周方向通过若干第一连接杆31设有第一搅拌杆32,第一搅拌杆32上通过第二连接杆33设有第二搅拌杆34,第二搅拌杆34上通过第三连接杆35设有刮料板36;所述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3和第三连接杆35均横向分布,第一搅拌杆32和第二搅拌杆34均纵向分布。所述第一搅拌杆32的外侧面设有若干切割片37。所述第二连接杆33、第三连接杆35和第二搅拌杆34上均设有通孔38。所述刮料板36与反应釜1的内壁相贴合,刮料板36的顶部和底部均呈倾斜向下状,便于导流。

搅拌轴2的中部设有环形固定架41,环形固定架41上圆周分布有若干锥形的搅拌叶片42,搅拌叶片42的表面设有导流槽;所述环形固定架41设有两排,下排的环形固定架41直径大于上排的环形固定架41直径,相邻环形固定架41上的搅拌叶片42交错分布。上排的搅拌叶片42倾斜向上分布,下排的搅拌叶片42倾斜向下分布。

搅拌轴2的下部设有螺旋叶片43,螺旋叶片43的叶径由上往下依次减小。

工作原理:

搅拌轴2在电机21的驱动下转动,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3和第三连接杆35带动第一搅拌杆32、第二搅拌杆34和刮料板36进行工作,其中第一搅拌杆32在搅拌的同时,利用切割片37将结团的物料分散,使得物料混合更加均匀,提高反应效率;同时刮料板36将粘附在反应釜1内壁上的物料去除,便于充分反应;设置的通孔38便于反应釜1中的反应物内外流通,减少附着和搅拌阻力,增加对流循环,使得切割片37、搅拌叶片42与物料充分接触,提高搅拌充分性;

环形固定架41上的搅拌叶片42进一步实现对物料的搅拌,且上排的搅拌叶片42倾斜向上分布,将物料从下向上引导,与切割片37接触,下排的搅拌叶片42倾斜向下分布,将物料从上向下引导,与螺旋叶片43接触,提高物料的对流循环反应,提高搅拌效率,增加物料的混合度;

搅拌轴2下部的螺旋叶片43,在搅拌的同时还实现对物料的快速出料。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



技术特征:

1.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反应釜(1)内的搅拌轴(2),搅拌轴(2)经电机(21)驱动,搅拌轴(2)的上部沿圆周方向通过若干第一连接杆(31)设有第一搅拌杆(32),第一搅拌杆(32)上通过第二连接杆(33)设有第二搅拌杆(34),第二搅拌杆(34)上通过第三连接杆(35)设有刮料板(36);搅拌轴(2)的中部设有环形固定架(41),环形固定架(41)上圆周分布有若干锥形的搅拌叶片(42),搅拌叶片(42)的表面设有导流槽;搅拌轴(2)的下部设有螺旋叶片(43),螺旋叶片(43)的叶径由上往下依次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3)和第三连接杆(35)均横向分布,第一搅拌杆(32)和第二搅拌杆(34)均纵向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杆(32)的外侧面设有若干切割片(3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杆(33)、第三连接杆(35)和第二搅拌杆(34)上均设有通孔(3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料板(36)与反应釜(1)的内壁相贴合,刮料板(36)的顶部和底部均呈倾斜向下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固定架(41)设有两排,下排的环形固定架(41)直径大于上排的环形固定架(41)直径,相邻环形固定架(41)上的搅拌叶片(42)交错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排的搅拌叶片(42)倾斜向上分布,下排的搅拌叶片(42)倾斜向下分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抗菌织物柔软剂制备用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反应釜(1)内的搅拌轴(2),搅拌轴(2)经电机(21)驱动,搅拌轴(2)的上部沿圆周方向通过若干第一连接杆(31)设有第一搅拌杆(32),第一搅拌杆(32)通过第二连接杆(33)设有第二搅拌杆(34),第二搅拌杆(34)通过第三连接杆(35)设有刮料板(36);搅拌轴(2)的中部设有环形固定架(41),环形固定架(41)上圆周分布有若干搅拌叶片(42),搅拌叶片(42)的表面设有导流槽;搅拌轴(2)的下部设有螺旋叶片(43),螺旋叶片(43)的叶径由上往下依次减小。本实用新型具有搅拌全面、提高搅拌效率、反应充分且快速出料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强;王东;张佳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州绿典精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0
技术公布日:2021.05.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