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连续式压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07223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速连续式压滤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压滤机,特别是连续式压滤机的发明,该滤机由滤板、滤框和支架组成。
为了提高过滤效率,至今仍需要有特殊结构的压滤机即不需打开滤机的板框,即可进行反洗操作。有一种已经公知的板框压滤机,当过滤周期结束时,停止进料,从过滤的相反方向压入反洗液,使滤材得到再生,再生完毕再恢复过滤。这种压滤机能够保证有效的再生,但反洗时间长,反洗液消耗大,在反洗前后需鼓入压缩空气,排除滤室内滞留的原料液或反洗液。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滤机,当过滤压差超过限定数值时,处于滤框内的反洗装置可对滤材自动进行反洗,而过滤仍照常进行。
其解决方案是在滤框内装有能够对滤材进行自动反洗的平面移动反洗臂。
它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每个滤框内装置有使反洗臂上下平移的螺旋转动系统,螺杆装在滤框上,传动螺母与集液箱相连。
这样在工作时,以P1压力泵入原料液,滤液以P2的压力流出机外,在过滤过程中,用自控系统维持出口压力P2不变。反洗臂出口与大气相通,P3为反洗时反洗系统的阻力。
随着过滤时间推移,滤材堵塞,过滤推动力(P1-P2)加大,当超过设定值时,滤框内的螺旋转动系统自动启动,带动反洗臂从一端缓慢向另一端平移,在反洗推动力(P2-P3)作用下,滤渣被部分滤液反向冲入反洗臂,随后导出机外,使滤材再生,反洗臂到达另一端端部,螺旋停止转动。经过反洗(P1-P2)降到设定值以下,随着过滤时间的延续,反洗臂将再次启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利用部分滤液对滤材进行恒压差顺序反洗,通过反洗臂直接引出机外,简化了反洗工作,增强了反洗效果;这种反洗臂自动反洗机构易于进行多次短时反洗,使滤材孔眼经常保持畅通状态,大大提高了过滤速率,且反洗时过滤可照常进行。
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



图1高速连续压滤机的外形图。
附图2滤框内的反洗臂附图3附图2中的A-A剖视附图4附图2的K向视图附图5滤板的内部结构附
图1描述了高速连续式压滤机,它由滤板2、滤框3和支架8组成。空心轴6与前墙板1和后部槽钢7组成支架8。板和框在前墙板1和后墙板5之间用几个长螺栓9旋紧。空心轴前端开口为反洗液通道,P3为反洗通道的阻力。滤框上部设有油马达4,它与框内螺旋转动系统相连。前墙板下部为原料液进口P1,上部为滤液出口P2。
图2滤框3装有上下两组反洗臂12和13,每组有两个反洗面A和B,滤框设有与框内容积相通的P1进口10,P2通道11。反洗液排管18与P3出口内空心轴6相通,空心轴下部与排管对应处有开口。
滤框内装有螺旋转动系统,螺杆17与滤框上方的油马达4相连,传动螺母16与集液箱相连,螺杆下方为光杆15,它与集液箱相连的轴套14相配合。
滤框内设置集液箱19,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反洗臂A.B和反洗液排管18与集液箱19之间为动密封连接,管座21与集液箱19相连,支管20固定在反洗臂上。反洗液冲入反洗臂面沟槽22经支管20进入集液箱,再经反洗液排管18引出机外。
图4为反洗臂俯视图,从图4可见,集液箱壁面设有滑道23,对反洗臂起支撑和限位作用。
反洗臂之间装有予紧弹簧24,它可使反洗臂贴向滤材,当原料液泵入滤框内,因反洗压力P3远远低于泵入压力P1,反洗臂会自行向滤材压紧,起到磨损补偿作用,也避免P1原料液与P3反洗通道短接。
图5示出滤板内部结构。滤板2内设置支撑架28和支撑钢丝网27,滤材26夹在多孔板25和支撑钢丝网27之间,多孔板外侧为反洗臂接触面。
该滤机适合细粒子悬浮液分离,它可用于粘胶纤维纺丝溶液、油脂、饮料和污水的过滤。
权利要求1.压滤机,特别是连续式压滤机,它由滤板2、滤框3和支架8组成,其特征是在滤框内装有能够对滤材进行自动反洗的平面移动反洗臂12和13。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反洗臂为上下两组12和13,每组有两个反洗面A和B。
3.按照权利要求1和2的压滤机,其特征是滤框内设有集液箱19。反洗臂12、13和反洗液排管18与集液箱19之间为动密封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2的设备,每组反洗臂之间装有予紧弹簧24。
5.根据权利要求1和2的设备,集液箱壁面设有对反洗臂起支撑和限位作用的滑道23。
6.根据权利要求1和2的设备,每个滤框内装有螺旋转动系统。螺杆17与滤框上方的油马达4相连,传动螺母16与集液箱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在滤板2内设置支撑架28和支撑钢丝网2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压滤机,特别是连续式压滤机的发明,该滤机由滤板、滤框和支架组成。反洗装置安置在滤框内可做上下平移,在过滤进行的情况下对滤材进行自动反洗。该机占地面积小,过滤效率高,特别适合细粒子悬浮液的分离,可用于粘胶纺丝溶液、油脂、饮料和污水的过滤。
文档编号B01D25/12GK2164892SQ93220269
公开日1994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1993年8月2日 优先权日1993年8月2日
发明者陈炳权 申请人:陈炳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