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8168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尘清除装置,特别是一种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
早期在申请第86220089号台湾新型案中,曾提出针对静电集油尘器内部所收集的油尘,利用热风及蒸汽的导入进行溶解清除,确产生良好的效果。目前已形成此业界的采用风潮,使陆续又有申请第88204889号提出并获准台湾专利在案,主要是针对将热风由上向下引导全机壳底部,再贯注入机壳内部,使能顺应热风由下往上的特性,产生较良好的热风导送效果,亦有其不错的成效。然而,经本案创作人这些年来的实务运作,发现上述各种热风导入装置,在应用上仍有其缺失;即①热风产生装置均设于本机体之外,且占用较大的空间,再由大风管配送联结至机壳的热风输入部位。故在本机体之外,均另装设有庞大的热风导送装置及管路,不仅占用太大空间,致使运用场合受到空间容纳的限制,且在外形上造成突兀而缺乏完整性,应有改善的必要。
②热风均是以单管单孔直接导送入机壳内部,分散度不佳,故欲充分产生溶解油尘的效果,必需等待热气完全充满机壳内部,才具明显的成效,无形中造成等待时间增长(即清除作业的时间增长),及热气源提供量的相对增加,较耗费能源而不经济,且热空气直接喷向静电机组亦易造成电极板的损伤,噪者亦较高。
③热风的导入不均匀,将造成油尘清除不均称,容易造成局部污染过度的现象,因清洁不足而产生的缺失仍然存在,使用日久后亦有产生运作失效及相关危险性的可能,明显降低清除作业后的可靠度。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颖而可靠的产生及导送热风(汽)的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令热风的导送更为均称、和缓,且噪音低,具有进一步提升油尘清除效果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由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至少包括有一主机壳、多个装置于主机壳内的静电集油尘机组、一热风箱及热风导出装置等主要部分所组成,其特征在于主机壳为一空架壳,其内部容架该多个静电集油尘机组,且位于主机壳的内底部设装有多个热风导出装置,对应该等热风导出装置的设置部位的主机壳上设有贯通孔槽,该贯通孔槽和主机壳外的该热风箱联接导通,并在主机壳底面设具排油孔;热风导出装置是设置在主机壳的底部,其具有均匀分散朝向主机壳内的静电集油尘机组底端附近的多个热风喷流孔,可令导入热风导出装置内的热空气,自该等热风喷流孔分散热气流进入主机壳的内底部;热风箱为一封闭型箱体,至少具有一鼓风口及一出风孔槽,鼓风口与出风孔槽间形成风室,风室中装设有加热器,且在鼓风口衔接一鼓风装置,该出风孔槽则藉由贯通孔槽衔接热风导出装置。
除上述必要技术特征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补充如下技术内容热风导出装置是由热风导出罩、上封罩及导风套座等元件所构成,热风导出罩设有热风喷流孔,且其顶部设具多个导流孔槽,至少其一更通过一导风套座衔接至贯通孔槽;上封罩则再罩封于该热风导出罩的上方,在各导流孔槽与上封罩间形成一导风空间。
另设有一底座支撑装设于主机壳的底侧,该热风箱含纳于其内。
其中的底座内部有一油槽,藉以承装自排油孔所排放各油污。
其中的出风孔槽朝向贯通孔槽之内,并设有一外伸凸缘。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装设于集油尘器底架范围内的热风箱自机壳底部导送热风进入机壳之内,并在该热风导入位置预设一热风导出装置加以衔接,该热风导出装置具有缓和及均匀散热气流的作用,恰能有效改善上揭传统机具的缺点,当由热风箱鼓动热空气或蒸汽经贯通孔进入热风导出装置时,被均匀分散于集油尘器底部油尘清除部位,并依热气流上升的作用全面流过集油尘器内部,达到除油尘更完全,且更节省热气源。
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各项特征,兹列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剖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由底侧观察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由底侧观察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状态气流示意剖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导出装置立体分解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一静电集油尘器主机壳1、多个静电集油尘机组2、一底座3、一热风箱4及热风导出装置5等主要部分所组成;其中该主机壳1为一空架壳,其内部可容架多个静电集油尘机组2。位于主机壳1的内底部装设有多个热风导出装置5。该等热风导出装置5再通过主机壳1所预设的贯通孔槽11与主机壳1外的热风箱4联接,并设排油孔12以向下排出油污。
该热风导出装置5是设在主机壳1的底部,由热风导出罩51、上封罩52及导风套座53等元件所构成。热风导出罩51设有分散朝向主机壳1内部的静电集油尘机组2底部的热风喷流孔511,及多个位于其顶面的导流孔槽512、513、514,且至少一导流孔槽512通过导风套座53衔接至贯通孔槽11处。又对应于具有导流孔槽512、513、514的一侧则以一封罩52予以罩掩,令其间形成一导风空间54。热风箱4为一封闭型箱体,至少具有一鼓风口41及一出风孔槽42。鼓风口41与出风孔槽42间形成风室43。风室43中装设有加热器44。在鼓风口41处装设有鼓风装置6,用以鼓风入风室43之内。出风孔槽42则藉贯通孔槽11衔接热风导出装置5。且特别设置一外伸凸缘421以伸入贯通孔槽之内,并利于衔接导风套座53,令由出风孔槽42排放的热空气能顺利导流入热风导出装置5内。
底座3则支撑装设于主机壳1的底部,其范围除含纳热风箱4外,更可承放一油槽31以承装自排油孔12所排放的油污。
于是,依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在主机壳1内的静电集油尘机组2所收集的油污需加以清除时,热风箱4上的鼓风装置6及加热器44则在操作中产生作用。加热器44不断对风室43中的空气加热,再以鼓风装置6推送空气进入风室43。经加热的热空气则依势通过出风孔槽42及贯通孔槽11进入热风导出装置5,再由热风导出装置5的各热风喷流孔511分散朝主机壳或静电集油尘机组2的底部均匀排放。而后热空气则得自静电集油尘机组2的底部均匀加热上升,以逐步而全面地作用在该机组2的各电极板。此恰可改善传统者热空气导入过于集中,造成油污清除不完全的缺失。
其次,热风导出装置5若再配合导风套座53、热风导出罩51上导流孔槽512、513、514及上封罩52的引导,热空气则由出风孔槽42及贯通孔槽11处进入导风套座53,再由导风套座53的顶端排至热风导出罩51及上封罩52之间的导风空间54,再经由其他导流孔槽513、514回流入热风导出罩51中,再分散由各热风喷流孔511均匀排放。如此,不仅可令热空气因充分的来回引导缓冲,而消除喷流过强及噪音过大的现象,更由于该等引导达到减少受污染的热气回流至风室43,以避免加热气受污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能在热空气引导的结构上,提供更完善的设计,以有效改善首揭传统机组的诸缺点。而以上所揭示的实施例,是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型态,故举凡各种等效元件的置换隶属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故由以上的说明,已足供熟知本项技艺者明了其特征,且确可达成前述的各项功能及目的,申请前亦未见有公开的情事,实已符合专利法得准专利的诸要件,爰提出新型专利申请,恳请早日赐准,是所至盼。
权利要求1.一种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至少包括有一主机壳、多个装置于主机壳内的静电集油尘机组、一热风箱及热风导出装置等部分所组成,其特征在于主机壳为一空架壳,其内部容架该多个静电集油尘机组,且位于主机壳的内底部设装有多个热风导出装置,对应该等热风导出装置的设置部位的主机壳上设有贯通孔槽,该贯通孔槽和主机壳外的该热风箱联接导通,并在主机壳底面设具排油孔;热风导出装置是设置在主机壳的底部,其具有均匀分散朝向主机壳内的静电集油尘机组底端附近的多个热风喷流孔;热风箱为一封闭型箱体,至少具有一鼓风口及一出风孔槽,鼓风口与出风孔槽间形成风室,风室中装设有加热器,且在鼓风口衔接一鼓风装置,该出风孔槽则藉由贯通孔槽衔接热风导出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热风导出装置是由热风导出罩、上封罩及导风套座等元件所构成,热风导出罩设有热风喷流孔,且其顶部设具多个导流孔槽,至少其一通过一导风套座衔接至贯通孔槽;上封罩则再罩封于该热风导出罩的上方,在各导流孔槽与上封罩间形成一导风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另设有一底座支撑装设于主机壳的底侧,该热风箱含纳于其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底座内部有一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出风孔槽朝向贯通孔槽之内,并设有一外伸凸缘。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出风孔槽朝向贯通孔槽之内,并设有一外伸凸缘。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出风孔槽朝向贡通孔槽之内,并设有一外伸凸缘。
专利摘要一种静电集油尘器的油尘清除装置,其具有一热风箱装置于静电集油尘器的侧边,且在集油尘器的底侧设有贯通槽孔,该贯通槽孔与热风箱的热风出口联接,对应该贯通槽孔处的集油尘器内部则设以均散喷出热气流的热风导出装置,当由热风箱鼓动热空气或蒸汽经贯通孔进入热风导出装置时,被均匀分散于集油尘器底部油尘清除部位,并依热气流上升的作用全面流过集油尘器内部,达到除油尘更完全,且更节省热气源。
文档编号B03C5/00GK2493298SQ0122719
公开日2002年5月29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18日
发明者曹来春 申请人:速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