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83163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流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机械方法分离非均相混合物的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分离非均相混合物的旋流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旋流分离器,包括一个由圆管状入口段和圆锥状分离段构成的壳体,一个或一个以上设置在圆管状入口段侧面的进料口,进料口与圆管状入口段以切线相连接,一个插入圆管状入口段顶部的外壁设有向下螺旋线槽的溢流管。
本实用新型的旋流分离器是这样运行的液固混合物由进料口切线进入圆管状入口段,旋转向下,进入圆锥状分离段,密度较大的浓相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向壳壁,从圆锥状分离段的下端排出;而含有少量颗粒的密度较小的稀相则通过溢流管从顶部溢出旋流分离器。由于溢流管外壁设有向下螺旋线槽,因此,进入入口段的液固混合物中的颗粒不会因为短路而进入溢流管,可获得更高的分离效率。根据固体颗粒的物理特性和进料浓度颗粒的大小,分离效率可达75%~95%。
由上述公开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旋流分离器结构十分简单,并能够达到较高的分离效率,可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中的液固分离。
图2为


图1的A---A向示意图。
图3为溢流管示意图。
一个插入圆管状入口段2顶部的外壁设有向下螺旋线槽4的溢流管5。
进料口3的直径Di与圆管状入口段2的直径D之比为Di∶D=1∶6.5~7.5;溢流管5的直径D0与圆管状入口段2的直径D之比为D0∶D=1∶3~5;溢流管5的插入高度L与圆管状入口段2的直径D之比为L∶D=1∶1.5~3;旋流分离器高度H与圆管状入口段2的直径D之比为H∶D=6~7∶1;圆锥状分离段1的锥度为8~10°;螺旋线槽4的螺距h为2~10mm。
权利要求1.一种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该旋流分离器,包括一个顶端封闭的圆管状入口段(2);一个与入口段(2)相连接的、底部开口的圆锥状分离段(1);一个或一个以上设置在圆管状入口段(2)侧面的进料口(3),进料口(3)与圆管状入口段(2)以切线相连接;一个插入圆管状入口段(2)顶部的外壁设有向下螺旋线槽(4)的溢流管(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进料口(3)的直径Di与圆管状入口段(2)的直径D之比为Di∶D=1∶6.5~7.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溢流管(5)的直径D0与圆管状入口段(2)的直径D之比为D0∶D=1∶3~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溢流管(5)的插入高度L与圆管状入口段(2)的直径D之比为L∶D=1∶1.5~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旋流分离器高度H与圆管状入口段(2)的直径D之比为H∶D=6~7∶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圆锥状分离段(1)的锥度为8~1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螺旋线槽(4)的螺距h为2~1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旋流分离器,该旋流分离器,包括:由圆管状入口段和圆锥状分离段构成的壳体,设置在圆管状入口段侧面的进料口,插入圆管状入口段顶部的外壁设有向下螺旋线槽的溢流管。液固混合物由进料口切线进入圆管状入口段,密度较大的浓相从圆锥状分离段的下端排出;而含有少量颗粒密度较小的稀相则通过溢流管从顶部溢出旋流分离器。由于溢流管外壁设有向下螺旋线槽,因此,进入入口段的液固混合物中的颗粒不会因为短路而进入溢流管,可获得更高的分离效率。本实用新型的旋流分离器结构十分简单,并能够达到较高的分离效率,可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中的液固分离。
文档编号B04C3/00GK2516258SQ01255148
公开日2002年10月16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6日
发明者袁向前, 张濂, 谢声礼 申请人:袁向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