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消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64500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消防消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消烟,具体地说是一种消防消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消防作业中,烟是妨碍救火的一大障碍,影响呼吸、视线等,同时烟又是引发火源的重要因素。空气中的烟是漂浮的微小颗粒,有多种办法可以消除。一般采用液体消防消烟方法,消烟后不可避免留下水的痕迹,需要清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防消烟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安装在机箱里的吸烟极,电晕极和风机,其中吸烟极为板状结构,接高压电源正极,电晕极为丝状结构,接高压电源负极,吸烟极与电晕极的前或后表面相对设置,构成正负高压电场,于机箱的进气方向处,风机设在机箱的出口处;所述吸烟极与电晕极可以为多对,构成多个高压正负电场;所述吸烟极采用普通钢材或纳米晶纯铁材料。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采用本发明装置及纳米晶纯铁材料作为消防消烟装置的一部分,在消烟的同时对环境不造成任何影响,无需消烟后作除水工作,具有环境保护的特点。
2.使用安全,效果好。本发明可以采用纳米晶纯铁材料,比一般钢铁材料耐腐蚀,耐用。
4.结构简单,成本低。
5.本发明消除消烟装置可应用在酒店包房、车站候车室吸烟室等公共场所,消防消烟装置不光有消烟的功能,还能起到净化空气、消毒杀菌(电晕电离臭氧)作用。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发明装置包括吸烟极3,电晕极2和风机4,安装在机箱里,其中吸烟极3为板状结构(本实施例采用宽为50mm,厚为1mm,长为400mm的普通钢材),接高压电源正极(本实施例采用直流4万伏),电电晕极2为丝状结构(本实施例采用1mm钢丝),接高压电源负极,吸烟极3与电晕极2的前或后表面相对设置,构成正负高压电场(可以为多对,本实施例为8对),所述正负高压电场,设于机箱的进气方向,风机4设在机箱的出口处。
当烟沿气流方向进入吸烟极3和电晕极2之间时,产生几万伏高压电场,使烟走向吸烟极3,经风机4排出。
将本发明安装在室内,起火或有烟时通电,消防、消烟。
模拟消烟试验条件如下烟——废报纸、破布点燃;烟雾条件——呼吸困难,呛眼睛睁不开,能见度很低;室内空间——4.5米(长),3米(宽),3米(高);消烟时间——20分钟;本发明消烟装置尺寸650毫米(长),650毫米(宽),1060(高);消烟效果——呼吸畅快,视线正常,基本看不见烟。
实施例2所述吸烟极3采用纳米晶纯铁材料。
其纳米晶纯铁材料的制备,可选择普通工业金属材料(如纯铁),按如下步骤操作1)热轧;2)高温退火,温度在γ区,即940~950℃范围内,时间为0.5~2小时;3)深度冷轧,冷轧变形度为90%以上,获得纳米晶金属材料。本实施例具体操作参数如下1.热轧选择普通工业金属材料如普通工业纯铁,将所述纯铁轧到4毫米厚;
2.热处理高温退火,高温至γ区,即940℃,保持1小时;3.冷轧将4毫米厚纯铁材料冷轧到0.8毫米,其冷轧变形按长度计算为98%,即获得纳米晶纯铁材料。
本实施例可做出[(0.8~1.0)×74mm×任意长]的纳米晶纯铁,通过X射线和透射电镜分析,本发明晶粒已达到纳米尺度范围,晶粒度测试结果见表1。
表1为实施例1晶粒度测试结果

其中*扣除了样品中残余应力效应。
本实施例所述纳米晶纯铁材料具有耐腐蚀性。
与实施例1相比,在同样条件下,采用纳米晶纯铁材料作为所述消防消烟装置的一部分,由于本发明材料具有电磁涡流大、矫顽力大的特点,消烟时间只用10分钟,优于普通钢材。
本发明可考虑消防消烟装置与室内烟雾传感器连接,实现制动控制。在火源萌发时即可达到报警、消烟。在消防队员未到时,非消防队员也可做预先灭火处理,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了火灾的蔓延,缩短灭火时间。消防消烟装置采用物理方法,还可以减少用其它消烟方法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权利要求
1.一种消防消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机箱里的吸烟极(3),电晕极(2)和风机(4),其中吸烟极(3)为板状结构,接高压电源正极,电晕极(2)为丝状结构,接高压电源负极,吸烟极(3)与电晕极(2)的前或后表面相对设置,构成正负高压电场,于机箱的进气方向处,风机(4)设在机箱的出口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消防消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烟极(3)与电晕极(2)可以为多对,构成多个高压正负电场。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消防消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烟极(3)采用普通钢材或纳米晶纯铁材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消防消烟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消防消烟装置。它包括安装在机箱里的吸烟极,电晕极和风机,其中吸烟极为板状结构,接高压电源正极,电晕极为丝状结构,接高压电源负极,吸烟极与电晕极的前或后表面相对设置,构成正负高压电场,于机箱的进气方向处,风机设在机箱的出口处;所述吸烟极采用普通钢材或纳米晶纯铁材料。采用本发明具有效率更高的消防消烟效果,使用安全。
文档编号B03C3/09GK1795993SQ20041010043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2日
发明者龙康, 于强, 崔学顺, 赵一省, 方维国, 曾国英, 沈冰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