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57919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化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属于净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朗肯循环(Rankine Cycle)也被称为兰金循环,是一种将热能转化为功的热力学循环。有机朗肯循环特指使用有机溶液作为工作流体的朗肯循环,被广泛运用在工业废热回收、太阳热能发电、生物质能燃烧发电上。由于有机溶液的沸点较低,因此可以利用温度较低的热源运作。在有机溶液的选用上,通常会使用干性溶液(dry fluid),目的是避免压降过程发生两相混合而损坏涡轮叶片。热源温度会影响其工作流体的选择,适合的工作流体是各种冷媒(100-180°C )、碳氢化合物(180-250°C )、硅氧烷(250_400°C )。
[0003]有机朗肯循环中,工质主要为挥发性有机物,通常为化学相对不稳定物质(例如典型的氯氟烃R123等)。工质与润滑油相容性高,而循环过程中润滑油系统不可避免要与工质发生接触,这将导致工质吸收溶解于润滑油体系中,成为润滑油体系中挥发组分的主要来源。吸收到润滑油中的工质,一方面降低了润滑油的润滑性能,另一方面则跟随润滑油循环进入到机组系统各处。由于工质的化学不稳定特性,可能发生分解产生强腐蚀性酸(HF和HCl),对设备造成破坏,并进一步导致润滑油寿命缩短。此外,工质多为氯氟烃,其对密封件的溶胀能力较大,使其结构发生破坏,因此,必须予以脱除。
[0004]虽然挥发性工质在润滑油中的溶解问题对润滑油和机组系统的寿命有较大影响,但是目前并无对其进行脱除的有效措施。在润滑油通路中设立脱气罐,进行常温常压脱除虽然有一定的脱除效果,但是因为工质与润滑油相容性大,所以仍然有较多量参与。所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对挥发性组分进行相对彻底的脱除,同时又不能影响润滑油本身的性能和油路循环。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除效率高的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
[0006]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托架、分离膜和恒温加热装置,所述的托架设置在润滑油循环通路中,且其内腔形成润滑油通路,所述的上盖为筒状结构,其底端嵌入到托架的内腔中,所述的分离膜设置在托架和上盖的连接端,而所述的恒温加热装置则设置在托架的底部,且恒温加热装置的电热丝嵌入到托架的内腔中。
[0008]进一步,所述的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还包括挥发组分冷却回收装置,所述的挥发组分冷却回收装置与所述的上盖的顶端连通,用于分离后的挥发组分的冷却回收。
[0009]且所述的上盖的横截面由底端向上端逐渐变小,增大挥发组分与上盖的接触面积以利于挥发。
[0010]更进一步,还包括一用于产生负压的射流吸气装置,且所述的射流吸气装置设置在上盖和挥发组分冷却回收装置之间的管路上。其原理为伯努利射流现象:流体从管道经过,垂直流动方向压力降低,产生负压,进一步实现节能和增加便利性。
[0011]此外,所述的托架的内腔内还设置有沸石或多孔金属,以增加挥发组分的汽化中心数量,促进挥发组分的汽化挥发,避免托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暴沸。
[0012]而所述的分离膜为微孔分离膜,以消除挥发组分汽化时产生泡沫。且所述的微孔分离膜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腈(PAN)、聚丙烯(PP)、聚偏氟乙烯(PVDF)、聚氯乙烯(PVC)、氧化铝、陶瓷中的任一种。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含有挥发组分的润滑油进行加热,以及形成微负压环境的方式,来实现润滑油和挥发组分的分离,保证了脱除的效率,同时大大提高了挥发组分的脱出率,延长了润滑油和设备的使用寿命,且还具有节省能源、设备改造方便等优势。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润滑油循环通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主要附图标记含义为:
[0017]1、上盖 2、托架 3、分离膜 4、恒温加热装置5、电热丝
[0018]6、射流吸气装置7、挥发组分冷却回收装置8、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如图1所示: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包括上盖1、托架2、分离膜3和恒温加热装置4,所述的托架2设置在润滑油循环通路中,且其内腔形成润滑油通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促进挥发组分的汽化挥发,增加挥发组分的汽化中心数量,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暴沸,托架2的内腔内还设置有沸石,当然也可以为多孔金属等材料。
[0022]所述的上盖I为筒状结构,其横截面由底端向上端逐渐变小,且其底端嵌入到托架2的内腔中,而所述的分离膜3则为微孔分离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微孔分离膜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PTFE),当然,其也可以为聚丙烯腈(PAN)、聚丙烯(PP)、聚偏氟乙烯(PVDF)、聚氯乙烯(PVC)、氧化铝、陶瓷中的任一种,且所述的分离膜3设置在托架2和上盖I的连接端,而所述的恒温加热装置4则设置在托架2的底部,且恒温加热装置4的电热丝5嵌入到托架2的内腔中。
[0023]为了便于挥发组分的回收,所述的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还包括挥发组分冷却回收装置7,所述的挥发组分冷却回收装置7与所述的上盖I的顶端连通,用于分离后的挥发组分的冷却回收。此外,还包括一用于产生负压的射流吸气装置6,且所述的射流吸气装置6设置在上盖I和挥发组分冷却回收装置7之间的管路上,其原理为伯努利射流现象:流体从管道经过,垂直流动方向压力降低,产生负压,进一步实现节能和增加便利性。
[0024]图2为润滑油循环通路的结构示意图。
[0025]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润滑油的循环由泵8驱动,本实施例中选取的初始润滑油中,挥发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_5%,且挥发组分包括R123、R11等。将上述初始的润滑油(混合物)在润滑油循环系统控制的流速下进入到托架2的内腔中,此时,控制恒温加热装置4,保证托架2的内腔的温度保持在40-80°C,同时射流吸气装置6工作,托架2的内腔中产生负压,其中吸气压差保持在10恥&~零压差的范围。在温度和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挥发组分汽化,和润滑油分离,经过分离膜3进入到上盖I中,经过上盖I进入挥发组分冷却回收装置7进行回收。而分离后的润滑油则继续向前流动进入润滑油循环系统。
[0026]在本实施例中,分离膜3 —方面可以防止润滑油因为压力抽吸作用进入到气相通路,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由于挥发组分的汽化而产生大量泡沫。
[0027]本实施例中挥发组分的脱出率为80°/『97%,经过5次循环,可将润滑油中挥发组分降低99.8%以上。
[002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托架、分离膜和恒温加热装置,所述的托架设置在润滑油循环通路中,且其内腔形成润滑油通路,所述的上盖为筒状结构,其底端嵌入到托架的内腔中,所述的分离膜设置在托架和上盖的连接端,而所述的恒温加热装置则设置在托架的底部,且恒温加热装置的电热丝嵌入到托架的内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挥发组分冷却回收装置,所述的挥发组分冷却回收装置与所述的上盖的顶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的横截面由底端向上端逐渐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用于产生负压的射流吸气装置,且所述的射流吸气装置设置在上盖和挥发组分冷却回收装置之间的管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架的内腔内还设置有沸石或多孔金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分离膜为微孔分离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孔分离膜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腈、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聚氯乙烯、氧化铝、陶瓷中的任一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润滑油中挥发组分脱除净化装置,包括上盖、托架、分离膜和恒温加热装置,所述的托架设置在润滑油循环通路中,且其内腔形成润滑油通路,所述的上盖为筒状结构,其下端嵌入到托架的内腔中,所述的分离膜设置在托架和上盖的连接端,而所述的恒温加热装置则设置在托架的底部,且恒温加热装置的电热丝嵌入到托架的内腔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含有挥发组分的润滑油进行加热,以及形成微负压环境的方式,来实现润滑油和挥发组分的分离,保证了脱除的效率,同时大大提高了挥发组分的脱出率,延长了润滑油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IPC分类】C10M175-00
【公开号】CN204265722
【申请号】CN201420668686
【发明人】魏振兴, 代正伟, 杨国寿, 吕益来
【申请人】杭州中能汽轮动力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