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6290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消声器,尤其是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
机动车消声器一般是由进气管、出气管、壳体及其两端的封盖形成外型,并在壳体内依次至少设置有一段中心通管和一片隔板隔成的Ⅰ腔,另一片隔板与一段偏心或中心通管隔成Ⅲ腔,两片隔板之间为Ⅱ腔,而且隔板与通管的管壁均布有微孔,构成过滤式消声排气结构(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桑塔那轿车消声器)。但这种结构有这样的问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隔板和套管的微孔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堵塞,轻则进气管接口法兰冲脱或高速行驶时常常造成发动机工作温度快速升高、风叶不转、动力降低,从而加剧汽缸磨损和增大油耗等。
为解决这个问题。广东省鹤山市安亿汽车配件厂李树基申请的中国专利CN96237522提出在发动机与消声器之间套接与汽缸排气口数量相同的引气管、内设限流阀的喇叭状套筒、弯接管等附加装置,能减轻消声器内微孔堵塞程度,并使废气再次作二次燃烧,起到一定的增效节能作用。但对于已定型的机动车来说,很难实施这一方案,因为加快引流排气速度,一方面要求结构上简单可行,另一方面由于机动车常常在不同的速度、坡度和载荷下工作,要求同步实现降噪消声与增效节能将会发生很大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它能在保持原有降噪消声的前提下简化构造,从而有效地实现机动车的增力节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这样实现的在消声器的壳体内间隔地设置周壁均开有微孔的喇叭形消声助力套,将该消声助力套小喇叭口朝着进气方向,大喇叭口朝着出气方向,形成排气压力降低快、排出畅通、多级穿透摩擦吸收气流嗓音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因为只需要在原有的消声器壳体内单一地间隔设置喇叭形消声助力套,所以结构特别简单;同时由于着眼点不在于改变消声器的外型构造或加设装置,所以它对同型机动车的安装使用没有任何特殊的要求;另外由于从进气到出气为直通式排气和多级扩张降压降温,所以容易实现增力节油与降噪消声的要求,还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据实测表明机动车节油率为12-30%,发动机保持正常工作温度,动力明显提高。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的喇叭形消声助力套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消声器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该消声器包括一根进气管[1]、一根出气管[6]、一个壳体[3]及其两端的二个封盖[2]。壳体[3]内间隔地设置有周壁均开微孔[4]的喇叭形消声助力套[5]。喇叭形消声助力套[5]的小喇叭口朝着进气方向,大喇叭口朝着出气方向并固定在壳体[3]内壁沿。
在沿箭头方向经进气管[1]向壳体[3]内排气时,一部分气流从一腔的喇叭形消声助力套[5]的小喇叭口直接进入扩张至下一腔,另一部分气流则从喇叭形消声助力套[5]周壁的微孔[4]穿透摩擦,告成紊流,依此一级级降噪减压直通至出气管[6]排出。喇叭形消声助力套[5]的半锥角α最好在30°-60°之间以提高降噪吸音和降压的效果;其小喇叭口的内径应与进气管[1]或出气管[6]的内径一致,以保证排气散温畅通。依据机动车发动机排气量,选择设置于壳体[3]内3-10个喇叭形消声助力套[5],排气量越大,个数越多,反之,则少。此外,喇叭形消声助力套[5]与壳体[3]同形状,制成圆形或椭圆形等。
权利要求1.一种机动车消声器,尤其是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它包括进气管[1]、出气管[6]、壳体[3]及其两端的封盖[2],其特征在于壳体[3]内间隔地设置有喇叭形消声助力套[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其特征是喇叭形消声助力套[4]周壁均开有微孔[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其特征是喇叭形消声助力套[4]的半锥角α为30°至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其特征是喇叭形消声助力套[4]的小喇叭口内径与进气管[1]内径或出气管[6]内径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其特征是壳体[3]内依机动车排气量小大选择设置3至10个喇叭形消声助力套[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增力节油消声器。该消声器包括进气管(1)、出气管(6)、壳体(3)及其两端的封盖(2),在壳体(3)内间隔地设置有周壁均开微孔(5)的喇叭形消声助力套(4),形成排气压力降低快,排出畅通,多级穿透摩擦降噪吸音的结构,具有构造特别简单,安装使用无特殊要求,容易同步实现增力节油与降噪消声的要求,还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等特点。据实侧表明:机动车节油率为12—30%,发动机保持正常的工作温度,动力明显提高。
文档编号F01N1/08GK2414201SQ00207138
公开日2001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23日
发明者张根善 申请人:张根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