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水轮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8916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能水轮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力机械中,将水流的压能转换为动能,再将其动能转换为旋 转机械能的一种冲击型水轮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力发电生产中所使用的反击型中的各式水轮机,不仅只能在其 特定的水头和流暈范围内使用,而且只能在最优工况下才能达到较高的效率。 并且其结构复杂而又庞大,台数多,土建工程量大,造价高。这不但使其设备 的制造、运输等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对所开发水能资源的地质、地形等条件也 有很高的要求。从而严重制约了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甚至对有些水能资 源根本无法开发。
在现有技术中的双击式水轮机,它是由压力水管出水端固接的一侧连带有 弧形引流面的矩形喷嘴或两侧连带有不对称的弧形引流面的矩形喷嘴,在喷嘴 内部装置的调节闸板或导叶,以及由两轮盘间按圆周方向均匀固接的,数个形 状为渐开线或双圆弧形的叶片构成的圆筒形转轮和转轮下方的尾水渠等组成。 该水轮机存在的不足之处是经过调节闸板或导叶后的水流已经成为高速水流, 并且高速水流必须经过弧形引流面后才能冲击转轮叶片。当高速水流经过喷嘴 连带的弧形引流面时,由丁其方向沿弧形表面而不断发生改变,使两者间始终 存在着严重的高速摩擦,从而使高速水流的动能产生了很大程度的损失。当水 流第一次冲击转轮叶片时,其渐开线或双圆弧形的叶片在不能将动能完全传递
给转轮的情况下第二次冲击转轮叶片。当水流第二次冲击转轮叶片时,由于两 叶片间的水流方向与该叶片运转的方向相互交叉,使水流在流出的过程中严重 阻碍了转轮的运转,从而使转轮已获得的机械能又产生了很大程度的损失。经 过两次能量的严重损失,使该水轮机的效率极低。此外,该水轮机的主轴穿过 转轮中心时,会影响第二次冲击转轮叶片的水流,若不穿过转轮中心又会导致 其相互独立的叶片受力过大,从而使该水轮机很难增大其容量,只能适用于极 小型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该水轮机至今未能得到广泛使用。
在现有技术中的水斗式和斜击式水轮机,均由圆形的喷嘴、横截面为圆形 的喷针、主轴上装置的转轮、导流面表面形状为弧面、折面或其横截面为弧形 的折向器等部件组成。两种水轮机均存在的不足为圆形的喷嘴和圆形的喷针, 以及戽斗形和勺状形的转轮叶片,只能适用于高水头和小流量水能资源的丌发 利用,不能满足在各种水头下对大流量水能资源的开发要求。而且从圆形的喷 针周围喷出的高速水流向其端部中心集中时产生的严重对撞现象,对水流的动 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导流面表面形状为弧面或折面的折向器在折去射流时, 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其横截面为弧形的折向器则只能折断圆形射流。
在中国专利02281268.7公开的《横卧式水平轴导帆水轮机》,由发电机、
固定架、导帆水轮机、挡水面板、提速洞组成。其不足之处是水流流入提速
洞的直角边沿时,由于贯性作用流线不能突然转折,只能逐渐弯曲,使水流发 生收縮现象,从而使其动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从其《权力要求书》、《说 明书》及其附图中,无法确定喷口的形状及喷口与放射状叶片的相对位置,但 根据射流对平面板的作用原理,水流即使作用于放射状叶片中处于最佳角度的 叶片时,也只能将作用于其表面的一小部分水流动能的一半传递给该叶片,而 作用于遮挡在该叶片前的叶片的水流只能将其小于一半的水能传递给该叶片,
其余的水能不但未转换为机械能,反而作用于水平轴表面,并通过水平轴表面 作用于其相邻叶片的背面,严重阻碍了该水轮机的运转。因此,该水轮机的效 率很低。其更大的不足是该水轮机无任何流量调节装置,使水轮机的转速和出 力无法控制,从而不能满足带动发电机的要求。此外,镶接在提速洞周围带有 波浪线的,并与固定架连接的挡水面板,也不能适应较大水能的开发利用。
在中国专利200520097083. 7中公开的《管道式水轮机》,由外壳、进水口、
出水口、中轴、轴轮及叶片组成。其存在的不足是因无喷射装置,进入叶片
的水流只有压能和管道内很小的流速形成的动能,因而不会产生很大的冲力。 压能对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压力,只作用于叶片背面的压力,则严重阻碍了 轴轮的运转,因此该水轮机无法有效运转。从其附图中显示出,进水口对应的 叶片表面是由较平缓的弧形面,与其相连接的位于其外缘处的平面和弧形面的 中间或两端部位翘起的与其外缘处的平面连为一体的平面或折面三部分组成。 因此,从其进水口即使流出带有冲力的水流冲向该叶片表面时,也由于冲击在 叶片外缘处平面和该叶片内翘起的平面或折面后的水流折向后直接撞击即将冲 击弧形面的水流,使水能产生严重损失。并且叶片在进入带有冲力的水流时, 其圆弧形的背面首先与水流碰撞,这不仅对叶片产生了很大的反向作用力,还 严重干扰了带有冲力的水流。当水流同时冲向相邻的两个叶片时,两叶片间的 空气及聚集的水流无法及时排出,并且平缓的弧形面在不能将水流的动能完全 传递给叶片情况下将其引向相邻两叶片的结合处,使其动能消耗在该处,从而 不但使水流的动能不能有效的转换为机械能,并使水流不能顺利并及时地排出 叶片。而且该叶片在受力较大时,其内边缘与轴轮的结合处会发生断裂及变形 现象。此外,该水轮机同样未设置任何流量调节装置,当轴轮的出力或与其相 连接的外部负荷发生变化时,其转速处于自由变化状态,不符合发电要求。
在中国专利95192658. 6中公开的《反作用水轮机》,由半经比例为4 : 5的 圆筒与侧板,圆筒中部的辅助板及圆筒的外圆表面上装有许多沿轴线方向有规 律地隔开距离布置的叶片组成,每一块叶片有一个直经等于侧板的半经与圆筒
的半经的差的半圆的弧形内表面,还有一个从各叶片在侧板圆周上的r贞点到圆
筒的圆周上,距离等于叶片之间的节距的流线形外表面。但其《权力要求书》 中指定的许多沿轴线方向有规律地隔开距离布置的叶片,在附图中分别为两块 沿轴线方向布置并与辅助板的两侧紧密结合的叶片,与权力要求不相符合。从 其《权力要求书》中指定的和《说明书》中说明的圆弧的直径和附图能够确定 该叶片半圆弧形的两个顶尖之间构成的平面与密封的长圆筒的轴心线在同一平 面内,因此当叶片运转至最底部时水流才能有效的作用于其内表面,而此时其 前方的叶片几乎将其全部遮挡,其前方的叶片又被该叶片本身的外缘遮挡,而 且进入叶片内表面的水流无处聚集或排出,从而使将要继续进入叶片内表面作 功的水流,因受其挤压而改变了方向,使水流无法作用于叶片的内表面。并且, 从其附图中显示出叶片半圆的弧形内表面与流线形外表面之间为一折面,使相 邻两叶片间形成了极不平滑的凹槽,从而使进入圆弧形叶片内表面的水流流动 至流线形外表面时不能继续平滑地流动,而是对流线形外表面产生较大的冲撞 力,并从流线形外表面流出时将充分产生离心泵效应,消耗其已获得的机械能。 因此,该水轮机仍然不能有效运转。而且,该水轮机同样无任何的流量调节装 置,从而使其转速、出力等无法控制。其优选实施例采用的水轮机和轴承一起 沿着垂直方向相对于浮槽的支承立柱移动的技术方案,也不能有效地控制其转 速和出力,更不能适应结构和重量较大的水轮机组。
在中国专利97229741.3中公开的《高效水轮机》,由主水管、反冲式上转 子和冲击式下转子及转子带动的机轴构成。其冲击式下转子的叶片为若千个与
中轴呈一定角度的弧形叶片。该水轮机的不足之处为由上转子的叶片管中流 出的水流冲击在下转子的弧形叶片时,水流会从弧形叶片的底部直接流出其底 端,从而不能将其动能有效地传递给下转子的叶片。而且该水轮机的整体结构 极不合理。
由于以上各水轮机存在的严重不足,使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程至今仍 非常缓慢,从而使清洁、廉价和可再生的水能资源长期地无为流失,不能为人 类造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所有水轮机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够 将大、中、小型及其它所有水能资源全能开发利用,而且效率高、容量大、性 能安全可靠、结构简单合理、造价低,并在实际运用中易实施的全能水轮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该水轮机包括引水室、调节闸板、传动部件、主轴及其轴承、联轴器、调 速器、动力装置和尾水渠,并且包括轮毂或轮盘,其特征在于在引水室的出 水端固接一个或数个装置有与调速器或动力装置传动连接的调节闸块或调节闸 板的射流口,在主轴上装置一个或数个全能水轮机转轮,并使射流门与其相应 的转轮叶片的进水面相对应,在所有转轮的下方设置有尾水渠,主轴的一端通 过联轴器或其它传动部件与发电机等机械的主轴传动连接,主轴的另一端还可 以通过联轴器或其它传动部件与另外一台全能水轮机的主轴传动连接或与数台 全能水轮机的主轴依次传动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射流口 ,可以主要是由出水口和装置在该出水口出口部位的 调节闸块组成的射流口。 本发明所述的射流口 ,也可以主要是由出水口和装置在该出水口出口表面 的平面形或弧面形调节闸板组成的射流口。
本发明所述的射流口,还可以主要是由出水口和装置在该出水口内的调节 闸块组成的射流口。
本发明所述的射流口 ,还可以主要是由屮,水口和铰装在该出水U出口端的 调节闸板组成的射流口。
本发明所述的射流口,在与射流口相连接的流道中装置有闸门或阀门,或 者射流口与转轮之间装置有与调速器或动力装置传动连接的导流调节板时,该 射流口可以不装置调节闸块或调节闸板,并将其直接设置为射流口。
本发明所述的全能水轮机转轮,主要是由轮毂或轮盘和在其外圆表面按圆 周方向均匀设置的数个表面形状为凹槽形的螺旋形叶片或者由数段叶片依次对 接形成的螺旋状叶片组成的一组或数组按轴线方向排列的叶片组成。
本发明所述的全能水轮机转轮,还可以主要是由轮毂或轮盘和在其外圆表 面设置的,表面形状为一个或数个沿轴线方向排列的圆环形凹槽的叶片或者由 数个表面形状为凹槽形的叶片按圆周方向依次排列或对接形成的一个或数个沿 轴线方向排列的圆环状叶片组成。
本发明所述的全能水轮机转轮,还可以主要是由轮毂或轮盘和在其外圆表 面按圆周方向均匀设置的数个表面形状为光滑的凹槽形叶片组成的一组或数组 沿轴线方向排列的叶片组成,或者主要是由轮盘和两轮盘间按圆周方向均匀设 置的数个表面形状为光滑的凹槽形叶片组成。
本发明所述的全能水轮机转轮,在其叶片的凹槽内、叶片与叶片之间或者 在叶片的端部还可以固装辅助叶片或支撑件。
当压力水流通过引水室进入射流口,并以很高的速度射出射流口时,水流 的压能己转换为动能。射出射流口的高速水流在没有任何干扰的状况下,直接 从其对应的转轮叶片进水面的一侧进入,开始冲击叶片。根据高速水流对凹面 板的作用原理,当高速水流从凹槽形叶片的一侧进入,并在凹槽内固装的辅助 叶片的引导下,沿其表面流动至其另一侧时,水流的方向已从其进入时的方向 改变了 180度左右,此时已将水流的动能完全传递给了叶片。叶片则带动转轮 开始转动,从而将水流的动能有效地转换成了旋转机械能。当水流的方向改变 至180度左右时,螺旋形叶片中的水流已沿螺旋方向流动至无高速水流的角度 位置,并依靠其流动的惯性继续从其后相邻叶片的出水面顺利排出叶片后下泄 至尾水渠,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水流从叶片的出水面流出时,由于转轮的转动对 其产生的离心泵效应;圆环形叶片中的水流已朝向无高速水流的泄水流道,并 靠其流动的惯性和自重通过泄水流道下泄至尾水渠;光滑的凹槽形叶片中的水 流则依靠其流动的惯性继续从其后相邻叶片的出水面位于相邻两射流口间的间 隙对应的部位顺利并及时地排出叶片后下泄至尾水渠,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其对 将要继续冲向叶片进水面的高速水流的干扰和其通过叶片的出水面时产生的离 心泵效应。
当该水轮机需要改变进入转轮的流量大小时,可以通过调节闸块或调节闸 板调节从射流口射出的高速水流流量的大小,也可以通过导流调节板将部分高 速水流直接导入尾水渠。当该水轮机需要停机时,可以关闭调节闸块或闸板及 与射流U相连接的流道中装置的闸门或阀门后停机,也可以利用导流调节板将 高速水流全部导入尾水渠后停机。
当该水轮机中装置有无调节闸块或闸板的射流口,或该水轮机与射流口无 调节闸块或闸板的其它全能水轮机相连接时,该水轮机中装置有调节闸块或闸
板的射流口全开后仍需开启吋,可以打开无调节闸块或闸板的射流口或其它无 调节闸块或闸板水轮机射流口的闸门或阀门,并将该水轮机中有调节闸块或闸 板的射流口的开度调整至相应的位置。当该水轮机的调节闸块或闸板关闭至极 小位置并仍需要关闭时,则关闭无调节闸块或闸板的射流口或其它无调节闸块 或闸板水轮机射流口的进水闸门或阀门,而后将该水轮机中有调节闸块或闸板 的射流U的开度调整至相应的位置。当该水轮机需要改变进入转轮的流量大小 或停机时,则利用由调速器或动力装置统一带动的所有水轮机的导流调节板, 将部分高速水流导入尾水渠或迅速切断进入所有转轮的高速水流后停机。
当该水轮机中的所有射流口均未装置调节闸块或闸板,并且只装置有与射 流口相连接的流道中的闸门或阀门,或者只装置导流调节板时,则可调节闸门 或阀门的开度或者调节导流调节板的位置来改变进入转轮的高速水流流量的大 小,并可关闭所有闸门或阀门,或者利用导流调节板切断所有高速水流后停机。
根据以上所述的构成情况及其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该水轮机具有如下有 益的效果和显著的进步
1. 该水轮机的射流口,在水流射出时的自身损失很小。尤其是出水口 的出口处装置有调节闸块和在出水口的端部铰装有调节闸板的射流 口,以及直接设置为带有引流面的射流口,在水流射出时无自身损 失。因此,该射流U具有很高的效率,并在各种工况下均能以最高 效率的状态运行。
2. 该水轮机中的转轮叶片,完全能够按照高速水流对凹面板的作用原 理的要求进行工作,而且水流通过叶片出水面离开转轮时,能够最 大限度地减小对叶片的转动所形成的阻力。因此,该转轮不仅具有 很高的效率,而且在各种工况下均能以最高效率的状态运行。3. 该水轮机中的一个或数个射流口及主轴上装置的一个或数个全能水 轮机转轮,以及与该水轮机相连接的另外--台或数台全能水轮机, 能够满足大、中、小型及其它所有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尤其 能够满足目前无法开发的,而且蕴藏量极为丰富的低水头大流量水 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
4. 该水轮机可以由 一台或数台水轮机相连接后共同带动一 台发电机等 机械。因此,其容量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增加发电机等机械台数的 情况下来增大。从而减少了发电机等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台套数。
5. 该水轮机装置导流调节板后,不但能够调节进入转轮的高速水流流 量的大小,而且能够将高速水流迅速切断后紧急停机。因此,不仅 消除了紧急停机时,压力水流在压力输水管和压力弓I水室中产生的 比正常压力高许多倍的水锤压力的威胁,从而大大降低了有压引水 设施的造价,还能在调节机构磨损或故障的情况下,仍能迅速可靠 的停机。这不仅使该机组具有很高的安全可靠性,还将为建造无人 值班或值守的全自动水力发电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由于该水轮机中除转轮的进水部位和出水部位外,转轮的其它部位 均由护罩或外壳严密包围,使转轮在水中淹没后,叶片与其它水流 能够有效地隔离,从而大大减小了叶片在水中运转时的阻力,因此 该水轮机在水中处于淹没状态运行时仍能有效地运转。
7. 该水轮机不仅另部件少,而且各部件的结构非常简单,从而避免了 复杂的制造工艺和制造难度;由于该水轮机中各部件的受力很单--, 因此使各部件具有优越的受力条件,从而避免了繁琐的辅助设备和 附属装置。并且,该水轮机主要的土建工程只有尾水渠。因此,该
水轮机在实际运用中不但造价低,而且易实施。
8. 由于该水轮机的结构可根据需要能够进行任意组合,因此不仅大大 降低了其设备运输的难度,而且对不同形式的水能资源均能灵活地 开发和利用。对于大中型水能资源的开发,针对其制造、运输及地 形、地质等条件还可以以以整化零或化零为整的方式开发。因此, 该水轮机对具有水能资源的河流可以进行地毯式开发。从而,能够 形成规模效益后成为主体能源。
9. 该水轮机由于其装机容量可根据需要加大,使该水轮机在无高水坝 及大库容水库调节的情况下,将洪水期的水量仍能充分利用。因此 该水轮机的运用能够避免高水坝存在的后顾之忧和大水库造成的大 面积土地的淹没损失。并且避免了修建高水坝及大库容水库所需的 巨大的一次性资金投入。
10. 利用水能资源进行水力发电不但不消耗水量,而且无任何污染环境 的代价。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地域,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其中中 国的水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能源的一大优势,更是 世界清洁、廉价和永久性可再生能源的绝对优势。因此对水能资源 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改变当今世界存在的能源紧缺和 污染物严重排放的困难局面,而且能够得到长期的和源源不断的优 质能源。根据以上所述的有益效果及显著的进歩,该水轮机在水力 发电生产中的实际运用,对目前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具有极大 的推动作用,并使水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还可以推动已有低 效水力发电设备的更新改造进程。从而,能够开创了水力发电事业 迅猛发展的新纪元。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图1是图2和图3中沿Q-Q线的剖视图,该图还采用局部剖视的方式清晰 表达了矩形射流口与转轮叶片的相对位置及转轮的外表面形状;图2是图1屮 沿A-A线的剖面图;图3是辅助叶片与叶螺旋形叶片连接处的局部剖视图;图4
是图1中沿B-B线的剖面图;图5是图9中沿E-E线的剖面图;图6是图9中 的F向视图,该图采用局部剖视的方式清晰表达了辅助叶片交错排列的相对位 置图7是图9中高速水流作用于凹槽形叶片表面后的水流流向图;图8是图5 中沿C-C线的剖面图。图9是图5中沿D-D线的剖面图;图10是图13中沿G-G 线的剖面图;图11是图10中沿H-H线的剖面图;图12是在矩形射流口的流道 内装置蝶阀的全能水轮机的横剖面图;图13是在矩形射流口内装置调节闸块的 全能水轮机的横剖面图;图14是图12中转轮的横剖面图;图15是图13中转 轮的单个叶片的结构图;图16是图15中沿P-P线的剖面图;图17是图18中 沿J-J线的剖面图;图18是图17中沿I-I线的剖面图;图19是图17中的K 向视图;图20是图18中的L向视图;图21是在两转轮轮盘间固接凹槽形叶片 后组成的转轮的横剖面图;图22是图21的纵剖面图;图23是未装置调节闸块 或闸板射流口的横剖面图;图24是25屮的N向视图;图25是图24中沿M-M 线的剖视图,该图表达了全能水轮机利用海洋潮汐水能资源发电的结构形式。
以上各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l.压力引水室;2.射流口; 3.平面形调节闸 板;4.叶片出水面;5.滚轴;6.转轮轮盘;7.键;8.主轴;9.转轮叶片;10.叶 片进水面;ll.护罩;12.传动杆;13.补气孔;14.安装室;15.轴承;16.辅助 叶片;17.尾水渠;18.联轴器;19.拦河坝;20.进水闸门;21.调节f甲J块;22. 引流面;23.导流调节板;24.滑块;25.轨道;26.横梁;27.接力器(油缸);
28.密封件;29.闸门槽;30.隔板;31.圆筒;32.泄水流道;33.引流板;34.支
撑板;35.支撑梁;36.控制杆;37.转轮轮毂;38.控制板;39.支撑环;40. 海洋;41.海湾;42.支撑杆;43.端盖;44.海堤中墩;45.海堤;46.钢丝绳 47.顶盖;48.吊物井;49.空腹翻板闸门;50.挡板;51.弧面形调节闸板;52.
圆环形闸槽;53.弧形填充块;54.滑轮;55.钢丝绳槽;56.抗磨板;57.矩形过 水流道;58.钢丝绳轨道;59.引流块;60.推拉杆;61.蝶阀;62.液压操作机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l、 2、 3和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由三台全能水轮机的主轴依次传动连接后共同 带动一台发电机,并将各水轮机自右向左依次编号为1号全能水轮机、2号全能 水轮机和3号全能水轮机。在三台水轮机中,除1号全能水轮机的射流口装置 有调节机构外,2号和3号水轮机的射流口均未装置调节机构,而是将其直接设
置为带有引流面的矩形射流口,并在与该矩形射流口相连接的压力引水室前的 进水u分别装置有进水闸门。在1号全能水轮机的压力引水室前也装置有进水 闸门,将其作为1号全能水轮机的检修专用闸门。
如图1和2所示,1号全能水轮机的构成情况为在拦河坝19的闸槽29内 装置有进水闸门20,闸槽29后连接有压力引水室1,压力引水室l的出水端固 接有矩形射流口 2。在主轴8上套装有1个全能水轮机转轮,并将矩形射流口 2 和转轮叶片9的进水面10相对应。主轴8的两端分别由轴承支承15。在主轴8 上套装的转轮下方设置有尾水渠17。在矩形射流口 2与转轮之间的尾水渠17的 两侧设置的两条轨道25内分别装置有滑块24。两滑块24之间固接有导流调节 板23,导流调节板23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传动杆。两传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装置 在尾水渠17顶部的接力器27'传动连接。接力器27'由液压调速器带动。在 尾水渠17内设置有从矩形射流口 2的K沿至尾水渠17底部的引流面22 "。主 轴8的一端通过联轴器18与发电机的主轴传动连接,另一端通过联轴器与2号 全能水轮机的主轴传动连接。l号全能水轮机的矩形射流口 2,由底部带有引流 面22'的矩形出水口和在该出水口引流面22'对应的顶部套装的带有引流面22 的调节闸块21组成。在矩形射流口 2外部上方的底端两侧固装有横梁26,横梁 26内装置有滚轴5。调节闸块21两端的顶部与装置在其顶部的接力器27的传 动杆12传动连接。接力器27与油压动力装置之间通过压力输油管连接。调节 闸块21的周围设置有密封件。该矩形射流口对应的,套装在主轴8上的全能水 轮机转轮,由转轮轮毂37和12个在转轮轮毂37外表面按圆周方向均匀同装的, 横截面形状为凹槽形的螺旋形叶片9组成的两组螺旋方向相反的,并按轴线方 向排列的叶片组成。在叶片9的凹槽内分别均匀固装有辅助叶片16,在叶片9 的端部同装有支撑环39。转轮轮毂37与主轴8之间用键7连接。转轮的上方固 装有护罩ll。在护罩11上开设有补气孔13。
如图1和图3所示,2号全能水轮机的构成情况为在拦河坝19的闸槽29 内装置有进水闸门20,闸槽29后连接有压力引水室1,压力引水室l的出水端 固接有直接设置为带有上下对应的引流面22'的矩形射流口 2。在主轴8上套 装有1个全能水轮机转轮,并将矩形射流口 2和水轮机转轮叶片9的进水面10 相对应。主轴8的两端分别由轴承支承。在主轴8上套装的转轮下方设置有尾 水渠17。在矩形射流口 2与水轮机转轮之间尾水渠17的两侧设置的两条轨道 25内分别装置有滑块24。两滑块24之间固接有导流调节板23,导流调节板23 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传动杆。两传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装置在尾水渠17顶部的接 力器27'传动连接。接力器27'由液压调速器带动。在尾水渠17内设置有从 矩形射流口 2的下沿至尾水渠17底部的引流面22 "。主轴8的一端通过联轴器
与1号全能水轮机的主轴传动连接,另一端通过联轴器与3号全能水轮机的主 轴传动连接。该矩形射流口对应的,套装在主轴8上的全能水轮机转轮,由转
轮轮毂37和12个在转轮轮毂37外表面按圆周方向均匀固装的,并分别由14 段横截面形状为凹槽形的叶片依次对接后形成的螺旋状叶片9组成的2组螺旋 方向相反的,并按轴线方向排列的叶片组成。在叶片的凹槽内分别均匀固装有 辅助叶片16,在叶片9的端部固装有支撑环39。转轮轮毂37与主轴8之间分 别用键7连接。转轮的上方固装有护罩11。在护罩11上开设有补气孔13。
如图1所示3号全能水轮机的结构与2号水轮机完全相同。
当开启1号全能水轮机的进水闸门,并根据水量的大小由油压动力装置带 动1号全能水轮机中矩形射流口的液压传动接力器开启调节闸块时,压力水流 从射流口射出,并从螺旋形叶片进水面10的外边缘一侧进入叶片开始直接冲击 叶片,使1号全能水轮机的转轮通过主轴和联轴器带动发电机和2号、3号全能 水轮机的转轮同时转动。水流在冲击螺旋形叶片的同时将两叶片间的空气从相 邻两叶片间无辅助叶片的外缘部位向上排出,并将已作功后要提前排出叶片的 水流从叶片间无辅助叶片的外缘部位向下排出。水流将其动能完全传递给转轮 叶片后,从其后相邻叶片的出水面4排出并下泄至尾水渠。
当1号全能水轮机的调节闸块全开后,仍有大量水量可以利用时,则将2 号或3号全能水轮机的进水闸门完全开启,使压力水流直接从2号或3号全能 水轮机的射流口射出,并冲击其对应的转轮叶片的进水面。同时,将1号水轮 机中的调节闸块调整至相应的开度。当来水量减小时,则将1号全能水轮机的 调节闸块关闭至适当位置。当1号水轮机的调节闸块关闭至极小位置,并仍需 要关闭时,则关闭2号或3号全能水轮机的进水闸门,而后将1号水轮机的调 节闸块调整至合适的开度。当需要改变转轮的出力大小时,则通过调速器将3台全能水轮机的导流调 节板同时提升至适当高度,使部分高速水流直接导入尾水渠。当机组需要紧急 停机时,则通过调速器将3台全能水轮机的导流调节板同时提升至最高位置后, 将全部高速水流迅速导入尾水渠后停机。
3洪水期因尾水水位过高而将转轮淹没时,由于转轮顶部的护罩能将转轮 叶片与其它水流有效地隔离,使转轮叶片所受的阻力很小;在护罩上设置的补 气孔能及时向两叶片间的空腔内补入空气,使转轮中其它的叶片也不产牛水泵 效应,从而使该转轮仍能有效运转。
该水轮机中转轮上设置的两段螺旋方向相反的叶片,能相互抵消水流在将 其动能转换为机械能时产生的轴向推力;辅助叶片对螺旋形叶片还具有支撑作 用;尾水渠内设置的引流面,在导流调节板将高速水流直接导入尾水渠时,能 将其动能顺利引向下游,从而大大减轻了高速水流对尾水渠的磨损程度;滚轮 则能有效减轻调节闸块上下移动时的阻力。
图5、 6、 7、 8、和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由两 台结构完全相同的全能水轮机的主轴依次传动连接后共同带动一台发电机。
如图9、 5和6所示在矩形压力引水室1的出水端固接有由10个按"-" 字状排列的,并在相互间具有一定间距的矩形射流口 2。在各射流口 2的顶部均 设置有闸室,闸室的上下部位分别装置有滚轴5和5',并在闸室内分别装置有 调节闸板3。调节闸板3的顶部分别与横梁26传动连接,横梁26的两端分别与 装置在其顶部的接力器27传动连接。接力器27与调速器之间通过液压回路相 连接。在主轴8上套装有2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全能水轮机转轮,并使10个矩形 射流口分别与其相应的2个转轮相邻两叶片9进水面的一侧相对应。主轴8的 两端分别由轴承15支承。转轮下方设置有尾水渠17。主轴8的-端通过联轴器
与发电机的主轴传动连接,主轴8的另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另一台全能水轮机的 主轴传动连接。套装在主轴8上的2个全能水轮机转轮均由转轮两端相互对应 的两个轮盘6与圆筒31组成的转轮轮毂,在轮毂外圆表面套装的,并沿轴线方
向依次排列的20个表面形状为圆环形凹槽的叶片9,以及在圆环形叶片9内分 别按圆周方向均匀固装的24个四分之一球形状的辅助叶片16组成。转轮轮盘6 与土轴8之间分别用键7连接。转轮的顶部固装有护罩11。
如图5、 7禾B8所示在相邻两射流口 2之间分别为泄水流道32,并将泄水 流道32与转轮相邻两叶片9进水面的另一侧相对应。在泄水流道32内固装有 引流板33。在泄水流道32与射流口 2之间设置有隔板30。
如图6所示矩形射流口 2相对应的两组相邻的辅助叶片16与泄水流道32 相对应的两组辅助叶片16相互交错排列布置。
该水轮机中闸室的上下部位分别装置的滚轴,能使调节闸板灵活地开启和 关闭;交错排列布置的辅助叶片能将从转轮排出的水流均匀地排入泄水流道; 隔板则能有效防止射出射流U的水流和排出转轮的水流相互间产牛干扰。
由射流口射出的高速水流从转轮叶片的一侧直接进入转轮叶片,并通过圆 环形叶片和辅助叶片的表面从其另一侧流出时,已将水流的动能完全传递给了 转轮,转轮通过主轴和联轴器带动发电机转动。从其另一侧流出的水流,其方 向改变至180度左右时已完全朝向泄水流道,并靠其继续流动的惯性和自重顺
利地进入泄水流道后,在引流板的疏导下均匀地下泄至尾水渠,从而避免r水
流在该处拥挤而对转轮的运转产生影响。
当该射流口的出流流量及水轮机的出力大小需要改变时,则可通过调速器 调整任意一台或同时调整两台水轮机的调节闸板开度的大小来改变其出流流量 及出力的大小。当该水轮机需要紧急停机时,则可通过调速器将两台水轮机的
所有射流口的调节闸板同时关闭后停机。
图10、 11、 12、 13、 14、 15和1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在该实
施例中,由两台射流口和转轮结构均不相同的全能水轮机共同带动一台发电机。
如图13、 10和11所示在压力引水室1的出水端固接有由4个按" " 字状排列的,并在相互间具有一定间距的矩形射流口 2。在矩形射流口 2内分别 套装有横剖面为矩形,而纵剖面为棱形的调节闸块21,并将调节闸块21两侧的 凸出部分分别置于射流口 2两侧设置的轨道25内,将调节闸块21的尾端分别 与横梁26传动连接。横梁26的两端分别与装置在引水室1顶部的接力器27传 动连接。接力器27与调速器之间通过液压回路相连接。在主轴8上套装有1个 全能水轮机转轮,主轴8的两端分别由轴承支承。主轴8上套装的转轮下方设 置有尾水渠17。主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发电机的主轴传动连接,其另一端通 过联轴器与另一台水轮机的主轴传动连接。转轮轮盘6与主轴8之间分别用键7 连接。转轮的顶部固装有护罩ll。在相邻两射流口 2之间为泄水流道32,在泄 水流道32内固装有引流板33,在泄水流道32与射流口 2之间设置有隔板30。
如图13、 15和16所示套装在主轴8上的全能水轮机转轮由转轮两端相 互对应的两个轮盘6和圆筒31组成的转轮轮毂和在转轮轮毂外表面按圆周方向 固装的8个沿轴线方向依次排列的,并分别由24个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凹槽的 叶片9按圆周方向依次均匀排列形成的圆环状叶片组成。在叶片9的凹槽内分 别固装有辅助叶片16'和16 ",在辅助叶片16'和16 "的顶尖部位与其后相 邻叶片之间固装有支撑杆42,在叶片9的前端分别固装有辅助叶片16,其另一 端分别固装有支撑板34。将矩形射流口 2分别与转轮相邻两叶片9的进水面中 无辅助叶片16 "的一侧相对应,并将泄水流道32与转轮相邻两叶片9的进水面 中有辅助叶片16 "的一侧相对应。
如图12和14所示与该水轮机传动连接的另一台全能水轮机的转轮由转 轮两端相互对应的两个转轮轮盘6与圆筒31组成的转轮轮毂,在转轮轮毂外圆
表面按圆周方向固装的8个沿轴线方向依次排列的,并分别由12个横截面形状 为半圆形凹槽的弧形叶片9按圆周方向依次均匀排列形成的圆环状叶片组成。 在叶片9内分别固装有2块辅助叶片16。在该水轮机压力引水室的出水端同样 固接有由4个按"一"字状排列的,并在相互间具有一定间距的射流口 2,射流 口 2未装置调节闸块或调节闸板装置,而使将其直接设置为带有上下相互对应 的两个引流面22的矩形射流口后,在其后的压力引水流道内分别装置有蝶阀61, 并在每个蝶阔61的顶部均装置有液压操作机构62。射流口 2分别与其相应的转 轮叶片9的进水面的一侧相对应。相邻两射流口 2之间分别为泄水流道,并将 泄水流道分别与转轮叶片9的另一侧相对应。在泄水流道与射流口 2之间设置 有隔板30。
当由调速器带动接力器开启调节闸块或由液压操作机构开启蝶阀时,水流 从射流口射出,并从叶片的一侧直接进入叶片,在辅助叶片的引导下水流从其 另一侧流出,此时已将水流的动能完全传递给了转轮,转轮通过主轴和联轴器 带动发电机转动。从叶片另一侧流出的水流则顺利地进入泄水流道,并下泄至 尾水渠。
当该水轮机需要调整射出射流口的水流流量的大小时,则可由调速器带动 接力器调整调节闸块的开度大小,也可以由液压操作机构开启或关闭一个或数 个蝶阀。当该水轮机需要紧急停机时,则将2台水轮机的调节闸块和所有蝶阀 全部关闭后停机。
图17、 18、 19、 20、 21、 22和2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该实施 例同样是由两台射流口和转轮结构不相同的全能水轮机共同带动一 台发电机。
如图17、 18、 19和20所示在由支撑梁35支撑的压力引水室1的下端固 接有由6个按"一"字状排列的,其对应的前后两侧分别铰装有调节闸板3的 矩形射流口 2。在相邻两矩形射流口 2之间均具有一定距离的间隔,并在间隔内 固装有支撑板34'。调节闸板3的另一端分别通过支撑板34与控制杆36传动连 接。控制杆36的两端分别与装置在所有射流口 2左右两侧端部的接力器27传 动连接,接力器27与油压动力装置之间通过液压回路相连接。在矩形射流口 2 的下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隔板30,在隔板30上开设有轨道25。矩形射流口 2 的下方分别装置有导流面表面形状为平面形的导流调节板23,并将其两侧的支 撑板与装置在轨道25内的支撑杆42传动连接。将支撑杆42通过推拉杆60与 控制板38传动连接。推拉杆60由固装在隔板30上支撑板34 "支撑。控制板 38的两端分别与装置在隔板30上的接力器27'传动连接,接力器27与调速器 之间通过液压回路相连接。在主轴8上套装有1个全能水轮机转轮,并使矩形 射流口 2分别与其相应的转轮叶片9的进水面相对应。主轴8的两端分别由轴 承15支承。主轴8上套装的转轮下方设置有尾水渠17。主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 与发电机的主轴传动连接,主轴8的另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另一台全能水轮机的 主轴传动连接。套装在主轴8上的全能水轮机转轮,由转轮两端相互对应的两 个轮盘6和两轮盘6的外围套装的圆筒31组成的转轮轮毂,在转轮轮毂外圆表 面固装的由12个按圆周方向依次排列的,表面形状为光滑的凹槽形叶片9组成 的6组沿轴线方向依次排列的叶片组成。在相邻的两组叶片9之间和叶片9的 端部分别固装有支撑环39,并将相邻的两组叶片相互交错排列。转轮轮盘6与 主轴8之间分别用键7连接。转轮和射流口 2的四周分别固装有护罩11。
如图21、 22和图23所示与该水轮机的主轴传动连接的另一台全能水轮 机的转轮由主轴8上套装的相互对应的两个转轮轮盘6和两轮盘6间按圆周方向依次排列固接的12个表面形状为凹槽形的叶片9组成,并在叶片9的凹槽内
分别固装有支撑板34。该水轮机压力引水室的出水端同样固接有由6个按" "
字状排列的两端形状均为半圆弧形的射流口,该射流口未装置任何调节装置,
而是在与所有射流口相连的总压力引水管道内装置有阀门。在相邻两射流口 2 之间均具有一定距离的间隔,并在间隔内固装有支撑板34'。射流口2的下方同 样装置有隔板和导流调节板,其结构及该水轮机的其它结构与另一台水轮机完 全相同。
当油压动力装置带动接力器开启调节闸板时,射出射流口的高速水流从转 轮叶片进水面的一侧进入叶片,并从其后相邻叶片的出水面流出,此时已将水 流的动能完全传递给了转轮,转轮通过主轴和联轴器带动发电机转动。由于相 邻两射流口之间设置有一定的间距,因此高速水流在进入转轮叶片时,能将两 叶片间的空气从高速水流间的间隙排出,并能将作功后需要提前排出的水流从 其后相邻叶片的出水面位于该间隙的部位顺利并及时地排出。当大量水流从叶 片的出水面排出时,该叶片已转动至无高速水流的角度位置。相互交错排列的 叶片能有效避免转轮在运转时产生振动现象。
当该水轮机的调节闸板全开后仍需要开启时,则将与该水轮机相连接的另 一台水轮机总弓I水管道内装置的阀门开启,同时将该水轮机的调节闸板调整至 相应的开度。当该水轮机的调节闸块关闭至极小位置并仍需要关闭时,则关闭 另一台水轮机引水管道内的阀门,而后将该水轮机的调节闸块调整至合适的开 度。当该机组需要改变进入转轮的水流流量时,则由调速器通过接力器将两台 水轮机的导流调节板同时推拉一定距离。当该机组需要紧急停机时,则通过导 流调节板将高速水流全部导入尾水渠后停机。
图24和2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由六台结构完
相同的全能水轮机依次传动连接后通过增速器共同带动一台发电机运转。
如图24和25所示在海堤45底部设置有连通海湾41和海洋40的矩形过 水流道57,在过水流道57两端设置的闸槽29内分别装置有进水闸门20和20'。 海堤45及海堤中墩44的中间部位为吊物井48。海堤中墩44的底部设置有连通 海洋40和海湾41的示流管,示流管装置有示流器。在主轴8上套装有长度与 过水流道57的宽度相当的转轮,转轮两端的主轴8上分别套装有两个端盖43, 端盖43上分别开设有两个相互对应的圆环形闸槽52,圆环形闸槽52内装置有 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弧面形调节闸板51和5r,在调节闸板51的下端和调节闸 板51'的顶端两侧端部均分别设置有置于圆环形闸槽52内的弧形填充块53和 53'。在海洋40 —侧位于转轮顶部的端盖43间铰装有弧形空腹翻板闸门49;在 海湾41 一侧位于转轮中间部位的端盖43间铰装有弧形空腹翻板闸门49'。主轴 8与端盖43的外侧间分别装置有密封件28'。将主轴8及端盖43等部件同时通 过吊物井48整体吊入过水流道57后,将两端盖43的两侧及底部边缘分别固装 在过水流道57的侧墙内;将主轴8的两端分别置于轴承15内,并在过水流道 57的顶部装置顶盖47。主轴8的两端通过联轴器18与其相邻的全能水轮机的 主轴或与增速器的输入轴传动连接。在弧面形调节闸板51和51'的两端分别固 接有不锈钢的钢丝绳46,并开设有钢丝绳轨道58。钢丝绳46的另一端通过钢 丝绳槽55、滑轮54及顶盖47顶部装置的密封件28后,与装置在吊物井48内 的液压接力器27和27'相连接。接力器27和27'的输油管通过换向阀后与液 压调速器相连接。在过水流道57位于海湾41 一侧的转轮顶部两侧和位于海洋 40 —侧的转轮底部两侧的侧墙及端盖43上分别设置有引流块59和59'。从而 使弧面形调节闸板51、引流块59和过水流道57的底部表面构成了矩形射流口 2;弧面形调节闸板51'、引流块59'和顶盖47的底面构成了矩形射流口 2', 并在矩形射流口 2的底面设置有抗磨板56。在主轴8上套装的转轮由转轮轮毂
37和12个在转轮轮毂37外圆表面按圆周方向均匀固装的,横截面形状为凹槽 形的螺旋形叶片9组成的两组螺旋方向相反的叶片组成,并在螺旋形叶片9之 间分别均匀固装有支撑杆42;在叶片9的凹槽内分别均匀固装有辅助叶片16。
由于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定期涨落。因此当海水涨潮时,海洋 水位比海湾水位高,海洋中的海水要通过矩形过水流道流入海湾。此时,沿实 线箭头所指方向进入矩形射流口 2的水流,由于压力的作用以较高的速度射出, 并直接冲击其对应的转轮叶片进水面,将水流的动能传递给转轮,转轮通过主 轴及联轴器和增速器带动发电机转动。进入转轮叶片的高速水流将相邻两叶片 间的水流从无高速水流的部位推出转轮,并使其将空腹翻板闸门49'顶起后流 进海湾。当海水退潮时,海湾的水位比海洋水位高,聚集在海湾中的海水要通 过矩形过水流道流入海洋。此时,由于被水流顶起的空腹翻板闸门49'下方的 水流已停止流动,闸门49'随即靠自重下落,并在海湾中海水的压力下完全关 闭该流道。同时,由于示流管中水流流向的改变,使示流器向换向阀发出信号, 并使其转换工作状态。换向阀的工作状态转换后,将接力器27'中的压力油全 部释放到回油箱,并将接力器27的压力油路与液压调速器的输出油路相连接。 此时,接力器27'的活塞完全下落,使弧面形调节闸板51靠其自重,从圆环形 闸槽内回落到底部,将射流口2完全关闭。而弧面形调节闸51'则由液压调速 器根据需要通过接力器27将其开度调整至相应的位置。从而使水流沿图中虚线 箭头所指的方向进入射流口 2',开始冲击转轮上部叶片的进水面,并使转轮按 原来的方向继续旋转。将动能传递给转轮后的水流将相邻两叶片间的水流从无 高速水流的部位推出转轮,并使其将空腹翻板闸门49顶起后流进海洋。
当海水再次涨潮时,空腹翻板闸门49下方的水流停止流出,闸门49随即
靠自重下落,并在海洋中海水的压力下完全关闭该流道。同时,由于示流管中 水流流向的改变,使示流器向换向阀发出信号,并使换向阀将其工作状态转换 至原始状态。此时,通过换向阀将接力器27的压力油路接通后,将调节闸板51' 提升至完全关闭的位置。接力器27'的压力油路通过换向阀与液压调速器的输
出油路相连接后,根据需要将调节闸板51的开度调整至相应的位置。从而使水
流又按图中实线箭头所指的方向开始工作。
当该全能水轮机需要停机时,则可由调速器通过接力器将处于工作状态的
调节闸板关闭后停机,也可以迅速关闭进水闸门20或进水闸门20'后停机。当 水轮机需要检修时,则同时关闭进水闸门20和进水闸门20',并抽出矩形过水 流道内的积水并打开顶盖后进行检修。
在该实施例中,弧形填充块能使高速水流平滑的通过圆环形闸槽;空腹翻 板闸门能及时阻止海水的压力直接作用于转轮叶片的出水面而影响转轮的运 转,并能根据射流口的工作情况自行开启和关闭。射流口 2和射流口 2'使全能 水轮机转轮,在涨潮和退潮时均能按同一方向运转,而且该射流口与转轮外圆 零距离的装配,能使从射流口射出的高速水流在不受海水干扰的状况下,直接 冲击转轮叶片。由于弧形空腹翻板闸门和弧面形调节闸板组成的圆筒形外壳包 围在转轮外围,能使海水与转轮最大限度的隔离,从而大大减轻了转轮叶片在 水中运转时的阻力,并且水流从无高速水流的部位排出时,因其转速低使叶片 不产生明显的离心泵效应。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容量大及土建工程量少等优点 的全能水轮机,开发具有不需要占用陆地,距沿海负荷用户中心距离近和无枯 水现象等优点的潮汐水能资源,依然能够充分发挥其所有独特的优势。
权利要求
1.全能水轮机,包括引水室、调节闸板、传动部件、主轴及其轴承、联轴器、调速器、动力装置和尾水渠,并且包括轮毂或轮盘,其特征在于在引水室的出水端固接一个或数个装置有与调速器或动力装置传动连接的调节闸块或调节闸板的射流口,在主轴上装置一个或数个全能水轮机转轮,并使射流口与其相应的转轮叶片的进水面相对应,在所有转轮的下方设置有尾水渠,主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或其它传动部件与发电机等机械的主轴传动连接,主轴的另一端还可以通过联轴器或其它传动部件与另外一台全能水轮机的主轴传动连接或与数台全能水轮机的主轴依次传动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能水轮机,其特征在于射流口可以主要是由出 水口和装置在该出水口出口部位的调节闸块组成的射流口 。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能水轮机,其特征在于射流口也可以主要是由 出水口和装置在该出水口出口表面的平面形或弧面形调节闸板组成的射流口。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能水轮机,其特征在于射流口还可以主要是由 出水口和装置在该出水口内的调节闸块组成的射流口 。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能水轮机,其特征在于射流口还可以主要是由 出水口和铰装在该出水口出口端的调节闸板组成的射流口 。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能水轮机,其特征在于在与射流口相连接的流 道中装置有闸门或阀门,或者射流口与转轮之间装置有与调速器或动力装置传 动连接的导流调节板时,该射流口可以不装置调节闸块或调节闸板,并将其直 接设置为射流口。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能水轮机,其特征在于全能水轮机转轮主要是 由轮毂或轮盘和在其外圆表面按圆周方向均匀设置的数个表面形状为凹槽形的螺旋形叶片或者由数段表面形状为凹槽形的叶片依次对接形成的螺旋状叶片组 成的一组或数组按轴线方向排列的叶片组成。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能水轮机,其特征在于全能水轮机转轮还可以 主要是由轮毂或轮盘和在其外圆表面设置的,表面形状为一个或数个沿轴线方 向排列的圆环形凹槽的叶片或者由数个表面形状为凹槽形的叶片按圆周方向依 次排列或对接形成的一个或数个沿轴线方向排列的圆环状叶片组成。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能水轮机,其特征在于全能水轮机转轮还可以 主要是由轮毂或轮盘和在其外圆表面按圆周方向均匀设置的数个表面形状为光 滑的凹槽形叶片组成的一组或数组沿轴线方向排列的叶片组成,或者主要是山 轮盘和两轮盘间按圆周方向均匀设置的数个表面形状为光滑的凹槽形叶片组 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7、 8或9所述的全能水轮机,其特征还在于在叶片的凹 槽内、叶片与叶片之间或者在叶片的端部还可以固装辅助叶片或者支撑件。
全文摘要
全能水轮机属于水力机械中,将水流的压能转换为动能,再将其动能转换为旋转机械能的一种冲击型水轮机。该水轮机由一个或数个射流口,与射流口相对应的装置在主轴上的一个或数个全能水轮机转轮,转轮下方设置的尾水渠,以及调速器、动力装置等部件组成。该水轮机不但能够开发利用所有的水能资源,而且效率高,容量大,性能安全可靠,结构简单合理,造价低。该水轮机的运用,对目前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能够开创水力发电事业迅猛发展的新纪元。
文档编号F03B1/04GK101354004SQ200810144540
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5日
发明者黄国宏 申请人:黄国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