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改进的电阻布置的起动机电磁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218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改进的电阻布置的起动机电磁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控制起动机马达电力供应的电磁开关(或螺线 管开关)。尤其是,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的电阻布置的电磁开关,所 述电阻用于限制供应到起动机马达的电流。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No. 3767550,其对应的英文专利为美国专利No. 6,923,152 B2,公开了一种用于起动内燃发动机的起动机,其包括马达和用于在两个 阶段驱动所述马达的电磁开关。
更具体地,所述电磁开关包括一对主触头、 一对副触头和电阻。所述 主触头与所述副触头并M从电池向马达供应电力的起动机电路中。电阻 在所述电路中与所述副触头串联。
在起动操作过程中,在第一阶段中只有所述副触头闭合,以便向所述 马达供应通过所述电阻限制的限制电流。因而,马达加电而低速旋转,4吏 起动机的小齿轮与发动机的齿圏更容易啮合。 一旦小齿轮与齿圏形成啮 合,则在第二阶段中闭合主触头,以便向马达提供电池的满电压,使得 马达高速旋转。
另外,在电磁开关中,电阻布置在树脂制成的固定器中,使得电阻包 围电磁线圏的径向外周并在电阻与电磁线圏之间形成一个气隙。
但是,在电阻的上述布置中,所述电磁开关的外径增加的量相当于气 隙、电阻和固定器的径向厚度总和。
另外,由于电磁线圏的径向外周被固定器通过电阻环绕,所以很难将 电磁线圏产生的热量沿径向向外散出。结果,所述电磁线圈的温度过度升 高,缩短了电磁线團的耐热时间。
为了降低电磁线圏的温度,技术人员可能考虑增大电磁线圏。但是, 这将增加电磁线圏的重量并难以使电磁开关最小化。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做出了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开关,包括电磁线圏、固定铁心、环 形的磁板、可动铁心、树脂制成的触头軍、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固 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可动触头和电阻。电磁线圏具有纵向轴线。固定 铁心由所述电磁线圏环绕。环形的磁板沿所述电磁线圏的轴向设置在所述 电磁线圏的一侧。所U板具有贯穿其径向中心形成的通孔。可动铁心能 够沿所述电磁线圏的轴向穿过所述磁板的通孔朝向和远离所述固定铁心 移动。触头罩布置成沿所述电磁线圏的轴向将所述磁板夹在所述触头軍 与所述电磁线團之间。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固定到所述触头罩并且从所 述触头罩向外突出以便连接到电路。第一固定触头和笫二固定触头容纳 在所述触头罩内并且分别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可动触头 容纳在所述触头罩内并且配置成与所述可动铁心一起移动以便与所述
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电连接和电断开。电阻电连接在所述第一 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以限制当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电断
开时流经所述电路的电流。所述电阻容纳在所述触头罩内并且沿所述电
磁线圏的轴向插入在所述磁板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所述电阻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 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结合到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并且定位成远离所
述触头罩的径向内表面预定距离。
所述电阻在垂直于所述电磁线圏的轴向的平面上在所述第一端和 第二端之间延伸并具有至少两个弯曲部分。
所述电阻的热阻预先确定成,当所述电阻持续加电时,所述电阻在 所述触头罩达到其软化温度之前熔化。
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要连接到的电路是用于向起动机马达供 应电力的电路。
所述电磁开关还包括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杯状壳体。所述第 一部分包括所述壳体的封闭端并且将所述电磁线圏容纳在其内。所述第 二部分包括所述壳体的开口端并且将所述触头罩的端部配合在其内。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二部分小的外径。
所述可动触头定位成沿所述电磁线圏的轴向比所述第一固定触头 和第二固定触头更远离所述磁板。
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每一个成型为螺栓。所述第一固定触 头和第二固定触头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整体形成。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每一个成 型为具有 一个孔和两个凹槽的螺栓。所述孔开在所述螺栓的轴向端面上并 具有预定深度。所述两个凹槽形成在所述螺栓的侧表面并沿所述螺栓的径 向相互对置将所述孔夹在其间。所述电阻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 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的孔中并通过径向向内挤压变形所述第一端子 的凹槽的底部而结合到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的
孔中并通过径向向内挤压变形所述第二端子的凹槽的底部而结合到所 述第二端子。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每一 个成型为螺栓,所述螺栓具有开在所述螺栓的轴向端面上并具有预定深度 的孔。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孔中设置有钎料。所述电阻具有第一 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的孔中并且通过仅加热所述
孔周围的一部分第一端子来熔化所述孔中的钎料从而结合到所述第一 端子。所述第二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的孔中并且通过仅加热所述孔周围 的一部分第二端子来熔化所述孔中的钎料从而结合到所述第二端子。
在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每一 个成型为螺栓,所述螺栓具有从所述螺栓的轴向端面突出预定距离的突出 体。所述电阻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焊接到所 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所述突出体。


通过下文的详细描述和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能更全面地理
解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特定的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只用于 解释和理解的目的。
在附图中图1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开关的起动机的平面
图2是图1所示起动机的电路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开关的部分截面图4的平面图从触头罩的开口端示出了图3所示电磁开关中设置的 触头罩的内侧;
图5的时间示了图l所示起动机的操作;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开关的部分截面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开关的部分截面图;以及
图8的平面图从触头罩的开口端示出了图7所示电磁开关中设置的 触头罩的内侧。
具体实施例方式
将在下文参考图l至图8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注意,为了清晰明白和理解的目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的 具有相同功能的相同部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每幅图中用相同的参考数 字标示。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用于起动机动车内燃发动机的起动机l的总体结构,其 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开关10。图2示出了起动机1的电 路。
起动机l包括安装在发动机(未示出)上的外壳2、通过多个贯 穿螺栓3固定到外壳2的马达4、配置成与发动机的齿團5(见图2)啮 合以便将马达4产生的力矩传送到发动机的小齿轮6(见图2)、配置成 沿起动机l的轴向移动小齿轮6以使小齿轮6与齿圏5啮合或脱开啮合 的拨杆7(见图2)、作为起动机1主开关的电磁开关8、在起动操作过 程中限制从电池12向马达4供应的电流的电阻9,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 作为起动机l的副开关的电磁开关10。下文中,电磁开关8和10将分别简称为主开关8和副开关10。
外壳2具有固定到发动机表面(未示出)的凸缘部分2a和固定主 开关8的开关安装部分2b。
马达4通过本领域公知类型的整流子式马达实现。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马达4包括电枢4a、设置在电枢4a端部 (即,图2中的左端部分)的整流子4b、和布置在整流子4b径向外周周 围以便与整流子4b接触的一对电刷11。在操作中,当闭合电路的一对主 触头(下文将描述)时,通过电刷11与整流子4b之间的接触从电池12 向电枢4a供应电流,4吏电枢4a旋转。
小齿轮6与离合器14 一起设置在由马达4驱动的输出轴13上,从而 使输出轴13的旋转通过离合器14传输到小齿轮6。
如图1所示,主开关8通过两个贯穿螺栓17固定到外壳2的开关安装 部分2b。
如图2所示,主开关8包括电磁线圏15、柱塞16、构成起动机1电 路的主触头的一对固定触头18a和19a、 一对端螺栓18和19、和可动触头 20。
电磁线圏15在加电时产生对柱塞16的磁吸引力。磁吸引力使柱塞16 移动以闭合电路的主触头。另外,当电磁线圏15断电时,磁吸引力消失。 然后,柱塞16通过复位弹簧(未示出)的作用力返回到其初始位置,从而 断开电路的主触头。
固定触头18a通过端螺栓18电连接到高压侧(即,电池12侧)。另一 方面,固定触头19a通过端螺栓19电连接到低压侧(即,马达4侧)。
可动触头20配置成与柱塞16 —起移动以便连接(或桥接)和断开(或 分开)这对固定触头18a和19a。更具体地,当可动触头20与固定触头18a 和19a二者接触以连接它们时,电路的主触头被闭合。另外,当可动触头 20与固定触头18a和19a 二者分离以断开它们时,主触头被断开。
如图1所示,端螺栓18和19 二者固定到主开关8的罩住固定触头18a 和19a及可动触头20的触头罩21。端螺栓19通过导线22 (如图1所示)电连接到马达4的正极电刷11。端螺栓18的电连接后面将介绍。
电磁线圏15包括吸引线圏15a和保持线圏15b。吸引线圏15a的一端 电连接到加电端子23 (如图2所示),加电端子23固定在主开关8的触头 罩21上,而另一端电连接到端螺栓19上。保持线圏15b的一端电连接到 加电端子23,而另一端通过例如主开关8的铁心(未示出)接地。
如图2所示,加电端子23通it^动机继电器24电连接到电池12。在 操作中,当起动机继电器24由ECU25接通时,电;組电池12供应到加 电端子23,从而使电磁线圏15加电。这里,ECU 25是用于控制发动机操 作的电子控制单元(ECU,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
现在参考图3,副开关10包括杯状壳体26、具有纵向轴线并容纳于 壳体26内的圆筒形电磁线圏27、设置在电磁线圏27后侧的磁板28、当电 磁线圏27加电时将被磁化的固定铁心29、设置在固定铁心29后侧使其面 向副开关10轴向(即,电磁线圏27的轴向)的可动铁心30、设置在磁板 28后侧以封闭壳体26开口端的树脂制成的触头罩31、固定到触头罩31 上的一对端螺栓32和33、分别与端螺栓32和33整体形成的一对固定触 头45和46、和与可动铁心30 —起移动以便连接(或桥接)和断开(或分 开)固定触头45和46的可动触头34。应当注意,在图l和图3中,为了 解释方便才引入前侧方向和后侧方向。
壳体26与磁板28和固定铁心29 —起形成副开关10的磁路(或固定 >^路)。壳体26具有小直径部分26a和直径比小直径部分26a大的大直径 部分26b。小直径部分26a包括壳体26的封闭端并且其内具有电磁线圏 27。大直径部分26b包括壳体26的开口端并且其内具有>^板28。此外, 在小直径部分26a和大直径部分26b之间形成有台阶部分26c。
电磁线圏27缠绕在树脂制成的绕线筒35上。电磁线圏27的一端电连 接到加电端子36(如图2所示)而另一端接地。加电端子36经由通孔31a 从触头罩31的内侧拉出到外侧,通孔31a如图4所示贯穿触头罩31的端 壁形成。加电端子36如图2所示电连接到ECU25。
磁板28呈环形并具有贯穿其径向中心形成的圆孔。磁板28插入模制 在与绕线筒35 —体形成的树脂部件37中。磁板28邻接壳体26的台阶部 分26c的内表面,因此沿副开关10的轴向定位。另外,电磁线圈27通过 树脂部件37机械地固定到磁板28。固定铁心29设置在电磁线圏27的径向内周并且其后端面邻接壳体26 的端壁的内表面。
可动铁心30可沿副开关10的轴向穿it^板28的圆孔移动。可动铁心 30由插在固定铁心29的台阶部分与可动铁心30的台阶部分之间的复位弹 簧38向后推动。
触头軍31呈杯状并具有圆形的开口端。触头軍31装配进壳体26中使 得触头軍31的前端部分配合在壳体26的后端部分中并且触头罩31的前端 面邻接^ t板28的后端面。另外,通过将壳体26后端部分的部分或全部圆 周压褶到触头軍31的前端部分而将触头軍31固定到壳体26。
由O形环实现的密封部件39设置在触头軍31与壳体26之间以防止 如7K等外物i^V触头罩31与壳体26内侧。
如图2所示,端螺栓32通过电缆电连接到电池12的负极。端螺栓32 通过垫圏41和巻曲垫圏43固定到触头罩31。另一方面,端螺栓33通过 金属制成的连接部件40 (如图1所示)电连接并且机械连接到主开关8的 端螺栓18。端螺栓33通过垫圏42和巻曲垫圏44固定到触头罩31。
固定触头45和46均容纳在触头罩31内并构成起动机1电路的一对副
触头o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触头45和46分别与端螺栓32和 33整体形成。然而,应该明白,固定触头45和46也可以分别与端螺栓32 和33分开形成,然后采取如钎焊的方式分别连接到一起。
可动触头34也容纳在触头罩31内。可动触头34位于固定触头45和 46后侧并且通过树脂制成的杆47耦连到可动铁心30。
通过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将可动铁心30向后推动,可动触头34 在触头罩31中形成的触头接收面31b上。另外,在触头接收面31b周围, 形成有环形槽,其内设置有触头压力弹簧48。当可动触头34要与固定触 头45和46接触时,触头压力弹簧48向可动触头34施加压力以使可动触 头34与固定触头45和46保持接触。
杆47的一端嵌在可动铁心30的径向中心部而另一端穿过固定触头45 和46之间的间隙邻接可动触头34。如图1所示,上述副开关10设置成沿起动机1的径向靠近主开关8。 副开关10通过支架49固定到外壳2。
更具体地,支架49具有第一末端部分49a和第二末端部分49b。第一 末端部分49a基本上呈盘状,其后表面通过例如焊接的方式结合到副开关 10。第二末端部分49b在其上形成有两个圆形的通孔(未示出)。第二末 端部分49b通过两个分别穿过这两个圆形通孔的螺栓17固定在外壳2的 开关安装部分2b与主开关8之间。
电阻9布置在副开关10的触头軍31内形成的轴向空间内并位于磁板 28与固定触头45和46之间。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电阻9沿副开关10 的轴向定位在距离磁板28以及固定触头45和46预定距离的位置。电阻9 的第一端9a电连接并且W^连接到端螺栓32而其第二端9b电连接并且 机械连接到端螺栓33。
另外,如图4所示,电阻9的第一端9a和第二端9b位于远离触头罩 31径向内表面预定距离的位置。还有,电阻9配置成在垂直于副开关10 的轴向的平面上在第一端9a和第二端9b之间延伸并具有至少两个弯曲部 分9c。
另外,电阻9的热阻预先确定成,当电阻9持续加电时,电阻9在触 头罩31热损坏之前熔化,更具体地,在触头罩31达到其软化温度(例如, 260 r )前熔化。
在描述完起动机1的总体结构与副开关10的细节后,现在参考图5 描^动机1的操作。
首先,在时刻tl, ECU25为主开关8的电磁线圏15加电,使限制电 流A1从电池12流到马达4。然后,在随后的时刻t2, ECU 25进一步为 副开关10的电磁线圏27加电,使全电流A2从电池12流到马达4。
更具体地,在时刻tl, ECU 25接通起动机继电器24,使电流从电池 12流到主开关8的电磁线團15以使它们加电。电磁线圏15在加电时对柱 塞16产生磁吸引力。磁吸引力吸引柱塞16向图2左方移动,从而使可动 触头20与固定触头18a和19a相连并且拨杆7将小齿轮6向右拨。
当电路的主触头(即,固定触头18a和19a)闭合后,被电阻9限制 的P艮制电流A1从电池12流到马达4。从而,马达4低速旋转,便于小齿轮6与发动机齿圏5之间形成啮合。
在小齿轮6与齿圏5之间形成啮合后,在时刻t2, ECU 25为副开关 10的电磁线圏27加电。加电后,电磁线圏27与固定铁心29—起构成电 磁铁。电磁铁吸引可动铁心30与可动触头34 —起向图3的前侧方向移动, 寸吏可动触头34与固定触头45和46相连。
当电路的副触头(即,固定触头45和46)闭合后,电阻9被旁通或 者短路,因而全电流A2从电池12流到马达4。从而,马达4高速旋转, 马达4产生的力矩通过小齿轮6与齿圏5之间的啮合传送到发动机,从而 起动发动机。
一旦发动机起动,在时刻t3, ECU 25使主开关8的电磁线圏15和副 开关10的电磁线圏27断电。因而,主开关8的柱塞16通过复位弹簧(未 示出)的作用力返回到其初始位置,从而断开可动触头20与固定触头18a 和19a之间的连接(即,使电路的主触头断路)。同时,副开关10的可动 触头34通过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返回到其初始位置,从而断开可动触头 34与固定触头45和46之间的连接(即,使电路的副触头断路)。从而, 从电池12至马达4的电力供应中断,使马达4停下来。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实现以下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如图5所示的时刻tl到t2的初始时间段t内, 仅向马达4供应限制电流A1。因而,马达4加电而低速旋转,从而减轻小 齿轮6与发动机的齿圏5之间形成啮合的过程中发生的机械冲击。从而, 减轻了小齿轮6与齿圏5的磨损,由此提高了它们的耐久性。
另外,通过电阻9,当马达4开始旋转时从电池12流到马达4的涌浪 电流减小。从而,主开关8的固定触头18a、 19a和可动触头20以及马达 4的电刷11等的服务寿命能得到延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阻9容纳在副开关10的触头罩31内并且沿副开 关10的轴向插在磁板28与固定触头45和46之间。
由于电阻9没有布置在电磁线圏27的径向外周上,所以副开关10的 外径相对于日本专利No. 3767550公开的电磁开关得以减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副开关10的壳体26配置成具有小直径部分26a和大直径部分26b。电磁线圏27容纳在小直径部分26a内,而电阻9 容纳于配合到大直径部分26b中的触头罩31内。
通过上述构造,能使小直径部分26a的外径最小化,从而使副开关IO 变得紧凑。
另外,由于电阻9容纳在触头軍31内从而并i^露在副开关10的外 面,所以可以防止电阻9受例如水等外部物质侵害,从而提高了电阻9的 耐久性。并且,由于没有可燃气体能到达电阻9,所以在电阻9长时间加 电后变得炽热时能确保副开关10的安全性。
此外,由于电阻9位于远离电磁线圈27的位置,所以不会影响电磁线 圏27产生热量的散失。再者,通过插在电磁线圏27与电阻9之间的磁板 28,能阻止电阻9产生的热传输到电磁线圏27,从而确保电磁线圏27的 耐热性和励磁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副开关10的可动触头34相对于固定触头45和46 更远离磁板28。换句话说,可动触头34没有沿副开关10的轴向插在>^板 28与固定触头45和46之间。因而,没有可动触头34与电阻9接触的风 险,从而提高了副开关10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阻9的第一端9a电连接并且,连接到端螺栓 32而其第二端9b电连接并且,连接到端螺栓33。此外,端螺栓32和 33分别在其上形成有固定触头45和46。因而,能容易地将电阻9产生的 热传输到固定触头45和46。从而,即使端螺栓32和33的温度被外部冷 空气降低,仍可能防止固定触头45和46的电导率由于例如结露和冰冻而 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阻9位于远离磁板28及固定触头45和46预定距 离的位置,另外,如图4所示,电阻9的第一端9a和第二端9b位于远离 触头罩31径向内表面预定距离的位置。因而,电阻9产生的热难以损坏触 头罩3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阻9的热阻预先确定成,使电阻9在树脂 制成的触头罩31达到其软化温度之前熔化。
当可动触头34与固定触头45和46不能正常连接时,电阻9将持续加 电从而变得炽热。然而,通过上述构造,电阻9将在触头罩31热损坏之前熔化。因而,能提高副开关1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阻9配置成在垂直于副开关10轴向的平面上在第 一端9a和第二端9b之间延伸并具有至少两个弯曲部分9c。
采用上述构造,可以通过调整电阻9的长度将电阻9的电阻值设定为 期望值。另外,在将电阻9的第一端9a和第二端9b结合到端螺栓32和 33的过程中,如图4所示,能容易地弯曲电阻9以使第一端9a和第二端 9b之间的距离达到期望距离L。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描述了将电阻9结合到端螺栓32和33的方法。
参考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端螺栓32在其前端面上开有一预定深度 的孔32a。端螺栓32还具有两个凹槽32b,所述凹槽32b形成在端螺栓32 的侧表面上并且沿端螺栓32的径向相互对置,将孔32a夹在其间。类似地, 端螺栓33在其前端面上开有一预定深度的孔33a。端螺栓33还具有两个 凹槽33b,所述凹槽33b形成在端螺栓33的侧表面上并且沿端螺栓33的 径向相互对置,将孔33a夹在其间。应当注意,在图6中,为了解释方l更 才引入前侧方向和后侧方向。
电阻9的第一端9a插入端螺栓32的孔32a。此外,通过径向向内挤 压变形凹槽32b的底部将端螺栓32压褶到电阻9的第一端9a。另一方面, 电阻9的第二端9b插入端螺栓33的孔33a。此外,通过径向向内挤压变 形凹槽33b的底部将端螺栓33压褶到电阻9的第二端9b。
采用才艮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结合方法,电阻9的第一端9a和第二端 9b能牢固地结合到端螺栓32和33,而无需像采用炉内钎焊的情况时使整 个电阻9以及端螺栓32和33加热。
因而,能防止端螺栓32和33的强度在结合过程中降低。由此,能牢 固地将电缆端子紧固在端螺栓32和33上而不损坏端螺栓32和33。
而且,采用上述结合方法,在压褶过程中,仅凹槽32b周围的一部分 端螺栓32及仅凹槽33b周围的一部分端螺栓33^L挤压变形。因而,能减 小整个端螺栓32和33的弯曲变形。另外,也可采取下述钎焊方法将电阻9结合到端螺栓32和33。
首先,端螺栓32和33的孔32a和33a中填充焊料骨。然后,电阻9 的第一端9a和第二端9b分别插入端螺栓32和33的孔32a和33a中。此 后,仅孔32a周围的一部分端螺栓32及仅孔33a周围的一部分端螺栓33 被加热以去熔化焊料骨,从而将电阻9的第一端9a和第二端9b分别结合 到端螺栓32和33。
采用上述钎焊方法,也可以实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合方法实现的优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描述了另 一种将电阻9结合到端螺栓32和33的方法。
参考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端螺栓32具有突出体32c,所述突出体 32c从端螺栓32的前端面突出并且从前端面突出预定高度。另外,如图8 所示,突出体32c具有矩形底部并且朝向其顶部逐渐变细从而具有梯形横 截面。类似地,端螺栓33具有突出体33c,所述突出体33c从端螺栓33 的前端面突出并从前端面突出预定高度。另外,如图8所示,突出体33c 具有矩形底部并且朝向其顶部逐渐变细从而具有梯形横截面。
电阻9的第一端9a和第二端9b分别设置在端螺栓32和33的突出 体32c和33c的顶端,并采用凸焊分别结合到突出体32c和33c的顶端。
另外,如图8所示,端螺栓32和33的突出体32c和33c的长度显 著大于电阻9的直径(例如,三倍)。而且,如图7所示,端螺栓32和33 的突出体32c和33c的突出高度预先确定为使电阻9沿副开关10的轴向定 位成几乎距离磁板28及第一固定触头45和第二固定触头46的相同距离。
采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结合方法,电阻9的第一端9a和第二端 9b能牢固地结合到端螺栓32和33,而无需^^采用炉内钎焊的情况时加热 整个电阻9及端螺栓32和33。
因而,能防止端螺栓32和33的强度在结合过程中降低。由此,能 牢固地将电缆端子紧固到端螺栓32和33上而不损坏端螺栓32和33。
另外,由于端螺栓32和33的突出体32c和33c的长度显著大于电阻9的直径,所以能可靠地防止电阻9的第一端9a和第二端9b在凸焊过 程中脱离突出体32c和33c。而且,还能将第一端9a和第二端9b之间的 距离精确地设置为期望距离L。
虽然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上述特定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 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做出各种改型、改变 及改进。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副开关10通过支架49固定到起动机1 的外壳2。
但是,当难以将副开关10与起动机1 一起安装进发动机艙时,可以 使副开关10与起动机1分开定位而不连接到外壳2。
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起动内燃发动机的起动机 1中采用的副开关IO。
然而,本发明也可应用于连接到电路在两阶段控制流经电路的电流 的其它任何电磁开关。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磁开关,包括电磁线圈,其具有纵向轴线;固定铁心,其由所述电磁线圈环绕;环形的磁板,其沿所述电磁线圈的轴向设置在所述电磁线圈的一侧,所述磁板具有贯穿其径向中心形成的通孔;可动铁心,其能够沿所述电磁线圈的轴向穿过所述磁板的通孔朝向和远离所述固定铁心移动;树脂制成的触头罩,其布置成沿所述电磁线圈的轴向将所述磁板夹在所述触头罩与所述电磁线圈之间;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其固定到所述触头罩并且从所述触头罩向外突出以便连接到电路;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其容纳在所述触头罩内并且分别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可动触头,其容纳在所述触头罩内并且配置成与所述可动铁心一起移动以便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电连接和电断开;和电阻,其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以限制当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电断开时流经所述电路的电流,所述电阻容纳在所述触头罩内并且沿所述电磁线圈的轴向插入在所述磁板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其中所述电阻具有第一端和 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结合到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并且 定位成远离所述触头軍的径向内表面预定距离。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其中所述电阻具有第一端和 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结合到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并 且所述电阻在垂直于所述电磁线圏的轴向的平面上在所述第一端和 第二端之间延伸并具有至少两个弯曲部分。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其中所述电阻的热阻预先确 定成当所述电阻持续加电时,在所述触头罩达到其软化温度之前所述 电阻熔化。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笫二端 子中的每一个成型为具有孔和两个凹槽的螺栓,所述孔开在所述螺栓的 轴向端面上并具有预定深度,所述两个凹槽形成在所述螺栓的側表面并 沿所述螺栓的径向相互对置将所述孔夹在其间,并且所述电阻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的孔 中并通过径向向内挤压变形所述第一端子的凹槽的底部而结合到所述 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的孔中并通过径向向内挤压变 形所述第二端子的凹槽的底部而结合到所述第二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 子中的每一个成型为螺栓,所述螺栓具有开在所述螺栓的轴向端面上并 具有预定深度的孔,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孔中设置有钎料,并且所述电阻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的孔 中并且通过仅加热所述孔周围的一部分第一端子来熔化所述孔中的钎 料从而结合到所述第 一端子,所述第二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的孔中并且 通过仅加热所述孔周围的一部分第二端子来熔化所述孔中的钎料从而 结合到所述第二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 子中的每一个成型为螺栓,所述螺栓具有从所述螺栓的轴向端面突出预 定距离的突出体,并且所述电阻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焊接到所 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所述突出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 子要连接到的电路是用于向起动机马达供应电力的电路。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还包括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 部分的杯状壳体,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所述壳体的封闭端并且将所述电磁 线圏容纳在其内,所述第二部分包括所述壳体的开口端并且将所述触头 軍的端部配合在其内,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二部分小的外径。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磁开关,其中所述可动触头定位成沿 所述电磁线圏的轴向比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更远离所述 磁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 子中的每一个成型为螺栓,并且所述第 一 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分别 与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整体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开关,磁板沿电磁线圈的轴向设置在所述电磁线圈的一侧。触头罩布置成沿轴向将所述磁板夹在所述触头罩与所述电磁线圈之间。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容纳在所述触头罩内并且分别电连接到待电连接到电路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电阻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以限制当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通过可动触头电断开时流经所述电路的电流。所述电阻容纳在所述触头罩内并且沿轴向插入在所述磁板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之间。
文档编号F02N11/08GK101514665SQ20091000568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0日
发明者新美正巳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