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排气再循环管路的颗粒捕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7273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排气再循环管路的颗粒捕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颗粒捕集装置,所述颗粒捕集装置设置在从排气管路到排气再循 环管路的过渡区域中。这种颗粒捕集装置尤其是在(移动式)内燃机的排气系统中使用。
背景技术
在移动式内燃机例如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处理中,当前力求将排气处 置成使其实际上可在完全净化的情况下被排放到周围环境。这种后处理例如可这样进行 使排气在催化(转化)器和/或过滤器中得到净化。已知使所产生的排气的一部分再循环 到内燃机中。这意味着,将排气的一部分从排气管路中取出并通过排气再循环管路送回到 内燃机的进气侧,以便与吸入空气一起进入内燃机的燃烧室。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净化提出 了特殊要求,所述排气在较大程度上具有未燃烧的碳颗粒,其通常被称为炭黑颗粒。排气净 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从柴油发动机的排气中去除碳颗粒或炭黑颗粒。即使在将排气再循 环到内燃机中时,炭黑颗粒也可能起负面作用。因此,在排气管路与排气再循环管路之间的 颗粒捕集装置的目的在于,防止碳颗粒或炭黑颗粒被回送并且在可能情况下还阻拦其它固 体。此外,排气再循环也对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具有影响。有时也在排气管路中设置所谓的炭黑烧除过滤器,以便从排气中去除炭黑颗粒。 这种炭黑烧除过滤器通常由陶瓷材料制成。通常使用多孔的烧结的陶瓷过滤器(“壁流式 过滤器”)。本来陶瓷过滤器的特点是脆性大。而在排气管路中使用时的不同温度进一步促 进了这种特性。易于发生的是,小颗粒会脱离陶瓷过滤器或包围陶瓷过滤器的支承垫。如 果这种固体被排气再循环管路引回内燃机的燃烧室中,则这种固体在燃烧室中可能造成显 著损坏。陶瓷颗粒在所述燃烧室中可如(金刚)砂体那样起作用,因此可能引起发动机构 件的明显磨损。设置在排气再循环管路中的过滤装置能够从引回的排气中去除颗粒。但这种过滤 装置的缺点在于,这种过滤装置可能被颗粒堵塞。颗粒一旦被这种过滤装置捕集便通过此 后流动的排气进一步保持在过滤装置中。由此可能使过滤装置的性能显著变化。过滤器的 透过性降低成例如可能使过滤器上产生不期望的压降。压降和透过性又对引回的排气量产 生影响。因此,为了保持不随时间改变的过滤性能,必须定期净化过滤装置。为了避免定期净化过滤装置,DE 38 33 957 Al公开了直接在排气管路与排气再 循环管路之间的分支部位中设置嵌入式排气过滤器。在此这样设置嵌入式排气过滤器,使 得表面与主排气流的流动方向平行地延伸。另外提出,嵌入式排气过滤器由多孔的烧结陶 瓷或由烧结金属制成。这种过滤装置的一般孔隙度可为0.1微米到10微米。此外,由DE 10 2006 013 709 Al已知,在排气再循环管路中设有横截面扩宽部, 在该横截面扩宽部中提供一筛层。因此可将排气流穿过过滤器的压力损失保持得很小。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解决结合现有技术描述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希望在排气再循环管路之前提供一种成本特别低廉的颗粒捕集装置。所述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装置来实现。所述装置的其它有利构型在 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在权利要求书中单独描述的特征可用任何技术上有意义的方式相互 组合并且可被补充说明书中的解释性事实,其中描述了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根据本发明的装置是一种颗粒捕集装置,该颗粒捕集装置设置在排气管路与排气 再循环管路之间。所述颗粒捕集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所述空心体将 排气再循环管路与排气管路隔开,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以其壁部确 定出一具有内部空间的主体形状,所述内部空间具有至少一个敞开侧。此外,所述壁部是透 气的并且具有次级结构,所述次级结构具有隆起部和凹陷部。通常将这种排气系统构造成具有如下的管路区段在所述管路区段中排气再循环 管路法兰连接在排气管路上或者在那里通过焊缝连接。就此而言,所述系统例如也可包括 排气系统的一种T段(T形管接头)。一般将至少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构造成具有能(优选完全)被排气穿流过的 壁部。在此,所述壁部尤其是在排气管路的排气流动与通过排气再循环管路引回的排气流 动之间形成在流动技术上的界限。据此,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的壁部包括可被渗透的材 料,该可被渗透的材料使空心体具有其透过性。空心体的按照径向筛形式的构型是特别优 选的。空心体的壁部是形状稳定的,即本身(能)保持其主体形状,在此也是有利的。在这 方面认为有利的是,所述壁部用至少一个一尤其是金属的一耐温度变化的材料的缠结 物(Gewirr)、编织物或烧结材料构成。特别优选使用至少一种具有(不对称地)编制的线 丝的非织造织物,其中,线丝彼此烧结在一起。可被透过的空心体的“主体形状”在此是指基本上构成空心体外形的几何形状。 也就是说主体形状由此构造出空心体的外形,使得该主体形状中尤其是包含空心体体积的 至少80%或者甚至95%。优选使用管状的主体形状。在此优选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管状空 心体,但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的主体形状也可能具有椭圆形、三角形、正方 形、矩形或多边形的横截面。在多数情况下,空心体在轴向上从至少一侧被流入,使得尤其是必须设置敞开侧, 由此排气可被引入由所述壁部确定的内部空间中。根据空心体的主体形状和/或空心体在 排气系统中的布置,(在流动技术上对置的)第二侧也可以是敞开的,但该第二侧也可以是 (在流动技术上)封闭的以使进入内部空间中的所有排气都规则地通过所述壁部再次离开 内部空间。除主体形状外空心体还具有与主体形状叠加的较小的次级结构。“次级结构”在 此尤其是指主体形状的横截面相对于壁部的延伸结构(周向方向)沿横向的(周期性的和 /或规则的)偏离结构,例如也被称为隆起部的、沿径向向外的偏离结构和/或也被称为凹 陷部的沿径向向内的偏离结构。例如可设置波纹式、折纹式、弯折式和/或曲折式的偏离结 构。特别优选地,隆起部和/或凹陷部在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的主体形状或壁部的整个 轴向长度上延伸,使得在轴向方向上形成(直线的)长形的隆起部和/或凹陷部。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的次级结构提高了颗粒捕集装置的强度。在 此提出的具有次级结构的颗粒捕集装置可在厚度明显更小的情况下耐受显著提高的压降。 此外,增大了用于沉积颗粒的表面。另外还需要考虑的是,通过次级结构可针对性地产生在表面上的或流入壁部中的微流动,这种微流动(例如根据排气的流动(速度、质量流量等)) 可实现预先确定的引回的排气质量流的量和/或预先确定的颗粒沉积特性和/或预先确定 的颗粒捕集装置(或壁部)的净化特性。由此,利用这种构造简单的装置,可得到除持久保 护排气再循环部件和净化排气外的其它显著优点。另外提出,排气管路具有第一中等横截面和相对于该第一中等横截面扩宽的第一 增大横截面,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在此设置在所述第一增大横截面 中。由此尤其是可以实现,空心体或其壁部不是直接被流入,而是所述空心体或其壁部例如 定位在由第一增大横截面形成的背流区(Stroemimgsschatten)中。以此方式,必要时也可 以通过利用排气管路中的压力升高来确定向该“背流区”的流动增强、进而确定穿过空心体 向排气再循环管路的流动增强,从而实现对排气再循环率的间接调节。正是在此意义下也视为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在第一增 大横截面的区域中通过插环固定部固定在排气管路上。特别有利的是,在排气管路中或在 排气管路的扩宽部中,在颗粒捕集装置的区域中构造有插环连接部,可被透过的空心体的 (敞开)侧可直接形状锁合地(formschluessig)接合到所述插环连接部中。这种插接连接 部可以例如在制造分支构件时通过冲压或深拉直接形成。通过在背流区中设置插环固定部 在流动技术上对主排气流动同样是有利的(压降较小)并且实现污染较小,因此空心体的 更换也是毫无问题的。如排气管路那样,排气再循环管路也可以具有第二中等横截面和第二增大横截 面,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设置在第二增大横截面中。这种结构形式的 优点参见上述说明,在此需要考虑的是,由于排气流较小,可能存在的流动损失和/或阻塞 可能明显更加重要。组合式的布置结构原则上也是可行的,其中,在排气管路的第一增大横截面中和 排气再循环管路的第二增大横截面中(各)设有一可被透过的空心体,其中,必要时可能希 望空心体(例如在透过性/流通能力、稳定性等方面)的特征不同。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的一个敞开侧被罩盖封闭,可能也是合适 的。由此,必要时可通过以下方式来简化制造提供具有两个敞开侧的类似管的空心体,在 一侧在所述空心体的壁部上安装(例如焊接)一不能被穿流过的单独罩盖。此外也可能是, (尤其是金属的)罩盖也可具有一针对性的旁路,例如具有小孔。于是,必要时也可以在两 侧安装罩盖,其中一个具有旁通功能,另一个不具有旁通功能。除了流动引导外,通过罩盖 还可以调节主体形状的稳定性。证实特别有利的是,次级结构的隆起部和凹陷部布置成与排气管路的第一主方向 并行或者布置成与排气再循环管路的第二主方向并行。由此,排气流可(根据负载)在流 动阻力不大的情况下流过次级结构的凹陷部并且为所述凹陷部清除沉积的碳颗粒或者说 炭黑颗粒或陶瓷颗粒。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的壁部优选由至少一个具有隆起部和凹陷 部的层构成,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层本身形成重叠区域,隆起部和凹陷部在所述重叠区域中 形状锁合地彼此接合。所述层在此例如理解为平的过滤材料或筛材料,其中,原则上也可设 置多个(可能是不同的)层来构造所述壁部。所述层可布置成具有两个敞开侧的主体形状, 使得所述层本身形成重叠区域。因此,当在形成内部空间的情况下卷绕所述层时,所述层的隆起部和凹陷部可形状锁合地彼此接合。由此形成稳定的管状空心体,而不必在重叠区域 中形成材料结合的(stoffschluessig)连接。尤其是在这种空心体在其敞开侧的边缘处材 料结合地固定在排气管路或排气再循环管路上的情况下,实现稳定性。通过设置至少一个支撑层,所述支撑层具有与所述至少一个空心体的次级结构相 应的外形,可另外地提高这种空心体的刚度。虽然原则上可使空心体和至少部分地包围所 述空心体的支撑层仅仅在表面处贴靠,但优选使两者(材料结合地)连接。空心体和支撑 层的例如具有隆起部和凹陷部的表面结构可形状锁合地彼此接合。原则上,所述至少一个 支撑层可从内部和/或从外部支撑空心体,必要时也可以集成在多个过滤材料层和/或筛 材料层中。由可能的压降作用方向决定从内部支撑和从外部支撑中更优选的方案。支撑层 应设置成,使得所述层被压降压在支撑层上。在所述颗粒捕集装置中优选使用具有最高0. 3mm的网眼的壁部。网眼宽度优选在 小于0. 2m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处于0. 05mm至0. 15mm的范围内。本发明尤其是应用在一种机动车中,所述机动车具有内燃机和排气系统,所述排 气系统具有至少一个在此根据本发明描述的颗粒捕集装置,其中存在穿过排气再循环管路 流向内燃机的第一流动方向,颗粒捕集装置设置成使得第一流动方向在排气再循环管路中 直接在颗粒捕集装置下游与重力反向地延伸。换言之特别是说,排气再循环管路或者带有 空心体的过渡区域这样承受重力作用,使得颗粒和类似物自动地从那里又掉下来,即尤其 是又返回排气管路中并且从那里起又进入排气管路的设置在下游的排气净化部件中。在此 特别优选地,空心体本身具有一中轴线,该中轴线基本上与重力平行地取向。因此,重力可 附加地抵抗炭黑颗粒和/或陶瓷颗粒向颗粒捕集装置上的沉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扩展构型,也被视为有利的是,机动车具有内燃机和排气系统, 所述排气系统具有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的颗粒捕集装置和至少一个陶瓷过滤器,其中存在 穿过排气管路离开内燃机的第二流动方向,至少一个陶瓷过滤器在第二流动方向上设置在 颗粒捕集装置上游。此外,排气再循环管路优选是低压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系统的一部 分,即在该低压EGR系统中,排气系统具有至少一个涡轮增压器,排气再循环管路在第二流 动方向上设置在涡轮增压器下游。必要时,与排气系统中或排气再循环管路中的具体布置无关地将在此描述的空心 体作为排气净化单元也可能是有利的。用于在排气再循环管路中处理排气的这种非织造织 物在此应很短,其中,也可以与在此要求保护的布置结构无关地有利地使用该非织造织物, 例如也可以按照在DE 102006 013 709 Al中给出的构型来使用,在此对布置结构的描述也 补充地参考该文献。据此,非织造织物是三综织体或五综织体(所谓的“缎纹织物/经缎组织 (Altasgewebe) ”,TELA织物或具有五综缎纹组织的织物)形式的织物。这种非织造织物具 有彼此呈约90°的角度进行编制的经丝和纬丝。下面,在非织造织物中,沿经丝的方向被称 为经向,沿纬丝的方向被称为纬向。经丝和纬丝的编制在这种织物中这样进行纬丝分别在 四个彼此叠置的经丝上方、接着在一个单个的经丝下方延伸。在整个非织造织物上每个纬 丝都重复这种延伸。两个彼此相邻的纬丝分别在不同的经丝下方延伸。在此优选的是,一 个纬丝分别在再下一个其下方有直接相邻的纬丝延伸的经丝下方延伸。通过这种布置在非织造织物中得到规则地重复的、相对于纬向倾斜延伸并且相对于经向倾斜延伸的图案。这 样编制的非织造织物特别牢固并且具有相对平滑的表面。这种织物形式可在稳定性相同的情况下实现高流量。在此使用不同构型的(作为 经丝和纬丝使用的)线丝,即较粗的经丝(例如160μπι的丝直径)和较细的纬丝(例如 150 μ m的丝直径)。对于丝直径,+/-4 μ m的公差是合理的,由此,经丝具有最小156 μ m、最 大164 μ m的直径,纬丝具有最小146 μ m、最大ΙΜμπι的直径。在制成的织物中,较细的纬 丝比较粗的经丝更强地弯曲。这一点对所存在的网眼形状产生影响。这种非织造织物具有矩形的网眼,所述网眼在纬向上比在经向上具有更大的网眼 宽度。网眼宽度在经向上优选为平均约77 μ m。在此,+/-6 μ m的公差是合理的。据此,根 据本发明,经向上的平均网眼宽度为最小71 μ m、最大83 μ m。在纬向上,网眼宽度优选为平 均149μπι。在此,+/-ΙΟμπι的公差是合理的。据此,根据本发明,纬向上的平均网眼宽度为 最小139 μ m、最大159 μ m。由优选的网眼宽度和优选的丝直径得出,在经向上网眼数量为每英寸107个网眼 或者每毫米约41个网眼,在纬向上网眼数量为每英寸85个网眼或者每毫米约33个网眼。此外合理的是,在经向上和纬向上都限定最大网眼宽度,以保证超出一定大小的 颗粒一般不能通过非织造织物。建议在经向上的最大允许网眼宽度的容限为58 μ m。由此, 在经向上允许网眼具有的最大网眼宽度为135 μ m。建议在纬向上的最大允许网眼宽度的容 限为84μπι。由此,在纬向上允许网眼具有的最大网眼宽度为233μπι。这种非织造织物的特性例如可借助显微镜来检验。可通过对每单位长度的丝进行 计数,来得出在经向或纬向上每单位长度的丝的数量。可通过从分度(非织造织物中两个 丝的间距)中减去丝直径,来确定平均网眼宽度。最大允许网眼宽度至少部分地给出过滤器透过性。该过滤器透过性可借助于球 (珠)透过性测试(Kugeldurchlasstestes)来确定。织物(非织造织物)中的网眼的最大 开口被称为球透过性(Kugeldurchlass)。准确的一种圆球仍可通过织物,而比它更大的球 便被阻拦。由定义可知,在纯多边形的网眼中,两个网眼宽度中较小的一个(经向上的网眼 宽度)实质上决定球透过性。在测试这里提出的非织造织物时允许的球直径应处于140 μ m 至180 μ m之间,优选处于150μπι至170μπι之间,尤其是处于155μπι至160 μ m之间。由 此,允许的球透过性比上面给出的经向网眼宽度大。这是因为由于非织造织物的编制结 构和与网眼宽度相关的丝线直径,所以在预定的网眼宽度下相对于非织造织物平面倾斜地 (尤其是不是与由经向和纬向展开的非织造织物平面正交地)得到比规定的网眼宽度略大 的通过开口。非织造织物的厚度应处于0. 4mm至0. 5mm之间,优选约0. 44mm。当在非织造织物 上的压差为2mbar时,非织造织物应具有最小40001/m2s、最大80001/m2s的空气透过性;优 选最小50001/m2s、最大70001/m2s的空气透过性;尤其是最小55001/m2s、最大60001/m2s的 空气透过性。为了进一步处理,应使非织造织物无油膜、无辅助材料/助剂和其它杂质。必要时也可能有利的是,将前面描述的这种织物用其它方式集成在排气再循环管 路中,使得这种组合方案同样能够独立地形成对现有技术的一种非显而易见的改进。按使用的形状在此优选使线丝彼此烧结,尤其是彼此焊接。
对于非织造织物用作筛式空心体的壁部的情况,该非织造织物至少通过以下参数 表征-每1.0升内燃机排量/工作容积至少50cm2的筛面;-(仅)具有两种不同的金属线丝的结构,所述金属线丝具有不同的粗细,所述金 属线丝以不同的方向在非织造织物中借助烧结连接来连接;-至少0.05mm,尤其是0. Imm或者甚至0. 25mm的筛分离度(具有更小直径的颗粒 规律地流过筛);_(截头)锥式的空心体外形;_(具有至少一个罩盖并且)具有旁通结构的空心体;-0.3mm至Imm之间,尤其是0. 4mm至0. 5mm之间的壁部厚度;-根据德国钢材指南材料编号为14841的壁部材料(线,线丝等)。筛(和/或上述非织造织物)的网眼宽度优选在小于0. 3mm,尤其是小于0. 2mm, 特别优选小于0. 15mm的范围内。在此,网眼宽度还优选至少为0. 05mm(毫米)。


下面借助附图对本发明以及技术领域予以详细描述。附图示出了特别优选的实施 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附图以及尤其是所示的尺寸关系仅是示意性 的。附图表示图1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其中,在排气管路中设有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 体,图2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其中,在排气再循环管路中设有能被部分透过 的空心体,图3示出由波纹层构成的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图4示出由具有隆起部和凹陷部的层构成的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该空心体具 有附加的支撑层,图5示出具有排气系统的机动车,该排气系统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颗粒捕集装置, 以及图6示出用于空心体的非织造织物的构型。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颗粒捕集装置6的第一实施方案。排气管路2具 有第一中等横截面10以及在空心体3的区域中扩宽的第一增大横截面11。排气以第二流 动方向26沿排气管路2的延伸结构流过排气管路2。排气管路2的延伸方向也被称为第 一主方向17。从排气管路2分支出排气再循环管路1。排气在此以第一流动方向25沿排 气再循环管路1的第二主方向21流动。排气管路2形成插环连接结构9。在插环连接部9 中固定有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所述可被径向透过的空心体3以其壁部27确定一内部空间5。内部空间5具有两 个敞开侧观。在图1中,以在两侧敞开的管的形式形成可被透过的空心体3。空心体3的 这种形状被称为主体形状7。可被透过的空心体3在此通过插环连接部9材料结合地与排气系统及其本身连接。例如可通过深拉或冲压直接在制造排气管路2时一起形成插环连接 部9。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的主体形状7在排气管路2中可这样取向,使得所述主体形 状沿第一主方向17延伸。从而使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以其两个敞开侧观接续排气管 路2的延伸结构。图2示出合适的颗粒捕集装置6的另一有利构型。在此同样标记出排气沿排气管 路2的第一主方向17的第一流动方向25和排气(沿第二主方向21)的第二流动方向26。 在此,排气再循环管路1在颗粒捕集装置6的区域中具有相对于第二中等横截面12扩宽的 第二增大横截面13。在第二增大横截面13中设有构造成管的、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 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还具有包围内部空间5的壁部27以及两个敞开侧观。能被部分 透过的空心体3的一个敞开侧28通过罩盖8 (气密地)封闭。另外,在图2中还画出了排气引导结构的附加的或替代的构型。因此,也可以不是 呈直线地通过排气管路2继续引导排气,而是也可以使排气进行多次转向,按照所述转向 使(整体)排气首先转向到增大横截面13中。从所述横截面起,使排气的不穿流过颗粒捕 集装置6的部分又被引入到排气管路2中。多次转向的结果是,在此情况下还通过流过的 排气实现对颗粒捕集装置6的深度净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颗粒捕集装置6的构型也可以是不仅在排气管路2中设有能 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而且在排气再循环管路1中设有能被部分透过的第二空心体3。在 本发明的范围内,所有针对图1和图2中的本发明构型分开描述的其它改进方案和扩展方 案都可用于这种组合方案。图3透视地示出了由波纹层16构成的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层16被合拢形 成具有内部空间5的管状主体形状7 (在此例如为柱状)的壁部27并且本身形成一重叠区 域20。得到主体形状7的两个敞开侧观。此外,层16在表面上或者说在周面上具有由隆 起部14和凹陷部15形成的次级结构4。层16的这些隆起部14和凹陷部15在重叠区域 20中形状锁合地彼此接合。由此,在重叠区域20中不是一定需要材料结合的连接,尤其是 当管状的空心体3的敞开侧观与排气管路2上的壳体、例如在插环连接部9处连接时更是 如此。图4示出了管状的空心体3的另一个构型,在该空心体中,除层16外还使用一支 撑层18。层16的隆起部14和凹陷部15形状锁合地与支撑层的相应的表面外形相接合。 由此,能使得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对内、外侧间压差的耐抗能力明显更大。根据在排气 管路与排气再循环管路之间的作用压差,支撑层18也可以从内部支撑所述层16。图5示出了具有内燃机23和排气系统19的机动车22。排气系统19具有陶瓷过 滤器对,尤其是炭黑颗粒过滤器或炭黑烧除过滤器,并且(在下游)具有颗粒捕集装置6。 存在离开内燃机23穿过排气管路2的第二流动方向沈以及离开颗粒捕集装置6穿过排气 再循环管路1流向内燃机2的第一流动方向25。颗粒捕集装置6这样设置在排气系统19 中,使得第一流动方向25直接在颗粒捕集装置6下游或者在布置空心体的区域中与重力四 反向地延伸。因此,重力四附加地抵抗颗粒在颗粒捕集装置6上的沉积。图6以三个视图示出壁部27的构造,所述壁部由按照五综织体(所谓的“缎纹织 物”)形式的金属非织造织物构成。在此,较粗的经丝30和较细的纬丝31在经过四个丝之 后才穿过。在此形成较大的网眼32。
仅出于完整性的原因指出,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发明思想的情况下可对在此描述的 装置进行多重改变。尤其是可以与内燃机的条件相应地设计排气净化系统、热交换器、传感 器、涡轮增压器等的形式。 附图标记清单 1排气再循环管路 2排气管路 3空心体 4次级结构 5内部空间 6颗粒捕集装置 7主体形状 8罩盖
9插环连接部 10第一中等横截面 11第一增大横截面 12第二中等横截面 13第二增大横截面 14隆起部 15凹陷部 16层
17第一主方向 18支撑层 19排气系统 20重叠区域 21第二主方向 22机动车 23内燃机 24陶瓷过滤器 25第一流动方向 沈第二流动方向 27壁部 28敞开侧 29重力 30经丝 31纬丝 32网眼
权利要求
1.一种颗粒捕集装置(6),该颗粒捕集装置设置在排气管路( 与排气再循环管路(1) 之间,在所述颗粒捕集装置中,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C3)将所述排气再循环管 路(1)隔开,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以其壁部(XT)确定出一具有 内部空间(5)的主体形状(7),所述内部空间具有至少一个敞开侧( ),所述壁部(XT)是 透气的并且具有次级结构G),所述次级结构具有隆起部(14)和凹陷部(15)。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颗粒捕集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路( 具有第一中等 横截面(10)和第一增大横截面(11),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C3)设置在所述 第一增大横截面(1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的颗粒捕集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 心体C3)在所述第一增大横截面(11)的区域中利用插环连接部(9)固定在所述排气管路 ⑵上。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颗粒捕集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管路(1) 具有第二中等横截面(1 和第二增大横截面(13),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 (3)设置在所述第二增大横截面(1 中。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颗粒捕集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 透过的空心体(3)的一个敞开侧08)通过罩盖(8)封闭。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颗粒捕集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结构(4)的隆起 部(14)和凹陷部(1 布置成与所述排气管路O)的第一主方向(17)并行或者布置成与 所述排气再循环管路(1)的第二主方向并行。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颗粒捕集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能被部分透过的空 心体(3)由至少一个具有隆起部(14)和凹陷部(15)的层(16)构成,其中,所述至少一个 层(16)本身形成一重叠区域(20),在所述重叠区域中所述隆起部(14)和凹陷部(1 形状 锁合地彼此接合。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颗粒捕集装置(6),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层 (18),所述支撑层具有与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的次级结构相应的外形。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颗粒捕集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XT)构造有直 到0. 3mm的网眼(32)。
10.一种机动车(22),具有内燃机和排气系统(19),所述排气系统具有至少一个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颗粒捕集装置(6),其中,存在通过所述排气再循环管路(1)流向 所述内燃机的第一流动方向(25),所述颗粒捕集装置(6)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流动 方向0 在所述排气再循环管路(1)中直接在所述颗粒捕集装置(6)下游与重力反向地 延伸。
11.一种机动车(22),具有内燃机和排气系统(19),所述排气系统具有至少一个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颗粒捕集装置(6)和至少一个陶瓷过滤器(M),其中,存在通过 所述排气管路(2)离开所述内燃机03)的第二流动方向(沈),至少一个陶瓷过滤器04) 沿所述第二流动方向06)设置在所述颗粒捕集装置(6)上游。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颗粒捕集装置(6),该颗粒捕集装置设置在排气管路(2)与排气再循环管路(1)之间,在所述颗粒捕集装置中,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将所述排气再循环管路(1)隔开,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能被部分透过的空心体(3)以其壁部(27)确定出一具有内部空间(5)的主体形状(7),所述内部空间具有至少一个敞开侧(28),所述壁部(27)是透气的并且具有次级结构(4),所述次级结构具有隆起部(14)和凹陷部(15)。
文档编号F02M25/07GK102124202SQ200980131552
公开日2011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3日
发明者H·科豪弗, H-P·卡斯帕, J·西蒂希, U·西普曼 申请人:排放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