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空气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63768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空气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机械、移动车辆、制冷、内燃机、变压器、大型机床等机电设备领域,涉及一种换热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空气换热器。
背景技术
利用空气等流体作为冷却介质的换热器是工程机械、移动车辆、内燃机、小型制冷机械、变压器等领域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如水冷内燃机驱动的移动车辆的冷却液散热器、中冷器、液压油散热器、EGR冷却器,小型制冷机械的强制通风空气冷却式制冷剂冷凝器,大型变压器的风冷油散热器等,都需要利用风扇强迫驱动空气,横向穿过交叉流散热器的芯部进行热交换,使散热器或冷凝器内的被冷流体的热量传出来。这类空气换热器在汽车、工程机械和内燃机等行业大多称为散热器、空-空中冷器、液压油散热器、EGR冷却器等。被冷却的流体有泠却液、压缩空气、液压油等,一般不发生相变。在制冷行业空气换热器也称为冷凝器和蒸发器等,被冷却的流体制冷剂将发生相变。这些工作过程均和热量传递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均可以通过以上各类换热器来完成。常用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风扇和导风罩。风扇通过联接轴与驱动动力源联接。风扇驱动动力源可以是电动机或液压马达,而在大型移动车辆上风扇的联接轴的动力来自内燃机的曲轴皮带盘的机械能。这种传统的散热器与新型散热器相比存在诸多不足, 如换热效能偏低、风扇消耗功率偏高、风扇噪声较大等性能缺点,散热器还受到主机布置的限制,不能做得过于高大。通过分析,现有的强迫对流空气冷却换热器,只利用了空气通道的垔侧布置交叉流换热器,而另一侧通道空间没有得到利用。如吹风式换热器只利用了正压力空气气流通道,而另一侧进气通道空间没有很好地布置利用,被空置。同样吸风式换热器只利用了负压力空气通道,而另一侧空间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空气换热器,如车辆用空冷水散热器的冷却方案中,风扇的转速较高,改进散热效果的设计中大都以提高转速来增加散热系统的换热能力,换热效能ε较低。这种方案中,空气以较大的流速回到大气中的问题,造成动能浪费,且风扇效率也不高。空气流量增加到一定极限后,换热能力增加的效果不大。风机的噪声也非常高。因此提供性能优良的大功率的、低机械驱动消耗功率的换热器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在现在石油资源价格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各种节能、降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降低噪声也是环保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车辆、小型制冷空调机等产品的社会需求数量非常庞大, 因此,在提供高效大功率风冷换热器的同时,节能降耗、降噪工作非常重要而迫切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空气换热器。在提高强迫对流空气换热器换热效能的同时,又有可能降低噪声,降低风扇的机械驱动消耗功率。在移动车辆设计中,可以适当降低车辆散热器的高度。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多种换热的场合。
本发明提出的高效空气换热器,由前端换热器、风扇、导风筒和后端换热器组成, 风扇位于导风筒内,所述风扇和导风筒组成风机及风道;所述风道的上、下游分别设置前端换热器和后端换热器;所述前端换热器和后端换热器分别由一个或多个换热单元^ia而成;前端换热器和后端换热器的被冷流体通道由换热单元联接管串联;前端换热器和后端换热器串联联接后,通道内的被冷流体的整体流向与冷空气整体流向相逆。本发明中,所述风扇与导风筒组成的风机为轴流式、离心式或混流式中任一种。本发明中,所述风扇连接风扇驱动动力源,所述风扇驱动动力源可以布置于风道外或风道内,当风扇驱动动力源位于风道外时,风扇传动轴通过位于前端换热器或后端换热器上的取力孔连接风扇,取力孔中设置封气盘。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1)在风机的上下游两端面同时安装交叉流空气换热单元,并用管路串联连通换热单元。冷却风的流向与换热器间被冷流体的整体流向相反。由教科书可知,同样的外界条件和同样的换热器换热面积下,二程交叉流逆流换热器的换热效能ε比单程交叉流换热器的高。见图1,内部有风扇的二程交叉逆流换热器组合的布置方式示意图。同样并列增加一组换热器后,见图2,三流体内部有风扇的二程交叉逆流换热器组合的布置方式示意图。图1中,换热单元二 102为前端换热器,换热单元一 101为后端换热器。图2中,换热单元四104、换热单元二 102叠加成前端换热器,换热单元一 101、换热单元三103叠加成后端换热器。换热单元的排列方法,按设计目标的要求,如对流体B、流体C流出的温度要求如 Tb2 < Tc2,流进流体B、流体C的条件为Tcl < Tbl0很明显,因为Tc2 < Tcl,所以Tb2 < Tc2 < Tcl < Tbl0换热单元排立顺序为换热单元一 101、换热单元三103、换热单元四 104、换热单元二 102,其流出和流出换热单元流体的温度排序为Tb2 < Tc2 < Tcl < Tbl, 与流体A的流向相逆。(2)在(1)的基础上,利用风扇8两端的进出风道可方便地增加空气侧的总换热面积,由教科书中的换热器的效能-传热单元数计算法,即ε -NTU法中的二程交叉逆流换热器的计算曲线查得传热单元数NTU同比增大,在同样的水当量比R曲线上,曲线正斜率较大,换热效能ε可大幅提高。(3)降低风扇8的设计转速。由于以上(1) (2)的措施,换热器的能力大幅提升。 换热器换热能力将有可能在满足设备需求后,换热能力有剩余。因此,针对某一确定的散热设计需求,在满足设备需求后,适当减少冷却空气流量,采用降低风扇8转速的措施。此措施可以大幅降低风扇8的驱动功率,减小风扇8的噪声声压级。(4)风扇8布置在换热器及风道中。这样设计方案,可以提高风扇效率,同时风机对外噪声因被屏蔽而降低。风扇要适当选型,以克服增加的风阻。(5)具体实施中,为了能使风扇的动力从换热器外传入,本发明采用了机械传动轴穿越换热器的方案,使传动轴穿过换热单元中的取力孔并直接驱动风扇8,而风扇8在换热器之间的导风筒11内,取力孔设有封气盘以阻挡气体流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方案中,采用逆流串联组合和风扇上下游风道中同时布置换热单元,充分利用轴向多余空间,能很有效地增大换热能力,提高换热效能,提高换热器紧凑程度。若换热器比设计要求的换热能力有剩余,则可以降低风扇转速,达到节能、降噪的效果。有案例计算中,在汽车发动机水散热器改进设计案例中,采用本发明方案,提高换热器换热效能约50%,风扇驱动功率约降低46%左右,发动机燃油消耗率降低0. 9 3. 1%,风扇噪声的声压级也可下降40 50%。节能投资回报周期小于三个月。在设计过程中,具体的换热器规格、结构等设计方案,需考虑多个因素后,在试验
后确定。本发明方案有节约可观的机械能、电能、降低风扇材料的强度要求等优势,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由于工艺成熟,材料价格低,用户使用后会在很短的周期内收回成本,创造节能效益。可广泛用于车辆机械、制冷机械等需要进行强迫风冷热交换的领域。


图1是本发明的内部有风扇的二程交叉逆流换热器组合的布置方式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三流体内部有风扇的二程交叉逆流换热器组合的布置方式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在车辆机械中发动机的空气散热系统的实施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在车辆机械中发动机的空气散热系统的实施结构示意图A向视图。图5是本发明在通用机械中的空气散热系统的实施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在小型空调制冷系统空气冷凝器组的实施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在小型空调制冷系统空气冷凝器组的实施结构示意图A向视图。图中标号1为内燃机排气消声器,2为废气涡轮增压器,3为压气机出气管,4为空气滤清器,5为内燃机冷却水出水管,6为风扇皮带轮,7为风扇传动轴,8为风扇,9为水散热器联接胶管,10为中冷器联接管,11为导风筒,12为前端空-空中冷器,13为前端散热器, 14为后端散热器,15为后端空-空中冷器,16为内燃机水泵进水管,17为内燃机进气接管, 18为内燃机,19为封气盘,20为电动机,21为联轴器,22为联接铜管,23为前冷凝器,24为后冷凝器,101为换热单元一,102为换热单元二,103为换热单元三,104为换热单元四,105 为换热单元联接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下面结合附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例作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案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1 见图1,一种高效空气换热器示意图,包括换热单元一 101、冷却风扇8、 导风筒11、换热单元联接管105和换热单元二 102。图1、图2中的换热单元一 101、换热单元二 102、换热单元三103及换热单元四104均属于横向直流交叉流空气换热器,可有多种形式,如空冷散热器、空空中冷器、空气冷凝器、空气蒸发器等均属于此类换热结构换热器。换热单元一 101、换热单元二 102,由换热单元联接管105联接,使前后换单元一 101、换单元二 102串联;冷却流体A (冷空气)因风扇8转动产生的负压差进入换热单元一 101,以tl 温度与换热单元一 101内的流体B发生热交换,横向穿过的冷却流体A (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又进入导风筒11,在导风筒11内被风扇8驱动以t (1)温度进入换热单元二 102,与换热单元二 102内的被冷流体B发生热交换,最后以t2温度流出。高温流体B首先以Tl 温度进入换热单元二 102与风扇8吹来的t (1)温度的流体A (空气)进行热交换,流体B 以T (1)的温度流出换热单元二 102;流体B以T (1)温度通过换热单元联接管105进入换热单元一 101与交叉流过换热单元的温度为tl的流体A (空气)进行热交换,以T2温度流出换热单元一 101。冷却流体A (空气)的流向与被冷流体B的整体流向相反,形成内部有风扇的二程交叉逆流换热器组合。图1中,换热单元二 102为前端换热器,换热单元一 101为后端换热器。同样可以在风扇8的前后端同时增加多种不同的流体串联换热器组,图2就是一种内部有风扇的三流体二程交叉逆流换热器组合。图2中,换热单元四104、换热单元二 102叠加成前端换热器,换热单元一 101、换热单元三103叠加成后端换热器。换热单元的排列方法,按设计目标的要求,如对流体B、流体C流出的温度要求如 Tb2 < Tc2,流进流体B、流体C的条件为Tcl < Tbl0很明显,因为Tc2 < Tcl,所以Tb2 < Tc2 < Tcl < Tbl0换热单元排立顺序为换热单元一 101、换热单元三103、换热单元四 104、换热单元二 102,其流出和流出换热单元流体的温度排序为Tb2 < Tc2 < Tcl < Tbl, 与流体A的流向相逆。实施例2,如图3、图4所示的车用内燃机高效空气散热系统。一种高效空气换热器,包括内燃机排气消声器1、废气涡轮增压器2、压气机出气管3、空气滤清器4、内燃机冷却水出水管5、风扇皮带轮6、风扇传动轴7、风扇8、水散热器联接胶管9、中冷器联接管10、导风筒11、前端空-空中冷器12、前端散热器13、后端散热器14、后端空-空中冷器15、内燃机水泵进水管16、内燃机进气接管17、内燃机18和封气盘19 ;其中内燃机18、前端散热器13、后端散热器14、内燃机排气消声器1、空气滤清器4 均与设备底盘或支架相联接。前端空-空中冷器12、后端空-空中冷器15均分别与前端散热器13、后端水散热器14通过紧固螺栓相联接。前端换热器13、后端换热器14之间通过螺栓与导风筒11相联接。前端空-空中冷器12与前端散热器13通过紧固螺栓相联接叠加成前端换热器, 后端空-空中冷器15与后端散热器14通过紧固螺栓相联接叠加成后端换热器。内燃机18前端的恒温器出水管与内燃机冷却水出水管5联接,内燃机冷却水出水管5与后端水散热器14相联接,后端水散热器14与前端水散热器13通过水水散热器联接胶管9相联接,前端水散热器13与内燃机水泵进水管16相联接,内燃机水泵进水管16与内燃循环冷却水泵相联接。空气滤清器4与废气涡轮增压器2的压气机进气口相联接,废气涡轮增压器2的压气机出口与压气机出气管3相联接,压气机出气管3与后端空-空中冷器15相联接,后端空-空中冷器15与前端空-空中冷器12通过中冷器联接管10相联接,前端空-空中冷器12与内燃机进气接管17相联接,内燃机进气接管17与内燃机18的气缸进气管相联接。 废气涡轮增压器2的涡轮机接口与内燃机18的气缸排气管相联接,废气涡轮增压器2的涡轮机出口与内燃机排气消声器1通过螺栓相联接。内燃机18前端的风扇皮带轮6的侧面与风扇传动轴7通过多个螺栓相联接,风扇传动轴7与风扇8通过螺栓相联接。风扇传动轴7穿过后端空-空中冷器15和后端换热器14的取力孔,取力孔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封气盘19,确保无大量空气泄漏。风扇8的叶片需与导风筒11的内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内燃机18工作时,曲轴皮带轮通过皮带将动力传递给风扇皮带轮6,风扇皮带轮6通过驱动传动轴7驱动风扇8,风扇8的叶片在旋转中切割空气,空气从图3的右向左流动。首先,冷空气横向从大气进入前端空-空中冷器12的右端面,通过前端空-空中冷器12的芯部,冷却其中的被冷流体高温压缩气体;冷空气横向交叉从前端换热器13右端面进入并通过芯部,冷却前端水散热器13中的被冷流体内燃机冷却液,然后进入导风筒11 内。经过风扇8的驱动,空气流向后端水散热器14和后端空-空中冷器15,依次进入并冷却后端水散热器14芯部内的内燃机冷却液和后端空-空中冷器15的芯部内的高温压缩气体。完成冷却过程后的空气流以一定的流速流出后端空-空中冷器15的左端面,进入大气。这样冷却空气流与高温压缩气体流在空-空中冷器12、15组中形成内部有风扇的二程交叉逆流换热器。内燃机18工作时,若内循环冷却温度达到设定值,恒温器阀将打开,高温内燃机冷却液经内燃机冷却水出水管5流入后端散热器14的换热器芯部,与空气侧流过的冷空气发生首次热交换;高温内燃机冷却液流出后端散热器14,通过散热器联接胶管9进入前端散热器13的芯部,与空气侧流过的冷空气发生二次热交换;经过二次冷却后内燃机冷却液温度被降低到一定值,经过内燃机水泵进水管16后由循环水泵将水抽回到内燃机18的内循环冷却系统中。这样冷却空气流与内燃机冷却液体流在前端散热器13、后端散热器14中形成内部有风扇的二程交叉逆流换热器。内燃机18工作时,曲轴皮带轮带动风扇皮带轮6,风扇皮带轮6与风扇传动轴7 和风扇8都已紧固联接,而风扇传动轴7穿越空-空中冷器15和后端换热器14的方型取力孔;风扇8得以转动驱动空气流动。在空-空中冷器15和后端换热器14的方型取力孔的两端安装有的封气盘19,功能是阻止空气的流动,加工有圆孔充许风扇传动轴7穿越,封气盘19有穿轴孔,其穿轴孔径略大于风扇传动轴7的轴径。风扇8的叶片需与导风筒11 的内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其与风扇的效率有关。前端空-空中冷器12与前端散热器13通过紧固螺栓相联接,叠加成前端换热器, 后端空-空中冷器15与后端散热器14通过紧固螺栓相联接,叠加成后端换热器。如图3所示,两组串联换热器叠加形成冷却空气流体与被冷流体高温压缩气体和内燃机冷却液流体三种流体的换热装置,形成内部有风扇的三流体二程交叉逆流组合换热器。
本文叙述的前端散热器13、后端散热器14,是行业内常用的各种交叉流空气-冷却液热交换设备,可以是管带式、管片式等,行业中常称为水散热器,属于换热器的范畴; 空-空中冷器也是行业内常用的各种交叉流空气-空气热交换设备,有管片式、板翅式等, 也属于换热器的范畴。风扇为行业中常用的轴流风扇。
由于风扇的上下游风道空间布置了整体串联逆流式风冷换热器,这种形式的换热器组合有如下特点
(1)用于车辆内燃机的散热系统制造设计中时,由于采用了多程交叉逆流组合的设计方案,使得系统的换热效能ε增加,相对现有的散热器布置法,在同样的冷空气流量情况下,将增加热交换能力。又因为风扇双侧空间同时配置散热器,散热总面积较易大幅度增加,将增加热交换能力。以上的两个措施共同作用,可大幅增加热交换能力。若换热能力有富余,可减少冷却空气的流量,因此可使风扇的设计转速下降。由教科书知,风机的空气流量与风扇的转速成正比,风扇的驱动功率和风扇噪声声压级均与风扇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降低风扇的转速,风扇8的驱动功率将按转速比三次方的比例大幅下降。内燃机的曲轴可增加净功率输出,降低燃油消耗率。降低风扇的转速,风扇噪声声压级也按转速比的三次方的幅度下降。(2)可以调节多个与散热器有关的变量,如调节换热器的迎风面积,可适应较低的发动机机舱,给整车设计带来多样性、灵活性。风扇的直径可以适当减小,对风扇的材料强度要求的降低,可降低成本。(3)可以降低风扇噪声。因风扇在导风筒11和前端散热器、后端散热器内,风扇8 切割气流噪声可被屏蔽。(4)各换热单元顺序的排列组合可变性带来换热器布置设计方案的多样性,风扇8 的前后通道均可布置组合一个或多个散热器;同一被冷流体的换热单元可以通过多个换热单元联接管与电控切换阀门连接,在有关控制程序的控制作用下,电控切换阀门执行串联组合、并联组合或比例开关部份散热器通道等命令,实现换热器冷却能力智能调整切换控制的功能。(5)风扇8形式可以是轴流式吸风扇或吹风扇,风扇风向变换时冷却管道走向也相应反转。图3中风扇8为吸风式。(6)风扇8要做适当选型,以克服增加的风阻。实施例3,如图5所示的通用机械高效空气换热器组。实施结构图见图5中,电动机20通过联轴器21与风扇传动轴7通过螺栓相联接, 将扭矩传递给风扇8,风扇8叶片在导风筒11内旋转,分别在风扇8前后端面产生正负压力,冷却空气因负压穿过后端散热器14进入导风筒11内,空气从图左向右被风扇8驱动后,进入前端散热器13,依次分别与后端散热器14、前端散热器13中的热流体A发生热交换后,热空气从右端面进入大气中。图5中风扇8为吹风式风扇。热流体A从主机循环系统中进入前端散热器13与横穿过去的冷空气发生热交换, 然后进入后端散热器14与横穿过去的冷空气发生热交换,热流体A被冷却后回到主机的循环系统中。电动机20为风扇8的动力源,在工程设计中此动力源也可选用液压马达、电动机或传动皮带轮等机械动力源。风扇形式可以是轴流式吸风扇或吹风扇,风扇风向变换时冷却管道走向也相应反转。这种二流体逆流换热器组合形式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内燃机车、工程机械、变压器、大型机床等领域。被冷流体可以是各种冷却液、切削液和液压油等。实施例4,如图6、图7所示的小型空调制冷系统高效空气冷凝聚器组。
实施结构图见图6中,电动机20通过联接轴7,将扭矩传递给风扇8,风扇8叶片在导风筒内旋转,分别在风扇前后产生正负压,图6中为吹风式风扇,冷却空气因负压从大气中进入并穿过后冷凝器M进入导风筒11内,空气从图从左向右依次穿过后冷凝器对、导风筒11及前冷凝器23,分别与后冷凝器M、前冷凝器23中的制冷剂发生热交换后,空气进入大气中。制冷剂(过热蒸汽)从主机循环系统管道进入前冷凝器23与横穿过去的冷空气发生热交换,又通过联接铜管22进入后冷凝器M又与横穿过去的冷空气发生热交换,制冷剂被冷凝后,以液态回到主机的循环系统中。前冷凝器23、后冷凝器M均为行业内常用的设备,有铜管翅片式、管带式等,也属于换热器的范畴。同样,此原理可用于制冷剂的蒸发热交换中。这种二程逆流换热器组合形式的冷凝器、蒸发器可以广泛应用于中小型制冷空调机械及其他领域。风扇形式可以是轴流式吸风扇或吹风扇,风扇风向变换时冷却管道走向也相应反转。实施例2、例3、例4的主机,均为长期使用的耗能机械,社会保有量巨大,故节能、 降噪的意义重大。相比现代人类社会巨大的能源消费增幅和近年的能源价格的暴涨,商品用于节能措施的,制造新型换热器的设备成本是非常较低的,可以承受的。用户将从节能中明显受益,会很快收回节能设备成本的。风扇噪声的降低可以提高产器的品质,并带来环保效益。如一般内燃机的风扇附件消耗功率约占其总功率的2 7%,若能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冷却液散热器等可以提高换热效能。风扇消耗功率将可能降低。风扇噪声的声压级也可下降。工程机械、乘用车辆、机车车辆和变压器的换热器的风扇节能也是如此。小型空调制冷行业的风扇节能及降噪,可以应用本发明技术,并将取得明显的节能、环保优势。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效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由前端换热器、风扇、导风筒和后端换热器组成, 风扇位于导风筒内,所述风扇和导风筒组成风机及风道;所述风道的上、下游分别设置前端换热器和后端换热器;所述前端换热器和后端换热器分别由一个或多个换热单元叠加而成;前端换热器和后端换热器的被冷流体通道由换热单元联接管串联;前端换热器和后端换热器串联联接后,通道内的被冷流体的整体流向与冷空气整体流向相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与导风筒组成的风机为轴流式、离心式或混流式中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连接风扇驱动动力源,所述风扇驱动动力源可以布置于风道外或风道内,当风扇驱动动力源位于风道外时, 风扇传动轴通过位于前端换热器或后端换热器上的取力孔连接风扇,取力孔两端设置封气ο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空气换热器在车用内燃机散热系统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上设置内燃机排气消声器(1)、废气涡轮增压器O)、压气机出气管(3)、空气滤清器G)、内燃机冷却水出水管(5)、风扇皮带轮(6)、风扇传动轴(7)、风扇(8)、水散热器联接胶管(9)、中冷器联接管(10)、导风筒(11)、前端空-空中冷器(12)、前端散热器(13)、后端散热器(14)、后端空-空中冷器(1 、内燃机水泵进水管(16)、内燃机进气接管 (17)、内燃机(18)和封气盘(19);内燃机(18)、前端散热器(13)、后端散热器(14)、内燃机排气消声器(1)、空气滤清器(4)均与设备底盘或支架相联接;前端空-空中冷器(12)、后端空-空中冷器(1 均分别与前端散热器(13)、后端散热器(14)通过紧固螺栓相联接; 前端散热器(13)、后端散热器(14)之间通过螺栓与导风筒(11)相联接;内燃机(18)前端的恒温器出水管与内燃机冷却水出水管( 联接,内燃机冷却水出水管( 与后端散热器(14)相联接,后端散热器(14)与前端散热器(1 通过水换热器联接胶管(9)相联接,前端散热器(1 与内燃机水泵进水管(16)相联接,内燃机水泵进水管(16)与内燃循环冷却水泵相联接;空气滤清器(4)与废气涡轮增压器( 的压气机进气口相联接,废气涡轮增压器O)的压气机出口与压气机出气管C3)相联接,压气机出气管(3)与后端空-空中冷器(15)相联接,后端空-空中冷器(15)与前端空-空中冷器(12)通过中冷器联接管(10)相联接,前端空-空中冷器(1 与内燃机进气接管(17)相联接,内燃机进气接管(17)与内燃机(18)的气缸进气管相联接;废气涡轮增压器O)的涡轮机接口与内燃机(18)的气缸排气管相联接,废气涡轮增压器O)的涡轮机出口与内燃机排气消声器(1)通过螺栓相联接;内燃机(18)前端的风扇皮带轮(6)的侧面与风扇传动轴(7)通过多个螺栓相联接,风扇传动轴(7)与风扇(8)通过螺栓相联接;风扇传动轴(7)穿过后端空-空中冷器(15)和后端散热器(14)的取力孔,取力孔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封气盘(19);风扇(8)的叶片与导风筒(11)的内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前端空-空中冷器(12)与前端散热器(13)通过紧固螺栓相联接叠加成前端换热器,后端空-空中冷器(1 与后端散热器(14)通过紧固螺栓相联接叠加成后端换热器。
5.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空气换热器在通用机械中的应用。
6.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空气换热器在小型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冷却换热器。由前端换热器、风扇、导风筒、后端换热器、风扇动力源和风扇传动轴等组成,前端换热器与后端换热器由换热器联接管串联联接,前端换热器、后端换热器可各由一个或多个换热单元叠加而组成,分别布置在风机通道的上游和下游。本发明采用二程交叉逆流换热器的设计概念,充分利用风道上下游空间布置前端换热器、后端换热器,前端换热器、后端换热器由换热器联接管串联联接,便于增加换热面积。换热器的换热效能、传热面积密度和换热能力得到提高。风扇设置在换热器的导风筒内。在满足设备换热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冷却空气流量,降低风扇转速。换热器可减少风扇驱动功率,降低风扇噪声。本发明结构简单、工艺成熟,并有换热效能高、结构紧凑、可降低高度、风扇消耗功率低、噪声低、成本低等特点。
文档编号F01P5/02GK102384676SQ201110313050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陆加孚 申请人:陆加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