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3149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构件,具体地讲,是一种用在汽车发动机上的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安装在发动机缸头与节气门之间,一般由进气总管、稳压腔、进气弯管、节气门安装法兰和缸盖安装法兰构成。从进气总管进入的气流经稳压腔流入不同的进气弯管,进气弯管的数量与气缸的数量相等,分别为不同的气缸单独进气。传统结构中稳压腔与进气总管的夹角为130 135°,由于该夹角较小,气流从进气总管经稳压腔向进气弯管流动的过程中会产生急弯,使得气流不畅,从而影响气缸的充气效率,导致发动机性能较差;另外,进气弯管通常按梳形分布,各进气弯管的长短不一,而内径基本相等(均在40mm左右),致使各气缸的进气量不均勻,发动机振动及噪声大。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0年5月12日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公开号为101705890A,该进气歧管对传统的进气歧管进行了改进,将稳压腔与进气总管的夹角增大到145 155°,有效地避免了气流流动过程中产生急弯,使得气流更加顺畅,提高了气缸的充气效率及发动机性能;另外,限定了各进气弯管的形状相同、长度相等,并将各进气歧管的长度调整到390 410mm,内径调整到34 37mm,以进一步提高气缸的充气效率,改善发动机的性能,降低了发动机的振动及噪声。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虽然该进气歧管整体性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因为其外形尺寸较大、整体结构仍不够紧凑,所以常常受到车内安装空间的限制,且成本仍然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保证进气歧管进气顺畅、发动机整体性能的前提下,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紧凑、成本更低的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进气总管(1)、稳压腔(2)、并排设置的多根进气弯管(3)、节气门安装法兰(4)、缸盖安装法兰(5), 所述进气总管(1)、稳压腔(2)和进气弯管(3)依次相通,所述节气门安装法兰(4)与进气总管(1)相连,所述缸盖安装法兰(5)与进气弯管(3)相连,关键在于所述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之间呈123 128°的夹角,在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 R90 RllOmm的过渡圆弧,各进气弯管(3)在中部位置处的间距小于两端的间距,各进气弯管(3)的长度均为350 370mm,内径均为46 48mm,该进气歧管的长度尺寸L彡1435mm, 宽度尺寸W ^ 1320mm,高度尺寸H ^ 200mm。本实用新型从四个方面控制进气歧管的外形尺寸,使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成本更低(a)改变进气总管与稳压腔的夹角,使进气总管朝进气弯管靠拢,(b)改变传统结构中各进气弯管成梳形分布的结构形式,采用缩小各进气弯管在中间位置处的间距,使各进气弯管呈两端宽、中间窄的分布形式,(c)控制各进气弯管的长度,(d)控制进气歧管的长、宽、 高度尺寸;从两个方面来保证气缸的充气效率和发动机的整体性能(a)在进气总管与稳压腔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R90 RllOmm的过渡圆弧,以消除进气总管与稳压腔的夹角减小造成的气流干扰,(b)将各进气弯管的内径增大到为46 48mm。所述进气总管(1)、稳压腔(2)在两者的连接位置处的内腔截面积最大,且进气总管(1)的内腔截面积朝远离稳压腔(2)的方向逐渐减小,稳压腔(2)的内腔截面积朝远离进气总管(1)的方向逐渐减小,进一步保证进气总管与稳压腔连接位置处的气流顺畅,从而提高气缸的充气效率,改善发动机的性能。作为优选,所述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之间的夹角为128°,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的过渡圆弧为RIOOmm,各进气弯管(3)的长度均为360mm,内径均为47mm,该进气歧管中LXWXH为1433X 1316X 197mm。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整体结构紧凑、成本低、气缸的充气效率高、发动机动力性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的一种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由进气总管1、稳压腔2、并排设置的多根进气弯管3、节气门安装法兰4、缸盖安装法兰5构成,各部件均由工程塑料制成。进气总管1、稳压腔2和进气弯管3依次相通,稳压腔2平直设置,进气总管1斜上翘。节气门安装法兰4与进气总管1相连,另一端与节气门相连,缸盖安装法兰5与进气弯管3相连,另一端与气缸相连,气流经节气门进入,依次经过进气总管1、稳压腔2、进气弯管3,为气缸充气,进气弯3管3的数量与气缸的数量相同,以上所述与传统结构相同。区别在于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之间的夹角为128°,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RlOOmm的过渡圆弧,各进气弯管3在中部位置处的间距小于两端的间距,使各进气弯管3整体呈两端宽、中间窄的结构形式。各进气弯管3的长度为360mm,进气弯管3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特定的车型进行调节;各进气弯管3的内径相同,均为47mm,进气歧管中LXWXH为1433X1316X197mm。进气总管1、稳压腔2在两者的连接位置处的内腔截面积最大,且进气总管1的内腔截面积朝远离稳压腔2的方向逐渐减小,稳压腔2的内腔截面积朝远离进气总管1的方向逐渐减小,进一步保证夹角位置处的气流顺畅。上述结构的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简称“短歧管”)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公开号101705890A,简称“长歧管”)的扭矩性能对比见下表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进气总管(1)、稳压腔(2)、并排设置的多根进气弯管(3)、节气门安装法兰(4)、缸盖安装法兰(5),所述进气总管(1)、稳压腔(2)和进气弯管 (3)依次相通,所述节气门安装法兰(4)与进气总管(1)相连,所述缸盖安装法兰(5)与进气弯管(3)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之间呈123 128°的夹角,在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R90 RllOmm的过渡圆弧,各进气弯管(3) 在中部位置处的间距小于两端的间距,各进气弯管(3)的长度均为350 370mm,内径均为 46 48mm,该进气歧管的长度尺寸L彡14;35讓,宽度尺寸W彡1320mm,高度尺寸H彡200mm。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总管(1)、稳压腔(2)在两者的连接位置处的内腔截面积最大,且进气总管(1)的内腔截面积朝远离稳压腔(2)的方向逐渐减小,稳压腔(2)的内腔截面积朝远离进气总管(1)的方向逐渐减小。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之间的夹角为128°,进气总管(1)与稳压腔(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的过渡圆弧为RIOOmm,各进气弯管(3)的长度均为360mm,内径均为47mm,该进气歧管中LXWXH为 1433X1316X197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进气总管、稳压腔和进气弯管依次相通,节气门安装法兰与进气总管相连,缸盖安装法兰与进气弯管相连,进气总管与稳压腔之间呈123~128°的夹角,在进气总管与稳压腔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R90~R110mm的过渡圆弧,各进气弯管在中部位置处的间距小于两端的间距,各进气弯管的长度均为350~370mm,内径均为46~48mm,该进气歧管的长度尺寸L≤1435mm,宽度尺寸W≤1320mm,高度尺寸H≤200mm。本实用新型在保证进气歧管进气顺畅、发动机整体性能的前提下,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紧凑、成本更低的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
文档编号F02M35/104GK202250501SQ201120312799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5日
发明者王亮, 黄寅桂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