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冷却液停止功能的温控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033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具有冷却液停止功能的温控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冷却系统、具有冷却液停止功能的温控阀(1),其包括一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一第二短路阀元件(6)、一设置在一对应件(2)中并延伸至一连接至冷却液冷却器的连接部(22)的主阀元件(30)、以及一设置在一发动机出口(21)与一发动机入口(20)之间的横向部件(4),该横向部件(4)提供一用于所述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第二短路阀元件(6)的阀座,其中,所述横向部件(4)在其外侧上具有一环部(41),该环部(41)提供一用于所述对应件(2)的轴向支承区域,并通过一压力弹簧(7)装载在轴向方向(I),以使所述环部(41)朝所述对应件(2)的方向压紧。
【专利说明】具有冷却液停止功能的温控阀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冷却系统、具有冷却液停止功能的温控阀,其包括一第一短路阀元件和一第二短路阀元件。
【背景技术】
[0002]用于内燃机冷却系统的温控阀包括一设置在发动机出口或发动机入口与一冷却液冷却器之间的主阀元件,以及一设置在发动机出口与发动机入口之间的短路阀。在发动机的预热阶段,对于常规的温控阀来说,其主阀关闭而短路阀打开,从而使该冷却液在预热阶段不会通过冷却液冷却器弓I导。
[0003]为了缩短预热阶段,已知的是具有所谓的冷却液停止功能的温控阀,其中,在预热阶段期间不仅关闭主阀而且关闭短路阀。
[0004]例如,专利W02007/134808A1公开了一种具有初始固定的冷却液的、用于发动机出口调节的温控阀,其中,除了呈滑阀形式的第一短路阀元件之外,该温控阀还设有呈阀盘形式的第二短路阀元件。该阀盘和该滑阀一体成型并且与一恒温驱动元件的工作活塞连接。此处,阀盘沿工作活塞的设置方向置于该阀芯之前。在发动机入口与发动机出口之间设有一横向部件,该横向部件不仅提供一用于滑阀的阀座,还提供一用于阀盘的阀座。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冷却液停止功能的温控阀,该温控阀易于制造和装配。
[0006]所述目的通过一种用于内燃机冷却系统的温控阀实现,该温控阀包括一第一短路阀元件和一第二短路阀元件、一对应于一连接至冷却液冷却器的连接部设置的主阀元件、以及一设置在一发动机出口与一发动机入口之间的横向部件,该横向部件提供用于第一短路阀元件和第二短路阀元件的阀座,其中,所述横向部件在其外侧上具有一环部(collar),该环部提供一用于对应件(counterpart)的轴向支承区域,并且通过一压力弹簧装载在轴向方向,以使所述环部朝所述对应件的方向压紧。
[0007]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温控阀呈恒温器插件的形式。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温控阀形成为整体式恒温器或壳体式恒温器。根据主阀元件和第一短路阀元件的位置,一冷却液流通过冷却系统或完全地或部分地经由一绕过该冷却系统的短路通道引导。通过第二短路阀元件,使得该短路通道能够在主阀元件关闭时关闭,继而实现了冷却液的停止功能。
[0008]对于本实用新型,一横向部件指的是这样的部件,S卩,该部件设置在发动机出口与发动机入口之间的一短路通道中。该横向部件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也称为短路),该开口设计为用于第一和第二短路阀元件的阀座。
[0009]对于本实用新型,一轴向支承区域指的是这样的区域,S卩,该区域与一对应件接触,并用于实现至少一侧的沿轴向方向的力传递。通过将该横向部件插入到一对应件中,即可实现该轴向支承区域的简单装配。通过压力弹簧施加必要的支承力。此处,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轴向支承区域通过一接触线形成。在另一实施例中,通过一接触面提供面接触。在某此实施例中,该横向部件的环部具有一用于漏流的槽或空隙,其中,该支承区域具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相互间隔开的部分。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横向部件密封地插入到短路通道中,其中冷却液仅能通过该横向部件中设置的开口流动。为此,在一个实施例中,设有密封元件。可选地或额外地,该横向部件由这样的材料制成,即,该材料具有与对应件相互作用的密封特性。
[0011 ] 在另一实施例中,漏流通过该环部和/或通过该横向部件上的开口流动。通过该漏流,即使在冷却液停止时,也可以确保有足够的液流环绕一元件流动,该元件随温度的变化而运动,并且设置在主阀与短路阀之间的一分配器腔(distributor chamber)中。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横向部件通过一种双组分塑化工艺制造。在一实施例中,该横向部件由热塑性塑料和软成分制成,例如,该热塑性塑料可以是一种水解稳定的、玻璃纤维强化的聚酰胺(PA),特别是PA66,例如,该软成分可以是一种弹性材料(例如,三元乙丙橡胶(EPDM ))。在另一实施例中,应用一种热塑性的材料作为软成分,例如一种热塑性的橡胶(TPE)0在又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该横向部件完全地或部分地制成金属件,特别是冲压件。
[0013]该横向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开口根据压力比和/或温度打开,或通过第一和第二短路阀元件关闭。在一实施例中,压力弹簧形成用于第一短路阀元件和/或主阀元件的回复元件。为此,在一实施例中,该压力弹簧支撑在主阀盘上。压力弹簧制成合适的尺寸大小,从而实现期望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该主阀元件和该第一短路阀元件优选可以对抗压力弹簧的力进行共同调节。
[0014]在一实施例中,主阀元件、第一短路阀元件和第二短路阀元件与同一个用于传递运动的驱动元件配合,其中,优选地,第一短路阀元件和/或主阀元件通过一空行程与驱动元件配合。对于本实用新型,空行程指的是一段距离,驱动元件与第一短路阀元件和/或主阀元件在该段距离内可以相对彼此移动。该第二短路阀元件优选地沿操作方向置于第一短路阀元件前面,其中,在预热阶段,第二短路阀元件关闭该短路通道。由于该空行程,驱动元件的冲程最初不会传递到第一短路阀元件和/或主阀元件。只有当冲程超过一可限定的阈值时,才能实现调节运动。第二短路阀元件优选不通过空行程与驱动元件配合。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二短路阀元件与驱动元件之间设有一空行程,然而,该空行程小于第一短路阀元件和/或主阀元件的空行程,从而使该第二短路阀元件可以借助于驱动元件进行调节,而无需操作第一短路阀元件和/或主阀元件。在第一预热阶段,在主阀元件通过一空行程配合的情况下,第二短路阀元件可以进行随温度而变化的操作,而又不会将运动传递到主阀元件。如果第一短路阀元件通过一空行程与驱动元件配合,那么在调节第二短路阀元件的过程中,起初就阻止了第一短路阀元件的调节。由此,阻止了短路通道通过第一短路阀元件进行不期望的快速关闭。在有利的实施例中,第二短路阀元件可以进行随压力而变化的操作。此处,如果第二短路阀元件的运动传递到驱动元件,那么该空行程将阻止运动进一步地传递到主阀元件和/或第一短路阀元件。在另一实施例中,将阻止第二短路阀元件的运动传递到驱动元件。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改进方案中,设有至少两个不同设计的回复元件,其中,第一短路阀元件安装为便于其对抗第一回复元件的力可调节,第二短路阀元件安装为便于其对抗第二回复元件的力可调节,其中,特别地,第一和第二回复元件支撑在横向部件的相对两侧上。各回复元件优选设计为压力弹簧。此处,作用于第二短路阀元件上的压力弹簧设计为适用于确保过压功能。在一发动机出口调节结构中,作用于第二短路阀元件上的压力弹簧用作压差弹簧。在一发动机入口调节结构中,回复元件的适合设计需要考虑有效面的几何结构。
[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改进方案中,横向部件具有一用于第二回复元件的保持元件装置,其中,保持元件装置优选具有至少两个沿轴向方向伸出的保持臂。由此,可以省去用于保持的额外部件,并且提供了一紧凑的结构单元。在另一实施例中,为第二回复元件提供一附加的部件。在又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该回复元件支撑在对应件上。
[001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主阀元件和第一短路阀元件设计为整体式部件。整体式部件指的是一体成型的部件或至少沿轴向方向彼此刚性连接的多个单独部分所形成的部件。在一实施例中,该整体式部件制成这样的尺寸大小,即,在阀单元的移动过程中,首先打开与冷却液冷却器连接的连接部,其中,短路通道始终保持打开,以实现混合操作。只有当进一步调节时,该第一短路阀元件才能关闭短路通道。
[001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设有一形成一主阀座的基本元件,其中,横向部件和基本元件这样连接,即,以便它们在限制范围内对抗压力弹簧的力可移动。在温控阀作为恒温器插件的实施例中,基本元件优选设计为基板。在温控阀作为整体式恒温器或壳体式恒温器的实施例中,基本元件被设计为恒温器盖。通过横向部件和基本元件可以提供一预装配的结构单元,在最终装配阶段,该结构单元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安装。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该压力弹簧插入横向部件与基本元件之间并支撑在横向部件上,并且通过主阀元件支撑在基本元件上。此处,在一实施例中,横向部件具有两个骨架肋板(webs),它们与基本元件的相应凸耳(lugs)机械连接。在一改进的方案中,该骨架肋板和凸耳构造为相应的支架和钩子,其中,该钩子钩进支架中,特别是在限制范围内可移动地钩进支架中。由于该可移动的连接,各部件在装配时可以相对彼此移动,又由于压力弹簧的力,从而使横向部件被压向对应件的对应接触面的方向。
[0019]在有利的实施例中,主阀元件设计为阀盘。在另一实施例中,一斜流阀(diagonalvalve)作为主阀提供,例如在未公开的申请DE102009042496.2中所描述的那样。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短路阀元件构造为阀盘形式。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短路阀元件设计为环状滑阀(annular si ide ),其中,该横向部件具有一滑阀座,该滑阀座设置在开口的内圆周上,并且可以借助于短路阀元件关闭。第一短路阀元件和阀座具有相互对应的形状,优选两者旋转对称(特别是呈圆柱形),从而使各部件可以在第一短路阀元件的移动过程中相对旋转,而不会卡住。第二短路阀元件优选呈阀盘形式,特别是锥形的阀盘。该锥形阀盘优选朝驱动元件的方向逐渐变细。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该锥形阀盘的开度角指向驱动元件的方向。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短路阀元件可以设置在一共同的部件上。然而,优选地各短路阀元件也可以设置在分离的部件上,以便实现分离的可调性。在此,各短路阀元件优选分别与一专有回复元件相互作用,其中,第一短路阀元件的回复元件防止该短路阀元件在第二短路阀元件随压力损失变化而打开的操作中进行不期望的关闭。
[0020]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有一具有工作活塞的恒温驱动元件,该工作活塞可以从该驱动元件的壳体中向外驱动(drive out),其中,为了传递运动,主阀元件、第一短路阀元件和第二短路阀元件连接至一这样的元件,即,该元件在工作活塞从壳体中向外驱动时被移动。在此,根据驱动元件的设置,该壳体或该工作活塞在工作活塞向外驱动时是可移动的。
[0021]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优点可以从下文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各从属权利要求和各实施例中得到,并在附图中示意性地示出。对于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附图中使用一致的附图标记。作为实施例部分描述或示出的特征可以同样在其他实施例中使用,以便获得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实施方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在附图中,各方案均以横截面示出:
[0023]图1示出了在冷却液停止时、位于一出口调节结构中的设计为恒温器插
[0024]件的温控阀的一个实施例;
[0025]图2示出了在过压运行中、位于一出口调节结构中的按照图1的设计为
[0026]恒温器插件的温控阀;
[0027]图3示出了在混合运行中、位于一出口调节结构中的按照图1的设计为
[0028]恒温器插件的温控阀;
[0029]图4示出了在冷却运行中、位于一出口调节结构中的按照图1的设计为
[0030]恒温器插件的温控阀;
[0031]图5示出了在第一过压运行中、位于一入口调节结构中的按照图1的设
[0032]计为恒温器插件的温控阀;
[0033]图6示出了在第二过压运行中、位于一入口调节结构中的按照图5的设
[0034]计为恒温器插件的温控阀;
[0035]图7示出了在冷却液停止时、设计为恒温器插件的温控阀的一第二实施
[0036]例;
[0037]图8示出了在冷却液停止时、设计为整体恒温器的温控阀的一实施例;
[0038]以及
[0039]图9示出了在冷却液停止时、设计为壳体恒温器的温控阀的一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40]图1至4示意地示出了设置在一发动机出口调节结构(简称出口调节器)中的、设计为恒温器插件的温控阀I在冷却液停止时(图1)、在过压运行中(图2)、在混合运行中(图3)或者在冷却运行中(图4)的第一实施例。冷却液的流体流通过箭头A表示。
[0041]温控阀I设置在一设计为壳体的对应件2中,其具有一发动机入口 20、一发动机出口 21和一连接至冷却液冷却器的连接部22。在发动机出口 21和连接至冷却液冷却器的连接部22之间设有一主阀元件30,其中温控阀I通过冷却液冷却器或通过短路通道调节从发动机流出的流体流。在发动机出口 21与发动机入口 20之间设有一具有一开口 40的横向部件4,其提供用于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第二短路阀元件6的阀座。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短路阀元件31设计为环状滑阀,其与设置在开口 40的内圆周上的阀座相互作用。第二短路阀元件6设计为阀盘,其与开口 40的一边缘相互作用。形成在主阀元件30与横向部件4之间的空间也被称为分配器腔。
[0042]横向部件4在其外侧上具有一环绕的环部41,其形成一轴向支承区域并且抵靠到对应件2上的一对应接触面23上。在一示出的实施例中,对应接触面23构造为倾斜面。由此,横向部件4可以实现自定心(self-centering)设置。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在对应件2上设有一环状肩部。环部41通过一压力弹簧7沿着或对着轴向方向I加载,从而朝对应件2的对应接触面23的方向压紧环部41。压力弹簧7在此通过主阀元件30支撑在设计为基板8的基本元件上。基板8位置固定地支承在对应件2中或对应件2上。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主阀元件30设计为阀盘,也称为主盘。一主阀座形成在基板8上。在该示出的实施形式中,基板8设计为冲压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设有一塑料元件作为基板8。
[0043]横向部件4具有至少两个弓形的骨架肋板42。该骨架肋板42沿轴向方向I朝基板8的方向延伸。基板8具有凸耳80,骨架肋板42钩进该凸耳80中,从而形成一保持架。
[0044]温控阀I还包括一驱动元件,其设计为具有一工作活塞50的恒温驱动元件5,该工作活塞可以从驱动元件5的壳体51中驱出。示出的恒温驱动元件5构造为膨胀材料驱动元件,其中,壳体51以一种膨胀材料填充,该膨胀材料的体积随温度而改变,从而,当相应的温度升高时,工作活塞50从壳体51中向外驱动。该示出的驱动元件5还包括连接端52,其可以实现电气控制。在图1至4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壳体51以位置固定的方式安装,其中工作活塞50可以相对于壳体51移动。
[0045]主阀元件30、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第二短路阀元件6与一用于传递运动的工作活塞50配合。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工作活塞50可移动地插入到一传递元件53的凹槽中。在此,工作活塞50的一端部与传递元件53的底部相互作用,从而在工作活塞50抽出时将运动传递到传递元件53。相比之下,对于过压功能来说,由于传递元件53相对于工作活塞50可移动的连接,所以传递元件53可以沿工作活塞50的抽出方向运动而不会带动工作活塞50。第二短路阀元件6与用于传递运动的传递元件53配合。在图1至4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短路阀元件6设计为冲压件的形式,其通过施加的夹紧力刚性地连接至传递元件53。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或者对于非刚性的实施例,通过螺纹连接或铆接可以将传递元件6仅仅推到短路阀元件上。在又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具有传递元件53的短路阀元件或主阀元件设有单件式阀盘。为了将工作活塞50的运动传递到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主阀元件30,设有一带动件32。该带动件32与用于传递运动的传递元件53的设计为环状肩部54的部分相互作用。带动件32和环状肩部54间隔设置,该间隔称为空行程X,从而只有当工作活塞50的冲程超过空行程X时,才能将运动传递到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主阀元件30。相比之下,压力弹簧9压迫传递元件53以抵抗工作活塞50,从而可以通过压力弹簧9阻止工作活塞50朝开口方向运动而不会带动第二短路阀元件6。
[0046]在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主阀元件30、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带动件32通过一共同的部件3实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主阀元件30和第一短路阀元件31作为同一个部件制造,该部件与用于传递运动的带动件32连接。在此,为了确保有良好的环流围绕壳体51流动,在部件3的连接主阀元件30与第一旁通阀元件31的区域中设有通孔。
[0047]工作活塞50对抗第一压力弹簧7和第二压力弹簧9的力向外驱动,该第二压力弹簧9支撑在横向部件4与第二短路阀元件6之间。出于该目的,横向部件4具有保持臂43,其支撑压力弹簧9。
[0048]当工作活塞50向外驱动时,由于空行程X,首先仅仅移动第二短路阀元件6。该移动因此仅仅对抗第二压力弹簧9的力。只有当工作活塞50的冲程超过空行程X时,压力弹簧7才反作用于该移动。相比之下,当冲程没有超过空行程X时,压力弹簧7将使主阀元件30保持抵靠在其阀座上,并且使第一短路阀元件31与对应的阀座保持一定间距。
[0049]为了装配,恒温驱动元件5和压力弹簧7、9连同主阀元件30、传递元件53和短路阀元件6 —起插入到横向部件4中,并且横向部件4与基板8连接。为此,横向部件4对抗压力弹簧7的力朝基板8的方向移动且横向部件4的骨架肋板42在压力弹簧7的压紧作用下钩入凸耳80中。由于压力弹簧7的回复力,在撤销压紧作用所需的力之后,横向部件4与基板8机械连接,从而形成一组件。甚至在该钩入步骤之后,基板8的凸耳80和横向部件4的骨架肋板42也可对抗压力弹簧7的力相对彼此移动。
[0050]在运行过程中,在预热阶段,如在图1所示,冷却液流起初被阻止,这是因为由于压力弹簧9的回复力,第二短路阀元件6抵靠在横向部件4的对应阀座上,从而关闭开口40。由于发动机的高转数,在冷的冷却液的情况下,可能在冷却循环中产生不期望的高压力。因此在温控阀I中提供过压功能。在预热阶段,如果分配器腔与短路通道之间的压差超过一定值,那么开口 40将对抗压力弹簧9的力而打开,这是因为有压力施加在短路阀元件6上。
[0051]对于发动机出口调节,打开操作所需的压差由压力弹簧9的回复力与短路阀元件6的表面面积的商确定。
[0052]图2示出了过压模式,其中短路阀元件6对抗压力弹簧9的力调节。在此,传递元件53同样可以移动,其与第二短路阀元件6配合。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传递元件53可移动地与工作活塞50配合。因此,传递元件53的移动不会传递到工作活塞50。由于带动件32与传递元件53之间的空行程X(参见图1),第一短路阀元件6的移动不会通过传递元件53传递到部件3。第一短路阀元件31因此停留在打开位置,并且通过压力弹簧7保持在该位置。由此确保了可靠的过压功能。
[0053]在冷的冷却液的情况下,并且当第二短路阀元件6基于温度而关闭开口 40时,过压功能可以保护位于冷循环中的其它组件(未示出),以使机组免受过高的压力。
[0054]除了过压功能之外,为了实现随温度而变化的打开操作,横向部件4上设有一泄漏通道(未示出),其实现了流体流从分配器腔流出并流至壳体51。在一实施例中,泄漏通道通过在横向部件4的外圆周上的一个槽实现。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横向部件4的板状区域中设有开口。
[0055]壳体51以膨胀材料填充,该膨胀材料根据温度改变其体积。当壳体51中的膨胀材料被加热时,工作活塞50从壳体51向外驱动。在此,工作活塞50的一端部与传递元件53相互作用,从而将运动传递到传递元件53。由于传递元件53与带动件32之间的空行程X,部件3、进而主阀元件30以及第一短路阀元件31最初停留在图1中示出的位置上。只有在克服空行程X (参见图1)之后,才能移动部件3并继而移动主阀元件30以及第一短路阀元件31。因此,根据温度可以设置混合模式(参照图3)或冷却模式(参照图4)。
[0056]图5和6示意地示出了按照图1至4设计为恒温器插件的温控阀I的两个过压运行功能,其示出的是入口调节结构(简称入口调节器)。在此,这些部件对应于图1至4,并且对于相同的部件使用一致的附图标记。不再对这些部件进行重复说明。不同于按照图图1至4的、涉及发动机出口调节结构的实施例,在发动机入口调节结构中,主阀元件30设置在发动机入口 20和连接至冷却液冷却器的连接部22之间。在发动机入口调节结构中,流体流通过箭头E表示。
[0057]如在图5和6中可看到的,在发动机入口调节结构中,如果出现过压情况,则横向部件4将对抗压力弹簧7的力或对抗压力弹簧7和9的力进行移动。在此,由于横向部件4产生压力,第二短路阀元件6也将随着横向部件4移动。压力弹簧9压迫第二短路阀元件6并继而将传递元件53压至与工作活塞50接触,从而将短路阀元件6的移动传递到工作活塞50。由于第二短路阀元件6的移动,因此只有基板8与横向部件之间的间隔改变,而横向部件4与第二短路阀元件6之间的间隔基本上保持不变。因此,横向部件4首先仅仅对抗设置在横向部件4与主阀元件30之间的压力弹簧7的力而移动。为此,所需的力由压力弹簧7的力与横向部件4的有效面积的商确定。在一可限定的调节行程之后,通过一挡块(未示出)即可阻止第二短路阀元件6和/或工作活塞50朝基板8的方向进一步调节。所述挡块还阻止了由于作用的压力不同导致的恒温驱动元件5的损坏。在到达挡块后,横向部件4便相对于第二短路阀元件6移动,从而使横向部件4与第二短路阀元件6或对应件2之间的间隔改变。由此实现了横向部件4对抗压力弹簧7和9的力的进一步调节。为此,所需的力因此由压力弹簧7、9的力之和与横向部件4和第二短路阀元件6的有效面积之差的商确定。
[0058]为了同样在发动机入口调节结构中除了过压功能之外也能实现随温度而打开的操作,在横向部件4上设有一泄漏通道(未示出),其使得流体流入混合腔直至流入壳体51。在此,工作活塞50和与之配合的元件随温度变化而调节,与在发动机出口调节结构中的调节类似。
[0059]图7示出了温控阀I在冷却液停止时的第二个实施例,该温控阀I设计为恒温器插件。在此,各部件主要对应于按照图1至4的各部件,并且对于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一致的附图标记。不同于按照图1至4的实施例,在按照图7的实施例中,该恒温驱动元件5旋转了 180°。在此,工作活塞50以位置固定的方式进行安装,并且为了各阀的调节运动而移动壳体51。在此没有设置位于壳体中的、用于实现电气控制的连接端。按照图7的温控阀,不仅可以用于发动机出口调节结构而且可以用于发动机入口调节结构,其中连接部24连通到发动机出口(参见图1至4)或发动机入口(参见图5和6)。
[0060]主阀元件30、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第二短路阀元件6与用于传递运动的壳体51配合。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传递元件53安装在壳体51上。传递元件53设计为一从相对于工作活塞50的一侧伸出的栓。第二短路阀元件6制造为塑料件并且与用于传递运动的传递元件53配合。压力弹簧9将第二短路阀元件6压到关闭位置。优选地,传递元件53可移动地插入到第二短路阀元件6上的凹槽中,从而在发动机出口调节结构的方案中,第二短路阀元件6在过压时相对于传递元件53是可移动的,用以打开开口 40。
[0061]为了将运动传递到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主阀元件30,设有一带动件32,其中带动件32通过一空行程X与壳体51的底部配合,从而只有在壳体51的冲程超过空行程X时才能将运动传递至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主阀元件30。因为壳体51的底部与带动件32相互作用,所以传递元件53可以省去环状肩部54 (参见图1)。
[0062]主阀元件30、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带动件32实现为整体的部件3。在此,在部件3的连接主阀元件30与第一短路阀元件31的区域中设有通孔,该区域设置在壳体51的圆周上,以便确保有良好的环流围绕壳体51流动。[0063]壳体51的调节首先对抗第二压力弹簧9的力,并且在克服空行程X之后对抗第一压力弹簧7和压力弹簧9的力。在发动机入口调节结构中,如在图5和6中所描述的那样,横向部件4可以这样调节,S卩,首先对抗第一压力弹簧7的力,并且在到达挡块之后对抗第一压力弹簧7和第二压力弹簧9的力。在发动机出口调节结构中,第二短路阀元件6可对抗压力弹簧9的力进行调节。
[0064]图8示出了温控阀I在冷却液停止时的一实施例,该温控阀I设计为整体式恒温器。在此,各部件基本上对应于按照图1至4的部件并且对于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一致的附图标记。与按照图1至4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按照图8的实施例中,设有具有凸耳80的恒温器盖8a以作为基本元件,横向部件4上设置的骨架肋板42挂到该凸耳中。
[0065]在按照图8的实施例中,第一短路阀元件31设置在冲压件3上,该冲压件3与主阀元件30组合为一整体式部件。冲压件3的底部形成带动件32,该带动件32用于传递工作活塞50的运动,继而传递元件53的运动至冲压件3,其中该底部在示出的冷却液停止运行中以空行程X与传递元件53间隔地设置。
[0066]图9示出了温控阀I在冷却液停止时的一实施例,该温控阀I设计为壳体式恒温器。在此,各部件主要对应于按照图8的部件并且对于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一致的附图标记。如在按照图8的实施例中那样,在按照图9的实施例中,设有恒温器盖Sb以作为基本元件,其中该恒温器盖Sb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不具有凸耳。在此,主阀元件30在位置移动时通过从恒温器盖8b伸出的骨架肋板83引导。
[0067]此外,在按照图9的实施例中,与第二短路阀元件6相互作用的第二压力弹簧9安装在作为壳体设计的对应件2上。在发动机出口调节结构中,如上所述,设有对抗第二压力弹簧9的力的过压功能。因为压力弹簧9未连接在横向部件4上,所以在发动机入口调节结构中,与之相对地第二压力弹簧9首先为打开动作提供支持作用,其中打开压力通过第一压力弹簧7的回复力与第二压力弹簧9的回复力之差与横向部件4的有效面积的商确定。如上所述,恒温驱动元件5的运动通过一挡块(未示出)限制。在到达挡块之后,第二压力弹簧9不再提供支持作用。因此,在到达挡块之后,该打开压力通过第一压力弹簧7的回复力与横向部件4与第二短路阀元件6的有效面积之差的商确定。
[0068]关于确定打开压力的全部说明仅仅是近似的,该打开压力是在忽略压力弹簧或非线性弹簧特征的滞后现象而确定的。
[0069]示出的所有温控阀可以用于结构相似的发动机入口调节结构和发动机出口调节结构。由此,产生了制造技术上的优点。
【权利要求】
1.一温控阀,其具有冷却液停止功能并用于内燃机冷却系统,其包括一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一第二短路阀元件(6)、一设置在一对应件(2)中并延伸到一连接至冷却液冷却器的连接部(22)的主阀元件(30)和一设置在一发动机出口(21)与一发动机入口(20)之间的横向部件(4),该横向部件(4)形成用于所述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第二短路阀元件(6)的阀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部件(4)在其外侧上具有一环部(41),该环部(41)形成一用于所述对应件(2)的轴向支承区域,并且通过一压力弹簧(7)装载在轴向方向(I),以使所述环部(41)朝所述对应件(2)的方向压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弹簧(7)形成用于所述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或所述主阀元件(30 )的回复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元件(30)、所述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所述第二短路阀元件(6)与一用于传递运动的驱动元件(5)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或所述主阀元件(30)通过一空行程(X)与所述驱动元件(5)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该温控阀设有至少两个不同设计的回复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短路阀元件(31)安装为便于其对抗第一回复元件的力进行调节,所述第二短路阀元件(6)安装为便于其对抗所述第二回复元件的力进行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复元件和所述第二回复元件支撑在所述横向部件(4)的相对两侧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部件(4)具有一用于所述第二回复元件的保持元件装置,其中所述保持元件装置具有至少两个沿轴向方向伸出的保持臂(4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元件(30)和所述第一短路阀元件(31)设计为整体式部件(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阀设有一形成一主阀座的基本元件,其中,所述基本元件和所述横向部件(4)在限定范围内可移动地连接在一起,其移动对抗所述压力弹簧(7)的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部件(4)具有至少两个骨架肋板(42 ),所述两个骨架肋板(42 )与所述基本元件的相应凸耳(80 )机械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肋板(42)和所述凸耳(80)构造为相应的支架和钩子,所述钩子在限制范围内可移动地挂到支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短路阀元件(6)构造为阀盘。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短路阀元件(6)构造为锥形的阀盘。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阀设有一具有一工作活塞(50)的恒温驱动元件(5),所述工作活塞从所述驱动元件(5)的壳体(51)中向外驱动,其中,所述主阀元件(30)、所述第一短路阀元件(31)和所述第二短路阀元件(6)连接至一用于传递运动的元件,该元件随着所述工作活塞(50)从所述壳体(51)中向外驱动而运动。
【文档编号】F01P7/16GK203499791SQ201190000905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30日
【发明者】安德烈亚斯·奥维尔德 申请人:贝洱热工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