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0416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该回油管路包括:增压器回油管和一端连接在增压器回油管中上部的增压器回油除气管;增压器回油管的上端入口与涡轮增压器的回油法兰相连,下端出口与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相连,回油口开设在油底壳机油液面以下位置;增压器回油除气管的另一端与开设在发动机本体上的除气口连通;在发动机处于最大倾斜角度时,除气口位置高于油底壳机油液面。该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增加除气功能,使得润滑、冷却增压器的机油能顺畅回油,使增压器回油腔压力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防止增压器窜油。
【专利说明】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
【背景技术】
[0002]涡轮增压器因其对提高发动机功率、降低燃油消耗率、改善排放方面的功效,已广泛应用于发动机中。涡轮增压器靠发动机机油对其进行润滑、冷却,而绝大多数涡轮增压器回油类型均属于重力回油,即靠机油自身的重力顺着管路流出。
[0003]涡轮增压器现有的进、回油方式:涡轮增压器进油口与发动机主油道相通,进油压力一般在(70?500) kPa之间。涡轮增压器回油口通过回油管与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如机体回油口、曲轴箱回油口或油底壳回油口)相连,而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位置均在发动机油底壳机油液面以上(便于排出回油管中的气体,防止气体堵塞回油管、阻碍回油),且低于涡轮增压器回油口,并有足够的落差,机油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油。
[0004]现有的涡轮增压器回油方式没有除气管路,要求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位置必须在发动机油底壳机油液面以上,便于排出回油管中的气体,防止气体堵塞回油管、阻碍回油。此时增压器密封环内侧的回油腔压力小于密封环外侧的叶轮轮背气压,轮背气压将油气封在回油腔内,故不会窜油。但这种涡轮增压器回油方式有以下缺点:1、不适用于涡轮增压器回油口与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高度落差小的发动机。若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位置在油底壳液面以上,但高度落差小,回油压力不足,则当汽车上坡或下坡时,发动机会前倾或后倾,高度落差进一步缩小时,会导致回油不畅或机油倒灌入增压器,引起增压器窜油。2、特别不适用于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位置在油底壳机油液面以下的发动机。由于现有的涡轮增压器回油方式没有除气管路,如果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位置在油底壳机油液面以下,则涡轮增压器回油管中的气体无法排出,阻碍回油,造成增压器回油腔压力过大,机油在回油腔过大压力的作用下从密封环开口处窜到增压器压气机端或涡轮端,即增压器窜油。此时,采用现有的涡轮增压器回油方式,机油无法顺畅流出。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回油口开设在油底壳机油液面以下位置,带有除气管路、回油顺畅,防止增压器窜油的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包括:增压器回油管和一端连接在增压器回油管中上部的增压器回油除气管;增压器回油管的上端入口与涡轮增压器的回油法兰相连,下端出口与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相连,回油口开设在油底壳机油液面以下位置;增压器回油除气管的另一端与开设在发动机本体上的除气口连通;在发动机处于最大倾斜角度时,除气口位置高于油底壳机油液面。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除气口开设在曲轴箱、机体或缸盖罩上。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增压器回油除气管包括:倒U型胶管和除气管;倒U型胶管的进气口与增压器回油管连通,出气口与除气管的进气口连通,除气管的出气口与除气口连通。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倒U型胶管的两端口通过环箍上紧密封。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增压器回油管上还设置有膨胀节,并通过支架固定到发动机本体上。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增加除气功能,使得润滑、冷却增压器的机油能顺畅回油,使增压器回油腔压力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防止增压器窜油。同时,回油口开设在油底壳机油液面以下位置,大大减小了对涡轮增压器回油口与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高度落差大的要求,涡轮增压器可以布置在发动机的低位,较小的高度落差时也能顺畅回油,还能有效防止汽车上坡或下坡时,发动机倾斜过大导致回油不畅、增压器无法有效润滑、冷却,损坏增压器。另外,特别适合卧式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回油。卧式发动机因为高度受限制,增压器布置的位置不能够足够高,导致涡轮增压器回油口与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高度落差过小,引起增压器回油不畅、窜油。而采用此装置后,涡轮增压器位置可以布置在低位,只要增压器回油口位置稍高于油底壳机油液面即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的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的应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发明的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发明的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的增压器回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说明:
[0016]1-增压器回油管,11-第一支架,12-上端入口,13-下端出口,14-除气接头,15-膨胀节,2-增压器回油除气管,21-倒U型胶管,22-除气管,23-第二支架,24-环箍,25-右端口,3-涡轮增压器,4-发动机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这些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
[001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包括:增压器回油管I和增压器回油除气管2。增压器回油管I通过第一支架11固定在发动机本体4上,防止因振动过大损坏回油管。
[0019]其中,如图3所示,增压器回油管I的上端入口 12与涡轮增压器3的回油法兰相连,且采用垫片密封;增压器回油管I的下端出口 13与发动机本体4的回油口相连,采用垫片或0形圈密封。发动机本体4的回油口开设在油底壳机油液面以下位置。增压器回油管I中上部焊接有除气接头14,除气接头14头部设计有凸缘结构。除气接头14的位置高于油底壳机油液面的位置,以便于排出回油管中的气体,防止气体堵塞回油管、阻碍回油。除气接头14与下端出口 13之间还设置有膨胀节15,支架11的上端焊接固定在膨胀节15与下端出口 13之间。[0020]如图1和图2所示,增压器回油除气管2包括:倒U型胶管21和除气管22,除气管22通过第二支架23固定到发动机本体4上。倒U型胶管21的左端口与增压器回油管I的除气接头14连通,并用环箍24上紧密封。倒U型胶管21的右端口与除气管22的左端口连通,并用环箍上紧密封,除气管22的右端口 25与开设在发动机本体4上的除气口连通,发动机本体4上的除气口的开设位置尽量选择高位,可以开设在曲轴箱、机体或缸盖罩上,使得在发动机处于最大倾斜角度时(如汽车上坡或下坡时),发动机本体4的除气口的位置必须高于油底壳机油液面。发动机本体4的除气口又与曲轴箱通风装置或缸盖罩油气分离通风装置(将缸盖罩与大气连通)相连,这样发动机本体4的除气口的压力等于或略微大于大气压力,一般在2kPa (相对压力)以内,进而保证发动机本体4的除气口的气压不大于2kPa (相对压力),以便于排出回油管中的气体,防止气体堵塞回油管、阻碍回油,有效防止窜油。倒U型胶管21的倒U型设计使得气体能通过倒U型胶管21,进入发动机本体4的除气口,同时防止机油流入除气管22进行回油。
[0021]涡轮增压器3回油时,机油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顺着增压器回油管I流到发动机本体4的回油口,然后进入发动机油底壳。涡轮增压器回油时,机油并非充满增压器回油管1,一般只占一半回油管通径。从涡轮增压器3中带出的气体(包括涡轮增压器压气机端和涡轮端窜入增压器回油腔的气体,以及润滑机油中夹杂的气泡)顺着倒U型胶管21进入除气管22,再进入发动机本体4的除气口。而发动机本体4的除气口与曲轴箱通风装置或缸盖罩油气分离通风装置(将缸盖罩与大气连通)相连。故发动机本体4的除气口的压力等于或略微大于大气压力,一般在2kPa (相对压力)以内,涡轮增压器3的回油腔压力与发动机本体4的除气口相通、压力相同,在2kPa以内时能有效防止窜油。
[0022]该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增加除气功能,使得润滑、冷却增压器的机油能顺畅回油,使增压器回油腔压力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防止增压器窜油。同时,回油口开设在油底壳机油液面以下位置,大大减小了对涡轮增压器回油口与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高度落差大的要求,涡轮增压器可以布置在发动机的低位,较小的高度落差时也能顺畅回油,还能有效防止汽车上坡或下坡时,发动机倾斜过大导致回油不畅、增压器无法有效润滑、冷却,损坏增压器。另外,特别适合卧式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回油。卧式发动机因为高度受限制,增压器布置的位置不能够足够高,导致涡轮增压器回油口与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高度落差过小,引起增压器回油不畅、窜油。而采用此装置后,涡轮增压器位置可以布置在低位,只要增压器回油口位置稍高于油底壳机油液面即可。
[0023]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器回油管和一端连接在所述增压器回油管中上部的增压器回油除气管;所述增压器回油管的上端入口与涡轮增压器的回油法兰相连,下端出口与发动机本体的回油口相连,所述回油口开设在油底壳机油液面以下位置;所述增压器回油除气管的另一端与开设在发动机本体上的除气口连通;在发动机处于最大倾斜角度时,所述除气口位置高于所述油底壳机油液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气口开设在曲轴箱、机体或缸盖罩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回油除气管包括:倒U型胶管和除气管;所述倒U型胶管的进气口与所述增压器回油管连通,出气口与所述除气管的进气口连通,所述除气管的出气口与所述除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倒U型胶管的两端口通过环箍上紧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回油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回油管上还设置有膨胀节,并通过支架固定到发动机本体上。
【文档编号】F02B39/14GK103511020SQ201210212927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6日
【发明者】叶双超, 刘益军, 张振平, 蒙小聪, 陈超明, 谢春琼, 陈晓克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