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388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缸套技术领域,涉及ー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
背景技术
气缸是汽车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动机工作时,活塞在气缸中不断运动,所以无论气缸使用什么耐磨材料,设计、制造如何认真提高质量,气缸仍然会磨损。当气缸磨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动机的动カ性就会明显下降,燃油和润滑油的消耗也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微型汽车发动机。这时发动机就必须进行大修,大修时就必须更换气缸。但是,气缸 结构复杂,要求技术条件和成本都比较高。为此,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对磨损的气缸进行修复,修复后的气缸孔径变大,无法与原活塞相配。这个时候,在气缸内孔中加上一个缸套,缸套的内孔与原活塞相配,缸套的外径与气缸孔相配。这个方法比较简单,成本较低,还能使修复后的气缸达到原发动机的动カ性和经济性。修复后,缸套代替原气缸与活塞进行摩擦,工作时缸套的温度较高通常需要使用冷却水进行冷却,当冷却水被加热至高于溶解在水中释放的临界温度时,气体陆续释放黏附在缸套外壁,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时,冷却水和缸壁之间被这层空泡完全隔离,形成一层所谓的“空泡绝热层”,冷却环境恶化,冷却效果严重受阻,这又催生了更多空泡的生成,当空泡受到某种外来冲击吋,内部压カ激活了,空泡瞬间破裂,无穷多的气泡爆破力会使缸套外壁表层金属剥落,露出新鮮金属,而水中却常含有氢离子,可以形成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对缸套外壁剥落后的金属表面会产生腐蚀作用,腐蚀之后的表面更容易被气泡的爆破力剥落。以此重复作用,会使缸套外壁产生麻点状的洞穴。因此,为了控制空泡的产生,就必须严格控制水温。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缸套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出了ー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设置在相互配合设置的缸套与气缸之间,它包括有冷却装置和位于缸套与气缸之间的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的两端通过冷却管与冷却装置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通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机构还包括有控制器和设置在冷却通道内的温度检测器,温度检测器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冷却装置连接并可控制冷却装置的工作功率。冷却通道内充满了冷却液,冷却液将缸套上的热量所吸收,冷却通道、冷却管与冷却装置形成ー个供冷却液流动的封闭循环通路。冷却装置通过冷却管将冷却液注入到冷却通道内,冷却液从缸套上吸收热量后从冷却通道的另ー头流出,将热量带离缸套。温度检测器时时检测冷却液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设定ー个温度值,当通过温度检测器反馈的温度达到该设定值时,控制器调节加快冷却装置的工作,使温度迅速降低,当温度降低至设定值以下吋,冷却装置恢复正常工作,使冷却液的温度始终维持在设定值以下,抑制空泡的产生。在上述的一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中,所述的冷却通道呈螺旋型。在上述的一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中,所述的冷却通道为开设在缸套外壁上的冷却槽。在上述的一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中,所述的冷却通道为开设在气缸内壁上冷却槽,冷却槽的开口紧贴在缸套外壁上。这样一来,冷却槽内的冷却液可以直接与缸
套接触。在上述的一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中,所述的冷却通道由分别开设在缸套外壁上的内槽和气缸内壁上的外槽所组成,所述的内槽和外槽形状相匹配且相互扣合形成密封的冷却通道。在上述的一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中,所述的冷却装置为冷却机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利用了缸套本身比较容易导热的特性,将热量传递给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利用冷却液的循环流动将热量带离缸套。并且通过温度检测器检测冷却液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器,然后由控制器根据反馈的温度调节冷却机组的工作强度,使冷却液温度保持在较低温度,有效抑制了空泡的产生,减缓了穴蚀的产生。

图I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本体;2、冷却通道;3、冷却管;4、冷却装置;5、温度检测器;6、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I所示,本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包括冷却通道2、冷却装置4、温度检测器5和控制器6。冷却通道2呈螺旋型,冷却通道2的两端均通过冷却管3与冷却装置4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通路。本实施例中,冷却通道2为冷却槽,开设在缸套本体I的外壁上,冷却槽的开口与气缸内壁接触,形成密封。冷却装置4为小型冷却机组。温度检测器5位于冷却通道上,对冷却液温度时时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与之连接的控制器6。控制器6位于温度检测器5和冷却装置4之间,并与两者连接,通过温度检测器5反馈的温度值调节冷却装置4的工作强度,使冷却液温度维持在某一设定值以下。冷却通道2内充满了冷却液,冷却液将缸套上的热量所吸收,冷却通道2、冷却管3与冷却装置4形成一个供冷却液流动的封闭循环通路。冷却装置4通过冷却管3将冷却液注入到冷却通道2内,冷却液从缸套上吸收热量后从冷却通道2的另一头流出,将热量带离缸套,完成冷却工作。本实施例中,控制器6所设定的温度值为75 °C,当温度检测器5检测到冷却通道2内冷却液温度超过75°C时,控制器6加大冷却装置4的工作强度,使冷却通道2内的冷却液温度下降,最终保持在75 °C以下,这样一来可有效减少空泡的产生,减缓穴蚀的产生。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设置在相互配合设置的缸套与气缸之间,它包括有冷却装置⑷和位于缸套与气缸之间的冷却通道(2),冷却通道⑵的两端通过冷却管(3)与冷却装置(4)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通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机构还包括有控制器(6)和设置在冷却通道(2)内的温度检测器(5),温度检测器(5)与控制器(6)连接,控制器(6)与冷却装置(4)连接并可控制冷却装置(4)的工作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通道(2)呈螺旋型。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通道(2)为开设在缸套外壁上的冷却槽。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通道(2)为开设在气缸内壁上冷却槽,冷却槽的开ロ紧贴在缸套外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通道(2)由分别开设在缸套外壁上的内槽和气缸内壁上的外槽所组成,所述的内槽和外槽形状相匹配且相互扣合形成密封的冷却通道(2)。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装置(4)为冷却机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属于缸套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缸套在冷却时易发生穴蚀的问题。本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设置在相互配合设置的缸套与气缸之间,它包括有冷却装置和位于缸套与气缸之间的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的两端通过冷却管与冷却装置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通路,所述的冷却机构还包括有控制器和设置在冷却通道内的温度检测器,温度检测器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冷却装置连接。本减缓穴蚀发生的缸套冷却机构通过温度检测器检测冷却液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器,然后由控制器根据反馈的温度调节冷却机组的工作强度,使冷却液温度保持在较低温度,有效抑制了空泡的产生,减缓了穴蚀的发生。
文档编号F02F1/00GK202441472SQ20122005749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4日
发明者杜颖 申请人:浙江银鑫工贸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