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和具有它的内燃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47328阅读:86来源:国知局
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和具有它的内燃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和具有所述冷却系统的内燃机。所述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泵,泵的入口通过进水水路与散热器的出口相连;气缸盖冷却水套,气缸盖冷却水套的入口与泵的出口相连且出口与散热器的入口相连;气缸体冷却水套,气缸体冷却水套的入口与泵的出口相连且出口通过回水水路与散热器的入口相连;第一调温器,第一调温器设在进水水路上;第二调温器,第二调温器设在回水水路上;和暖风热交换器,暖风热交换器的入口与气缸盖冷却水套的出口相连,暖风热交换器的出口与泵的入口相连且位于第一调温器与泵的入口之间。所述冷却系统具有冷却效果好、可以提高内燃机的性能等优点。
【专利说明】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和具有它的内燃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还涉及一种具有所述冷却系统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在内燃机运行时对内燃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同时进行冷却。现有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存在冷却效果差的缺陷,不能使内燃机达到较高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
[000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所述冷却系统的内燃机。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所述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泵,所述泵的入口通过进水水路与所述散热器的出口相连;气缸盖冷却支路,所述气缸盖冷却支路包括气缸盖冷却水套,所述气缸盖冷却水套的入口与所述泵的出口相连且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口相连;气缸体冷却支路,所述气缸体冷却支路包括气缸体冷却水套和回水水路,所述气缸体冷却水套的入口与所述泵的出口相连且出口与所述回水水路的入口相连,所述回水水路的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口相连;第一调温器,所述第一调温器设在所述进水水路上;第二调温器,所述第二调温器设在所述回水水路上;和暖风热交换器,所述暖风热交换器的入口与所述气缸盖冷却水套的出口相连,所述暖风热交换器的出口与所述泵的入口相连且所述暖风热交换器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一调温器与所述泵的入口之间。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通过在所述进水水路上设置所述第一调温器且在所述回水水路上设置所述第二调温器,从而可以各自独立地对气缸盖冷却水套和气缸体冷却水套进行控制,即可以单独地控制所述气缸盖冷却水套和所述气缸体冷却水套。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具有三个可以独立控制的循环回路。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可以根据所述内燃机的工况对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和气缸体进行冷却,从而具有冷却效果好、可以提高所述内燃机的性能等优点。
[0007]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8]所述第一调温器的开启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调温器的开启温度。由此可以使所述冷却系统能够根据所述内燃机的工况更好地对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和气缸体进行冷却。由此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内燃机的性能。
[0009]所述第一调温器的全开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调温器的全开温度。由此可以使所述冷却系统能够根据所述内燃机的工况更好地对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和气缸体进行冷却。由此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内燃机的性能。
[0010]所述散热器为翅片散热器。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内燃机,所述内燃机包括:气缸体;气缸盖,所述气缸盖设在所述气缸体上;和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气缸盖冷却水套设在所述气缸盖上,所述气缸体冷却水套设在所述气缸体上。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却系统,从而具有性能闻等优点。
[0013]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5]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一个工作示意图;
[0017]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另一个工作示意图;
[0018]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19]冷却系统10、散热器100、泵200、进水水路300、气缸盖冷却水套400、气缸体冷却水套500、第一调温器600、第二调温器700、暖风热交换器800、回水水路9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
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燃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燃机包括气缸体、气缸盖和冷却系统10。所述气缸盖设在所述气缸体上。
[0024]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10。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10包括散热器100、泵200、气缸盖冷却支路、气缸体冷却支路、第一调温器600 (感知所述内燃机的温度)、第二调温器700 (感知所述500内的冷却液的温度)和暖风热交换器800。
[0025]泵200的入口通过进水水路300与散热器100的出口相连。所述气缸盖冷却支路包括气缸盖冷却水套400,气缸盖冷却水套400的入口与泵200的出口相连且气缸盖冷却水套400的出口与散热器100的入口相连。所述气缸体冷却支路包括气缸体冷却水套500和回水水路900,气缸体冷却水套500的入口与泵200的出口相连且气缸体冷却水套500的出口与回水水路900的入口相连,回水水路900的出口与散热器100的入口相连。第一调温器600设在进水水路300上。第二调温器700设在回水水路900上。暖风热交换器800的入口与气缸盖冷却水套400的出口相连,暖风热交换器800的出口与泵200的入口相连且暖风热交换器800的出口位于第一调温器600与泵200的入口之间。
[0026]其中,气缸盖冷却水套400设在所述气缸盖上,气缸体冷却水套500设在所述气缸体上。
[0027]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10的控制方法。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10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8]当所述内燃机启动后,第一调温器600关闭且第二调温器700关闭,冷却介质在泵200、气缸盖冷却水套400和暖风热交换器800构成的第一循环回路中流动(如图2所示)。
[0029]所述内燃机启动后,所述内燃机的温度不断升高,当所述内燃机的温度大于第一预定温度后,第一调温器600打开且第二调温器700关闭,所述冷却介质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流动,所述冷却介质的另一部分在泵200、气缸盖冷却水套400和散热器100构成的第二循环回路中流动(如图3所示)。
[0030]所述内燃机继续运行,当气缸体冷却水套500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大于第二预定温度后,第一调温器600打开且第二调温器700打开,所述冷却介质的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流动,所述冷却介质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流动,所述冷却介质的第三部分在泵200、气缸体冷却水套500和散热器100构成的第三循环回路中流动(如图1所示)。换言之,所述冷却介质可以分成三部分,这三部分分别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二循环回路和所述第三循环回路中流动。
[0031]具体而言,当所述内燃机启动后,所述内燃机的整机温度Tl较低,为了使所述内燃机有优秀的表现,需要使所述内燃机迅速加热。由于所述内燃机的整机温度Tl较低,因此需要控制所述内燃机与外界的冷却交换。关闭第一调温器600和第二调温器700,使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流动,即所述冷却介质处于机内小循环状态。一般,内燃机各运转机构的设计最佳工作温度要高于环境温度。此时,冷却介质与外界热交换最少,所述内燃机可用尽量短的时间达到设计最佳工作温度。
[0032]所述内燃机启动后,由于所述气缸盖温度上升,且所述气缸盖的结构复杂,燃烧区域附近的气缸盖支路内循环不能达到冷却需求,需要引入外循环。但是此时所述气缸体需要继续升温,以达到更优的机油润滑效果。此时打开第一调温器600且关闭第二调温器700,所述冷却介质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流动,所述冷却介质的另一部分在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流动。
[0033]所述内燃机继续运行,所述气缸体的温度达到期待值。此时可以打开第一调温器600和第二调温器700,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二循环回路和所述第三循环回路中流动。
[003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10通过在进水水路300上设置第一调温器600且在回水水路900上设置第二调温器700,从而可以各自独立地对气缸盖冷却水套400和气缸体冷却水套500进行控制,即可以单独地控制气缸盖冷却水套400和气缸体冷却水套500。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10具有三个可以独立控制的循环回路。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10可以根据所述内燃机的工况对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和气缸体进行冷却,从而具有冷却效果好、可以提闻所述内燃机的性能等优点。
[003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10的控制方法通过在所述内燃机的不同工况时利用冷却系统10的不同循环回路对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和气缸体进行冷却,从而具有冷却效果好、可以提高所述内燃机的性能等优点。
[003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燃机通过设置冷却系统10,从而具有性能高等优点。
[0037]所述冷却介质可以是水,泵200可以是水泵,散热器100可以是翅片散热器。
[0038]有利地,第一调温器600的开启温度可以小于第二调温器700的开启温度。换言之,气缸盖冷却水套400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可以小于气缸体冷却水套500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由此可以使冷却系统10能够根据所述内燃机的工况更好地对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和气缸体进行冷却。由此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内燃机的性能。
[0039]进一步有利地,第一调温器600的全开温度可以小于第二调温器700的全开温度。由此可以使冷却系统10能够根据所述内燃机的工况更好地对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和气缸体进行冷却。由此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内燃机的性能。
[0040]其中,回水水路900的入口可以与气缸体冷却水套500的出口相连。
[004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4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器; 泵,所述泵的入口通过进水水路与所述散热器的出口相连; 气缸盖冷却支路,所述气缸盖冷却支路包括气缸盖冷却水套,所述气缸盖冷却水套的入口与所述泵的出口相连且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口相连; 气缸体冷却支路,所述气缸体冷却支路包括气缸体冷却水套和回水水路,所述气缸体冷却水套的入口与所述泵的出口相连且出口与所述回水水路的入口相连,所述回水水路的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口相连; 第一调温器,所述第一调温器设在所述进水水路上; 第二调温器,所述第二调温器设在所述回水水路上;和 暖风热交换器,所述暖风热交换器的入口与所述气缸盖冷却水套的出口相连,所述暖风热交换器的出口与所述泵的入口相连且所述暖风热交换器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一调温器与所述泵的入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温器的开启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调温器的开启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温器的全开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调温器的全开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为翅片散热器。
5.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体; 气缸盖,所述气缸盖设在所述气缸体上;和 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为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气缸盖冷却水套设在所述气缸盖上,所述气缸体冷却水套设在所述气缸体上。
【文档编号】F01P5/10GK203430620SQ201320457880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9日
【发明者】刘静, 王强, 宋旭东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