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压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6128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冲压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压消声器。所述消声器总成包括前法兰盘组件、消声器前段管、第一吊钩、吊耳、筒体、第二吊钩、吊耳、第三吊钩、吊耳、尾管,所述尾管与所述筒体固定连接,所述筒体上焊接有第一隔热板、第二隔热板和第三隔热板,所述筒体由消声器上壳体和消声器下壳体组成,所述筒体右上部和左上部设有第二吊钩和第三吊钩。本实用新型更加灵活方便地在底盘狭窄空间进行消声器零件布置;能够在狭窄的空间内获取更大的消声器容积,有利于壳体辐射噪声的解决,有效解决了消声器筒体在整车后部视野中露出较多的问题,提高了整车后部感知质量。
【专利说明】一种冲压消声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的气流消音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冲压消声器。
【背景技术】
[0002]汽车排气系统布置在整车底盘。传统的主消声器筒体截面结构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类三角形,采用滚压工艺制造。该结构只适合布置在底盘空间较大,较规整的环境。其规整的零件结构较难避让其他零件,容易使排气系统周边热敏零件因消声器热辐射而过热。且该结构较难满足通用后视角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冲压消声器,此消声器外观优美,有效在底盘狭窄区域对其他零件进行避让,可以满足通用标准对汽车零件后视角的要求,还解决了狭窄的底盘环境无法布置传统消声器的问题,提高了整车尾部消声器的感知质量。
[000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冲压消声器总成,所述消声器总成包括前法兰盘组件、消声器前段管、第一吊钩、吊耳、筒体、第二吊钩、吊耳、第三吊钩、吊耳、尾管,所述前法兰盘组件与所述消声器前段管固定连接,所述消声器前段管与所述筒体固定连接,所述消声器前段管通过所述吊钩、吊耳与车身纵梁相连接,所述筒体与所述尾管固定连接,所述筒体通过第二吊钩与吊耳、第三吊钩与吊耳和车身连接,所述筒体上焊接有第一隔热板、第二隔热板和第三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位于所述筒体的右侧,所述第二隔热板位于筒体的中部偏右,所述第三隔热板位于所述筒体的左侧,所述筒体由消声器上壳体和消声器下壳体组成,所述筒体右上部和左上部设有第二吊钩和第三吊钩。
[000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筒体表面为弧形结构。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筒体横截面为梯形,且梯形的左右两边的高度差为14mm。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筒体为冲压成型。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声器上壳体设置有加强筋。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声器下壳体设置有加强筋。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声器上下壳体为双层结构。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声器上下壳体厚度为1.2_。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冲压消声器由于采用了冲压结构,更加灵活方便地在底盘狭窄空间进行消声器零件布置;能够在狭窄的空间内获取更大的消声器容积,可以针对性地根据CAE模态计算结果,在筒体表面面模态较弱区域增加加强筋,提高了筒体表面模态,有利于壳体辐射噪声的解决,筒体形状尺寸的控制变得柔性,有效解决了消声器筒体在整车后部视野中露出较多的问题,提高了整车后部感知质量。【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冲压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冲压消声器的侧视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冲压消声器上壳体加强筋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冲压消声器上壳体侧视图;
[0017]图5是本实用新型冲压消声器下壳体加强筋结构示意图;
[0018]图6是本实用新型冲压消声器下壳体侧视图;
[0019]图7是本实用新型冲压消声器壳体双层结构示意图;
[0020]图8是本实用新型冲压消声器筒体左右方向高度差异示意图;
[0021]图9是本实用新型冲压消声器筒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3]图中数字表示:1、前法兰盘组件;2、消声器前段管;3、第一吊钩;4、吊耳;5、第一隔热板;6、第二隔热板;7、消声器上壳体;8、第三隔热板;9、第二吊钩;10、第三吊钩;11、尾管;12、消声器下壳体;13、加强筋;14、筒体;15、车架纵梁。
[0024]如图1所示,本冲压消声器是为排气系统开发的,其主要功能是消除整车噪声,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冲压消声器总成,所述消声器总成包括前法兰盘组件1、消声器前段管2、第一吊钩3、吊耳4,筒体14和尾管11,所述前法兰盘组件I与所述消声器前段管2固定连接,所述消声器前段管2与所述后消声器总成固定连接,所述消声器前段管2通过所述第一吊钩3、所述吊耳4与车身纵梁连接;所述筒体14尾管11固定连接,所述筒体14通过所述第二吊钩9、吊耳及第三吊钩10、吊耳与车身连接,所述筒体14上焊接有第一隔热板5、第二隔热板6和第三隔热板8,所述第一隔热板5位于所述筒体14的右侧,所述第二隔热板6位于筒体14的中部偏右,所述第三隔热板8位于所述筒体14的左侧;筒体14表面焊接隔热板,对周边零件进行热保护;所述筒体14由消声器上壳体7和消声器下壳体12组成,所述筒体14右上部和右下部设有第二吊钩9和第三吊钩10。根本性地解决了传统结构消声器无法在该车型底盘下布置的问题,也解决了传统消声器在整车后视上露出太多,影响整车后部感知质量的问题。
[0025]如图4或图6所示,所述筒体14表面为弧形结构。
[0026]如图8或图9所示,所述筒体14横截面为梯形,且梯形的左右两边的高度差为14_。筒体尺寸设计柔性化。在左右方向采用阶梯结构设计,前后方向上筒体高度差异化设计,解决消声器布置和整车后视问题。
[0027]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筒体14为冲压成型。所述消声器上壳体设置有加强筋。所述消声器下壳体设置有加强筋。使用冲压结构,在筒体表面面模态较弱区域针对性地布置加强筋,提高筒体表面模态且节约成本。
[0028]如图6所示,所述消声器上下壳体均采用双层结构,每块上下壳体均采用两块单层厚度为0.6mm的壳体,叠加压在一起,有利于改善消声器壳体福射噪声的问题。
[0029]如图7所示,消声器布置在底盘靠近车架纵梁15上。由于底盘零件多,消声器有效消声容积不够。该结构消声器设计成阶梯状,远离车架纵梁的地方,筒体高度较高;靠近纵梁处,筒体高度较低。在保证筒体与纵梁保留安全的运动间隙(不小于25mm)的前提下,将筒体高度小(较扁)的一端插进纵梁下方,可比传统的圆形截面、三角形截面、类三角形截面消声器额外获取一部分纵梁下方空间,增加消声器容积,以利于消除噪声。
[0030]如图9所示。该结构消声器筒体形状尺寸可以做柔性化控制。该结构消声器筒体前后端高度不一致。在整车X方向上(汽车前进方向)消声器筒体高度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减小。该结构的高度差异化设计,使零件满足汽车零部件后视角的要求,保证从整车的尾部方向看去,消声器筒体不露出在视野外,提高了消声器感知质量。该结构较传统的截面基本为圆形截面、三角形截面、方形截面且采用滚压工艺的消声器结构,在整车零部件后视的感知质量上更优。
[0031]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冲压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总成包括前法兰盘组件、消声器前段管、第一吊钩、吊耳、筒体、第二吊钩、吊耳、第三吊钩、吊耳、尾管,所述前法兰盘组件与所述消声器前段管固定连接,所述消声器前段管与所述筒体固定连接,所述消声器前段管通过所述吊钩和吊耳与车身纵梁连接;所述筒体与所述尾管固定连接,所述筒体通过第二吊钩与吊耳、第三吊钩与吊耳和车身连接,所述筒体上焊接有第一隔热板、第二隔热板和第三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位于所述筒体的右侧,所述第二隔热板位于筒体的中部偏右,所述第三隔热板位于所述筒体的左侧,所述筒体由消声器上壳体和消声器下壳体组成,所述筒体右上部和左上部设有第二吊钩和第三吊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表面为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横截面为梯形,且梯形的左右两边的高度差为14_。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冲压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为冲压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上壳体设置有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下壳体设置有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冲压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上下壳体为双层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压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上下壳体厚度为.;1.2mm。
【文档编号】F01N13/00GK203796388SQ201420193059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1日
【发明者】李泽状, 谢志清, 张毅天, 吴川永, 黄国海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