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lng燃料发动机的冷能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61531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lng燃料发动机的冷能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LNG燃料发动机的冷能装置,其包括LNG低温存储罐,其中,LNG低温存储罐通过第一管路与第一汽化器相连通,第一汽化器内设置有升温风扇,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流量调节阀,第一汽化器与制冷系统相连通,第一汽化器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二汽化器相连通,第二汽化器与一稳压器相连接,稳压器与发动机燃烧装置相连接;第二汽化器通过第三管路与散热装置相连通,散热装置与发动机燃烧装置相连通,第二汽化器通过第四管路与冷却液存储罐相连通,冷却液存储罐与发动机燃烧装置相连通。合理分配液态天然气汽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将部分冷能用于空调制冷或冷库制冷等制冷空间,达到节能目的。
【专利说明】—种用于LNG燃料发动机的冷能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LNG燃料发动机的冷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全球石油储量日趋减少,越来越难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天然气以其丰富的储量日渐成为燃油替代燃料;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雾霾天气日渐频发,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大力推动下,液化天然气以其燃烧产物的“零污染”性,逐渐成为汽车、轮船等机动交通工具发动机的主要燃料;同时,液态天然气的汽化比高达625:1,其能量的高密度性可以满足机动交通工具的长远距离行使,与装备燃油发动机交通工具的续航能力相当,可以完全取代汽油、柴油。
[0003]在LNG燃料发动机系统里,液化天然气被存储在温度为-162° C左右的低温储罐内,进入发动机燃烧前需要汽化成常温气体。LNG汽化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释放大量的冷能量,在现今LNG燃料发动机系统中,这部分冷量全部被发动机的冷却液吸收,对发动机降温。装置实际运行当中,经常出现冷却液被过渡冷却的现象;同时,装备LNG燃料发动机系统的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本身自带风扇空冷系统,对冷却液进行降温。因此,没有必要将LNG的冷量全部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可以将部分冷量用于空调、冷库等需求制冷的场所,降低发动机的制冷消耗,提高动力输出比例。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LNG燃料发动机的冷能装置,以合理分配液化天然气汽化成常温气体时产生的冷能。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方案包括:
[0006]一种用于LNG燃料发动机的冷能装置,其包括LNG低温存储罐,其中,LNG低温存储罐通过第一管路与第一汽化器相连通,第一汽化器内设置有升温风扇,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流量调节阀,第一汽化器与制冷系统相连通,第一汽化器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二汽化器相连通,第二汽化器与一稳压器相连接,稳压器与发动机燃烧装置相连接;第二汽化器通过第三管路与散热装置相连通,散热装置与发动机燃烧装置相连通,第二汽化器通过第四管路与冷却液存储罐相连通,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磁流量调节阀,冷却液存储罐与发动机燃烧装置相连通。
[0007]所述的冷能装置,其中,所述冷能装置配置有一控制器,第一汽化器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第二汽化器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二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LNG燃料发动机的制冷系统上设置有制冷空间温度传感器,第一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第二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制冷空间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通信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冷能装置的运行状态。
[000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LNG燃料发动机的冷能装置,合理分配液态天然气汽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将部分冷能用于空调制冷或冷库制冷等需要制冷的空间,达到节能目的;降低或完全取代传统压缩机制冷方式的消耗,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减轻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不必单独设计发动机刚启动时液化天然气的汽化路线,刚启动时,液化天然气即可通过与发动机冷却液换热,达到汽化效果;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发动机任何工况条件下,且不存在并联管路,结构简洁高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冷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LNG燃料发动机的冷能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LNG燃料发动机的冷能装置,如图1所示的,其包括LNG低温存储罐I,其中,LNG低温存储罐I通过第一管路2与第一汽化器3相连通,第一汽化器3内设置有升温风扇4,第一管路2上设置有第一电磁流量调节阀5,第一汽化器3与制冷系统10相连通,第一汽化器3通过第二管路6与第二汽化器7相连通,第二汽化器7与一稳压器8相连接,稳压器8与发动机燃烧装置9相连接;第二汽化器7通过第三管路11与散热装置12相连通,散热装置12与发动机燃烧装置9相连通,第二汽化器7通过第四管路14与冷却液存储罐15相连通,第四管路14上设置有第二电磁流量调节阀16,冷却液存储罐15与发动机燃烧装置9相连通。第一汽化器3实现液态天然气与空气的热交换,降温后的空气进入需要制冷的场所,如车内空调、冷库等。第一汽化器3与LNG低温存储罐I相连通,第一汽化器3采用翅片管式逆流换热器的技术形式,翅片管置于圆柱形筒体(壳体)内,翅片管内输送液态天然气(冷源),液化天然气由翅片管的一端输入,翅片管出口与第二汽化器7的管程相连;壳层入口与外界空气连通,并在第一汽化器3的该侧设置一小型升温风扇4,向壳体内输送空气(热源),壳层出口与空调或冷库的出气口相连。
[0012]第二汽化器7完成天然气与发动机冷却液的换热过程,天然气完全汽化后进入稳压器8,最后进入发动机燃烧装置9 ;同时发动机冷却液温度降低,进入常规冷却液冷却系统,最后进入发动机冷却系统。第二汽化器7与第一汽化器3、稳压器8相连通,采用缠绕管式逆流换热,将缠绕管置于圆柱形筒体内,缠绕管的入口与第一汽化器3翅片管的出口相连,缠绕管内的介质是部分汽化后的液态天然气(冷源);壳层热流体是被发动机加热后的冷却液(热源)。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冷能装置配置有一控制器17,第一汽化器3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18,第二汽化器7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二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19,LNG燃料发动机的制冷系统10上设置有制冷空间温度传感器20,第一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18、第二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19、制冷空间温度传感器20均与控制器17通信连接,通过控制器17控制冷能装置的运行状态,为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要对冷却液的工作温度、液态天然气的供应量等参数进行有效控制,通过控制器17以及各个对应传感器,对第一汽化器3的进气量、第二汽化器7的冷却液进量进行反馈调节控制。当然,现有技术中关于自动控制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也可以采用其他控制手段,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14]以空调为例,空调关闭,则升温风扇4不转动,LNG的汽化完全由第二汽化器7实现。空调开启,升温风扇4开始转动,向第一汽化器3壳层内送入热风,空气被降温后从第一汽化器3壳层流出并进入制冷系统10,同时部分气化后的天然气再进入第二汽化器7,在冷却液加热下完全汽化,进入稳压器8。空调刚开启时,升温风扇4以较低的转速使空气在第一汽化器3内停留较长时间,产生的低温气体快速达到制冷效果,当制冷空间温度传感器20测得的温度低于空调设定温度时,提高升温风扇4的转速,减少空气在第一汽化器3内停留时间,当制冷空间温度传感器20测得的温度与第一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18测得的温度相同时,升温风扇4稳定转动,从而达到空调制冷效果。第二汽化器7可以在第一汽化器3不工作的情况下完全汽化液化天然气,因此,当第一汽化器3不工作时,第二汽化器7也能完全汽化液化天然气,当第二汽化器7壳层冷却液出口温度较高时,可以通过控制器17减少冷却液尽量,若为了保证发动机冷却效果,不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二汽化器7冷却液进量时,从壳层流出的较高温度的冷却液可以在散热装置12中进一步散热,再进入发动机冷却系统。利用了 LNG燃烧前汽化过程释放的冷量,这可以代替传统压缩机制冷,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起到了节能作用。
[0015]当然,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应当说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显变形形式,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理应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LNG燃料发动机的冷能装置,其包括LNG低温存储罐,其特征在于,LNG低温存储罐通过第一管路与第一汽化器相连通,第一汽化器内设置有升温风扇,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流量调节阀,第一汽化器与制冷系统相连通,第一汽化器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二汽化器相连通,第二汽化器与一稳压器相连接,稳压器与发动机燃烧装置相连接;第二汽化器通过第三管路与散热装置相连通,散热装置与发动机燃烧装置相连通,第二汽化器通过第四管路与冷却液存储罐相连通,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磁流量调节阀,冷却液存储罐与发动机燃烧装置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能装置配置有一控制器,第一汽化器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第二汽化器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二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LNG燃料发动机的制冷系统上设置有制冷空间温度传感器,第一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第二汽化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制冷空间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通信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冷能装置的运行状态。
【文档编号】F02M21/06GK203837322SQ201420217225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0日
【发明者】刘锡荣, 杜侠鸣, 战福帅, 黄金莹 申请人:青岛捷能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