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空气滤清器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8030发布日期:2018-09-07 22:23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部件,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空气滤清器。



背景技术:

NVH(噪声、振动与舒适性)性能已经成为评价汽车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大整车厂都致力于通过提高汽车的NVH性能来提升其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人们对噪声污染的不断重视,针对汽车噪声的法规也不断严格。进气噪声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噪声源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空气滤清器是安装在进气口处的主要部件,其结构,性能不仅对发动机进气系统的造成形成重要影响,而且设计不合理的空气滤清器也会成为一个噪音源。由于该噪音离车厢的距离最近,是形成车内噪音的主要噪声源,因此若能降低进气噪音,将会极大地提高汽车的舒适性。

空气滤清器是用于清除空气中的微粒杂质的装置。发动机工作时,如果吸入空气中含有灰尘等杂质就将加剧零件的磨损,所以必须装有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由滤芯和壳体两部分组成。一个好的空气滤清器的主要设计要求是滤清效率高、流动阻力低、噪音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空气滤清器,能够降低进气噪声,保证空滤效率,提高汽车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辆空气滤清器,其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部的滤芯,其中在所述滤芯的下部设有一个第一吸声材料层,所述壳体的内侧底部设有一个第二吸声材料层,所述第二吸声材料与第一吸声材料层之间具有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固定连接在所述滤芯的底部;或者所述滤芯包括一个滤芯承载框,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固定在所述滤芯承载框下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吸声材料与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之间还设有第三吸声材料层,所述第三吸声材料层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换句话说,即在所述壳体介于所述第二吸声材料与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之间的内侧壁上,安装有第三吸声材料层。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声材料层通过点焊方式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侧底部;所述第三吸声材料层通过点焊方式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第二吸声材料层和第三吸声材料层框围成一个与所述壳体位于所述滤芯下部的空间相吻合的几何体,该几何体的内部则构成一个吸声腔。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可分离地组装在一起,提供安装所述滤芯及所述吸声材料层的容纳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滤芯安装于所述下壳体中,所述第二吸声材料层固定在所述下壳体的内侧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为一个矩形体,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第二吸声材料层和第三吸声材料层所组成的几何体为一个矩形体。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设有一个与外界连通的进气口,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第二吸声材料层和第三吸声材料层组合成的几何体对应该进气口的位置设置一个缺口,使通过所述进气口的气流不会受到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吸声材料层的阻挡,在降噪音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小流动阻力,有效保证滤清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保护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空气滤清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在所述壳体内除了包括所述滤芯外,还包括设于滤芯底部的第一吸声材料层和设于壳体内侧底部的第二吸声材料层,且在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和第二吸声材料层之间形成一个间距。所述的间距可让进气更顺畅地通过,同时该间距构成一个上下面均布置有吸声材料层的吸声空间,使噪音在所述壳体多个方向的反射都能够被吸声材料层吸收掉,降低噪音的能量。

此外该能够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需要搭配使用不同材质、不同属性或不同规则(如孔隙率、单个孔径大小、和材料厚度)等特点的吸声材料层。例如为了保证高的滤清效率和小的流动阻力,可将设于滤芯下部的第一吸声材料层选择为孔径稍大的吸声材料,而壳体的内侧底部的第二吸声材料层则可以选择吸声效率高但孔径可能更小的材料或者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其吸声效率而非气流的流动阻力。因此,本方案采用的结构具有非常大的吸声材料选择和搭配的灵活性。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在所壳体位于所述间距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三吸声材料层,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吸声材料层框围组合成一个立体的几何体,在该几何体内部构成一个四周面设有吸声材料的吸声腔,以较大限度地吸收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噪音,同时还不影响气流的顺畅度和空滤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滤清器的一较佳实施例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滤清器的一较佳实施例组装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滤清器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滤清器的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滤清器的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空气滤清器包括壳体 1和安装在壳体1内部的滤芯3。图中所示的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 12,上、下壳体11、12可分离地组装在一起,提供安装所述滤芯3的容纳空间,以对滤芯3起到保护作用。下壳体12上还有进气口121,该进气口连通外界与壳体1内部空间。壳体1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形状和结构,例如还可以采取具有开口的壳体,在安装完成后通过罩盖封闭该壳体的开口也是可以的。

滤芯3主要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在滤芯3的下部还设有一个第一吸声材料层21,在下壳体12的内侧底部上还设有第二吸声材料层 22,且第一吸声材料层21与第二吸声材料层22之间具有间距D。第一吸声材料层21是直接固定连接在所述滤芯3的下部或底部,例如,可在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21的四周边缘涂抹粘接剂,粘接在滤芯3的下方,或者滤芯3包括一个滤芯承载框,用于固定滤芯3的形状和结构,则第一吸声材料21可以固定在所述滤芯承载框下部。例如,可以在所述滤芯承载框下部延伸出几个弹性卡钩,可将第一吸声材料层21固定。其中所述第二吸声材料层22可通过点焊方式焊接固定在所述壳体12的内侧底部,如图3所示离散的焊点221。

吸声材料大多为疏松多孔的材料,如矿渣棉、毯子等,其吸声机理是声波深入材料的孔隙,且孔隙多为内部互相贯通的开口孔,受到空气分子摩擦和粘滞阻力,以及使细小纤维作机械振动,从而使声能转变为热能。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一般从低频到高频逐渐增大,故对高频和中频的声音吸收效果较好。吸声材料层一方面可以过滤部分灰尘,一方面能吸收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吸声材料层21和第二吸声材料层22可使用相同的吸声材料,例如均为玻璃棉或吸声棉,或者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21选择为玻璃棉,而第二吸声材料22选择为矿渣棉等。

本实施例中,第一吸声材料21与第二吸声材料22之间具有间距D。所述间距D可让通过进气口121的进气更顺畅地通过,通过该间距D构成一个上下面均布置有吸声材料层的吸声空间,使噪音在所述壳体多个方向的反射都能够被吸声材料层吸收掉,降低噪音的能量。噪音经平面反射会加强原声的能量,而空间多个面都设置吸声材料,将大大降低噪音能量。

此外该能够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需要搭配使用不同材质、不同属性或不同规则(如孔隙率、单个孔径大小、和材料厚度)等特点的吸声材料。例如,为了保证高的滤清效率和小的流动阻力,可将设于滤芯下部的第一吸声材料层21 选择为孔径稍大的吸声材料,而壳体的内侧底部的第二吸声材料层22则可以选择吸声效率高但孔径可能更小的材料或者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其吸声效率而非气流的流动阻力。因此,本实施例采用的结构具有非常大的吸声材料选择和搭配的灵活性。

实施例二

参见图4、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有关壳体1和滤芯3的结构和功能不再详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所述壳体1内除了第一吸声材料层21、第二吸声材料层22之外,还包括第三吸声材料层23。第三吸声材料层23设于所述第二吸声材料与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之间,并固定下壳体12的内侧壁上。换句话说,即在所述壳体1介于所述第二吸声材料21与所述第一吸声材料层22之间的内侧壁上,安装有第三吸声材料层23。

参见图4所示,第三吸声材料层23通过点焊方式固定在所述下壳体12 的内侧壁上,如图4中所示的焊点231。其中焊点231的数量不宜过密,但在需要将第三吸声材料层23有效固定。

参见图5所示,当下壳体12内设置固定了所述第二吸声材料层22和第三吸声材料层23之后,然后安装滤芯3,此时滤芯3下部的第一吸声材料层21 与所述下壳体内的其他吸声材料层,即第二、第三吸声材料层22、23三者框围组合成一个立体的几何体。该几何体内部的空间则构成一个吸声腔。由于下壳体12的内部空间为矩形空间,因而第一、第二、第三吸声材料层21、22、 23三者组合成一个矩形体。该矩形体的内部空间为一个吸声腔,且该吸声腔的四周被吸声材料层所包围,故进入到该吸声腔内的噪音将被最大限度地吸收,降低噪音能量,同时还不影响气流的顺畅度和空滤效率。

再结合图4及图5所示,为保证下壳体12的进气口121顺畅进气,避免以进气受阻而影响空气滤清器的工作效率以及因气流受阻产生刺耳的噪音,该几何体适应性地对应该进气口121的位置设置有一个缺口B,使通过所述进气口121的气流不会受到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吸声材料层21、22、23的阻挡,在降噪音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小流动阻力,有效保证滤清效率。优选的,该缺口B的形状与该下壳体12的进气口121吻合,这里的吻合是指缺口B的边缘不会遮挡进气口121。如图5所示,缺口B部分开设在第三吸声材料层23上,部分开设在第二吸声材料层22上。气流经过进气口121顺畅地进入吸声腔内,进气产生的噪音被该第一、第二、第三吸声材料层21、22、23框围所形成的吸声腔大部分吸收,噪音能量被大幅降低,同时壳体12的振动噪音也被安装在其内侧底部的第二吸声材料层22,其内侧壁的第三吸声材料层23所吸收。此外,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吸声材料层21、22、23还能起到进一步清除空气灰尘颗粒物的效果。

需说明的是,通过点焊焊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吸声材料层21、22、 23时,虽然点焊方式可保证吸声材料层的位置较好地固定,但焊点不宜过多,过多的焊点会压缩吸声材料,降低减躁效果。

与实施例一同样的道理,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吸声材料层21、22、23 三个吸声材料层可选择为相同的吸声材料,或不同的吸声材料,或者吸声材料相同,但选择不同孔径和规格的吸声材料,或者吸声材料的厚度尺寸根据需要而分别不同。

以上是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