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油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1877发布日期:2018-06-19 22:31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油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正时系统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机油控制阀。



背景技术:

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VT),是通过控制进气门开启角度提前和滞后来调节进气量,以达到低转速进气少,减少油耗,高转速进气大,增加动力的最终目的。VVT系统主要由VVT总成和机油控制阀(OCV)组成。其中VVT总成实现相位调节需要机油控制阀来控制机油的输入和输出。因此机油控制阀在整个VVT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机油控制阀主要包括阀体(含电磁线圈、控制模块接头等)、换向杆、复位弹簧等组件。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控制换向杆在阀体内的位置来切换油路。传统的机油控制阀往往存在回流现象,从而导致响应性不足的问题。同时传统机油控制阀的进油口的设计使得换向杆上的油道加工复杂,控制精度要求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回流,提高响应性,缩短响应时间并且装配方便,集成性高的机油控制阀。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具有阀套和换向杆;所述阀套上设有多个油口组;所述油口组包括提前腔油口和滞后腔油口;所述阀套内固定设有衬套组件和单向阀组件;所述换向杆滑动设置在衬套组件内;所述换向杆上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与衬套组件的内壁形成油腔;所述衬套组件上设有多个与油口组一一对应且与油腔相通的油孔组,以及多个与油腔相通的进油孔;换向杆的左端穿过衬套组件的左端并从阀套的左端伸出,换向杆的右端与衬套组件的右端之间设有作用于换向杆的换向杆弹簧;阀套的右端设有第一进油口;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阀座、球阀和单向阀弹簧;所述阀座设置在衬套组件和第一进油口之间;所述阀座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相通的第二进油口,以及与衬套组件上的进油孔相通的出油口;所述球阀滑动设置在阀座内;所述单向阀弹簧设置在衬套组件的右端和球阀之间;所述球阀在单向阀弹簧作用下与第二进油口对应配合。

上述衬套组件包括外衬套和内衬套;所述外衬套套设在内衬套的外部,换向杆滑动设置在内衬套的内部;所述油孔组包括第一油孔组和第二油孔组;外衬套的圆周面上延其轴线圆周均布有多个与油口组一一对应的第一油孔组;所述第一油孔组包括第一提前腔油孔和第一滞后腔油孔;内衬套的圆周面上延其轴线圆周均布有多个与第一油孔组一一对应的第二油孔组;所述第二油孔组包括与油腔相通的第二提前腔油孔和第二滞后腔油孔;所述第二提前腔油孔与第一提前腔油孔相通,第一提前腔油孔与提前腔油口相通;所述第二滞后腔油孔与第一滞后腔油孔相通,第一滞后腔油孔与滞后腔油口相通;外衬套的圆周面上延其轴线圆周分布有多个缺口;所述缺口位于内衬套与阀套之间并形成进油道;所述进油道与阀座的出油口连接相通;所述内衬套上位于各进油道内均设有一个与油腔相通的进油孔。

上述阀座上设有多个卡扣;所述衬套组件上设有与卡扣配合的扣槽;所述阀座通过卡扣与扣槽的配合与衬套组件固定连接。

作为优化,外衬套的右端设有多个沿外衬套轴线圆周分布的扣槽;所述阀座的左端设有多个与扣槽对应配合的卡扣;所述阀座通过卡扣与扣槽的配合与衬套组件固定连接。

上述阀套内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位于阀套的左端;卡槽内安装有用于固定衬套组件和限位换向杆的卡簧;所述衬套组件通过卡簧和阀座固定安装在阀套内。

上述阀座上还设有滤网;所述滤网位于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之间。

上述衬套组件的右端固定设有封盖;封盖的中心部设有向左凹陷的凹槽,且凹槽的外部形成向左的凸起;所述换向杆弹簧套设在由凹槽的外部形成的凸起上,换向杆弹簧位于换向杆与封盖之间;所述单向阀弹簧设置在凹槽内且位于封盖与球阀之间。

作为优化,内衬套的内部且位于其右端固定设有封盖;封盖的中心部设有向左凹陷的凹槽,且凹槽的外部形成向左的凸起;所述换向杆弹簧套设在由凹槽的外部形成的凸起上,换向杆弹簧位于换向杆与封盖之间;所述单向阀弹簧设置在凹槽内且位于封盖与球阀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利用单向阀组件能有效防止回流,提高响应性,缩短响应时间;

(2)本实用新型中衬套组件通过内衬套和外衬套的组合,实现全新的进油孔位置设计,同时与阀套的进油口和单向阀组件配合,在使用效果不受影响的同时,也使得阀套上的进油口设计更加合理;

(3)本实用新型中单向阀组件与衬套组件通过卡扣与扣槽配合连接在一起,零部件加工单间,装配方便,并且集成性高;

(4)本实用新型通过滤网可以保证阀体内机油的质量,保证机油控制阀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衬套组件和单向阀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衬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外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内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单向阀组件的结构示意;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阀座的结构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具有阀套1和换向杆2;所述阀套1上设有四个油口组;所述油口组包括提前腔油口11和滞后腔油口12;所述阀套1内固定设有衬套组件3和单向阀组件4;所述换向杆2滑动设置在衬套组件3内;所述换向杆2上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与衬套组件3的内壁形成油腔21;

所述衬套组件3包括外衬套31和内衬套32;所述外衬套31套设在内衬套32的外部,换向杆2滑动设置在内衬套32的内部;其中内衬套32的外壁上设有插槽324,外衬套31的内壁上设有与插槽324配合的插片,外衬套31通过插片与插槽324的配合与内衬套32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衬套组件3上设有四个与油口组一一对应且与油腔21相通的油孔组;所述油孔组包括第一油孔组和第二油孔组;外衬套31的圆周面上延其轴线圆周均布有四个与油口组一一对应的第一油孔组;所述第一油孔组包括第一提前腔油孔311和第一滞后腔油孔312;内衬套32的圆周面上延其轴线圆周均布有四个与第一油孔组一一对应的第二油孔组;所述第二油孔组包括与油腔21相通的第二提前腔油孔321和第二滞后腔油孔322;所述第二提前腔油孔321与第一提前腔油孔311相通,第一提前腔油孔311与提前腔油口11相通;所述第二滞后腔油孔322与第一滞后腔油孔312相通,第一滞后腔油孔312与滞后腔油口12相通;外衬套31的圆周面上延其轴线圆周分布有四个缺口313;所述缺口313位于内衬套32与阀套1之间并形成进油道;

换向杆2的左端穿过衬套组件3的左端并从阀套1的左端伸出,换向杆2的右端与衬套组件3的右端之间设有作用于换向杆2的换向杆弹簧5;阀套1的右端设有第一进油口13;所述单向阀组件4包括阀座41、球阀42和单向阀弹簧43;所述阀座41设置在衬套组件3和第一进油口13之间;所述阀座41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13相通的第二进油口411;所述球阀42滑动设置在阀座41内;所述阀座41的左端沿阀座轴线圆周均布有四个用于引导球阀42滑动的引导块414;各引导块414的左端均设有卡扣413;外衬套31的右端设有四个沿外衬套轴线圆周分布的扣槽314;所述阀座41通过卡扣413与扣槽314的配合与衬套组件3固定连接;

引导块414与引导块414之间形成与进油道相通的出油口412;所述内衬套32上位于各进油道内均设有一个与油腔21相通的进油孔323;所述单向阀弹簧43设置在衬套组件3的右端和球阀42之间;所述球阀42在单向阀弹簧43作用下与第二进油口411对应配合。

所述阀套1内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位于阀套1的左端;卡槽内安装有用于固定衬套组件3和限位换向杆2的卡簧6;所述衬套组件3通过卡簧6和阀座41固定安装在阀套1内。

所述阀座41上还设有滤网44;所述滤网44位于第一进油口13和第二进油口411之间。

内衬套32的内部且位于其右端固定设有封盖7;封盖7的中心部设有向左凹陷的凹槽,且凹槽的外部形成向左的凸起;所述换向杆弹簧5套设在由凹槽的外部形成的凸起上,换向杆弹簧5位于换向杆2与封盖7之间;所述单向阀弹簧43设置在凹槽内且位于封盖7与球阀42之间。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