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1424发布日期:2018-08-17 21:0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



背景技术:

隔热罩的选材主要侧重于材料的隔热能力,耐温能力,减噪能力,成型能力以及成本价格。目前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FAL Steel(镀铝钢板),FAL/Sandwich镀铝钢板+隔热纤维(三明治结构),FAL/Foil夹层复合板(镀铝钢板+铝箔)和铝箔+密闭空气等。

排气歧管隔热罩是将排气歧管隔离起来的隔热罩,为了防止排气歧管散发的大量热量影响汽车内其他配件正常运转的防护罩。隔热罩的隔热效果及良好的抗形变能力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包括隔热层、真空层、缓压层、若干个折射板;所述隔热层设于所述真空层顶面,所述缓压层设于所述真空层底面,若干个所述折射板倾斜设于所述缓压层底面;靠近首尾所述折射板处的所述缓压层底部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靠近所述进气口上方的所述缓压层顶部固定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固定有封块;靠近所述出气口上方的所述缓压层顶部固定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固定有相同的所述封块。

优选地,两个所述折射板之间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小为115-125°。

优选地,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直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当隔热罩内热量过高,气压过大时,缓压层可以有效的降低气压,缓解隔热罩内部压力,避免压力过大造成的隔热罩变形;(2)真空层有效的降低了热量的传递,进一步实现了隔热效果的优异化;(3)折射板有效的将隔热罩内上升的热量折射回隔热罩内,避免了热量过快的向上传递,起到了优异的隔热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罩内气压增强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包括隔热层100、真空层200、缓压层300、若干个折射板400;所述隔热层100设于所述真空层200顶面,所述缓压层300设于所述真空层200底面,若干个所述折射板400倾斜设于所述缓压层300底面;靠近首尾所述折射板400处的所述缓压层300底部分别开设有进气口401和出气口402,靠近所述进气口401上方的所述缓压层300顶部固定有第一复位弹簧301,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01靠近所述进气口401的一端固定有封块500;靠近所述出气口402上方的所述缓压层300顶部固定有第二复位弹簧302,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02靠近所述出气口402的一端固定有相同的所述封块500。其中,所述真空层200有效的降低了热量的传递,进一步实现了隔热效果的优异化。

如附图1或2所示,两个所述折射板400之间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小为115-125°,在本实施例中,将优选所述夹角α大小设为120°,该情况下,保证了最佳的折射热量的同时,也避免了热量过高导致的所述折射板400发生形变。所述折射板400有效的将隔热罩内上升的热量折射回隔热罩内,避免了热量过快的向上传递,起到了优异的隔热效果;同时,所述折射板400在受高温影响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两边延展,避免了高温下隔热罩破裂。

如附图2所示,所述进气口401和所述出气口402直径相同,同时保证所述封块500的直径略大于所述进气口401和所述出气口402的直径,且所述进气口401处的所述封块500是设于所述进气口401上方,即所述进气口401靠近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01的一侧,所述出气口402处的所述封块500是设于所述出气口402的下方,即所述出气口402远离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02的一侧。当隔热罩内部的气压过大时,气压产生的压力即为推力,将所述进气口401处的所述封块500向上推起,气体进入所述缓压层300,当所述缓压层300内部的气压达到一定程度时,气压产生的压力即为推力,将所述出气口402处的所述封块500向下推起,气体进入隔热罩内部,这样的气体流通在一定的时间内,给予了隔热罩内部气压一个缓冲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压的效果,避免了气压过大导致的隔热罩内部变形,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当隔热罩内热量过高,气压过大时,缓压层可以有效的降低气压,缓解隔热罩内部压力,避免压力过大造成的隔热罩变形;(2)真空层有效的降低了热量的传递,进一步实现了隔热效果的优异化;(3)折射板有效的将隔热罩内上升的热量折射回隔热罩内,避免了热量过快的向上传递,起到了优异的隔热效果。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