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模式蒸汽驱动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7705发布日期:2018-12-14 22:4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模式蒸汽驱动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业动力领域,具体是一种双模式蒸汽驱动发动机。

背景技术

老式蒸汽驱动发动机体积庞大,利用往返式机械结构限制了输出转速,同时结构笨重,蒸汽流量不稳定导致蒸汽驱动发动机工作过程不平稳,热效率利用率不高,本发明设备解决了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模式蒸汽驱动发动机,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双模式蒸汽驱动发动机,包括机身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身内的第一空腔,所述机身内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右侧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机身内位于第二空腔右侧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一叶轮,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左侧末端与所述第一叶轮动力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右侧末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空腔内前侧端壁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左侧末端与位于所述第一叶轮前方的第二叶轮动力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右侧末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轴外表面位于所述第一锥齿轮左侧转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之间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左侧延伸至第一空腔内且左侧末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三传动轴右侧延伸至第二空腔内且右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上转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的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三空腔之间左右延伸的转动设置有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左侧延伸至第二空腔内且所述第四传动轴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第三齿轮配合的第四齿轮,所述第四传动轴左侧末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空腔左侧端壁内,所述第四传动轴右侧延伸至所述第三空腔内且右侧末端固定安装有第五齿轮,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三空腔之间左右延伸的转动设置有位于所述第四传动轴后侧的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左侧延伸至第二空腔内且所述第五传动轴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第三齿轮配合的第六齿轮,所述第五传动轴左侧末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空腔左侧端壁内,所述第五传动轴右侧延伸至第三空腔内且右侧末端固定安装有第七齿轮,所述第三空腔内左右延伸的转动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左侧外表面转动设置有与所述第七齿轮啮合的第八齿轮,所述输出轴外表面位于所述第八齿轮右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五齿轮配合的第九齿轮,所述输出轴右侧延伸至所述机身外,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三叶轮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叶轮右侧的压缩机,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六传动轴,所述第六传动轴左侧与所述第三叶轮动力连接,所述第六传动轴右侧与所述压缩机动力连接,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一气管,所述第一气管前侧与蒸汽发生室连接,所述第一气管后侧与储气罐连接,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储气罐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叶轮进气口连接的第二气管,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叶轮出气口以及压缩机进气口连接的第三气管,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叶轮进气口以及所述压缩机出气口连接的第四气管,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叶轮出气口以及所述第三叶轮进气口连接的第五气管,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冷凝室,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叶轮出气口以及所述冷凝室进气口连接的第六气管,所述冷凝室与所述蒸汽发生室之间连接设置有第七气管,所述机身内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其包括第十气管以及气压表。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空腔右侧端壁内设置有第一滑动腔,所述第一滑动腔内可前后延伸的设置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后侧末端与位于第一滑动腔内的活塞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前侧延伸至第二空腔内且前侧末端铰接设置有套筒,所述活塞与所述第一滑动腔前侧端壁弹性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套筒内可上下滑动的设置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下侧末端与所述第三传动轴右侧末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上转动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的第十齿轮,所述输出轴右侧末端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滑动腔之间设置有第八气管,所述第八齿轮内设置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榫,所述卡榫与所述第八齿轮内侧端壁之间弹性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八齿轮左侧端壁与所述第六气管之间设置有第九气管,当扭矩过大时,有利于该设备自动切换到大扭矩低转速模式。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六气管在所述第一空腔内盘绕设置,有利于增加所述第六气管的散热面积,加速低压蒸汽散热。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机身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其包括连接所述储气罐的第十气管以及规定安装在所述机身内前端壁内的气压表,有利于检测所述储气罐的气体压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蒸汽发生室不发生蒸汽,所述卡榫与所述卡槽配合,所述第八气管与所述第九气管无气流通过,所述活塞位于第一滑动腔后侧,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十齿轮以及所述第六齿轮啮合。

当使用本发明设备带动其他设备工作时,所述蒸汽发生室开始产生高压蒸汽,高压蒸汽通过所述第一管路进入所述储气罐内,所述储气罐内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气管吹动所述第一叶轮转动,通过所述第一叶轮的次压蒸汽通过所述第三气管进入所述压缩机内,通过所述压缩机的低压蒸汽吹动所述第二叶轮转动,所述通过所述第二叶轮的低压蒸汽通过所述第五气管进入所述第三叶轮内吹动所述第三叶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三叶轮与所述压缩机均与所述第六传动轴动力连接,所述第三叶轮带动所述压缩机工作对次压蒸汽加压,通过所述第三叶轮的废弃蒸汽通过所述第六气管进入所述冷凝室内,所述冷凝室内冷凝的水通过所述第九气管重新进入所述蒸汽发生室内,因为所述第一叶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第一叶轮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叶轮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叶轮带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配合,所述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三锥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齿轮上且与所述第一锥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同时带动所述第二锥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锥齿轮带动所述第三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十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带动所述第六齿轮转动,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第七齿轮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五传动轴上,所述第六齿轮带动所述第七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八齿轮配合,所述第七齿轮带动所述第八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八齿轮与所述输出轴通过所述卡榫与所述卡槽配合,所述第八齿轮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当所述输出轴扭矩过大时,所述卡榫与所述卡槽脱离配合,所述第八气管与所述第九气管连通,所述第六气管内的低压蒸汽通过所述第八气管以及所述第九气管流入所述第一滑动腔内推动所述活塞向前滑动,因为所述第一栏杆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以及与所述套筒铰接,因为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套筒滑动配合,所述活塞推动所述第二连杆向前摆动,所述第十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带动所述第四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四传动轴上,所述第四齿轮带动所述第五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九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配合且固定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第五齿轮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

本发明的设备结构简单,输出功率稳定,热效率利用率高,蒸汽流量稳定,工作连续平稳,可循环利用原料,同时可自动调节高转速与高扭矩两种模式,提高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双模式蒸汽驱动发动机整体结构俯剖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c-c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双模式蒸汽驱动发动机,包括机身1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身1内的第一空腔101,所述机身1内位于所述第一空腔101右侧设置有第二空腔102,所述机身1内位于第二空腔102右侧设置有第三空腔103,所述第一空腔101内设置有第一叶轮7,所述第一空腔101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轴13,所述第一传动轴13左侧末端与所述第一叶轮7动力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13右侧末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锥齿轮16,所述第一空腔内101前侧端壁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轴12,所述第二传动轴12左侧末端与位于所述第一叶轮7前方的第二叶轮11动力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12右侧末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15,所述第一传动轴13外表面位于所述第一锥齿轮16左侧转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15啮合的第二齿轮14,所述第一空腔101与所述第二空腔102之间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第三传动轴20,所述第三传动轴20左侧延伸至第一空腔101内且左侧末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锥齿轮19,所述第三传动轴20右侧延伸至第二空腔102内且右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三齿轮31,所述第二齿轮14上转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16以及所述第二锥齿轮19啮合的第三锥齿轮18,所述第二空腔102与所述第三空腔103之间左右延伸的转动设置有第四传动轴22,所述第四传动轴22左侧延伸至第二空腔102内且所述第四传动轴22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第三齿轮31配合的第四齿轮21,所述第四传动轴22左侧末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空腔102左侧端壁内,所述第四传动轴22右侧延伸至所述第三空腔103内且右侧末端固定安装有第五齿轮25,所述第二空腔102与所述第三空腔103之间左右延伸的转动设置有位于所述第四传动轴22后侧的第五传动轴34,所述第五传动轴34左侧延伸至第二空腔102内且所述第五传动轴34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第三齿轮31配合的第六齿轮39,所述第五传动轴34左侧末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空腔102左侧端壁内,所述第五传动轴34右侧延伸至第三空腔103内且右侧末端固定安装有第七齿轮30,所述第三空腔103内左右延伸的转动设置有输出轴26,所述输出轴26左侧外表面转动设置有与所述第七齿轮30啮合的第八齿轮23,所述输出轴26外表面位于所述第八齿轮23右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五齿轮25配合的第九齿轮29,所述输出轴26右侧延伸至所述机身1外,所述第一空腔101内设置有第三叶轮8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叶轮8右侧的压缩机10,所述第一空腔101内设置有第六传动轴9,所述第六传动轴9左侧与所述第三叶轮8动力连接,所述第六传动轴9右侧与所述压缩机10动力连接,所述第一空腔101内设置有第一气管201,所述第一气管201前侧与蒸汽发生室5连接,所述第一气管201后侧与储气罐3连接,所述第一空腔3内设置有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储气罐3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叶轮7进气口连接的第二气管202,所述第一空腔101内设置有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叶轮7出气口以及压缩机10进气口连接的第三气管204,所述第一空腔101内设置有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叶轮11进气口以及所述压缩机10出气口连接的第四气管208,所述第一空腔101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叶轮11出气口以及所述第三叶轮8进气口连接的第五气管203,所述第一空腔101内设置有冷凝室6,所述第一空腔101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叶轮8出气口以及所述冷凝室6进气口连接的第六气管205,所述冷凝室6与所述蒸汽发生室5之间连接设置有第七气管209,所述机身1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其包括第十气管210以及气压表51。

有益地,所述第二空腔102右侧端壁内设置有第一滑动腔38,所述第一滑动腔38内可前后延伸的设置有第一连杆36,所述第一连杆36后侧末端与位于第一滑动腔38内的活塞4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36前侧延伸至第二空腔102内且前侧末端铰接设置有套筒35,所述活塞40与所述第一滑动腔38前侧端壁弹性设置有第一弹簧37,所述套筒35内可上下滑动的设置有第二连杆33,所述第二连杆33下侧末端与所述第三传动轴20右侧末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33上转动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齿轮31啮合的第十齿轮32,所述输出轴26右侧末端设置有卡槽41,所述卡槽41与所述滑动腔28之间设置有第八气管206,所述第八齿轮23内设置有与所述卡槽41配合的卡榫27,所述卡榫27与所述第八齿轮23内侧端壁之间弹性设置有第二弹簧28,所述第八齿轮23左侧端壁与所述第六气管205之间设置有第九气管207,当扭矩过大时,有利于该设备自动切换到大扭矩低转速模式。

有益地,所述第六气管205在所述第一空腔101内盘绕设置,有利于增加所述第六气管205的散热面积,加速低压蒸汽散热。

有益地,所述机身1内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其包括连接所述储气罐3的第十气管210以及规定安装在所述机身1前端壁内的气压表51,有利于检测所述储气罐3的气体压力。

本发明的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蒸汽发生室5不发生蒸汽,所述卡榫27与所述卡槽41配合,所述第八气管206与所述第九气管207无气流通过,所述活塞40位于第一滑动腔38后侧,所述第三齿轮31与所述第十齿轮32以及所述第六齿轮39啮合。

当使用本发明设备带动其他设备工作时,所述蒸汽发生室5开始产生高压蒸汽,高压蒸汽通过所述第一管路201进入所述储气罐3内,所述储气罐3内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气管202吹动所述第一叶轮7转动,通过所述第一叶轮7的次压蒸汽通过所述第三气管204进入所述压缩机10内,通过所述压缩机10的低压蒸汽吹动所述第二叶轮11转动,所述通过所述第二叶轮11的低压蒸汽通过所述第五气管203进入所述第三叶轮8内吹动所述第三叶轮8转动,因为所述第三叶轮8与所述压缩机10均与所述第六传动轴9动力连接,所述第三叶轮8带动所述压缩机10工作对次压蒸汽加压,通过所述第三叶轮8的废弃蒸汽通过所述第六气管205进入所述冷凝室6内,所述冷凝室6内冷凝的水通过所述第九气管209重新进入所述蒸汽发生室5内,因为所述第一叶轮7与所述第一锥齿轮16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传动轴13上,所述第一叶轮7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16转动,因为所述第一齿轮15与所述第二叶轮11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传动轴12上,所述第二叶轮11带动所述第一齿轮15转动,因为所述第二齿轮14与所述第一齿轮15配合,所述第一齿轮15带动所述第二齿轮14转动,因为所述第三锥齿轮18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齿轮14上且与所述第一锥齿轮16以及所述第二锥齿轮19啮合,所述第一锥齿轮16与所述第二齿轮14同时带动所述第二锥齿轮19转动,因为所述第三齿轮31与所述第二锥齿轮19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传动轴20上,所述第二锥齿轮19带动所述第三齿轮31转动,因为所述第十齿轮32与所述第三齿轮31以及所述第六齿轮39啮合,所述第三齿轮31带动所述第六齿轮39转动,所述第六齿轮39与所述第七齿轮30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五传动轴34上,所述第六齿轮39带动所述第七齿轮30转动,因为所述第七齿轮30与所述第八齿轮23配合,所述第七齿轮30带动所述第八齿轮23转动,因为所述第八齿轮23与所述输出轴26通过所述卡榫27与所述卡槽41配合,所述第八齿轮23带动所述输出轴26转动,当所述输出轴26扭矩过大时,所述卡榫27与所述卡槽41脱离配合,所述第八气管206与所述第九气管207连通,所述第六气管205内的低压蒸汽通过所述第八气管206以及所述第九气管207流入所述第一滑动腔38内推动所述活塞40向前滑动,因为所述第一栏杆36与所述活塞40固定连接以及与所述套筒35铰接,因为所述第二连杆33与所述套筒35滑动配合,所述活塞40推动所述第二连杆33向前摆动,所述第十齿轮32与所述第四齿轮21啮合,所述第三齿轮31带动所述第四齿轮21转动,因为所述第四齿轮21与所述第五齿轮25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四传动轴22上,所述第四齿轮21带动所述第五齿轮25转动,因为所述第九齿轮29与所述第五齿轮25配合且固定安装在所述输出轴26上,所述第五齿轮25带动所述输出轴26转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蒸汽发生室不发生蒸汽,所述卡榫与所述卡槽配合,所述第八气管与所述第九气管无气流通过,所述活塞位于第一滑动腔后侧,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十齿轮以及所述第六齿轮啮合。

当使用本发明设备带动其他设备工作时,所述蒸汽发生室开始产生高压蒸汽,高压蒸汽通过所述第一管路进入所述储气罐内,所述储气罐内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气管吹动所述第一叶轮转动,通过所述第一叶轮的次压蒸汽通过所述第三气管进入所述压缩机内,通过所述压缩机的低压蒸汽吹动所述第二叶轮转动,所述通过所述第二叶轮的低压蒸汽通过所述第五气管进入所述第三叶轮内吹动所述第三叶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三叶轮与所述压缩机均与所述第六传动轴动力连接,所述第三叶轮带动所述压缩机工作对次压蒸汽加压,通过所述第三叶轮的废弃蒸汽通过所述第六气管进入所述冷凝室内,所述冷凝室内冷凝的水通过所述第九气管重新进入所述蒸汽发生室内,因为所述第一叶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第一叶轮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叶轮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叶轮带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配合,所述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三锥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齿轮上且与所述第一锥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同时带动所述第二锥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锥齿轮带动所述第三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十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带动所述第六齿轮转动,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第七齿轮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五传动轴上,所述第六齿轮带动所述第七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八齿轮配合,所述第七齿轮带动所述第八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八齿轮与所述输出轴通过所述卡榫与所述卡槽配合,所述第八齿轮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当所述输出轴扭矩过大时,所述卡榫与所述卡槽脱离配合,所述第八气管与所述第九气管连通,所述第六气管内的低压蒸汽通过所述第八气管以及所述第九气管流入所述第一滑动腔内推动所述活塞向前滑动,因为所述第一栏杆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以及与所述套筒铰接,因为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套筒滑动配合,所述活塞推动所述第二连杆向前摆动,所述第十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带动所述第四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四传动轴上,所述第四齿轮带动所述第五齿轮转动,因为所述第九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配合且固定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第五齿轮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

本发明的设备结构简单,输出功率稳定,热效率利用率高,蒸汽流量稳定,工作连续平稳,可循环利用原料,同时可自动调节高转速与高扭矩两种模式,提高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