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雾分离精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5356发布日期:2019-04-09 21:3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精滤板、精滤卡板、分离块,其中,

所述精滤板上设有待油雾由其外侧向内侧流入的孔板,所述孔板内侧两端分别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分离块放置在所述精滤卡板内时油雾流入方向上移动的第一限位筋条、第二限位筋条、以及顶部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分离块放置在所述精滤卡板内时垂直于油雾流入的方向上移动的第三限位筋条;

所述精滤卡板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分离块的空腔、以及围成所述空腔的挡板、底部间隙横筋、正对精滤板处布有一排用以引导从孔板流入的油雾流向的竖直间隙筋条,油雾从孔板流出到分离块之间的行程为竖直间隙筋条的与所述孔板垂直方向上的宽度,所述挡板在所述油雾流向上至少在所述挡板的沿所述流向处在所述分离块区域之后的区域中至少基本是不透气的;

所述第一限位筋条、第二限位筋条上具有分别与所述挡板两边具有的第一侧面筋条、第二侧面筋条形成卡扣结构的第一扣位、第二扣位,所述精滤卡板通过所述卡扣结构与所述挡板可拆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滤板两侧的上部、下部分别设有卡槽,所述竖直间隙筋条的上部、下部分别设有于所述竖直间隙筋条垂直的卡位部,所述卡位部一一对应伸入并配合所述卡槽,用以预限定所述精滤卡板连接在精滤板上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滤板两侧的上部的卡槽开口的方向相对,下部的卡槽开口的方向相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滤卡板连接在精滤板后,所述精滤卡板的一排竖直间隙筋条与精滤板的内侧面相贴合,以使所述油雾中的气体部分从所述分离块与精滤板之间流出,油雾中的油滴部分从所述分离块的底部滴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滤卡板的一排竖直间隙筋条中,每相邻的两个竖直筋条之间的间隙为3mm-5mm。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滤板两侧面在与第一限位筋条、第二限位筋条连接处分别具有隔离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滤卡板连接在精滤板后,所述隔离板完全覆盖所述分离块的两侧,以引导油雾完全流入所述竖直间隙筋条与分离块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隔离板、第一限位筋条、第二限位筋条一体成型于所述精滤板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滤板底部往内侧方向延伸有与所述精滤板垂直的底座,所述精滤卡板连接在精滤板后、与所述底座之间具有间距。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精滤板一体成型。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若干个安装孔,用以将所述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固定到用于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气门盖中并且构造为油雾分离装置。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远离所述精滤板的一侧还设有与所述精滤板平行的固定板。

13.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上的孔位与所述竖直间隙筋条的间隙至少部分连通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滤板、精滤卡板均构造为塑料注塑件。

1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间隙横筋与竖直间隙筋条相对应设置,每相邻的两个底部横筋之间的间隙为3mm-5mm。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雾从孔板流出到分离块之间的行程、由所述分离块形成的分离面以及所述竖直间隙筋条的竖直筋条数量、每相邻竖直筋条之间的间隙、分离块的材质以如下方式来选择,即,使得在所述孔板与所述分离块之间产生出用于油雾产生气流的流动路径大约垂直于所述竖直间隙筋条分布。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间隙筋条在与所述油雾流动路径相垂直的方向上所测得的高度、由所述分离块形成的分离面以及所述竖直间隙筋条的竖直筋条数量、每相邻竖直筋条之间的间隙、所述孔板上的孔位的孔径、所述孔板上的孔位与所述每相邻竖直筋条之间的间隙之间的相对位置、分离块的材质以如下方式来选择,即,使得油雾中的气体部分从所述分离块与精滤板之间流出、且流出的路径大约平行于所述竖直间隙筋条。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筋条、第二侧面筋条的末端分别具有第一卡合凸台、第二卡合凸台,所述第一扣位、第二扣位分别具有对应供所述第一卡合凸台、第二卡合凸台配合扣合的第一凹入部、第二凹入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油雾分离精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位、第二扣位的末端分别具有呈凸起的坡形的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所述第一侧面筋条、第二侧面筋条的前端分别具有对应供所述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配合扣合的第一抵持部、第二抵持部。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