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8810发布日期:2019-04-24 00:16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的内燃机的燃烧产物经三元催化器的氧化反应后的废气是酸性气体并伴有一定的含水量。上述废气与新鲜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流经中冷器进气歧管的过程中,当环境温度达到上述混合气体的露点温度时会发生液化将产生酸性液滴,这种酸性液滴粘附在中冷器组件的内壁上。酸性液滴长期积聚会形成冷凝水,腐蚀中冷器,长此以往造成中冷器漏水,进而导致发动机安全隐患,淹缸、熄火。发动机油雾分离效果差时,长期积聚形成的冷凝水与机油混合,在特定条件下,造成机油乳化,乳化后的机油粘黏在中冷器上,一方面降低中冷器的冷却效率,无法满足进气温度目标,造成发动机性能降低;另一方面,酸性粘黏物又进一步腐蚀中冷器,同样导致中冷器漏水,造成发动机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传统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合理调节中冷器的进水温度,以控制酸性液滴的生成量;中冷器采用耐腐蚀材料以提高其耐腐蚀能力;或合理布置中冷器角度,使得酸性液滴顺势流入发动机进气道使其参与燃烧。

但是,上述传统方法由于产品布置空间的局限性,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中冷器组件内的冷凝水的水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控制中冷器组件内的冷凝水的水量的中冷器排水系统。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包括:

中冷器组件,其具有设置于其底端的积液槽,所述积液槽用于积存所述中冷器组件内的冷凝水;

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积液槽内的冷凝水的水位并发送水位信息至控制单元;

电磁阀,其进水口与所述积液槽连通;和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水位信息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闭,在所述积液槽内的冷凝水超过设定水位时开启所述电磁阀,使得冷凝水经所述电磁阀排出所述中冷器组件。

可选地,还包括:单向阀,其进水口与所述电磁阀的出水口连通,冷凝水经所述单向阀的出水口排出。

可选地,还包括:积水槽,固定于车身且与所述单向阀的出水口连通,用于积存经所述电磁阀和所述单向阀排出的冷凝水。

可选地,还包括: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电磁阀的进水口与所述积液槽的连接处。

可选地,所述积液槽的底部设有开孔,所述电磁阀的进水口插入所述开孔与所述积液槽连通,所述电磁阀的进水口的外壁与所述开孔的连接处设有所述密封圈。

可选地,所述电磁阀为出水电磁阀。

可选地,所述水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积液槽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为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

可选地,所述中冷器组件包括:

中冷器;和

进气歧管外壳,其围绕在所述中冷器的外部,用于向所述中冷器通入气体。

可选地,所述积液槽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外壳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排水系统,通过在中冷器组件的底端设置用于积存冷凝水的积液槽,积液槽与电磁阀的进水口连通,通过水位传感器检测积液槽内的冷凝水的水位,并在冷凝水在积液槽内的水位超过设定水位时,通过控制单元根据该水位的信号控制电磁阀开启,从而将积液槽内的冷凝水经电磁阀排出,从而有效控制中冷器组件内的冷凝水保持在合理水位,避免冷凝水长期积聚造成中冷器腐蚀甚至因腐蚀产生漏水现象,进而影响发动机性能。

进一步地,中冷器排水系统还包括固定于车身的积水槽,冷凝水排放至积水槽中,不再直接排放至外界环境,用户通过车辆的定期维修保养,将积水槽中的冷凝水排出,这样可以控制冷凝水的最终排放地点,集中处理,不会随意地排放在车辆的行驶路径上。

进一步地,中冷器排水系统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的进水口与所述电磁阀的出水口连通,冷凝水经所述单向阀的出水口排出至积水槽。积水槽与电磁阀之间设有单向阀,可以有效控制流入积水槽的冷凝水反向流回。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冷器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冷器组件、水位传感器和电磁阀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冷器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100,该中冷器排水系统100一般性地可以包括中冷器组件10、水位传感器20、电磁阀30和控制单元40。中冷器组件10具有设置于其底端的积液槽11,积液槽11用于积存中冷器组件10内的冷凝水。水位传感器20用于检测积液槽11内的冷凝水的水位并发送水位信息至控制单元40。电磁阀30的进水口31与积液槽11连通。控制单元40用于根据水位信息控制电磁阀30的开闭,在积液槽11内的冷凝水超过设定水位时开启电磁阀30,使得冷凝水经电磁阀30排出中冷器组件10。

本实施例的中冷器排水系统100,通过在中冷器组件10的底端设置用于积存冷凝水的积液槽11,积液槽11与电磁阀30的进水口31连通,通过水位传感器20检测积液槽11内的冷凝水的水位,并在冷凝水在积液槽11内的水位超过设定水位时,通过控制单元40根据该水位的信号控制电磁阀30开启,从而将积液槽11内的冷凝水经电磁阀30排出,从而有效控制中冷器组件10内的冷凝水保持在合理水位,避免冷凝水长期积聚造成中冷器12腐蚀甚至因腐蚀产生漏水现象,进而影响发动机性能。

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中冷器排水系统100还包括单向阀50,单向阀50的进水口51与电磁阀30的出水口32连通,冷凝水经单向阀50的出水口52排出。可选地,单向阀50的出水口52处连接有排水管,可将排水管设置成其底端尽可能靠近地面,使得排出的冷凝水直接排出到外界环境中。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中冷器排水系统100还包括积水槽60,集水槽固定于车身且与单向阀50的出水口52连通,用于积存经电磁阀30和单向阀50排出的冷凝水。本实施例中经单向阀50排出的冷凝水排放至固定于车身的积水槽60中,不再直接排放至外界环境,用户通过车辆的定期维修保养,将积水槽60中的冷凝水排出,这样可以控制冷凝水的最终排放地点,集中处理,不会随意地排放在车辆的行驶路径上。并且,积水槽60与电磁阀30之间设有单向阀50,可以有效控制流入积水槽60的冷凝水反向流回。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冷器组件、水位传感器和电磁阀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一个实施例中,中冷器排水系统100还包括密封圈70,设置于电磁阀30的进水口31与积液槽11的连接处。密封圈70用于密封电磁阀30的进水口31和积液槽11之间的间隙,防止冷凝水的渗漏。

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积液槽11的底部设有开孔111,电磁阀30的进水口31插入开孔111与积液槽11连通,电磁阀30的进水口31的外壁与开孔111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70。

一个实施例中,电磁阀30为出水电磁阀30。如图2所示,出水电磁阀30包括阀座33、电磁线圈34、导磁铁框35、弹簧36、衔铁37、橡胶阀38、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进水口31与积液槽11连通,出水口32与进水口31之间的通断由出水电池阀是否通电来控制。当水位传感器20检测到积液槽11内的冷凝水水位低于设计水位时,控制单元40控制出水电磁阀30不通电,此时,出水电磁阀30的弹簧36不压缩,衔铁37抵住橡胶阀38,橡胶阀38与阀座33之间的流通孔被关闭,从而隔断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使得冷凝水无法从出水口32排出。当水位传感器20检测到积液槽11内的冷凝水水位高于设计水位时,控制单元40控制出水电磁阀30通电,此时,衔铁37克服弹簧压力左移,弹簧36压缩,橡胶阀38与阀座33之间的流通孔被打开,进水口31与出水口32连通,使得冷凝水从出水口32排出。

可选地,如图1所示,水位传感器20设置于积液槽11的底部,用于实时监测积液槽11内的冷凝水水位。

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单元40为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

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中冷器组件10包括中冷器12和进气歧管外壳13,进气歧管外壳13围绕在中冷器12的外部,用于向中冷器12通入气体,即车辆的内燃机的燃烧产物经三元催化器的氧化反应后的废气和新鲜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可选地,积液槽11设置于进气歧管外壳13的底部,通常是中冷器组件10基于整车平面的最低位置。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