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更换催化剂的颗粒捕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11580发布日期:2019-03-27 10:50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更换催化剂的颗粒捕集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更换催化剂的颗粒捕集器。



背景技术: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日益增加,汽车尾气的污染也日益严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并逐步要求更高的排放标准。目前阶段的催化剂的寿命为50万公里,而催化剂封装之后,随着汽车做不规律加速和减速震动,随着垫层的老化,载体有可能在催化剂内部窜动,并引起碰撞,从而造成催化剂碎裂,导致后处理时效。同时由于国内柴油品质差异较大,尾气中的硫含量较高,往往会造成催化剂中毒,失去活性,使碳颗粒在捕集器的滤芯中不能分解,从而堵塞滤网,失去作用。此时,只有整体更换尾气颗粒捕集器才能达继续实现对碳颗粒的有效捕集,而催化剂型的柴油颗粒捕集器价格昂贵,这极大限制了柴油机尾气颗粒捕集器的推广,增加了其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更换催化剂的颗粒捕集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更换催化剂的颗粒捕集器,包括捕集器壳体、催化剂室、颗粒捕集器、垫层、防护垫块、滤芯、催化剂装料口、催化剂卸料口、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出气口分别设于捕集器壳体的两侧,所述催化剂室、颗粒捕集器设于捕集器壳体的中段内部,所述垫层设于捕集器壳体的内壁上,所述防护垫块设于催化剂室与颗粒捕集器之间,所述滤芯设于捕集器壳体内出气口一侧,所述催化剂装料口与催化剂卸料口分别设于催化剂室的顶部与底部。

优选的,所述防护垫块两端分别镶入垫层内固定。

优选的,所述催化剂室内填充有负载催化剂的Sio2微球。

优选的,所述催化剂室在进气口一侧设有透气孔。

优选的,所述透气孔的直径小于Sio2微球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催化剂装料口上设有装料口堵盖。

优选的,所述催化剂出料口上设有出料口堵盖。

通过防护垫块可以有效的固定催化剂,防止催化剂在净化器壳体内窜动,防护垫块嵌在垫层内固定,可以有效降低汽车行驶中防护垫块与垫层之间由惯性产生的滑动摩擦力的可能,而且不会损坏载体,从而防止催化剂碎裂。采用负载催化剂的SiO2微球,柴油机排出的废气流使负载催化剂的SiO2微球呈悬浮状,与废气中的碳颗粒充分接触,可有效地将碳颗粒分解成小分子CO2,并且可及时更换失效的负载催化剂的SiO2微球,方便更换或添加催化剂,无需整体更换捕集器,降低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捕集器壳体,2-催化剂室,3-颗粒捕集器,4-垫层,5-防护垫块,6-滤芯,7-催化剂装料口,8-催化剂卸料口,9-进气口,10-出气口,71-进料口堵盖,81-出料口堵盖。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便于更换催化剂的颗粒捕集器,包括捕集器壳体1、催化剂室2、颗粒捕集器3、垫层4、防护垫块5、滤芯6、催化剂装料口7、催化剂卸料口8、进气口9和出气口10。所述进气口9与出气口10分别设于捕集器壳体1的两侧,所述催化剂室2、颗粒捕集器3设于捕集器壳体1的中段内部,所述垫层4设于捕集器壳体1的内壁上,所述防护垫块5设于催化剂室2与颗粒捕集器3之间,所述滤芯6设于捕集器壳体1内出气口10一侧,所述催化剂装料口7与催化剂卸料口8分别设于催化剂室2的顶部与底部。所述防护垫块5两端分别镶入垫层4内固定。所述催化剂室2内填充有负载催化剂的Sio2微球。所述催化剂室2在进气口9一侧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直径小于Sio2微球的直径。所述催化剂装料口7上设有装料口堵盖71。所述催化剂出料口8上设有出料口堵盖81。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柴油机的废气经过进气口进入捕集器壳体内,透过催化剂室的透气孔进入催化剂室,柴油机排出的废气流使负载催化剂Sio2的微球呈悬浮状,与废气中的碳颗粒充分接触,可有效的将碳颗粒分解成小分子二氧化碳,经由出气口排出,设于催化剂室顶部与底部的催化剂装料口和催化剂卸料口,可分别打开堵盖向催化剂室内进行催化剂的更换,将失效的催化剂微球及时排出。净化器壳体的内壁上设有垫层,防护垫块嵌于垫层内固定,可有效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防护垫块与垫层之间发生滑动的可能,防止催化剂室松动。滤芯对排出的废气再次进行过滤,并同时防止载有催化剂的Sio2微球排出壳体。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