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7077发布日期:2019-03-15 19:1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柴油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申请号201010211587.2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柴油发动机齿轮室喷油润滑装置,包括曲轴,支撑曲轴输入端的支座上开设有可向曲轴提供压力润滑油的输入油道,曲轴的输出轴上固定有传递动力的传动齿轮,所述的曲轴输出端的端面开设有输出油道,曲轴上还开设有第一斜向油道、第二斜向油道以及储油室,第一斜向油道分别连通输入油道和储油室,第二斜向油道分别连通储油室和输出油道,输出油道上连接有带喷孔的喷油嘴,随曲轴的旋转,喷油嘴从喷孔中向四周喷出润滑油而对齿轮室的齿轮进行润滑。该发明是利用原有的曲轴压力润滑油道,增加一个新的油道将压力油引到曲轴端面,通过安装在曲轴端面的喷油嘴在随曲轴旋转时将润滑油向四周喷出,形成动态的伞状油雾,以达到对齿轮进行润滑的目的。其存在的问题是:因为润滑油是从曲轴端面的喷油嘴以动态伞状向四周喷出,受喷油嘴喷孔是固定角度的因素影响,不能保证润滑油既能直接喷射到齿轮传动系近端齿轮的齿面上又能直接喷射到远端齿轮的齿面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的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解决润滑油从曲轴端面以动态伞状喷出、不能保证润滑油既能直接喷射到齿轮传动系近端齿轮的齿面上又能直接喷射到远端齿轮的齿面上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发动机齿轮传动系的有效润滑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包括曲轴、曲轴正时齿轮,齿轮室位于曲轴的输出轴一端,所述输出轴上固定有将动力传递到齿轮室中齿轮传动系的曲轴正时齿轮,支撑曲轴输入端的主轴承盖上开设有向曲轴提供压力润滑油的输入油道,所述输出轴内部轴向方向开设有轴向输出油道,曲轴上还开设有第一斜向油道、第二斜向油道以及储油室,第一斜向油道分别连通输入油道和储油室,第二斜向油道分别连通储油室和轴向输出油道;

在所述输出轴内部径向方向还开设有径向输出油道,所述径向输出油道与所述轴向输出油道相连通;

在所述曲轴正时齿轮径向上开设有贯通的齿轮喷油孔;

所述曲轴正时齿轮安装后,所述齿轮喷油孔与所述径向输出油道相连通,随着曲轴的旋转,润滑油从所述齿轮喷油孔喷出,循环且正向地喷向齿轮传动系其它齿轮的齿面,对齿轮传动系进行润滑。

所述齿轮喷油孔直径为φ1mm-φ1.5mm。

在所述输出轴与所述曲轴正时齿轮上,以两者相互配合安装的键槽为基准,采用同一角度,在所述输出轴内部径向方向开设有与所述轴向输出油道相连通的径向输出油道,在曲轴正时齿轮相应位置的径向方向开设有贯通的齿轮喷油孔;即所述径向输出油道一端与所述轴向输出油道相连通,当将曲轴正时齿轮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后,所述径向输出油道的另一端与所述齿轮喷油孔对正相连通。因为所述输出轴与曲轴正时齿轮之间为过盈配合,保证了润滑油在经过输出轴的径向输出油道进入曲轴正时齿轮的齿轮喷油孔之间的油路密封、无渗漏、无泄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曲轴的输出轴的径向方向开设有与轴向输出油道相连通的径向输出油道,以及在曲轴正时齿轮径向上开设有贯通的齿轮喷油孔,随着曲轴的旋转,润滑油从齿轮喷油孔喷出,循环且正向地喷向齿轮传动系其它齿轮的齿面,较好地实现对齿轮传动系的润滑。解决了现有技术润滑油从曲轴端面以动态伞状喷出、不能保证润滑油既能直接喷射到齿轮传动系近端齿轮的齿面上又能直接喷射到远端齿轮的齿面上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发动机齿轮传动系的有效润滑问题,达到最佳的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为轴向输出油道、径向输出油道与齿轮喷油孔位置示意图。

图4为曲轴正时齿轮随曲轴旋转齿轮喷油孔喷射润滑油的油线示意图。

图中:1、曲轴,2、曲轴正时齿轮,3、齿轮喷油孔,4、径向输出油道,5、轴向输出油道,6、输出轴, 7、第二斜向油道,8、储油室,9、主轴承盖,10、第一斜向油道,11、输入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参考图1-4。一种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应用于单缸柴油机,包括曲轴1、曲轴正时齿轮2,齿轮室位于曲轴1的输出轴6一端,所述输出轴6上固定有将动力传递到齿轮室中齿轮传动系的曲轴正时齿轮2,支撑曲轴输入端的主轴承盖9上开设有向曲轴1提供压力润滑油的输入油道11,所述输出轴6内部轴向方向开设有轴向输出油道5,曲轴上还开设有第一斜向油道10、第二斜向油道7以及储油室8,第一斜向油道10分别连通输入油道11和储油室8,第二斜向油道7分别连通储油室8和轴向输出油道5,在所述曲轴正时齿轮2径向上开设有贯通的直径为φ1mm的齿轮喷油孔3,在所述输出轴6内部径向方向还开设有径向输出油道4,所述径向输出油道4的一端与所述轴向输出油道5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齿轮喷油孔3相连通。

柴油机工作时,润滑油在机油泵的泵油作用下,通过机体主油道进入输入油道11,依次经过第一斜向油道10、储油室8、第二斜向油道7、轴向输出油道5、径向输出油道4,进入齿轮喷油孔3,在机油泵较高压力的油压下,润滑油从所述齿轮喷油孔3呈油线喷射而出,随着曲轴1的旋转,喷射而出的润滑油沿着齿轮旋转方向,依次正向喷射到齿轮传动系其它齿轮的齿面,并且当曲轴正时齿轮2旋转至齿轮喷油孔3朝向齿轮室盖内表面时,润滑油束还会从齿轮室盖内表面弹回至下方的齿轮上,从而实现对齿轮传动系的良好润滑作用。

实施例2:参考图1-4。一种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应用于单缸柴油机,其结构与工作方式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在所述曲轴正时齿轮2径向上开设有贯通的直径为φ1.5mm的齿轮喷油孔3。

上述实施例1、2的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以输出轴6、曲轴正时齿轮2相互配合安装的键槽为基准,采用相同角度设计加工而成径向输出油道4与齿轮喷油孔3,因此将曲轴正时齿轮2安装在输出轴6上后,所述径向输出油道4与所述齿轮喷油孔3互相对正连通。同时,因为曲轴正时齿轮2与输出轴6为过盈配合,保证了润滑油在经过输出轴6的径向输出油道4进入曲轴正时齿轮2的齿轮喷油孔3之间的油路密封效果。

众所周知,柴油机曲轴的连杆轴颈上还套装有连杆瓦,利用曲轴上原有的润滑油道实现曲轴连杆轴颈与连杆瓦之间的压力润滑,柴油机最大扭矩工况时,连杆轴瓦受力最大,过低的机油压力会造成连杆轴瓦高温,甚至轴瓦剥落、化瓦等问题。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是在曲轴原润滑油路的基础上,增设第二斜向油道7、轴向输出油道5、径向输出油道4、齿轮喷油孔3,形成齿轮润滑油道,降低了原润滑油路的机油压力。

现有技术中,柴油机机油泵设计时对其机油流量、机油压力均留有足够余量,机油泵正常工作时,其机油流量、机油压力值远未达到设计极限。现有技术中单缸柴油机机油泵技术要求“油温70℃下,输出压力为350 kPa时,机油泵流量不低于7L/1000rpm”,通过调整机油泵调压阀,进行机油泵打压试验测试,在机油温度70℃、机油流量7L/1000rpm的情况下,机油泵实测输出压力最高可至450 kPa。

为解决润滑油路机油压力降低的问题,申请人通过调整机油泵调压阀,将机油泵工作压力提高至400 kPa,分别对采用本实用新型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的6台柴油机进行了机油压力测量,实验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φ1.5mm齿轮喷油孔机油压力测试数据

表2 φ1mm齿轮喷油孔机油压力测试数据。

通过表1表2数据可知,机油压力测试结果范围为200-300 kPa,符合柴油机正常工作时对机油压力的要求,即采用本实用新型柴油机齿轮润滑系统的柴油机,其机油压力能够满足使用需要。

上述所给出的实施例1、2,其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曲轴的输出轴的径向方向开设有与轴向输出油道相连通的径向输出油道,同时在与输出轴过盈配合安装的曲轴正时齿轮对应位置的径向上开设有贯通的齿轮喷油孔,不需要在输出轴的端面再连接带有喷孔的喷油嘴,减少了零件数量,并且随着曲轴的旋转及其带动齿轮传动系的运转,润滑油从曲轴正时齿轮齿面上的齿轮喷油孔喷射而出,能够循环且正向地喷向齿轮传动系其它齿轮的齿面,实现对齿轮传动系的润滑。解决了现有技术润滑油从曲轴端面上设置的带有喷孔的喷油嘴以动态伞状喷出、不能保证润滑油既能直接喷射到齿轮传动系近端齿轮的齿面上又能直接喷射到远端齿轮的齿面上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齿轮传动系的有效润滑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曲轴的输出轴上设置径向输出油道、在曲轴正时齿轮相应位置开设齿轮喷油孔,减少了现有技术零件的数量,并且实现了齿轮传动系最佳的润滑效果。

另外,单缸柴油机往往在曲轴输出端设置有机械调速系统,包括飞块、飞块座及调速轴等零部件,用于机械调速,因此在曲轴输出轴端面上没有位置再设置带喷孔的喷油嘴,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径向输出油道和齿轮喷油孔,不需要布置带喷孔的喷油嘴,有效地解决了该问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