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45508发布日期:2019-09-21 02:1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的发动机对其的动力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又要求结构紧凑、升功率大等,这样就造成发动机的热负荷过高,主要表现为机油温度高、缸头温度高,由此引起,诸如润滑冷却不良、运动件早起损坏、拉缸、抱缸等,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同时,发动机的冷却必须适度,如果冷却过度也会引起多种不良后果。因此有效地降低发动机温度,是发动机进一步提高动力性的一个必须解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可根据发动机各部件散热需求精准控制风量和风速,提高冷却效率,降低故障率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有多个对称设置且旋转方向相反的曲轴、以及气缸的发动机本体,以及:

离心风扇,设为多个,其分别与各所述曲轴对应连接,所述离心风扇包括套设于曲轴上且固定连接的叶轮、以及安装在各所述叶轮外侧的螺旋蜗壳;

分流板,其对应设于各所述离心风扇远离所述叶轮的螺旋蜗壳一端且通过调节机构设于所述螺旋蜗壳的出风口内侧,所述分流板向下倾斜设置且与所述螺旋蜗壳内侧壁活动连接,所述分流板将所述螺旋蜗壳的出风口侧壁形成上下两个出风口,所述分流板的两侧壁对应设有第一支架,各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分流板的一侧壁设有一个或多个安装槽,各所述安装槽内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安装槽之间设有第一弹簧,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处设有套设在所述限位块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安装槽槽口处的固定板,所述螺旋蜗壳内侧壁设有多个与所述限位块侧壁适配的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限位槽;

导风罩,设为多个,其分别包括罩设于发动机的气缸两侧的气缸导风罩、以及设于发动机底部油底壳上侧的油底壳导风罩,所述气缸导风罩的一端与所述螺旋蜗壳上侧出风口连通,所述油底壳导风罩的一端与所述螺旋蜗壳下侧出风口连通,所述气缸导风罩的另一端和所述油底壳导风罩的另一端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分流板可以上下移动,从而调节两出风口的风量,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通过固定装置固定设于所述螺旋蜗壳内的调节电机、与所述调节电机电性连接且用于控制所述调节电机转动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温度和液位检测单元、以及控制单元。

为了使分流板可以上下移动,从而调节两出风口的风量,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分流板背面的第二支架、竖直设置且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分流板一侧的移动轨、套设于所述调节电机的输出轴外侧且与所述移动轨配合的齿轮、以及固定设于所述螺旋蜗壳内侧壁上且与所述移动轨配合以引导移动轨上下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分流板可以上下移动,从而调节两出风口的风量,以及避免调节电机损坏后在重力的影响下造成分流板直接下滑撞击螺旋蜗壳内侧壁,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限位块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槽内且尺寸与所述安装槽内侧尺寸适配的滑动块、以及固定设于远离所述分流板的滑动块一侧面的卡块,所述卡块远离所述滑动块的一端侧壁倾斜设置且所述卡块的宽度由靠近所述滑动块到远离所述滑动块的方向上依次递减,所述滑动块与所述安装槽内侧壁接触的侧壁同一圆周上设有多个均匀设置的第一凹槽,各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内侧壁滑动设置的滑动座,所述滑动座侧壁设有贯穿设置的腰孔且通过连接轴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上,所述滑动座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面固定设有第二弹簧,所述滑动座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面设有缓冲垫安装槽,所述缓冲垫安装槽内设有弹性缓冲垫,所述弹性缓冲垫与所述缓冲垫安装槽的槽底之间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缓冲垫安装槽槽底、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弹性缓冲垫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调节电机能够吸附在螺旋蜗壳内侧壁上、以及避免调节电机工作时造成螺旋蜗壳侧壁共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设于所述调节电机底面且设为T形的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远离所述调节电机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一弹簧安装槽,各所述第一弹簧安装槽内固定设有第四弹簧,多个所述第四弹簧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端固定设有尺寸与所述第一连接座适配的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上端面设有第二弹簧安装槽,所述第四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弹簧安装槽内、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弹簧安装槽内,各所述第二弹簧安装槽的中间位置设有贯穿设置的通孔,所述第二连接座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侧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侧中间位置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内嵌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座尺寸适配的第三连接座,所述第三连接座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一端面设有环形设置的环形槽,所述第三连接座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一侧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的尺寸与所述卡接槽的尺寸适配且所述第二凸台嵌设于所述卡接槽内,所述环形槽内固定设有多个弹性部件,所述第一连接座外侧壁套设有第五弹簧,所述第五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座侧壁、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连接座上表面,所述第三连接座底面固定设有压缩单元、设于所述压缩单元底面的吸附体、固定设于所述吸附体上侧中间位置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上端面与所述所述压缩单元的底面接触,所述吸附体外侧套设有中间位置与所述压缩单元接触的保护壳,所述压缩单元的外侧套设有调节件,所述调节件与所述压缩单元外侧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节件的底面与所述保护壳的上端面接触,所述保护壳底面设有与所述螺旋蜗壳接触的防滑垫,所述防滑垫与所述螺旋蜗壳接触的一侧面设有防滑压纹。

为了使调节电机能够吸附在螺旋蜗壳内侧壁上、以及避免调节电机工作时造成螺旋蜗壳侧壁共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压缩单元包括竖直设于所述连接块上端面的压缩杆、固定设于所述压缩杆远离连接块的一端上的压缩塞、套设于所述压缩杆外侧且一端固定于所述压缩塞上的第六弹簧、套设于所述压缩杆外侧且固定于远离所述压缩塞一端上的卡接座、罩设于所述卡接座上且与所述卡接座卡接的压缩罩,所述卡接座上端面设为台阶面,所述压缩罩与所述卡接座的台阶面卡接,所述压缩罩外侧面设有螺纹,所述调节件与所述压缩罩外侧螺纹连接,所述吸附体、连接块、卡接座、压缩杆、压缩塞中间位置同轴设有贯穿设置的第一排气孔,所述压缩罩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孔对应的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二排气孔处设有排气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可以根据气缸的温度和油底壳内机油的温度进行调节风量,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温度和液位检测单元包括用于检测气缸温度的温度传感器Ti、用于检测发动机底部油底壳内机油液位的液位传感器Li,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与所述温度传感器Ti、液位传感器Li、调节电机连接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Ti、液位传感器Li检测到的温度值和液位值、以及用于根据所接收到的温度值、液位值控制所述调节电机的工作。

为了可以根据气缸的温度和油底壳内机油的温度进行调节风量,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控制器包括与温度传感器Ti、液位传感器Li连接的驱动电路,所述电机通过驱动电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Ti、液位传感器Li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包括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Ti和液位传感器Li连接的运算放大器U、输入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的输出端连接的光耦隔离器OC、同相输入端与所述光耦隔离器OC的输出端连接的比较器A,所述光耦隔离器OC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第一电阻R,所述第一电阻R的另一端与所述比较器A的电源端并联并与外界电源Vcc连接,所述比较器A的反向输入端与基准电压U连接,所述比较器A的接地端接地,所述比较器A的输出端的连接有NMOS晶体管P,所述NMOS晶体管P的栅极与所述比较器A的输出端连接,所述NMOS晶体管P的源极S接地,所述NMOS晶体管P的漏极连接有第二电阻R,所述第二电阻R的另一端连接有电源模块U,所述第二电阻R与所述电源模块U的I端连接,所述所述第二电阻R与所述电源模块U的I端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所述第一电容C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模块U的Vc端与外接电源Vcc连接,所述电源模块U的Vc端还连接有第二电容C,所述第二电容C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模块U的Vc端还连接有第三电阻R,所述第三电阻R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U的IP端、D端、以及C端并联,所述电源模块U的T端连接有第三电容C,所述第三电容C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模块U的GND端接地,所述电源模块U的E端连接有电感L,所述电感L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电机M连接,所述调节电机M接地,所述电感L与所述电源模块U的E端之间连接有稳压二极管Q,所述稳压二极管Q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与所述调节电机M之间分别并联有第四电阻R、第四电容C,所述第四电容C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R的另一端与所述点儿电阻R和第一电容C之间并联且连接有第五电阻R,所述第五电阻R的另一端接地。

优选地,所述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燃油智能检测装置,所述燃油智能检测装置能自动的检测进入所述发动机中的燃油是否满足预设标准,当当前燃油不满足预设标准时进行预警处理,其中所述智能检测装置的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所述燃油智能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发动机主机外部,在所述燃油智能检测装置中存在一个检测数据库和一个摄像头,所述检测数据库中存在Q张不同品质的燃油的表面的图像,所述图像为M*N像素点,且M=N,将所述Q张图像都进行灰度化处理后得到Q张灰度化图像,根据所述Q张灰度化图像各自的像素点构成来形成Q个像素点矩阵,并标注每张灰度化图像所对应的燃油的品质是否满足预设标准;

从发动机连接的油箱中抽取当前燃油,利用前述摄像头拍摄当前燃油的表面的当前图像,形成待检测图像,并将所述待检测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根据灰度化处理后的待检测图像的像素点构成得到所述待检测图像对应的像素矩阵B;

利用公式(1)计算所述像素矩阵B与所述检测数据库中的Q张灰度化图像之间的容差率;

其中,Di为矩阵B与检测数据库中的第i张灰度化图像的容差率,为所述检测数据库中的第i张灰度化图像的第s行t列的位置的像素点的值,Bs,t为矩阵B的第s行t列的像素点的值,i=1、2、3……Q;

提取所述容差率最小的P张灰度化图像,获取所述P个灰度化图像各自的对应的像素点矩阵A,获得P个矩阵A;利用公式(2)分别计算所述P个矩阵A以及矩阵B中每个矩阵分别相应的奇异特征值;

|LL*LLT-λE|=0

其中LL为待求解奇异特征值的矩阵,LL的取值为P+1个中的一个,即为P个矩阵A以及矩阵B中的一个矩阵,LLT为矩阵LL的转置,E为M阶单位矩阵,λ为中间求解出来的值,且所述P+1个矩阵LL所求解出来的奇异特征值均为M个值,σ为最终求解的奇异特征值,且每个矩阵LL的σ也是一个包含M个值的向量,将这M个值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形成向量CC;

将所述矩阵B对应的向量CC定义为向量C,P个矩阵A对应的P个向量CC,按每个向量做一行,构成一个矩阵F,其中矩阵F为有P行M列的矩阵,每一行代表一个矩阵A对应的奇异特征值;

然后利用公式(3)计算向量C与矩阵F中的每一行的奇异特征值距离

其中,ρj为向量C与F中第j行的奇异特征值距离,e为自然常数,C为向量C,Ci为向量C的第i个值,Fji为矩阵F的第j行第i列的值,FjT为矩阵F的第j行的转置,M为矩阵F中每行的值的个数,i=1、2、3……M,J=1、2、3……P,提取求解的所有的ρj中的最小值ρs,S小于等于j,所述最小值ρs为矩阵F的第S行利用公式(3)求解得到的值,则所述矩阵F的第S行的奇异特征值向量对应的P个矩阵A中的第S个矩阵A则为对应的矩阵A,则所述第S个矩阵A对应的所述检测数据库中的灰度化图像则为所述待检测图像对应的灰度图像,所述第S个矩阵A对应的所述检测数据库中的灰度化图像所标注的燃油的品质是否满足预设标准,即为最终确认的所述当前燃油品质是否满足预设标准,若不满足预设标准则进行预警处理。

优选地,为了使所述燃油燃烧充分且能高效利用所述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自动节能装置,所述自动节能装置将品质合格的燃油利用公式(4)确定所述发动机每小时的智能耗油量;

其中,YL为最终确定的每小时的耗油量,PZ为为预设的所述发动机的每小时耗油量,R为所述发动机功率,MM为所述燃烧室的压力大小,单位为bar,Py为所述燃烧室的温度,单位为K,Pk为所述发动机所处环境的温度,单位为K;

最后,根据所述得到的YL智能控制所述发动机通入燃油量。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分流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分流板与螺旋蜗壳之间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的固定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控制装置中驱动电路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有多个对称设置且旋转方向相反的曲轴、以及气缸的发动机本体,以及:

离心风扇1,设为多个,其分别与各所述曲轴对应连接,所述离心风扇1包括套设于曲轴上且固定连接的叶轮1-1、以及安装在各所述叶轮1-1外侧的螺旋蜗壳1-2;

分流板2,其对应设于各所述离心风扇1远离所述叶轮1-1的螺旋蜗壳1-2一端且通过调节机构3设于所述螺旋蜗壳1-2的出风口内侧,所述分流板2向下倾斜设置且与所述螺旋蜗壳1-2内侧壁活动连接,所述分流板2将所述螺旋蜗壳1-2的出风口侧壁形成上下两个出风口,所述分流板2的两侧壁对应设有第一支架2-1,各所述第一支架2-1远离所述分流板2的一侧壁设有一个或多个安装槽2-2,各所述安装槽2-2内设有限位块2-3,所述限位块2-3与所述安装槽2-2之间设有第一弹簧2-4,所述安装槽2-2的槽口处设有套设在所述限位块2-3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安装槽2-2槽口处的固定板,所述螺旋蜗壳1-2内侧壁设有多个与所述限位块2-3侧壁适配的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限位槽1-21;

导风罩,设为多个,其分别包括罩设于发动机的气缸两侧的气缸导风罩4-1、以及设于发动机底部油底壳上侧的油底壳导风罩4-2,所述气缸导风罩4-1的一端与所述螺旋蜗壳1-2上侧出风口连通,所述油底壳导风罩4-2的一端与所述螺旋蜗壳1-2下侧出风口连通,所述气缸导风罩4-1的另一端和所述油底壳导风罩4-2的另一端连通。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现有的发动机设有2个旋转方向相反的曲轴,本发明通过在现有发动机在左右两个曲轴上分别设置了2个离心式风扇,离心风扇工作时,将空气吸入螺旋蜗壳内,空气通过离心风扇端部的进气口进去,空气在离心风扇的旋转作用下,经过螺旋蜗壳,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并在螺旋蜗壳出口处的分流板的作用下,使螺旋蜗壳内的空气一部分进入气缸导风罩,对发动机的气缸进行冷却,另一部分在进入底部风油底壳导风罩,对油底壳内的机油进行冷却,也同时降低整机的温度,最后,冷却气缸套和油底壳的气流在气缸套上部汇合,并经过排气管导风罩,对消声器进行冷却,降低发动机发电机组箱体内部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分流板可以上下移动,从而调节两出风口的风量,如图4所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通过固定装置5固定设于所述螺旋蜗壳1-2内的调节电机3-3、与所述调节电机3-3电性连接且用于控制所述调节电机3-3转动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温度和液位检测单元、以及控制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分流板可以上下移动,从而调节两出风口的风量,如图4所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调节机构3还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分流板2背面的第二支架3-1、竖直设置且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3-1远离所述分流板2-5一侧的移动轨3-2、套设于所述调节电机3-3的输出轴外侧且与所述移动轨配合的齿轮3-4、以及固定设于所述螺旋蜗壳1-2内侧壁上且与所述移动轨3-2配合以引导移动轨3-3上下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电机与控制系统中的温度和液位检测单元连接,根据实际的温度和液位情况,来实现自动化控制分流板的位置,从而自动化的控制两出风口的风量。控制系统根据反馈的实时数据,控制调节电机的转向,调节电机的转动带动设于输出轴上的齿轮转动,齿轮啮合以驱动移动轨的上下移动,且移动轨与分流板固定连接,从而控制分流板的上下移动,因此通过齿轮齿条的啮合配合来控制分流板的上下移动,从而使得分流板的升降平稳。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分流板可以上下移动,从而调节两出风口的风量,以及避免调节电机损坏后在重力的影响下造成分流板直接下滑撞击螺旋蜗壳内侧壁,如图5所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限位块2-3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槽2-2内且尺寸与所述安装槽2-2内侧尺寸适配的滑动块2-31、以及固定设于远离所述分流板2的滑动块2-31一侧面的卡块2-32,所述卡块2-32远离所述滑动块2-31的一端侧壁倾斜设置且所述卡块2-32的宽度由靠近所述滑动块2-31到远离所述滑动块2-31的方向上依次递减,所述滑动块2-31与所述安装槽2-2内侧壁接触的侧壁同一圆周上设有多个均匀设置的第一凹槽2-311,各所述第一凹槽2-311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2-311内侧壁滑动设置的滑动座6-1,所述滑动座6-1侧壁设有贯穿设置的腰孔且通过连接轴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2-311上,所述滑动座6-1靠近所述第一凹槽2-311的一侧面固定设有第二弹簧6-2,所述滑动座6-1远离所述第一凹槽2-311的一侧面设有缓冲垫安装槽,所述缓冲垫安装槽内设有弹性缓冲垫6-3,所述弹性缓冲垫6-3与所述缓冲垫安装槽的槽底之间设有第三弹簧6-4,所述第三弹簧6-4一端固定于所述缓冲垫安装槽槽底、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弹性缓冲垫6-3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簧2-4的弹力大于所述分流板的重力,所述安装槽2-2内设有与所述安装槽2-2滑动连接的滑动块2-31,使得所述滑动块2-31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槽2-2进行滑动,同时又不与安装槽2-2分离,通过在所述安装槽2-2内设置第一弹簧2-4,所述第一弹簧2-4在朝向所述安装槽2-2顶部方向上压迫所述滑动块2-31,使得所述滑动块2-31在无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沿所述安装槽2-2顶部方向滑动。所述卡块2-32侧端由靠近到远离所述滑动块2-31的方向上倾斜设置且靠近所述滑动块2-31一侧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滑动块2-31一侧的宽度,且螺旋蜗壳1-2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卡块2-32配合且内侧壁倾斜设置的限位槽1-21,因此在调节电机3-3控制分流板向上移动过程中,当卡块2-32移动到限位槽1-21对应位置时,所述卡块2-32一端可嵌入到所述螺旋蜗壳1-2的限位槽1-21内部,由于第一弹簧2-4的弹力大于分流板的重力,当在无外力的作用时,所述卡块2-32卡设于所述螺旋蜗壳1-2的限位槽1-21内部;当在有向上或向下的外力作用时,所述卡块2-32可从限位槽1-21中取出。

当向上移动分流板且在将分流板向上移动到指定位置(卡块2-32移动到限位槽1-21对应位置)时,所述卡块2-32一端可嵌入到所述螺旋蜗壳1-2的限位槽1-21内部,此时,所述卡块2-32与所述限位槽1-21内侧壁接触,使得所述限位槽1-21内侧壁对卡块2-32施加一个作用力,由于所述限位槽1-21内侧壁与所述螺旋蜗壳1-2内壁的夹角设置为钝角,因而所述限位槽1-21内侧壁对滑动块2-31施加的作用力可以分解为平行、以及垂直于推动方向的两个作用力,垂直于推动方向的作用力推动所述卡块2-32向所述安装槽2-2底部滑动,并在卡块2-32进入限位槽1-21时,卡块2-32在第一弹簧2-4的作用力下,滑动块2-31向安装槽2-2的槽口处滑动,进而将卡块2-32卡设于限位槽1-21内,从而将分流板2的卡块2-32固定于螺旋蜗壳1-2上。反之,由于所述卡块2-32侧端由靠近到远离所述滑动块2-31的方向上倾斜设置且靠近所述滑动块2-31一侧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滑动块2-31一侧的宽度,且所述螺旋蜗壳1-2内壁设有与所述卡块2-32配合且内侧壁倾斜设置的限位槽1-21,当调节电机3-3控制分流板2向下拉动分流板时,卡块2-32底面的侧壁对限位槽1-21底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向下的外力以及分流板本身的重力大于所述第一弹簧2-4的弹力),限位槽1-21对卡块2-32有一个反作用力,从而挤压卡块2-32,在滑动块2-31底部的第一弹簧2-4的作用力下,使所述卡块2-32向所述安装槽2-2底部滑动,进而使得所述卡块2-32离开所述限位槽1-21,从而使卡块可以螺旋蜗壳1-2的限位槽的作用下向下移动。

同时,在与安装槽2-2内侧壁接触的滑动块2-31外侧设有一个或多个缓冲装置,第二弹簧的弹力小于第一弹簧的弹力,所述腰孔的两中心之间设有一定间距,所述连接销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上的固定孔内,所述滑动座上的腰孔使滑动座可以在固定的连接销上进行上下滑动;当向上或向下移动滑动座时,滑动座在第一凹槽内上下移动时,同时滑动座与第一凹槽底部设有第二弹簧,使滑动座上的弹性缓冲垫可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向安装槽内侧壁移动,从而增加限位块在安装槽内滑动的阻力,避免了调节电机损坏后在重力的影响下造成分流板直接下滑撞击螺旋蜗壳内侧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调节电机能够吸附在螺旋蜗壳内侧壁上、以及避免调节电机工作时造成螺旋蜗壳侧壁共振,如图7所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固定装置5包括固定设于所述调节电机3-3底面且设为T形的第一连接座5-1,所述第一连接座5-1远离所述调节电机3-3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一弹簧安装槽5-11,各所述第一弹簧安装槽5-11内固定设有第四弹簧5-2,多个所述第四弹簧5-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5-1的一端固定设有尺寸与所述第一连接座5-1适配的第二连接座5-3,所述第二连接座5-3的上端面设有第二弹簧安装槽5-31,所述第四弹簧5-2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弹簧安装槽5-11内、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弹簧安装槽5-31内,各所述第二弹簧安装槽5-31的中间位置设有贯穿设置的通孔5-32,所述第二连接座5-3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5-1的一侧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5-1的一侧中间位置设有卡接槽5-33,所述卡接槽5-33内嵌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座5-31尺寸适配的第三连接座5-4,所述第三连接座5-4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座5-3的一端面设有环形设置的环形槽5-41,所述第三连接座5-4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座5-3的一侧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的尺寸与所述卡接槽5-33的尺寸适配且所述第二凸台嵌设于所述卡接槽5-33内,所述环形槽5-41内固定设有多个弹性部件5-5,所述第一连接座5-1外侧壁套设有第五弹簧5-6,所述第五弹簧5-6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座5-1侧壁、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连接座5-4上表面,所述第三连接座5-4底面固定设有压缩单元5-7、设于所述压缩单元5-7底面的吸附体5-8、固定设于所述吸附体5-8上侧中间位置的连接块5-9,所述连接块5-9的上端面与所述所述压缩单元5-7的底面接触,所述吸附体5-8外侧套设有中间位置与所述压缩单元5-7接触的保护壳5-10,所述压缩单元5-7的外侧套设有调节件5-11,所述调节件5-11与所述压缩单元5-7外侧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节件5-11的底面与所述保护壳5-10的上端面接触,所述保护壳5-10底面设有与所述螺旋蜗壳1-2接触的防滑垫5-12,所述防滑垫5-12与所述螺旋蜗壳接触的一侧面设有防滑压纹。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5-5可设为碟簧。压缩单元5-7处于放气亦即给吸附体5-8抽真空,其内腔的压力降低,内外气压差使得防滑垫5-12与螺旋蜗壳1-2内侧壁压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具体的,所述防滑垫5-12可采用橡胶类材料制作具体可为氯丁胶;防滑垫5-12的形状具体可为圆环状,同时,还可在防滑垫5-12的接触表面上设置压纹,其作用是进一步提高防滑垫5-12与螺旋蜗壳1-2内侧壁之间的摩擦力。

同时,当调节电机工作时,调节电机3-3会对第一连接座5-1产生一定的挤压力,这时第一连接座5-1会对碟簧组件5-5以及第五弹簧5-6产生一定的压缩力,使得碟簧组件5-5以及第五弹簧5-6被压缩发生形变,加强减震效果;当螺旋蜗壳1-2向上挤压至第三连接座5-4上的第二凸台碰触到第二连接座5-3的卡接槽5-33的内壁时,第三连接座5-4开始对第二连接座5-3产生一定的压缩力,在压缩的过程中,气流也被压缩,由于第二连接座5-3上设有通孔5-32,当第二底座5-3受到挤压时,使得被压缩的气流会从通孔5-32中流过,进而起到了减震作用;此后第一连接座5-1和第二连接座5-3同时上移,使得第二连接座5-3压缩第四弹簧5-2,使得第四弹簧5-2被压缩发生形变,又一次加强了减震效果。

为了使调节电机能够吸附在螺旋蜗壳内侧壁上、以及避免调节电机工作时造成螺旋蜗壳侧壁共振,如图7所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压缩单元5-7包括竖直设于所述连接块5-9上端面的压缩杆5-71、固定设于所述压缩杆5-71远离连接块5-9的一端上的压缩塞5-72、套设于所述压缩杆5-71外侧且一端固定于所述压缩塞5-75上的第六弹簧5-73、套设于所述压缩杆5-71外侧且固定于远离所述压缩塞5-72一端上的卡接座5-74、罩设于所述卡接座5-74上且与所述卡接座5-74卡接的压缩罩5-75,所述卡接座5-74上端面设为台阶面,所述压缩罩5-75与所述卡接座5-74的台阶面卡接,所述压缩罩5-75外侧面设有螺纹,所述调节件5-11与所述压缩罩5-75外侧螺纹连接,所述吸附体5-8、连接块5-9、卡接座5-74、压缩杆5-71、压缩塞5-72中间位置同轴设有贯穿设置的第一排气孔,所述压缩罩5-75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孔对应的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二排气孔处设有排气阀。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固定时,首先先通过旋转调节件5-11,将所述调节件5-11旋转到所述压缩罩5-75最上端,然后将吸附体5-8底部与螺旋蜗壳接触,而后在通过旋转调节件5-11从而使调节件5-11下移,往下压吸附体5-8时,在其吸附体5-8的反作用力下,连接块5-9往上运动从而带动压缩杆5-71、压缩塞5-72往上运动,使压缩杆5-71和压缩塞5-72中间的第一排气通孔与第二排气通孔连通,使吸附体5-8与螺旋蜗壳之间的气体通过排气阀排出,从而驱动吸附体5-8牢牢的吸附在螺旋蜗壳上,其中防滑垫5-12能够保证吸附体5-8不会发生侧移的现象,以及压缩单元5-7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从而保证吸附体5-8更好的吸附在螺旋蜗壳上。

同时,所述调节电机与压缩单元5-7上侧还设有第一连接座、碟簧组件、第二连接座、第四弹簧、第五弹簧和第三连接座组合而成,因而当调节电机工作产生振动时,首先传递至调节电机连接的第一连接座上,并向下压缩第四弹簧,从而向下挤压第二连接座,第二连接座压缩第弹簧,第二连接座向下挤压弹性组件,同时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使第二连接座对第三连接座产生一定的压力,致使第二连接座压缩第三连接座,因而在调节电机工作过程中,固定装置的各零件相互配合作用,使得减震效果达到最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可以根据气缸的温度和油底壳内机油的温度进行调节风量,如图8所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温度和液位检测单元包括用于检测气缸温度的温度传感器Ti、用于检测发动机底部油底壳内机油液位的液位传感器Li,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与所述温度传感器Ti、液位传感器Li、调节电机3-3连接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Ti、液位传感器Li检测到的温度值和液位值、以及用于根据所接收到的温度值、液位值控制所述调节电机3-3的工作。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施例中,当油底壳内的液位传感器检测到的实时液位值大于控制装置中预先设置的预设液位值时,控制装置控制调节电机转动,从而将分流板向上移动,增加通向油底壳导风罩出风口的风量,反之,则控制分流板向下移动,增加通向气缸导风罩的风量;当气缸上的温度大于控制装置中预先设置的预设温度值时,控制装置控制调节电机转动,从而将分流板向下移动,增加通向气缸导风罩出风口的风量,反之,则控制分流板向上移动,增加通向油底壳导风罩的风量,从而根据气缸的实时温度和油底壳内的实时机油液位调整各出风口的风量,以更好的对气缸、油底壳内的机油进行冷却。

为了可以根据气缸的温度和油底壳内机油的温度进行调节风量,如图8所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控制器包括与温度传感器Ti、液位传感器Li连接的驱动电路,所述电机通过驱动电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Ti、液位传感器Li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包括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Ti和液位传感器Li连接的运算放大器U1、输入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的光耦隔离器OC、同相输入端与所述光耦隔离器OC的输出端连接的比较器A,所述光耦隔离器OC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比较器A的电源端并联并与外界电源Vcc连接,所述比较器A的反向输入端与基准电压U0连接,所述比较器A的接地端接地,所述比较器A的输出端的连接有NMOS晶体管P1,所述NMOS晶体管P1的栅极与所述比较器A的输出端连接,所述NMOS晶体管P1的源极S接地,所述NMOS晶体管P1的漏极连接有第二电阻R2,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源模块U5,所述第二电阻R2与所述电源模块U5的I端连接,所述所述第二电阻R2与所述电源模块U5的I端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模块U5的Vc端与外接电源Vcc连接,所述电源模块U5的Vc端还连接有第二电容C2,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模块U5的Vc端还连接有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U5的IP端、D端、以及C端并联,所述电源模块U5的T端连接有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模块U5的GND端接地,所述电源模块U5的E端连接有电感L,所述电感L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电机M连接,所述调节电机M接地,所述电感L与所述电源模块U5的E端之间连接有稳压二极管Q1,所述稳压二极管Q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与所述调节电机M之间分别并联有第四电阻R4、第四电容C4,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点儿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之间并联且连接有第五电阻R5,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模块U5设为MC33063A芯片。所述温度传感器ti用于采集气缸内的环境温度,由于温度传感器ti采集温度后转换的电压信号十分微弱,因此用运算放大器U1将该电压信号放大,放大后的电压信号进入比较器A的同相输入端与基准电压U0进行比较,基准电压U0为温度阈值对应的电压阈值,现有的气缸工作时,若工作温度过高达到散热阈值时,温度传感器控制调节电机开始工作;但调节电机将气缸内的温度环境降低至一定值后,比如降低8℃~10℃以后,可通过调节电机控制分流板向上移动,减少通向气缸导风罩的风量,只需维持一定风量的空气进行散热即可,此时的温度环境值为温度阈值,对应基准电压U0值;

若环境温度小于温度阈值时,此时放大后的电压值小于基准电压U0值,比较器A输出低电平信号,NMOS晶体管P1接收低电平信号截止,调节电机M的输出电压为:V=V1*(1+R4/R5),若设置第四电阻R4的电阻值为3.6KΩ,第五电阻R5的电阻值为1.2KΩ,所述第二电阻R2的电压值远远小于第四电阻R4的电阻值和第五电阻R5的电阻值,假设第二电阻R2的电阻值为400Ω;此时调节电机M的输出电压为:V=V1*(1+3.6/1.2)=4V1;

若环境温度大于温度阈值时,此时放大后的电压值大于基准电压U0值,比较器A输出高电平信号,NMOS晶体管P1接收高电平信号导通,调节电机M的输出电压为:V=V1*(1+3.6KΩ/400Ω)=10V1,其中400Ω的电阻值为第五电阻R5和第二电阻R2并联之后的电阻值,V1为电源模块U5(MC33063A芯片)内部第五引脚的电压值,为恒定值1.25V;由此可见,由于NMOS晶体管P1的导通使得第二电阻R2并联接入,提高了调节电机M的输出电压值,即提高了调节电机M的转速;

以及,油底壳内的机油实时液位原理同上。

同时,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还连接有光耦隔离器OC的输入端,光耦隔离器OC的输出端连接比较器A的同相输入端,比较器A的同相输入端还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外接电源Vcc;所述光耦隔离器OC连接在运算放大器U1和比较器A之间,消除了放大电路和比较电路之间电连接产生的干扰,提高了整个电路的抗干扰性,提高系统的容错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燃油智能检测装置,所述燃油智能检测装置能自动的检测进入所述发动机中的燃油是否满足预设标准,当当前燃油不满足预设标准时进行预警处理,其中所述智能检测装置的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所述燃油智能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发动机主机外部,在所述燃油智能检测装置中存在一个检测数据库和一个摄像头,所述检测数据库中存在Q张不同品质的燃油的表面的图像,所述图像为M*N像素点,且M=N,将所述Q张图像都进行灰度化处理后得到Q张灰度化图像,根据所述Q张灰度化图像各自的像素点构成来形成Q个像素点矩阵,并标注每张灰度化图像所对应的燃油的品质是否满足预设标准;

从发动机连接的油箱中抽取当前燃油,利用前述摄像头拍摄当前燃油的表面的当前图像,形成待检测图像,并将所述待检测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根据灰度化处理后的待检测图像的像素点构成得到所述待检测图像对应的像素矩阵B;

利用公式(1)计算所述像素矩阵B与所述检测数据库中的Q张灰度化图像之间的容差率;

其中,Di为矩阵B与检测数据库中的第i张灰度化图像的容差率,为所述检测数据库中的第i张灰度化图像的第s行t列的位置的像素点的值,Bs,t为矩阵B的第s行t列的像素点的值,i=1、2、3……Q;

提取所述容差率最小的P张灰度化图像,获取所述P个灰度化图像各自的对应的像素点矩阵A,获得P个矩阵A;利用公式(2)分别计算所述P个矩阵A以及矩阵B中每个矩阵分别相应的奇异特征值;

|LL*LLT-λE|=0

其中LL为待求解奇异特征值的矩阵,LL的取值为P+1个中的一个,即为P个矩阵A以及矩阵B中的一个矩阵,LLT为矩阵LL的转置,E为M阶单位矩阵,λ为中间求解出来的值,且所述P+1个矩阵LL所求解出来的奇异特征值均为M个值,σ为最终求解的奇异特征值,且每个矩阵LL的σ也是一个包含M个值的向量,将这M个值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形成向量CC;

将所述矩阵B对应的向量CC定义为向量C,P个矩阵A对应的P个向量CC,按每个向量做一行,构成一个矩阵F,其中矩阵F为有P行M列的矩阵,每一行代表一个矩阵A对应的奇异特征值;

然后利用公式(3)计算向量C与矩阵F中的每一行的奇异特征值距离

其中,ρj为向量C与F中第j行的奇异特征值距离,e为自然常数,C为向量C,Ci为向量C的第i个值,Fji为矩阵F的第j行第i列的值,FjT为矩阵F的第j行的转置,M为矩阵F中每行的值的个数,i=1、2、3……M,J=1、2、3……P,提取求解的所有的ρj中的最小值ρs,S小于等于j,所述最小值ρs为矩阵F的第S行利用公式(3)求解得到的值,则所述矩阵F的第S行的奇异特征值向量对应的P个矩阵A中的第S个矩阵A则为对应的矩阵A,则所述第S个矩阵A对应的所述检测数据库中的灰度化图像则为所述待检测图像对应的灰度图像,所述第S个矩阵A对应的所述检测数据库中的灰度化图像所标注的燃油的品质是否满足预设标准,即为最终确认的所述当前燃油品质是否满足预设标准,若不满足预设标准则进行预警处理。

本实施例中,利用上述技术不仅可以在不对燃油进行化学检验或者大量的物理检验的情况下,仅仅利用所拍摄的燃油照片就能明确得到所述燃油的品质,从而得到所述燃油的品质否合格,并在不合格时发出报警,并且在所述检验过程中,首先利用公式(1)将所述检验的过程分阶段化,利用一个容差率,就能从存在大量数据的数据库中,取出少量的,具有可匹配性的图像进行后面的运行,使计算量大幅度减小,且利用公式(2)可以将所述数据库中P个矩阵转成一个P行M列的矩阵,且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不会减少,从而使计算得到极大的优化,利用公式(3)可以明确得到所述待检验燃油的品质,并将不符合燃烧品质的燃油排除,从而使得燃烧的燃油不仅可以有较好的燃烧效果,并且还能更好的保护发动机和环境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所述燃油燃烧充分且能高效利用所述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一个自动节能装置,所述自动节能装置将品质合格的燃油利用公式(4)确定所述发动机每小时的智能耗油量;

其中,YL为最终确定的每小时的耗油量,PZ为为预设的所述发动机的每小时耗油量,R为所述发动机功率,MM为所述燃烧室的压力大小,单位为bar,Py为所述燃烧室的温度,单位为K,Pk为所述发动机所处环境的温度,单位为K;

最后,根据所述得到的YL智能控制所述发动机通入燃油量。

本实施例中,对于所述发动机中每小时所需的耗油量,通过公式(4)的计算,在考虑燃油的品质,发动机自身的情况以及环境的情况,智能的调节燃油使用量,使得所述发动机能够有最好的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又能够充分的利用燃油,不会产生浪费的情况。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