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2861发布日期:2019-11-27 19:21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力配件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风电涡轮机功率越来越大,相应的主机架、发电机组、减速机等部件外形尺寸也越来越大,因而所使用的防护外壳-机舱罩产品也越来越大。像普通的2mw产品,其外壳尺寸大部分都在长度11米左右、宽度3.5米左右、高度3.8米左右,由于外壳尺寸超大,对外壳产品的生产制作及运输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现有的情况是,一方面风机主厂区往往建在靠近风场的地方,地理位置较偏远,如果靠近风机主厂区来配套生产,理论上是最好的,但风机外壳绝大多数为玻璃钢复合材料产品,对制作环境及作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远离材料供应商,对供应链管理及质量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还有市场风险的考虑,盲目的建厂造成人力及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现有设计的机舱罩,其设计不合理,不便于组装及维护,同时不合理的设计,导致整体结构组装后韧性差(抗变形能力差)等,已不能满足现有风力发电部件的高稳定性组装使用标准要求等,而这是当前所亟待解决的。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其设计合理,相配合使用的左底板、右底板、左侧墙板、右侧墙板、第一顶板、第二顶板、第三顶板和后尾板结构,整体为分体式组合结构,便于拆卸运输和生产,同时第一弧形限位凸起、第二弧形限位凸起、第三弧形限位凸起、第六弧形限位凸起、第四弧形限位凸起、第五弧形限位凸起、第一半圆形限位槽、第二半圆形限位槽、第一观察窗、第二观察窗和检修窗结构,便于与发电机组的其它部件装配之间实现精准、快速和稳定的组装,且利于检修与维护。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包括左底板,及分别与左底板连接的右底板、左侧墙板,及与右底板连接的右侧墙板,及两端分别与左侧墙板、右侧墙板连接的第一顶板、第二顶板、第三顶板,及分别与左底板、右底板、左侧墙板、第三顶板连接的后尾板。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左底板、右底板、左侧墙板、右侧墙板、第一顶板一面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弧形限位凸起、第二弧形限位凸起、第三弧形限位凸起、第六弧形限位凸起、第四弧形限位凸起、第五弧形限位凸起,其中,第一弧形限位凸起、第二弧形限位凸起、第三弧形限位凸起、第六弧形限位凸起、第四弧形限位凸起、第五弧形限位凸起之间构成圆形结构。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还包括对称设置在左底板、右底板连接面内的第一半圆形限位槽、第二半圆形限位槽,其中,第一半圆形限位槽、第二半圆形限位槽之间构成圆形结构。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顶板、第三顶板内的第一观察窗、第二观察窗,及设置在后尾板内的一组后尾板连接孔。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还包括设置在左底板一端内且位于第一半圆形限位槽一侧的检修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合理,相配合使用的左底板、右底板、左侧墙板、右侧墙板、第一顶板、第二顶板、第三顶板和后尾板结构,整体为分体式组合结构,便于拆卸运输和生产,同时第一弧形限位凸起、第二弧形限位凸起、第三弧形限位凸起、第六弧形限位凸起、第四弧形限位凸起、第五弧形限位凸起、第一半圆形限位槽、第二半圆形限位槽、第一观察窗、第二观察窗和检修窗结构,便于与发电机组的其它部件装配之间实现精准、快速和稳定的组装,且利于检修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序号如下:1-左底板、2-右底板、3-左侧墙板、4-右侧墙板、5-第一顶板、6-第二顶板、7-第三顶板、8-后尾板、9-第一弧形限位凸起、10-第三弧形限位凸起、11-第六弧形限位凸起、12-第四弧形限位凸起、13-第五弧形限位凸起、14-第一半圆形限位槽、15-第二半圆形限位槽、16-第一观察窗、17-第二观察窗、18-后尾板连接孔、19-检修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包括左底板1,及分别与左底板1连接的右底板2、左侧墙板3,及与右底板2连接的右侧墙板4,及两端分别与左侧墙板3、右侧墙板4连接的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第三顶板7,及分别与左底板1、右底板2、左侧墙板3、第三顶板7连接的后尾板8。

实施例二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包括左底板1,及分别与左底板1连接的右底板2、左侧墙板3,及与右底板2连接的右侧墙板4,及两端分别与左侧墙板3、右侧墙板4连接的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第三顶板7,及分别与左底板1、右底板2、左侧墙板3、第三顶板7连接的后尾板8,及分别设置在左底板1、右底板2、左侧墙板3、右侧墙板4、第一顶板5一面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弧形限位凸起9、第二弧形限位凸起10、第三弧形限位凸起10、第六弧形限位凸起11、第四弧形限位凸起12、第五弧形限位凸起13,其中,第一弧形限位凸起9、第二弧形限位凸起10、第三弧形限位凸起10、第六弧形限位凸起11、第四弧形限位凸起12、第五弧形限位凸起13之间构成圆形结构。

实施例三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包括左底板1,及分别与左底板1连接的右底板2、左侧墙板3,及与右底板2连接的右侧墙板4,及两端分别与左侧墙板3、右侧墙板4连接的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第三顶板7,及分别与左底板1、右底板2、左侧墙板3、第三顶板7连接的后尾板8,及分别设置在左底板1、右底板2、左侧墙板3、右侧墙板4、第一顶板5一面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弧形限位凸起9、第二弧形限位凸起10、第三弧形限位凸起10、第六弧形限位凸起11、第四弧形限位凸起12、第五弧形限位凸起13,其中,第一弧形限位凸起9、第二弧形限位凸起10、第三弧形限位凸起10、第六弧形限位凸起11、第四弧形限位凸起12、第五弧形限位凸起13之间构成圆形结构,及对称设置在左底板1、右底板2连接面内的第一半圆形限位槽14、第二半圆形限位槽15,其中,第一半圆形限位槽14、第二半圆形限位槽15之间构成圆形结构。

实施例四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包括左底板1,及分别与左底板1连接的右底板2、左侧墙板3,及与右底板2连接的右侧墙板4,及两端分别与左侧墙板3、右侧墙板4连接的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第三顶板7,及分别与左底板1、右底板2、左侧墙板3、第三顶板7连接的后尾板8,及分别设置在左底板1、右底板2、左侧墙板3、右侧墙板4、第一顶板5一面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弧形限位凸起9、第二弧形限位凸起10、第三弧形限位凸起10、第六弧形限位凸起11、第四弧形限位凸起12、第五弧形限位凸起13,其中,第一弧形限位凸起9、第二弧形限位凸起10、第三弧形限位凸起10、第六弧形限位凸起11、第四弧形限位凸起12、第五弧形限位凸起13之间构成圆形结构,及对称设置在左底板1、右底板2连接面内的第一半圆形限位槽14、第二半圆形限位槽15,其中,第一半圆形限位槽14、第二半圆形限位槽15之间构成圆形结构,及分别设置在第一顶板5、第三顶板7内的第一观察窗16、第二观察窗17,及设置在后尾板8内的一组后尾板连接孔18。

本结构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的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还包括设置在左底板1一端内且位于第一半圆形限位槽14一侧的检修窗19,便于进行检修、维护。

本结构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的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其设计合理,相配合使用的左底板、右底板、左侧墙板、右侧墙板、第一顶板、第二顶板、第三顶板和后尾板结构,整体为分体式组合结构,便于拆卸运输和生产,同时第一弧形限位凸起、第二弧形限位凸起、第三弧形限位凸起、第六弧形限位凸起、第四弧形限位凸起、第五弧形限位凸起、第一半圆形限位槽、第二半圆形限位槽、第一观察窗、第二观察窗和检修窗结构,便于与发电机组的其它部件装配之间实现精准、快速和稳定的组装,且利于检修与维护。

本结构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的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一方面整体结构做成分片式结构,既降低了生产难度,便于组织批量生产又提高了成型质量,同时运输方式的选择及运输数量都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在远离主机厂的地方生产,降低异地建厂及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产品变小,模具制作难度降低,同时铺层及成型难度也降低,成型后产品质量好,维修量减少,产品存放难度降低,空间利用率较大,降低了运输要求,可多套运输,并且运输方式多样,运输成本低。

本结构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的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片式高效机舱罩,解决了结构机舱罩所用模具结构只能为组合式(不便于生产)的问题;产品外表结构较复杂,产品的铺层及成型难度较大,后期需要的修补量较多的问题,既影响外观质量又增加了生产成本的问题;产品的存放需要空间较大,需要较大的堆场的问题;由于外形尺寸较大,属于超限产品,对运输要求及产品防护要求较高,且运输成本也较高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