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91884发布日期:2021-08-24 12:48阅读:81来源:国知局
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对车辆所用的内燃机如引擎等进行冷却,安装有用于储存冷却水的储存箱来对引擎供给冷却水。通常,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具有用于储存冷却水的储存箱本体,所述储存箱本体在垂直方向上侧设有供冷却水流出或流入的开口部,而所述开口部安装有盖部件来进行封闭。并且,为了对应因水温变化而产生的体积收缩、膨胀等变化,在储存箱本体的上侧设有呼吸孔。由此可知,虽然储存箱本体在开口部安装有盖部件,但储存箱本体设有呼吸孔而并非完全封闭。即使将呼吸孔设置在储存箱本体的上侧来远离冷却水,当在恶劣的地面行走而使储存箱本体产生晃动时,可能导致在储存箱本体内的冷却水在液面上方产生飞溅的细微粒子而从呼吸孔漏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第s61-0088025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能够防止在储存箱本体内的冷却水从呼吸孔漏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包括:储存箱本体,用于储存冷却水,且在垂直方向上侧设有供所述冷却水流出或流入的开口部以及位在所述开口部附近的呼吸孔;以及盖部件,安装在所述开口部,所述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还包括分离部件,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且所述分离部件设有在所述垂直方向上形成的螺旋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离部件的所述螺旋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往外侧方向延伸的缺口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离部件的所述螺旋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往外侧方向延伸的突起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离部件的所述螺旋部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壁接触来形成封闭空间。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中,储存箱本体在垂直方向上侧设有供冷却水流出或流入的开口部以及位在开口部附近的呼吸孔,盖部件安装在开口部,分离部件设置在开口部的内侧,且分离部件设有在垂直方向上形成的螺旋部。如此,分离构件插入储存箱本体的开口部中,当储存箱本体产生晃动而导致在储存箱本体内的冷却水在液面上方产生飞溅的细微粒子时,分离部件的螺旋部能够对飞溅的冷却水进行气液分离,来避免冷却水从呼吸孔漏出。据此,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能够防止在储存箱本体内的冷却水从呼吸孔漏出。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在设有分离部件的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设有分离部件的区域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在设有另一实施例的分离部件的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设有分离部件的区域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

110:储存箱本体;

112:开口部;

114:呼吸孔;

116a:低水位标志;

116b:高水位标志;

120:盖部件;

130、130a:分离部件;

132:螺旋部;

132a、132b、132c、132d:螺旋;

134:气液分离室;

136a、136b:缺口部;

138:突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100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100能够安装在车辆所用的内燃机如引擎(未示出)中,用于储存冷却水(如长效冷却剂(longlifecoolant,llc)但不以此为限)来对内燃机如引擎等供给冷却水以进行冷却。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100包括储存箱本体110、盖部件120、以及分离部件130。储存箱本体110用于储存冷却水,且在垂直方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侧设有供冷却水流出或流入的开口部112以及位在开口部112附近的呼吸孔114。盖部件120安装在开口部112上来对开口部112进行封闭,且分离部件130设置在开口部112的内侧。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对应因水温变化而产生体积收缩、膨胀等变化,在储存箱本体110的上侧设置有呼吸孔114,例如是设在开口部112的附近。通常,储存在储存箱本体110中的冷却水的液面设定在储存箱本体110的低水位标志116a与高水位标志116b之间,而呼吸孔114设置在储存箱本体110的上侧,因此呼吸孔114远离位在位标志116a与高水位标志116b之间的冷却水的液面。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只要呼吸孔114设置在储存箱本体110的上侧而高于储存在储存箱本体110内的冷却水的液面高度即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呼吸孔114与开口部112的相对位置。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储存箱本体110在开口部112安装有盖部件120,但储存箱本体110设有呼吸孔114而并非完全封闭。在一般情况下,呼吸孔114设置在储存箱本体110的上侧来远离冷却水,即呼吸孔114的位置高于冷却水的液面高度,因此冷却水不会从呼吸孔114漏出。然而,当在恶劣的地面行走而使储存箱本体110产生晃动时,可能导致在储存箱本体110内的冷却水在液面上方产生飞溅的细微粒子,飞溅的冷却水存在从设置在储存箱本体110的上侧的呼吸孔114露出的疑虑。此时,分离部件130设置在开口部112的内侧,例如是沿着垂直方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插入开口部112的内侧,而能够对飞溅的冷却水进行气液分离,来避免冷却水从呼吸孔114漏出。

图2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100在设有分离部件130的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设有分离部件130的区域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分离部件130设有在垂直方向(即图1至图3中的上下方向)上形成的螺旋部132。分离部件130沿着垂直方向插入开口部112的内侧,使得螺旋部132位在开口部112的内侧且对应于呼吸孔114。其中,分离部件130的螺旋部132的宽度与开口部112的宽度相当,因此分离部件130的螺旋部132与开口部112的内侧壁接触来形成封闭空间。也就是说,螺旋部132的边缘抵接在开口部112的内侧壁,使分离部件130经由螺旋部132在开口部112的内侧中形成螺旋状的通道。分离部件130例如是形成在盖部件120的内侧,但亦可为有别于盖部件120的另一构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更进一步来说,如图2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分离部件130的螺旋部132具有四个螺旋132a、132b、132c、132d。其中,分离部件130的螺旋部132中的第二个螺旋132b至第四个螺旋132d之间形成作为气液分离室134的封闭空间,而呼吸孔114对应于分离部件130的螺旋部132中的第一个螺旋132a与盖部件120之间。螺旋部132的间距可设定为冷却水不会在螺旋132a至132d的相邻两者之间因表面张力而产生水膜的距离。如此,冷却水能够在由螺旋部132中的第二个螺旋132b至第四个螺旋132d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即气液分离室134中进行气液分离,而螺旋部132的第一个螺旋132a能够进一步分隔呼吸孔114与所述气液分离室134,来更进一步避免气液分离不完全的冷却水从呼吸孔114漏出。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螺旋部132的螺旋数量、尺寸间距与形状等,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当储存箱本体110产生晃动而导致在储存箱本体110内的冷却水在液面上方产生飞溅的细微粒子时,冷却水在垂直方向上被螺旋部132的第四个螺旋132d阻挡,而不会从液面直接往上侧随意飞溅。即使少量飞溅的冷却水可能从螺旋部132的第四个螺旋132d进入螺旋状的通道,由于螺旋部132中的第二个螺旋132b至第四个螺旋132d之间形成有封闭空间作为气液分离室134,因此飞溅的冷却水在螺旋状的通道中沿着第四个螺旋132d往第三个螺旋132c移动(如图2与图3的箭头所示)的过程中产生气液分离,较佳地是在到达第三个螺旋132c与第二个螺旋132b之间完成气液分离但不以此为限制。如此,分离后的气体沿着第二个螺旋132b往第一个螺旋132a移动以从呼吸孔114往外流出,而分离后的液体可经由重力而沿着第三个螺旋132c往第四个螺旋132d下侧滴落而回到储存在储存箱本体110内的冷却水中。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分离部件130的螺旋部132形成有往外侧方向延伸的缺口部136a、136b。作为示例,缺口部136a设置在分离部件130的螺旋部132中的第三个螺旋132c,例如是设置在第三个螺旋132c的右侧部分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在图2中示出右侧部分的上表面作为示意,而在图3中示出两者作为示意)。类似地,缺口部136b设置在分离部件130的螺旋部132中的第二个螺旋132b,例如是设置在第二个螺旋132b的左侧部分的下表面(如图2所示)。所述往外侧方向延伸是指,缺口部136a、136b从螺旋部132的内侧往外侧延伸而构成为线型沟槽,但不以此为限制。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飞溅的冷却水在由螺旋部132中的第二个螺旋132b至第四个螺旋132d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即气液分离室134中气液分离后,螺旋部132上的缺口部136a、136b能够在螺旋部132的横向(即图2与图3中的左右方向)上拦截分离后的液滴。也就是说,分离后的液滴能够经由螺旋部132上的缺口部136a、136b回收且集中,使分离后的液滴更容易经由重力而沿着第三个螺旋132c往第四个螺旋132d下侧滴落而回到储存在储存箱本体110内的冷却水中。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缺口部136a、136b的数量、位置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图4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100在设有另一实施例的分离部件130a的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设有分离部件130a的区域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请参考图4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分离部件130a适用于取代图2与图3所示出的分离部件130来安装在图1所示出的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100中。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分离部件130a具有与前述的分离部件130类似的结构,其主要差别在于,分离部件130a还设有突起部138。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分离部件130a的螺旋部132形成有往外侧方向延伸的突起部138。作为示例,突起部138设置在分离部件130a的螺旋部132中的第一个螺旋132a,例如是设置在第一个螺旋132a的右侧部分的下表面。所述往外侧方向延伸是指,突起部138从螺旋部132的内侧往外侧延伸而构成为线型凸肋,但不以此为限制。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个螺旋132a的下表面所形成的突起部138与第二个螺旋132b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当飞溅的冷却水在由螺旋部132中的第二个螺旋132b至第四个螺旋132d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即气液分离室134中气液分离后,如果冷却水气液分离不完全,则气液分离不完全的冷却水在第一个螺旋132a的下表面所形成的突起部138与第二个螺旋132b的上表面之间因表面张力而产生水膜(如图5所示出突起部138下方阴影处),且所述水膜随着突起部138的位置而往外侧方向延伸,因此往外侧方向延伸的所述水膜能够拦截气液分离不完全的冷却水,来抑制冷却水往第一个螺旋132a上侧移动。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突起部138的数量、位置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缺口部136a、136b与突起部138设置在分离部件130a的螺旋部132的不同螺旋上,如缺口部136a设置在螺旋部132中的第三个螺旋132c,缺口部136b设置在螺旋部132中的第二个螺旋132b,突起部138设置在螺旋部132中的第一个螺旋132a,但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缺口部136a、136b与突起部138也可以设置在同一个螺旋的不同部位上,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进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分离部件的螺旋部可以设置有前述突起部138,但不设置前述缺口部136a、136b,也可以均不设置前述缺口部136a、136b与突起部138。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缺口部136a、136b与突起部138的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中,储存箱本体在垂直方向上侧设有供冷却水流出或流入的开口部以及位在开口部附近的呼吸孔,盖部件安装在开口部,分离部件设置在开口部的内侧,且分离部件设有在垂直方向上形成的螺旋部。较佳地,分离部件的螺旋部与开口部的内侧壁接触来形成封闭空间,且分离部件的螺旋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往外侧方向延伸的缺口部或至少一个往外侧方向延伸的突起部。如此,分离构件插入储存箱本体的开口部中,当储存箱本体产生晃动而导致在储存箱本体内的冷却水在液面上方产生飞溅的细微粒子时,分离部件的螺旋部能够对飞溅的冷却水进行气液分离,来避免冷却水从呼吸孔漏出。据此,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的储存箱结构能够防止在储存箱本体内的冷却水从呼吸孔漏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