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循环输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30484发布日期:2022-11-03 01:2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循环输出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动力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动力循环输出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动力输出设备,一般仅仅设置单一的动力输出轴,且输出的动力强度有限,如果需要提供大作用力的动力,则需要加大动力输入端的作用力,而且动力输出后无法实现能量的回收,需要持续进行能量供给,导致能量的利用率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化的节能实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动力循环输出设备。
4.为此,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动力循环输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铰接在机架上的第一摆杆,所述第一摆杆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杆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曲轴连接,所述曲轴作为动力输出轴,所述曲轴与传动组件配合,所述传动组件可带动弹性蓄力推动组件进行蓄力,所述第一摆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传动杆组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组与配重块连接,所述弹性蓄力推动组件可带动所述配重块抬升。
5.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二杠杆,所述第二杠杆的一端与曲轴连接,另一端与弹性蓄力推动组件配合传动。
6.所述曲轴的端面设置有传动销,所述传动销伸入到第二杠杆上的滑槽内。
7.所述弹性蓄力推动组件包括连接在第二杠杆一端的传动块,所述传动块上具有弧形面,所述弧形面上排布有传动齿,所述传动齿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通过单向轴承与转动套连接,所述转动套内转动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发条外壳连接,所述发条外壳通过单向轴承连接在墙板上,所述发条外壳与发条的一端连接,所述发条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上连接有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五齿轮啮合,所述第五齿轮连接在第三转轴上,所述第三转轴上连接有凸轮,所述凸轮可挤压配重块抬升,对应凸轮设置有限制凸轮转动的限位机构。
8.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铰接在机架上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右端的下方紧压地设置有第一弹簧,在所述配重块的底部设置有可挤压所述限位杆右端的下压件,所述凸轮上设置有可与限位杆配合压紧的凸起。
9.所述第一转轴上连接有第一摩擦片,所述转动套上键连接有第二摩擦片,所述转动套上螺接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和第二摩擦片之间紧压有弹簧,将所述第二摩擦片压紧在第一摩擦片上。
10.所述弹性蓄力推动组件包括连接在第二杠杆一端的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的另一端
与升降杆连接,所述升降杆穿过导向套,所述升降杆的外侧壁延伸地设置有第一台阶,在所述第一台阶和导向套之间紧压地设置有第三弹簧,还包括可以与第一台阶配合的第一锁紧块,所述第一锁紧块活动设置在机架上,第一锁紧块的一端连接有第四弹簧,还包括可带动第一锁紧块移动的第一摆动臂,所述配重块上设置有可挤压第一摆动臂摆动的延伸件。
11.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动力循环输出设备,通过设置杠杆结构实现动力的放大输出,能够提供更大的输出作用力,同时通过弹性蓄力推动组件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并利用弹性势能进行能量的爆发式输出,能够有效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加强了输出作用力的大小。
附图说明
12.本发明有如下附图: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第二转轴处的结构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动力循环输出设备,包括铰接在机架上的第一摆杆1,其中第一摆杆1可以设计为杠杆,靠近第一摆杆1铰接点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杆25连接,第一传动杆25与曲轴24连接,曲轴24作为动力输出轴,曲轴24与第二杠杆21配合连接,第二杠杆21可带动弹性蓄力推动组件进行蓄力,远离第一摆杆1铰接点的一端与第二传动杆组2连接,具体的,曲轴24的端面设置有传动销23,传动销23伸入到第二杠杆21上的滑槽22内。第二传动杆组2与配重块3连接,弹性蓄力推动组件可带动配重块3抬升。弹性蓄力推动组件包括连接在第二杠杆21一端的传动块20,传动块上具有弧形面,弧形面上排布有传动齿19,传动齿19与第一齿轮17啮合,第一齿轮17通过单向轴承46与转动套45连接,保证传动齿19反转时第一齿轮17不会带动转动套45反转,确保持续进行弹性蓄力,转动套45内转动设置有第一转轴18,第一转轴18上设置有第二齿轮16,第一转轴18上设置有第二齿轮16,第二齿轮16与第三齿轮15啮合,第三齿轮15与发条外壳28连接,发条外壳28通过单向轴承27连接在墙板26上,发条外壳28与发条的一端连接,发条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13连接,第二转轴13上连接有第四齿轮14,第四齿轮14与第五齿轮11啮合,第五齿轮11连接在第三转轴12上,第三转轴12上连接有凸轮10,凸轮10可挤压配重块3抬升,配重块3上设置有可与凸轮配合下凸部4,对应凸轮10设置有限制凸轮10转动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铰接在机架上的限位杆7,限位杆7右端的下方紧压地设置有第一弹簧8,在配重块3的底部设置有可挤压限位杆7右端的下压件5,凸轮10上设置有可与限位杆7配合压紧的凸起9。第一转轴18上连接有第一摩擦片30,转动套45上键连接有第二摩擦片31,转动套45上螺接有调节螺母42,调节螺母42和第二摩擦片31之间紧压有弹簧29,将第二摩擦片31压紧在第一摩擦片30上。正常蓄力时,转动套45转动,并通过第一、第二摩擦片进行传动,带动第一转轴18进行转动,并通过齿轮组传动带动发条外壳28进行转动,进而实现发条的蓄力,当发条蓄力至合适的程度后,两个
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已经不能带动发条继续扭转,此时两个摩擦片之间发生空转,避免发条蓄力过度造成发条损坏,通过转动调节螺母42转动进行移动,进而调节第二弹簧29的弹性压力,调节第一、第二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弹性蓄力作用力的大小。
14.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先带动配重块3下降,带动第一摆杆1摆动,并带动曲轴24转动180度,曲轴24会带动第二杠杆摆动,此时会带动传动块20动作,通过传动齿19带动第一齿轮17转动,第一齿轮17带动转动套45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摩擦片30转动,第二摩擦片31带动与之贴合的第一摩擦片30转动,带动第一转轴18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二齿轮16转动,之后第二齿轮16会带动第三齿轮15转动,并带动发条外壳28转动,此时由于限位组件将凸轮10卡死,使得第五齿轮11和第四齿轮14卡死,实现第二转轴13的定位,而此时发条外壳28转动就能够实现发条的扭转蓄力,且第一转轴18由于单向轴承46的作用不会发生反转,避免发条外壳28发生反转,保证发条能够持续进行蓄力,而且随着配重块3继续下降,当下压件5挤压限位杆7进行摆动后,限位杆7与凸起9分离,由于发条外壳28和架板之间设置有单向轴承27,使得发条外壳不会反向转动,此时发条会带动第二转轴13转动,并经过第四、第五齿轮传动,带动凸轮10转动,凸轮10会带动配重块3抬升,进而带动第一摆杆1反向摆动,进而带动曲轴24继续转动180度,实现曲轴转动一圈,之后曲轴会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转动,而且配重块3也回在重力作用下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曲轴24的持续转动。
15.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传动组件为气缸44,气缸44的活塞杆与齿条43连接,齿条43与第一齿轮17啮合,通过曲轴24转动,带动外接的气泵动作,进而带动气缸44动作,即可带动齿条43移动,带动第一齿轮17转动。当然除了气缸外,也可以采用直线电机等结构来带动齿条43的移动。
16.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先带动配重块3下降,带动第一摆杆1摆动,并带动曲轴24转动180度,曲轴24转动带动气泵启动并控制气缸44动作,进而带动齿条43移动带动第一齿轮17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一转轴18转动,带动第二齿轮16转动,之后第二齿轮16会带动第三齿轮15转动,并带动发条外壳28转动,此时由于限位组件将凸轮10卡死,使得第五齿轮11和第四齿轮14卡死,实现第二转轴13的定位,而此时发条外壳28转动就能够实现发条的扭转蓄力,而且随着配重块3继续下降,当下压件5挤压限位杆7进行摆动后,限位杆7与凸起9分离,由于发条外壳28和架板之间设置有单向轴承27,使得发条外壳不会反向转动,此时发条会带动第二转轴13转动,并经过第四、第五齿轮传动,带动凸轮10转动,凸轮10会带动配重块3抬升,进而带动第一摆杆1反向摆动,进而带动曲轴24继续转动180度,实现曲轴转动一圈,之后曲轴会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转动,而且配重块3也回在重力作用下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曲轴24的持续转动。
17.实施例三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弹性蓄力推动组件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弹性蓄力推动组件包括连接在第二杠杆21一端的传动带41,传动带41的另一端与升降杆38连接,升降杆38穿过导向套37,升降杆38的外侧壁延伸地设置有第一台阶39,在第一台阶39和导向套37之间紧压地设置有第三弹簧36,还包括可以与第一台阶39配合的第一锁紧块34,第一锁紧块34活动设置在机架上,第一锁紧块34的一端连接有第四弹簧33,还包括可带动第一锁紧块34移动的第一摆动臂35,配重块3上设置有可挤压第一摆动臂35摆
动的延伸件32。
18.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带动配重块3下降,带动第一摆杆1摆动,并带动曲轴24转动180度,曲轴24会带动第二杠杆21摆动,并通过传动带41带动升降杆38下降,并挤压第三弹簧36,且第一台阶39下降过程中会与第一锁紧块34配合对升降杆38进行,进而实现弹性蓄力,随着配重块3继续下降,其延伸件32会带动第一摆动臂35摆动,挤压第一锁紧块34移动,此时第一台阶39失去限位,第三弹簧36带动升降杆38上升,顶升配重块3,进而带动第一摆杆1反向摆动,进而带动曲轴24继续转动180度,实现曲轴转动一圈,之后曲轴会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转动,而且配重块3也回在重力作用下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曲轴24的持续转动。
19.本发明的这种结构,通过设置杠杆结构实现动力的放大输出,能够提供更大的输出作用力,并利用曲轴进行动力输出,保证了动力输出的稳定性,且曲轴的动力输出可以带动气泵、发电机等进行工作,同时通过弹性蓄力推动组件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并利用弹性势能进行能量的爆发式输出,能够有效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加强了输出作用力的大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