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定时控制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629305阅读:来源:国知局
作油从油路方向控制阀40排放至后退室34的口,并且也是从后退室34排放操作油的口。后退口 46可等同于第二放泄口和第二排放口。
[0041]阀芯48在阀体44内沿着轴向双向可移动,并且可根据轴向位置连接阀体44的选择的口。具体地说,当从后退室34排放操作油时和当将操作油供应至前进室33时,阀芯48将供给口 47和前进口 45连接,并且打开后退口 46以与放泄油路51连接。放泄油路51包括由阀体44的内壁表面和阀芯48的端表面限定的放泄空间52。放泄油路51包括限定在阀芯48中的基本孔53和邻近于基本孔53的底部的沿径向穿过阀芯48的通孔54。当从前进室33排放操作油时和当将操作油供应至后退室34时,阀芯48将供给口 47和后退口 46连接,并且打开前进口 45以与放泄油路51连接。
[0042]止动板55装配至套管螺栓28的头42中,并且阀芯48通过弹簧56朝着止动板55偏置。通过弹簧56的偏置力与通过止动板55设置为与阀芯48相对的线性螺线管97的可动构件的牵引力之间的平衡确定阀芯48的轴向位置。
[0043]止回阀60被支承在凸轮轴92与叶片转子30之间。在该实施例中,止回阀60是簧片阀,并且允许操作油从外部供给油路94流向供给油路37,并且防止操作油从供给油路37流向外部供给油路94。因此,防止供给油路37的操作油回流至外部供给油路94。
[0044]当旋转相位相对于阀定时控制器10中的期望相位位于后退侧时,如图3所示,排放后退室34的操作油,并且操作油通过油路方向控制阀40供应至前进室33。因此,叶片转子30在前进侧上相对于壳体20相对地旋转。
[0045]当旋转相位相对于期望相位位于前进侧时,如图4所示,排放前进室33的操作油,并且操作油通过油路方向控制阀40供应至后退室34。因此,叶片转子30在后退侧上相对于壳体20旋转。
[0046]当旋转相位与期望相位一致时,如图5所示,前进室33和后退室34通过油路方向控制阀40封闭。因此,旋转相位保持在当前位置。
[0047]参照图1-8详细解释阀定时控制器10。
[0048]如图1-5所示,阀体44具有基本圆柱形。具体地说,阀体44具有管部71和底部72。管部71与叶片转子30同轴地布置。阀芯48与管部71的内壁表面73接触滑动。底部72布置为邻近于螺纹部分43。与前进口 45相比,后退口 46布置为邻近于底部72。在该实施例中,后退口 46、供给口 47和前进口 45按照这个顺序从底部72排列。当从后退室34排放操作油时,后退口 46与放泄空间52连通。
[0049]阀芯48具有基本的圆柱形。阀芯48的敞开端布置为邻近于阀体44的底部72。阀芯48的底部布置为邻近于止动板55。
[0050]如图2和图3所示,前进口 45包括从阀体44的管部71的内壁表面73沿径向向外凹进的前进凹槽74。在该实施例中,前进口 45包括:前进凹槽74,其为围绕轴向中心在阀体44的整个圆周上形成的环形槽;以及多个通孔75,其从前进凹槽74沿径向延伸。前进凹槽74可等同于其它放泄凹槽。
[0051]如图3和图6所示,后退口 46包括从阀体44的管部71的内壁表面73沿径向向外凹进的后退凹槽76。在该实施例中,后退口 46包括:后退凹槽76,其为围绕轴向中心在阀体44的整个圆周上形成的环形槽;以及多个通孔76,其从后退凹槽76沿径向延伸。后退凹槽76可等同于一个放泄凹槽。
[0052]如图3和图7所示,供给口 47包括从阀体44的管部71的内壁表面73沿径向向外凹进的供给凹槽78。在该实施例中,供给口 47包括:供给凹槽78,其为围绕轴向中心在阀体44的整个圆周上形成的环形槽;以及多个通孔79,其从供给凹槽78沿径向延伸。
[0053]如图3所示,后退凹槽76沿着径向的深度H1小于供给凹槽78沿着径向的深度H2。在该实施例中,后退凹槽76沿着径向的深度H1和前进凹槽74沿着径向的深度H3为0.35mm,并且供给凹槽78沿着径向的深度H2为0.65mm。
[0054]参照图14-16描述比较例的阀定时控制器200,其中后退凹槽203沿着径向的深度H4和前进凹槽204沿着径向的深度H5为0.65mm。
[0055]如图14所示,在阀定时控制器200具有止回阀60的情况下,当叶片转子30的旋转相位保持时,由于止回阀60,前进室和后退室中的油压保持相对高,几乎等于供应油压。供应油压是供应至外部供给油路94的操作油的压力。从这个状态开始,当通过布置为邻近于阀体201的底部72的后退口 202从后退室排放操作油时,靠近后退凹槽203的放泄油路51中的油压变高,如图15所示,并且因为后退室与放泄油路51之间的差压大以及因为后退凹槽203的开口面积快速增大,所以大量操作油流入放泄油路51中,如图16所示。在图16和图10中,箭头示出了操作油的流向,并且箭头的粗细表示流体力的大小。
[0056]因此,放泄油路51的操作油的高压作用于与阀体201 —起限定放泄空间52的阀芯48的敞开端。放泄空间52是放泄油路51的一部分。此外,在放泄油路51中具有大流率的操作油的流体力作用于接收放泄油路51的操作油流的阀芯48的底部。结果,如图11所示,在后退凹槽203沿着径向的深度H4为0.65mm并且供应油压的上限为800kPa的条件下,当从后退室34排放操作油时,施加至阀芯48的最大负载超过16N。因此,当从后退室34排放操作油时,在比较例中,如果线性螺线管97的可动构件的牵引力,即,通过线性螺线管97的阀芯保持力的最小值为9N,则阀芯48可变得不稳定。
[0057]相比之下,根据第一实施例,如图8所示,当通过布置为邻近于阀体44的底部72的后退口 46从后退室排放操作油时,压力损失通过相对浅的后退凹槽76经由缩窄油路而升高。因此,与表示比较例的图16相比,如图10所示,控制过量操作油从后退口 46排放至放泄油路51。
[0058]此外,与表示比较例的图15相比,如图9所示,靠近后退口 46的放泄油路51中的油压被限制以防变高。结果,如图11所示,在后退凹槽76沿着径向的深度H1为0.35mm并且供应油压的上限为800kPa的条件下,当从后退室排放操作油时,施加至阀芯48的最大负载小于8N。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当通过线性螺线管97的阀芯保持力的最小值为9N时,阀芯48稳定地工作。
[0059]如果供给凹槽78未形成或者像后退凹槽76 —样形成得较浅,则从供给口流出的大部分操作油将直接流向阀芯的台阶部分。此时,供给口中的油压与相对高的供应油压几乎相同。因此,大的流体力作用于阀芯上。
[0060]相比之下,根据第一实施例,供给凹槽78相对深。流出通孔79的操作油的一部分沿着圆周方向在供给凹槽78内流动,然后,操作油流向阀芯48的台阶部分。因此,作用于阀芯48上的流体力可减小,并且阀芯48稳定地工作。
[0061]根据第一实施例,阀体44具有基本圆柱形,并且具有与凸轮轴92的外部供给油路94连通的供给口 47、与前进室33连通的前进口 45和与后退室34连通的后退口 46。与前进口 45相比,后退口 46布置为更邻近于阀体44的底部72。阀芯48与阀体44 一起限定放泄空间52,并且当将后退室34的操作油排放至放泄空间52时打开后退口 46。
[0062]供给口 47包括从阀体44的管部71的内壁表面73沿径向向外凹进的供给凹槽78。后退口 46包括从管部71的内壁表面73沿径向向外凹进的后退凹槽76。后退凹槽76沿着径向的深度H1小于供给凹槽78沿着径向的深度H2。
[0063]当通过布置为邻近于阀体44的底部72的后退口 46从后退室34排放操作油时,压力损失通过相对浅的后退凹槽76经由缩窄油路而升高。因此,限制操作油从后退口 46过量地排放至放泄空间52中,并且限制放泄空间52中的油压以防变高。因此,阀芯48可稳定工作,并且可精确控制叶片转子30的旋转相位。
[0064]根据第一实施例,后退凹槽76的径向深度H1为0.35mm。发明人进行了实验和数值分析,并得出以下结果:在供应油压的上限为800kPa并且径向深度H1为0.35mm的条件下,当通过后退口 46排放操作油时可获得控制油排放的足够效果,并且当通过后退口 46供应操作油时可获得操作油的足够流率。
[0065]根据第一实施例,后退口 46具有:后退凹槽76,其为围绕轴向中心在阀体44的整个圆周上形成的环形槽;以及多个通孔77,其形成为从后退凹槽76沿径向延伸。
[0066]在后退凹槽由环形槽限定的情况下,如果像比较例一样,后退凹槽的径向深度相对大,则在排放操作油时,操作油可由于高压从后退凹槽的全部圆周散开。
[0067]相比之下,根据第一实施例,后退凹槽76的径向深度H1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