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润滑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48360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的润滑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能够使滤油器的油路阻力变小并且不需要油过滤构件的支撑支柱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滤油器(2)具有外筒(5)与内筒(6),外筒(5)与内筒(6)全都具有笔直的中心轴线(5a、6a)且为内外双筒,在外筒(5)的下端具有过滤入口(4),内筒(6)的周壁为过滤部(6b),滤油器(2)从缸体(1)向油盘(3)的内底部向下倾斜地导出,外筒(5)的上端部(5b)固定在缸体(1),内筒(6)的上端开口部(6c)与缸体(1)的油路入口(1a)相连通。
【专利说明】
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的润滑装置,详细地说,涉及能够使滤油器的油路阻力变小,并且能够不需要油过滤构件的支撑支柱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具有如下装置(参照例如专利文献I)。
[0003]一种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具有缸体、滤油器和油盘,滤油器安装在缸体的下部,滤油器的过滤入口在油盘的内底部开口。
[0004]根据此种润滑装置,存在滤油器的高度尺寸短的优点。
[0005]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装置中,出油管为垂直朝向,中间管为水平向后,进油管为水平横向,在进油管上安装有杯形的油过滤构件,滤油器比较长,并且滤油器的顶端因油过滤构件而重量变大,因此存在问题。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26533号公报(参照图1A、1D)

【发明内容】

[0007]《问题I》滤油器的油路阻力大。
[0008]在专利文献I的装置中,由于滤油器比较长,所以滤油器的油路阻力大。因此,因滤油器所引起的马力损失大。
[0009]《问题2》需要油过滤构件的支撑支柱。
[0010]由于滤油器比较长且滤油器的顶端因油过滤构件而重量变大,所以需要油过滤构件的支撑支柱。
[00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滤油器的油路阻力变小,并且不需要油过滤构件的支撑支柱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0012]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若滤油器由笔直的内外双层筒构成,将内筒作为过滤部,将滤油器从缸体以向下倾斜状向油盘的内底中央部导出,则能够使滤油器的油路阻力变小,并且能够不需要油过滤构件的支撑支柱,从而基于该研究结果提出了本发明。
[0013]技术方案I的发明的特定技术特征如下。
[0014]如图1A所示,一种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具有缸体1、滤油器2和油盘3,滤油器2与油盘3安装在缸体I的下部,如图1A、图3所示,滤油器2的过滤入口 4在油盘3的内底中央部开口,其特征在于,
[0015]滤油器2具有外筒5与内筒6,外筒5与内筒6都具有笔直的中心轴线5a、6a,外筒5与内筒6为内外双层筒,外筒5的下端具有过滤入口 4,内筒6的周壁为过滤部6b,
[0016]如图1A所示,滤油器2从缸体I以向下倾斜状向油盘3的内底部导出,外筒5的上端部5b固定在缸体I上,内筒6的上端开口部6c与缸体I的油路入口 Ia连通。
[0017]技术方案I的发明具有如下的效果。
[0018]《效果I》能够使滤油器的油路阻力变小。
[0019]如图1A所不,滤油器2具有外筒5与内筒6,外筒5与内筒6都具有笔直的中心轴线5a、6a,外筒5和内筒6为内外双层筒,在外筒5的下端具有过滤入口 4,内筒6的周壁为过滤部6b,滤油器2从缸体I以向下倾斜状向油盘3的内底部导出,因此,能够使滤油器2的长度最短,从而能够使滤油器2的油路阻力变小。因此,能够使因滤油器2的油路阻力所引起的马力损失变小。
[0020]《效果2》不需要油过滤构件的支撑支柱。
[0021]如图1A所示,滤油器2具有外筒5与内筒6,外筒5与内筒6都具有笔直的中心轴线5a、6a,外筒5和内筒6为内外双层筒,在外筒5的下端具有过滤入口 4,内筒6的周壁为过滤部6b,因此,滤油器2的顶端不会因油过滤构件而重量变大,不需要油过滤构件的支撑支柱。
[0022]《效果3》发动机的倾斜性能高。
[0023]如图1A所示,在外筒5的下端具有过滤入口 4,内筒6的周壁为过滤部6b,因此,即使过滤入口 4的开口面积小,也能够确保过滤部6b所需要的过滤面积大,即使油盘3的发动机油9的油面变低,在发动机倾斜时,也难以发生过滤入口 4露出于油面而吸入空气的不良情况,发动机的倾斜性能高。
[0024]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外筒(5)具有外筒安装部(5c)与密封凸缘座部(5d),内筒(6)具有密封凸缘(6d),通过外筒安装部(5c)固定在缸体(I)上,内筒
(6)的密封凸缘(6d)被夹压在外筒(5)的密封凸缘座部(5d)与缸体(I)之间,并且密封圈
(7)被夹压在内筒(6)的密封凸缘(6d)与缸体⑴之间。
[0025]技术方案2的发明不仅具有技术方案I的发明的效果,还具有如下的效果。
[0026]《效果》能够同时对滤油器的两个部位进行密封。
[0027]如图2C?2E所示,通过外筒安装部5c固定在缸体I上,内筒6的密封凸缘6d被夹压在外筒5的密封凸缘座部5d与缸体I之间,并且密封圈7被夹压在内筒6的密封凸缘6d与缸体I之间,因此,能够同时对滤油器2的两个部位进行密封。
[0028]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外筒安装部(5c)以及密封凸缘座部(5d)以与外筒(5) —体成型的方式形成,密封凸缘(6d)以与内筒(6) —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0029]技术方案3的发明不仅具有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效果,还具有如下的效果。
[0030]《效果》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0031]如图2C?2E所示,外筒安装部5c以及密封凸缘座部5d以与外筒5 —体成型的方式形成,密封凸缘6d以与内筒6—体成型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由外筒5与内筒6构成滤油器2,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0032]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内筒6具有堵塞板8与多个止摆突起8a,堵塞板8堵塞内筒6的下端,各止摆突起8a从堵塞板8的外周缘8b向外筒5的内周面5e呈放射状地突出,在堵塞板8的外周缘Sb与外筒5的内周面5e之间设置有位于相邻的止摆突起8a、8a之间的油通过口 8c,发动机油9经由油通过口 8c被导入内筒6的过滤部6b的周围。
[0033]技术方案4的发明不仅具有技术方案I?3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还具有如下的效果。
[0034]《效果》能够防止因摆动引起的内筒的损伤。
[0035]如图1A、IB所示,内筒6具有堵塞板8与多个止摆突起8a,堵塞板8堵塞内筒6的下端,各止摆突起8a从堵塞板8的外周缘Sb向外筒5的内周面5e呈放射状地突出,因此,因发动机的振动所引起的内筒6的摆动经由各止摆突起8a被外筒5的内周面5e阻挡,从而能够防止因摆动所引起的内筒6的损伤。
[0036]《效果》促进过滤部的再生。
[0037]如图1A、IB所示,因发动机的振动所引起的内筒6的摆动经由各止摆突起8a被外筒5的内周面5e阻挡,因此,利用阻挡的冲击剥离过滤部6b所捕捉的油泥等,从而促进过滤部6b的再生。
[0038]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油通过口 Sc的入口 Sd构成为,随着接近内筒6的过滤部6b的周围,开口截面积逐渐变小。
[0039]技术方案5的发明不仅具有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效果,还具有如下的效果。
[0040]《效果》促进过滤部的再生。
[0041]如图1A、IB所示,油通过口 8c的入口 8d构成为,随着接近内筒6的过滤部6b的周围,开口截面积逐渐变小,因此,在油通过口 8c的入口 8d中流速变高的发动机油9流入过滤部6b的周围,借助发动机油9的碰撞剥离过滤部6b所捕捉的油泥等,从而促进过滤部6b的再生。
[0042]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内筒6的过滤部6b为,随着从下端的堵塞板8接近上端开口部6c,外径逐渐变大的锥形状。
[0043]技术方案6的发明不仅具有技术方案4或5的发明的效果,还具有如下的效果。
[0044]《效果》促进过滤部的再生。
[0045]如图1A所示,内筒6的过滤部6b为,随着从下端的堵塞板8接近上端开口部6c,外径逐渐变大的锥形状,因此,利用从油通过口 Sc流入内筒6的过滤部6b的周围的发动机油9,容易剥落锥形状的过滤部6b所捕捉的油泥,从而促进过滤部6b的再生。
[0046]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堵塞板8以及止摆突起8a以与内筒6 —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0047]技术方案7的发明不仅具有技术方案4?6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还具有如下的效果。
[0048]《效果》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0049]如图1A、IB所示,堵塞板8以及止摆突起8a以与内筒6—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附图说明】
[0050]图1A、1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滤油器的图,图1A是滤油器及其周围部分的纵向侧剖视图,图1B是图1A的B-B线剖视图。
[0051]图2A?2E是用于说明图1的发动机所使用的滤油器的图,图2A是图1A的IIA向视图,图2B是图1A的B向视图,图2C是图1A的IIC-1IC线剖视图,图2D是滤油器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C的图,图2E是滤油器的密封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C的图。
[0052]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仰视图。
[0053]图4是图3的IV-1V线剖视图。
[0054]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55]I 缸体
[0056]Ia油路入口
[0057]2滤油器
[0058]3 油盘
[0059]4过滤入口
[0060]5 外筒
[0061]5a中心轴线
[0062]5b上端部
[0063]5c外筒安装部
[0064]5d密封凸缘座部
[0065]5e内周面
[0066]6 内筒
[0067]6a中心轴线
[0068]6b过滤部
[0069]6c上端开口部
[0070]6d密封凸缘
[0071]7密封圈
[0072]8堵塞板
[0073]8a止摆突起
[0074]8b外周缘
[0075]8c油通过口
[0076]8d 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77]图1A?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的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对立式直列双杠柴油发动机进行说明。
[0078]该发动机的概要结构如下。
[0079]如图4所示,在该发动机中,在缸体I的上部组装有缸盖(未图示),在缸盖的上部组装有缸盖罩(未图示)。在缸体I的曲轴箱Ib内架设有曲轴10。在缸体I的前部组装有水栗11与油栗12,在水栗11的前部配置有发动机冷却风扇13,水栗11与发动机冷却风扇13经由风扇皮带14被曲轴10驱动,油栗12也被曲轴10驱动。
[0080]缸体I具有与油栗12连通的油路入口 la。
[0081]在缸体I的下部组装有油盘3,在油盘3内积存有发动机油9。
[0082]在缸体I的后部配置有飞轮15。
[0083]该发动机的润滑装置的结构如下。
[0084]如图1A所示,该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具有缸体1、滤油器2和油盘3,滤油器2与油盘3安装在缸体I的下部,如图1A、图4所示,滤油器2的过滤入口 4在油盘3的内底部开口。因此,滤油器2的高度尺寸变短。
[0085]另外,由于滤油器2的过滤入口 4在油盘3的内底中央部开口,因此,在发动机倾斜时,难以从过滤入口 4吸入空气。
[0086]如图1A所不,滤油器2具有外筒5与内筒6,外筒5与内筒6全都具有笔直的中心轴线5a、6a,外筒5与内筒6为内外双层筒,在外筒5的下端具有过滤入口 4,内筒6的周壁为过滤部6b。
[0087]如图1A所示,滤油器2从缸体I以向下倾斜状向油盘3的内底部导出,外筒5的上端部5b固定在缸体I上,内筒6的上端开口部6c与缸体I的油路入口 Ia相连通。
[0088]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滤油器2的长度变为最短,从而能够使滤油器2的油路阻力变小。因此,能够使因滤油器2的油路阻力所引起的马力损失变小。
[0089]另外,滤油器2的顶端不会因油过滤构件而重量变大,从而不需要油过滤构件的支撑支柱。
[0090]另外,即使将过滤入口 4的开口面积变小,也能够确保过滤部6b所需要的过滤面积大,即使油盘3的发动机油9的油面变低,在发动机倾斜时,也难以发生过滤入口 4露出于油面而吸入空气的不良情况,因此,发动机的倾斜性能高。
[0091]如图1A所示,外筒5由合成树脂制造,具有圆筒部分5f与锥形部分5g。在圆筒部分5f的上端部5b设置有密封凸缘座部5d。锥形部分5g越朝向过滤入口 4,直径越小,过滤入口 4的开口面沿着油盘3的内底面3a。
[0092]如图1A所示,内筒6也由合成树脂制造,过滤部6b由内筒6的周壁的网眼状构件构成。
[0093]如图2C所示,外筒5具有外筒安装部5c与密封凸缘座部5d,内筒6具有密封凸缘6d0
[0094]通过外筒安装部5c固定在缸体I上,使得内筒6的密封凸缘6d被夹压在外筒5的密封凸缘座部5d与缸体I之间,并且密封圈7被夹压在内筒6的密封凸缘6d与缸体I之间。
[0095]因此,能够简单地对滤油器2的外筒5与内筒6这两个部位进行密封。
[0096]图2C所示的结构是滤油器2的密封结构的基本例。
[0097]在该基本例中,夕卜筒安装部5c从外筒5的上端部5b向外侧导出,并且具有螺栓插通孔5h、衬套51、安装螺栓5j,安装螺栓5j贯通内嵌在螺栓插通孔5h内的衬套5i与缸体I紧固连接,从而滤油器2被固定在缸体I上。
[0098]密封凸缘座部5d具有密封凸缘座槽5k,密封凸缘座槽5k形成于密封凸缘座部5d的内周。内筒6的密封凸缘6d内嵌在密封凸缘座槽5k中,且与密封凸缘座槽5k抵接。
[0099]密封圈7为O型圈。
[0100]如图2D所示的结构是滤油器2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变形例。
[0101]在该第一变形例中,在内筒6上具有扩径部6e,扩径部6e设置在密封凸缘6d的下侦Ij,被压入外筒5内,从而越过密封凸缘座部5d被内嵌在外筒5内。在扩径部6e与外筒5之间夹压有密封圈16。密封圈16为O型圈。
[0102]其它的结构与图2C所示的密封结构的基本例相同。在图2D中,对与基本例相同的构件标注与图2C相同的附图标记。
[0103]图2E所示的结构是滤油器2的密封结构的第二变形例。
[0104]该第二变形例具有卡止槽6f与卡止突起5m,卡止槽6f呈螺旋状地设置在密封凸缘6d的外周,卡止突起5m突出设置在密封凸缘座槽5k的内周,通过卡止突起5m与卡止槽6f卡止并使密封凸缘6d向箭头6g的方向旋转,当使卡止槽6f沿着卡止突起5m滑动时,密封凸缘6d被向密封凸缘座部5d按压。在密封凸缘6d与密封凸缘座部5d之间夹压有密封圈17。密封圈17为O型圈。
[0105]其它的结构与图2C所示的密封结构的基本例相同。在图2E中,对与基本例相同的构件标注与图2C相同的附图标记。
[0106]如图2C?2E所示,外筒安装部5c以及密封凸缘座部5d以与外筒5 —体成型的方式形成,密封凸缘6d以与内筒6 —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0107]因此,能够由外筒5与内筒6构成滤油器2,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0108]如图1A、IB所示,内筒6具有堵塞板8与多个止摆突起8a,堵塞板8堵塞内筒6的下端,各止摆突起8a从堵塞板8的外周缘8b向外筒5的内周面5e放射状地突出,在堵塞板8的外周缘8b与外筒5的内周面5e之间,设置有位于相邻的止摆突起8a、8a之间的油通过口 8c,发动机油9经由油通过口 8c被导入内筒6的过滤部6b的周围。
[0109]因此,因发动机的振动所引起的内筒6的摆动经由各止摆突起8a被外筒5的内周面5e阻挡,从而能够防止因摆动所引起的内筒6的损伤。
[0110]另外,借助因阻挡引起的冲击剥离过滤部6b所捕捉的油泥等,从而促进过滤部6b的再生。
[0111]如图1A、IB所示,油通过口 8c的入口 8d构成为,随着接近内筒6的过滤部6b的周围,开口截面积逐渐变小。
[0112]因此,在油通过口 8c的入口 8d,流速高的发动机油9流入过滤部6b的周围,从而借助发动机油9的碰撞剥离过滤部6b所捕捉的油泥等,因此促进过滤部6b的再生。
[0113]如图1B所示,止摆突起8a在堵塞板8的周向上每隔120°从内筒6的中心轴线6a沿着放射方向延伸,总共设置有三个。如图1A所示,止摆突起8a的截面形状为,过滤入口 4侧成为下端的角部的五角形的底板(贝斯板)形状。因此,油通过口 Sc的入口 Sd随着接近内筒6的过滤部6b的周围,开口截面积逐渐地变小。
[0114]如图1A所示,内筒6的过滤部6b为,随着从下端的堵塞板8接近上端开口部6c,外径变大的锥形状。
[0115]因此,利用从油通过口 Sc流入内筒6的过滤部6b的周围的发动机油9剥落锥形状的过滤部6b所捕捉的油泥,从而促进过滤部6b的再生。
[0116]如图1A、IB所示,堵塞板8以及止摆突起8a以与内筒6 —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0117]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主权项】
1.一种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具有缸体(I)、滤油器⑵和油盘(3),滤油器⑵与油盘(3)安装在缸体⑴的下部,滤油器⑵的过滤入口(4)在油盘(3)的内底中央部开口,其特征在于, 滤油器⑵具有外筒(5)与内筒(6),外筒(5)与内筒(6)都具有笔直的中心轴线(5a、6a),外筒(5)与内筒(6)为内外双层筒,外筒(5)的下端具有过滤入口(4),内筒(6)的周壁为过滤部(6b), 滤油器⑵从缸体⑴以向下倾斜状向油盘⑶的内底部导出,外筒(5)的上端部(5b)固定在缸体⑴上,内筒(6)的上端开口部(6c)与缸体⑴的油路入口(Ia)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外筒(5)具有外筒安装部(5c)与密封凸缘座部(5d),内筒(6)具有密封凸缘(6d), 通过外筒安装部(5c)固定在缸体(I)上,内筒(6)的密封凸缘^d)被夹压在外筒(5)的密封凸缘座部(5d)与缸体(I)之间,并且密封圈(7)被夹压在内筒(6)的密封凸缘(6d)与缸体(I)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外筒安装部(5c)以及密封凸缘座部(5d)以与外筒(5) —体成型的方式形成,密封凸缘(6d)以与内筒(6) —体成型的方式形成。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内筒(6)具有堵塞板(8)与多个止摆突起(8a),堵塞板(8)堵塞内筒(6)的下端,各止摆突起(8a)从堵塞板(8)的外周缘(8b)向外筒(5)的内周面(5e)呈放射状地突出,在堵塞板(8)的外周缘(Sb)与外筒(5)的内周面(5e)之间设置有位于相邻的止摆突起(8a、8a)之间的油通过口(8c),发动机油(9)经由油通过口 (8c)被导入内筒(6)的过滤部(6b)的周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油通过口(Sc)的入口(Sd)构成为,随着接近内筒(6)的过滤部(6b)的周围,开口截面积逐渐变小。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内筒(6)的过滤部(6b)为,随着从下端的堵塞板⑶接近上端开口部(6c),外径逐渐变大的锥形状。7.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堵塞板(8)以及止摆突起(8a)以与内筒(6) —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文档编号】F01M11/03GK106014531SQ201510900816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9日
【发明人】长井健太郎, 后藤英之, 山崎隆宽, 尾曾洋树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