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8856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包括具有用于冷却空气的通过区域的壳体;用于使冷却空气沿流动方向穿过壳体加速的做功机械,壳体具有环绕地限定通过区域的框架以及将通过区域分成隔室的中间隔板,在框架和中间隔板内构造有与做功机械传导介质连接的、具有朝向通过区域的空气出口的空气通道,框架具有相对的纵边,其在端侧通过各一个在纵边之间延伸的且比纵边短的横边相互连接,并且中间隔板设置在横边之间并将两个纵边相互连接;或者设置在纵边之间并将两个横边相互连接,与框架连接的连接件,其与框架相对的自由端部设置有能够由汽车发动机驱动的做功机械。本申请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冷却器的有效表面是尽可能未覆盖的并且组件总体上具有更加紧凑的尺寸。
【专利说明】
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根据如下所述的,用于液体冷却的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具有:壳体,壳体具有用于冷却空气的通过区域;以及用于使冷却空气沿着流动方向穿过壳体加速的做功机械。
【背景技术】
[0002]内燃发动机意义上的汽车发动机在它的运行温度中应该向上受到限制。为了特别是向上保持这个运行温度,需要相应的冷却措施。空气冷却的汽车发动机为此具有带有大多筋条状的外部结构的区域,以便通过如此扩大的表面将一部分运行热释放到周围空气中。与此相对,液体冷却的汽车发动机与冷却系统连接,在该冷却系统中将汽车发动机的汽缸体和汽缸盖环绕冲洗的冷却液吸收产生的余热的大部分。为此设置有大多布置在汽车发动机的壳壁内的通道,这些通道与流过这些通道的冷却液共同构成所谓的冷却液套。
[0003]为了防止冷却液过热,接着将冷却液经过冷却系统的本身封闭的冷却循环回路引导通过适当的冷却器。其中由冷却液吸收的热量中的至少一部分经过通常构造成空气-冷却液-换热器的冷却器释放到周围空气中。这样的冷却器具有可由形式为冷却空气的周围空气环绕冲洗和同时可由冷却剂流过的结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将运行中的汽车发动机的由冷却液吸收的热量持续地释放到周围空气中。其中冷却器的效率基本上取决于其与冷却空气接触的有效表面的大小。其他的影响因素是冷却空气的流速,随着该流速的上升与冷却器的表面接触的周围空气的体积同样增加。
[0004]根据周围空气和冷却液的温度条件,冷却空气的流速在慢速行驶的情况中和特别是在停车时可能不再是充分的。出于这个原因用于液体冷却的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具有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该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可以连续地运行或者仅仅在需要时接通。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具有例如形式为叶轮的做功机械,利用该做功机械可以吸入并加速一部分周围空气。因此,由此与车辆的运动无关地加速的周围空气的作用在于保障汽车发动机的充分冷却所需的流速。为此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设置在冷却器之前或者之后,因而冷却空气由冷却器的结构吹送或者抽吸。
[0005]为此众所周知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于是具有配置有大多径向设置的叶片的螺旋桨,该螺旋桨通常由电动马达驱动。由于叶片的倾斜位置周围空气相应倾斜地流向这些叶片,因而在螺旋状旋转时发生冷却空气的定向运动。为了将螺旋桨的限定在冷却器的仅仅一个表面区域的有效半径(Wirkkreis)扩大到其整个表面上,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包括适当的壳体。该壳体具有通过区域,螺旋桨设置在该通过区域的中心。由于壳体的与冷却器的表面的尺寸相匹配的构造,由旋转的螺旋桨穿过通过区域吸入并加速的冷却空气得到相应的分布。
[0006]由US2011/223015 AUUS 2012/318393 AUUS 2013/045084 Al和EP2 191 142BUGB 2466058 B、GB 2468323 A以及JP 56167897 A公知了无叶片的起居室电扇。由于放弃了开放式设置的螺旋桨这些起居室电扇的运行伴随仅仅很少的噪音。它们的基本原理规定圆的或椭圆的框架,该框架环绕地限定通过区域。在框架内构造有环绕的空气出口,穿过框架流动的空气可以从该空气出口中吹出。穿过框架流动的空气由设置在通过区域之外的空气压缩机从外部吸入并相应地加速,因而在框架内产生相对环境压力提高的空气压力。通过框架在空气出口的区域内作为康达面(CoandaFlaeche)的构造实现穿过通过区域的充分的气流。其中从空气出口中流出的空气环绕流过康达面,该康达面的倾斜的定向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扩大横截面。由于同时下降的空气压力将周围空气带走,因而产生充分的持续的气流。
[0007]由CN 201982331 U和CN 202165291 U产生无叶片起居室电扇的这个原理的改进,这些专利文献规定框架相对底座外壳自动回转,空气压缩机设置在该底座外壳内。
[0008]关于机动车,特别是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外壳将冷却器的表面的大部分遮盖,这与该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在冷却器之前或之后的位置无关。因此为特别是运动中的车辆内的冷却器只能部分地提供流动的冷却空气(迎面风),由此其效率降低。此外,冷却器的位于壳体的通过区域内的表面区域附加地由设置在其中心内的电动马达连同存在的螺旋桨遮盖,这导致冷却器的功率进一步降低。由于壳体的设置,此外螺旋桨克服由此产生的动压力运行,这增加了其能量消耗。
[0009]由于位置情况在发动机舱内受到很大限制,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可能的尺寸受到相应的规定值的限定,这些规定值为了实现与碰撞性能和针对汽车发动机的隔热有关的要求必须加以补充。特别是在排气系统设置在前部区域内的汽车发动机的情况中,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壳体的通过区域连同电动机和螺旋桨有时不得不相对冷却器的中心大幅度位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冷却功率附加地降低的同时保障相对具有极高表面温度的废气催化器的足够间距。
[0010]因此清楚的是:由电动机驱动的、螺旋桨设置在其壳体的通过区域内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原则上是一种折衷选择,因为它的有效区域覆盖冷却器的实际表面的50%以下。就这点而言,这样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因此完全具有继续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11]在这个背景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如下地进一步改进用于液体冷却的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即,冷却系统的可以与此组合的冷却器的有效表面是尽可能未覆盖的并且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总体上具有更加紧凑的尺寸。
[0012]这个目的通过具有如下所述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得以实现。以下所述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别是有益的构造。
[0013]需要指出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书中单独说明的特征能够以任意的,在技术上有意义的方式相互组合并揭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构造。说明书特别是结合附图附加地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和详细说明。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液体冷却的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具有:壳体,壳体具有用于冷却空气的通过区域;以及用于使冷却空气沿着流动方向穿过壳体加速的做功机械,做功机械设置在通过区域之外,其中壳体具有环绕地限定通过区域的四边的框架以及将通过区域分成各个隔室的至少一个中间隔板,并且其中,在框架和至少一个中间隔板内构造有与做功机械传导介质连接的、具有朝向通过区域的空气出口的空气通道,其中框架具有两个相对的纵边,纵边在端侧通过各一个在纵边之间延伸的且比纵边短的横边传导介质地相互连接,并且至少一个中间隔板设置在横边之间并将两个纵边传导介质地相互连接;或者设置在纵边之间并将两个横边传导介质地相互连接,并且其中,设置有与框架传导介质地连接的连接件,在连接件的与框架相对的自由端部上设置有构造成空气压缩机的做功机械,做功机械能够由汽车发动机机械地驱动。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框架的限定空气通道的壁,壁包括朝向通过区域的内壁以及反向于通过区域的外壁,外壁自身与内壁之间相夹成夹角,其中内壁具有与夹角相对的、向空气通道内折弯的端部部段,端部部段在构成空气出口的情况下由外壁的与夹角相对的、向着通过区域弯曲的端面至少部分地包围。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框架的内壁如下环绕地倾斜,S卩,通过区域的横截面沿着流动方向扩大。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下地设置和构造内壁的端部部段和外壁的弯曲的端面,即,从空气出口中流出的冷却空气的流出方向相对流动方向倾斜。
[00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框架的纵边与横边之间的过渡和/或框架与至少一个中间隔板之间的过渡具有内半径。
[00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框架的纵边与横边之间的过渡具有外半径。
[00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用于空调设备的冷凝器,其中冷凝器设置在通过区域内。
[0021]下面对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进行说明,该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以有益的方式适合于使用在车辆,特别是机动车内或机动车上。
[0022]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包括具有用于冷却空气的通过区域的壳体。原则上该壳体例如可以至少部分地由金属和/或塑料构成,其中除了由生产决定的要求之外,作为可能的材料选择标准可以注意在使用地占优势的影响诸如温度和与可能的介质的接触。
[0023]为了首先从周围空气中吸入冷却空气,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具有做功机械。通过该做功机械的运行可以使吸入的周围空气接着以冷却空气的形式沿着流动方向穿过壳体加速。为了使由此流动的冷却空气指向冷却器的表面,规定: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壳体可以设置在冷却系统的冷却器的表面区域或者之前或者之后。因此根据布置和工作方向可以穿过冷却器吸入或吹送冷却空气。
[0024]根据本实用新型,做功机械的位置设置在壳体的通过区域之外。此外,壳体具有环绕地限定通过区域的框架。其中该框架可以有益的方式与需配备它的冷却器的外部尺寸相匹配。由于典型的冷却器的大多四边的或矩形的构造,壳体的框架可以特别优选的方式同样具有四边的或矩形的构造。通过这种方式冷却器的有效表面区域几乎可以完全位于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壳体的通过区域内。
[0025]此外,可以设置有将通过区域分成单个隔室的至少一个中间隔板。换言之,通过区域可以例如由单个的中间隔板分成两个隔室。在设置有例如两个中间隔板的情况中,通过区域因此例如可以分成三个隔室。在设置有一个以上的中间隔板的情况中,这些中间隔板优选可以彼此平行设置。
[0026]在框架和至少一个中间隔板内与此无关地设置有连在一起的空气通道。通过这种方式周围空气或冷却空气可以流过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一定程度上中空的壳体。为了在空气通道内产生相应的气流,该空气通道相应传导介质地与做功机械连接。冷却空气通过空气出口从壳体中吹出。空气出口可以优选的方式环绕地顺着框架和/或至少一个中间隔板延伸。
[0027]鉴于壳体的框架的四边的构造,这个框架具有两个相对的纵边以及两个同样相对的横边。其中纵边与横边如下地彼此校准,即,纵边在它们的各相同的端部通过横边中的各一个相互连接。于是横边可以在纵边之间并且纵边相应地在横边之间延伸。其中规定:横边设计得比纵边短。其中优选纵边能够沿着水平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而横边则沿着垂直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其中原则上纵边与横边传导介质地相互连接,因而它们环绕地构成空气通道。
[0028]在这个背景下,视为有益的是:至少一个中间隔板可以在两个横边之间延伸,同时其传导介质地与这些横边连接。就这点而言,至少一个中间隔板可以与纵边平行地延伸。
[0029]作为此外的可选或补充,另外规定:至少一个中间隔板(或另一个中间隔板)可以在纵边之间延伸。在这种情况中论及的中间隔板然后同样传导介质地与两个纵边连接。因此至少一个中间隔板(或者另一个中间隔板)可以与横边平行地延伸。
[0030]鉴于至少一个中间隔板考虑如下:这个中间隔板同样可以包括空气出口。特别优选这个中间隔板还具有两个空气出口,这些空气出口然后设置如下,即,由至少一个中间隔板分隔的通过区域的每个单个的隔室具有环绕的空气出口。因此可以为通过区域的每个单个的隔室充分地提供冷却空气。这样可以有益的方式与各个冷却器的尺寸相匹配,以便尽可能好地为该冷却器的有效表面区域加载冷却空气。
[0031]如前面已经详细说明的那样,本实用新型规定将做功机械设置在通过区域之外。为此设置有连接件,该连接件以适当的方式与框架连接。其中主要目的是:连接件具有与空气通道和做功机械的传导介质的连接。连接件的自由端部与构造成空气压缩机的做功机械连接。
[0032]关于做功机械的驱动,该做功机械与汽车发动机传递扭矩地连接,因而与汽车发动机的运行相关联地实施该做功机械的运行。当然也可以考虑与附加的电动机的组合。这个组合例如具有优点:即使在车辆停车的状态中在汽车发动机关闭的情况下冷却器依然可以通过电动机运行,而在汽车发动机启动的情况中则利用其扭矩。
[0033]其中做功机械可以有益的方式与汽车发动机的周边设备传递扭矩地连接。其中例如可以通过皮带或链条或轴实现该连接。为了与汽车发动机的转速无关地形成做功机械的功率,也可以考虑做功机械与汽车发动机之间的离合器和/或传动机构。由此产生的优点在于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壳体的按比例非常大的通过区域。因此与冷却器组合可以实现:该冷却器的有效表面可以几乎完全未覆盖地由冷却空气流过。这一点与冷却空气是否主动地由做功机械或被动地由出于其他的原因总归流动的周围空气(例如迎面风)加速无关。因此特别是在处于运动中的具有这样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车辆中,冷却器的单独可以由迎面风入流的表面就相对传统的构造增加到最大程度。
[0034]由于做功机械设置在通过区域之外,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壳体可以构造成非常狭长的,使得在配置仅仅很少自由空间的发动机舱内的安置也成为可能。同时可以远离发动机舱内表面温度高的可能的构件,设置为了吸入和加速冷却空气而设置的做功机械,因而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防止可能的由热造成的问题。
[0035]根据前述基本的发明思想的有益的发展设计,空气通道的位于框架内的部分可以由框架的壁限定。壁然后可以包括内壁和外壁,其中内壁朝向壳体的通过区域,而外壁则位于壁的相应地反向于通过区域的侧面上。其中内壁与外壁彼此如下地设置,即,它们针对框架的横截面在它们之间相夹成夹角。内壁与这个夹角相对地具有端部部段,该端部部段构造成弯曲的或向空气通道内折弯的。
[0036]此外,外壁在其与夹角相对的端部上具有弯曲的端面,该端面向着壳体的通过区域弯曲。其中内壁的折弯的端部部段与外壁的弯曲的端面彼此如下地设置,S卩,折弯的端部部段至少部分地由弯曲的端面包围。在这种情况下,端面与端部部段在构成空气出口的情况下相互间隔开。
[0037]根据这个构造,利用仅仅少量的支出就实现了必要的空气出口,因为这个空气出口在没有附加构件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由于内壁的向着空气通道内折弯的端部部段,空气通道向着空气出口的方向变窄,由此导致由框架中流出的冷却空气的流速上升。通过这种方式首先可以在空气通道内形成动压力,该动压力使冷却空气从空气出口中持续地流出成为可能。
[0038]本实用新型规定:壳体可以如下地具有构造,S卩,中心的通过区域的横截面沿着冷却空气的流动方向穿过这个通过区域扩大。通过这种方式从空气出口吹出的冷却空气的最初的空气压力沿着流动方向下降,因而由于压差沿着流动方向位于壳体前面的周围空气在一定程度上被带走。因此增加了穿过通过区域的气流。
[0039]在结构上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这一点,S卩,框架的内壁以相应的方式构造成环绕地相对流动方向倾斜的。
[0040]根据本实用新型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一个特别优选的构造,壳体的框架可以构造如下,即,其空气出口相对流动方向倾斜。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从空气出口中流出的冷却空气的方向与流动方向在二者之间相夹成0°与90°之间的夹角。优选夹角可以为20°至70°。这个夹角可以有益的方式为40°至50°。由于由此倾斜的空气出口,首先将冷却空气进一步引入通过区域的中心,因而产生冷却空气在通过区域内的更好的分布。为了实现空气出口的这样的倾斜,内壁的端部部段与外壁的端面可以有益的方式相应地倾斜并相互校准。
[004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有益的发展设计,框架的纵边与横边之间的过渡在二者之间分别具有内半径。在至少一个中间隔板与纵边和/或横边之间可以分别作为此外的可选或补充构造有内半径。由于通过内半径进行平滑的过渡,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流动的冷却空气从空气出口中吹出时的可能的不均匀性,因而不会产生非期望的和降低冷却功率的湍流。还能够因此在空气通道内有效地避免框架的各个角内的非期望的动压力。
[0042]作为此外的可选或补充,纵边与横边之间的外部过渡可以具有外半径。由于框架的由此弧形弯曲的角区域,可以实现冷却空气穿过空气通道的持续的流动。因此不存在不连贯的过渡,如在没有这样的修圆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那样,因而实现了冷却空气从框架中的均匀的吹出。
[0043]根据另一个有益的发展设计,可以设置有用于空调设备的冷凝器,其中该冷凝器然后可以设置在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通过区域内。通过这种方式,由于形式为冷却器的换热器与冷凝器可以彼此设置在最小的空间上并且由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提供冷却空气,可以实现非常紧凑的构造。
[0044]由于借助在此介绍的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现在能够将车辆冷却系统的可以与此组合的冷却器的有效表面保持尽可能未覆盖的。其原因是完全省略了通过区域内的传统的做功机械和螺旋桨。此外,由于做功机械的位移和有益地使用提供冷却空气的框架,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总体上可以具有紧凑得多的尺寸。
【附图说明】
[0045]下面借助在附图中示意性示出的不同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有益的细部和作用。其中:
[004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视图;
[0047]图2为图1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侧视图;
[0048]图3为图1和图2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顶视图;
[0049]图4为图1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0050]图5为图4所示出的、以同样的表现方式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部分的可选的构造;以及
[0051]图6为图1至图5所示出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的一个部分的剖视图。
[0052]附图标记列表
[0053]I 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
[0054]2 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I的壳体
[0055]3 壳体2的通过区域
[0056]4 通过区域3的隔室
[0057]5 通过区域3的隔室
[0058]6 通过区域3的隔室
[0059]7 壳体2的框架
[0060]8 框架7的纵边[0061 ]9 框架7的纵边
[0062]10框架7的横边
[0063]11框架7的横边
[0064]12纵边8与9之间的中间隔板
[0065]13纵边8与9之间的中间隔板
[0066]14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I的做功机械
[0067]15做功机械14与框架7之间的连接件
[0068]16 内半径
[0069]17外半径
[0070]18横边10与11之间的中间隔板
[0071]19通过区域3的隔室
[0072]20通过区域3的隔室
[0073]21壳体2内的空气通道
[0074]22壳体2的内壁
[0075]23壳体2的外壁
[0076]24内壁22的端部部段
[0077]25外壁23的端面
[0078]26壳体2的空气出口
[0079]a壳体2或框架7的深度
[0080]b壳体2或框架7的高度[0081 ]c做功机械14的中心
[0082]D镜面
[0083]e内壁22与外壁23之间的夹角
[0084]F冷却空气的流出方向
[0085]X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86]从图1看到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I的示意图。这个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用于与液体冷却的汽车发动机用的冷却系统的未进一步示出的冷却器组合。
[0087]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I包括壳体2,该壳体可以设置在未进一步示出的冷却器的表面之前或之后。在壳体2的中心构造有通过区域3,该通过区域目前分为三个彼此隔开的隔室4、5、6。通过通过区域3或隔室4、5、6可以为冷却器加载不能进一步看到的冷却空气。
[0088]为了保持对看不到的冷却器的有效表面的尽可能配合精确地遮盖或全面地遮盖,壳体2首先具有基本上四边的或矩形的框架7,该框架可以有益的方式与冷却器的外部尺寸相匹配。框架7具有两个水平的纵边8、9和两个垂直的横边10、11。纵边8、9和横边10、11向外限定框架7的尺寸,其中它们同时至少部分地向内限定通过区域3或隔室4、5、6。可以看出,纵边8、9和横边10、11为此分别彼此平行地间隔开,其中横边10、11构造得比纵边8、9短。另夕卜,纵边8、9与横边10、11无法进一步看到地相互传导介质地(S卩,在本实用新型的意义中传导空气地)连接。
[0089]目前通过两个中间隔板12、13将通过区域3划分成各个隔室4、5、6,其中中间隔板在两个纵边8、9之间垂直地且与横边10、11平行地延伸。中间隔板12、13还以无法进一步看清的方式与两个纵边8、9传导空气地连接或者将两个纵边8、9传导空气地相互连接。
[0090]在通过区域3之外设置有做功机械14,该做功机械构造成用于吸入并加速未进一步标明的周围空气。为此做功机械14例如构造成空气压缩机并且通过连接件15与框架7传导空气地连接。具体地说这个连接目前通过框架7的两个横边中之一的横边11存在,更确切地说通过针对图1的图示而言位于右侧的横边11。通过这种方式吸入的周围空气可以通过做功机械14到达壳体2的框架7内,然后以升高的压力流过该框架。连接件15也可以设计得比在图中表示出的长得多,其中做功机械14也可以设置在远离壳体2的任何适当的地方。其中连接件15内的可能的空气流动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在必要时可以通过更强的做功机械进行补偿。关于做功机械14的运行,这个做功机械可以由未进一步示出的电动机电动地和/或由同样看不到的汽车发动机机械地驱动,例如通过皮带。
[0091 ]以后在图6中将对冷却空气从框架7中的必要的吹出加以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92]在观察壳体2的框架7的情况下,该框架如下地构造,即,位于框架7的角内的、纵边
8、9与横边10、11之间的以及到中间隔板12、13的内部过渡通过各一个内半径16修成圆形的。另外,位于框架7的角内的、纵边8、9与横边10、11之间的外部过渡同样通过如下方式设计成倒圆的,即,这些过渡分别具有相应的外半径17。
[0093]从图2看到的是图1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I的,更确切地说是在图1中右侧示出的框架7的右侧横边11的侧视图。如可以看到那样,框架7在侧面具有始终不变的深度a,该深度在壳体2的或其框架7的整个高度b上延伸。从这个侧视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做功机械14的横截面形状,该横截面形状可以看得出来构造成基本上圆的,特别是圆形的。另外可以看到:做功机械14相对壳体2往后缩进。换言之,做功机械14的中心c位于框架7的深度a之外。
[0094]图3以框架7的在图1中上部延伸的纵边8的顶视图再次对图1和2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I加以说明。
[0095]图4示出的是前面的图1至3所示出的壳体2的框架7的透视图。出于清楚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以及在下面说明的图5中)省略了做功机械14连同连接件15的图示。
[0096]与前面的图示相比这个框架目前经过修改,S卩,框架7的角在这种情况中没有外半径17,而是与此相对构造成垂直的。另外,纵边8、9与横边10、11之间的以及到中间隔板12、13的过渡分别具有内半径16,因而这些过渡还依然构造成倒圆的。
[0097]图5说明的是前面图1至4所示出的框架7的构造的一个可能的变型。可以看到这个框架现在代替两个中间隔板12、13而只具有单个的中间隔板18,该中间隔板将通过区域3相应地分为仅仅两个隔室19、20。
[0098]此外,中间隔板18不是垂直而是水平定向,因而这个中间隔板平行于两个纵边8、9并在二者之间延伸。在这种情况下中间隔板18在两个横边10、11之间延伸,其中这些横边通过中间隔板18以无法进一步看出的方式传导空气地相互连接。类似于前面的设计,在此纵边8、9与横边10、11之间的以及到单个的中间隔板18的过渡也分别利用内半径16构造成倒圆的。
[0099]图6说明的是壳体2的具有代表性的剖面,该图这样特别是适用于其框架7,更确切地说适用于纵边8、9和横边10、11。当然这个构造也可以用于中间隔板12、13、18,其中在此示出的横截面然后优选可以设计成顺着镜面D基本上镜像的。
[0100]可以看出框架7构造成中空的,因而这个框架具有空气通道21。如此前已经述及的那样,空气通道21类似地也设计在此处未进一步示出的中间隔板12、13、18内。原则上空气通道21与做功机械14传导介质地(S卩,传导空气地)连接。空气通道21目前由框架7的壁限定。其中壁包括朝向通过区域3的内壁22和相反的、相应地反向于通过区域3的外壁23。其中可以看出内壁22与外壁23彼此非平行地延伸。更确切地说内壁22相对外壁23倾斜,因而内壁22与外壁23在它们之间相夹成夹角e。
[0101]此外,内壁22具有与夹角e相对的端部部段24,该端部部段弯曲地向空气通道21内折弯。其中端部部段24成曲线状,因而在内壁22与端部部段24之间直到其自由端部为止产生倒圆的过渡。与此相对,外壁23具有与夹角e相对的端面25,该端面同样构造成弯曲的。其中端面25的曲率如下,S卩,这个端面向通过区域3内折弯并且同时将内壁22的端部部段24至少部分地包围。可以看出其中端面25与端部部段24在构成朝向通过区域3的空气出口 26的情况下彼此间隔开。其中由端面25和端部部段24构成的空气出口 26如下地延伸,S卩,从空气通道21中流出的冷却空气根据其流出方向F相对流动方向X倾斜。垂直于壳体2的高度b延伸的方向应该理解为流动方向,沿着该方向例如迎面风流动穿过通过区域3。
[0102]通过观察此处示出的横截面可以理解:框架7的内壁22构造成环绕地相对流动方向X倾斜的。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区域3的横截面沿着流动方向X扩大。由于由此在通过区域3内沿着流动方向X的方向产生的压差,周围空气能够以未进一步示出的方式沿着流动方向X流动,因此从框架7中流出的冷却空气的气流得到一部分并流的周围空气的补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液体冷却的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具有:壳体(2),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冷却空气的通过区域(3);以及用于使冷却空气沿着流动方向(X)穿过所述壳体(2)加速的做功机械(14), 其特征在于, 所述做功机械(14)设置在所述通过区域(3)之外,其中所述壳体(2)具有环绕地限定所述通过区域(3)的四边的框架(7)以及将所述通过区域(3)分成各个隔室(4,5,6,19,20)的至少一个中间隔板(12,13,18),并且其中,在所述框架(7)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隔板(12,13,18)内构造有与所述做功机械(14)传导介质连接的、具有朝向所述通过区域(3)的空气出口(26)的空气通道(21),其中所述框架(7)具有两个相对的纵边(8,9),所述纵边在端侧通过各一个在所述纵边(8,9)之间延伸的且比所述纵边(8,9)短的横边(10,11)传导介质地相互连接,并且所述至少一个中间隔板(12,13)设置在所述横边(10,11)之间并将两个所述纵边(8,9)传导介质地相互连接;或者设置在所述纵边(8,9)之间并将两个所述横边(10,11)传导介质地相互连接,并且其中,设置有与所述框架(7)传导介质地连接的连接件(15),在所述连接件的与所述框架(7)相对的自由端部上设置有构造成空气压缩机的所述做功机械(14),所述做功机械能够由所述汽车发动机机械地驱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框架(7)的限定所述空气通道(21)的壁,所述壁包括朝向所述通过区域(3)的内壁(22)以及反向于所述通过区域(3)的外壁(23),所述外壁自身与所述内壁(22)之间相夹成夹角(e),其中所述内壁(22)具有与所述夹角(e)相对的、向所述空气通道(21)内折弯的端部部段(24),所述端部部段在构成所述空气出口(26)的情况下由所述外壁(23)的与所述夹角(e)相对的、向着所述通过区域(3)弯曲的端面(25)至少部分地包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7)的所述内壁(22)如下环绕地倾斜,S卩,所述通过区域(3)的横截面沿着所述流动方向(X)扩大。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其特征在于,如下地设置和构造所述内壁(22)的所述端部部段(24)和所述外壁(23)的弯曲的所述端面(25),S卩,从所述空气出口( 2 6)中流出的冷却空气的流出方向(F)相对所述流动方向(X)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7)的所述纵边(8,9)与所述横边(10,11)之间的过渡和/或所述框架(7)与所述至少一个中间隔板(12,13,18)之间的过渡具有内半径(1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7)的所述纵边(8,9)与所述横边(10,11)之间的过渡具有外半径(17)。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冷却器配置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空调设备的冷凝器,其中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通过区域(3)内。
【文档编号】F01P11/10GK205532843SQ201620233290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4日
【发明人】赫尔穆特·霍耶, 贝恩德·布林克曼, 克里斯汀·约尔克, 约翰·昂德里克·维格斯
【申请人】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