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5116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局部镀塑料制品,其包括由不同塑料材料制成的第一基底件和第二基底件。在基底件之一的与另一基底件未接触的外表面区域上形成有金属涂膜。



背景技术:

这种局部镀塑料制品中的第一基底件和第二基底件通过双色模制被顺序模制。之后,例如,在第一基底件外表面中与第二基底件未接触的区域上形成金属涂膜,从而制成局部镀塑料制品(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公开no.2005-100964和no.2010-33942)。

图9中示出这种局部镀塑料制品的一种形式。该局部镀塑料制品70包括第一基底件71和第二基底件73,至少在第一基底件71前侧的第一拐角部72和第二基底件73前侧的第二拐角部74处,第一基底件71和第二基底件73彼此相邻。如图9中所示,第一拐角部72和第二拐角部74的预期形状为角形。通过镀敷第一基底件71外表面中与第二基底件73未接触的区域形成金属涂膜75。在第二基底件73的外表面上没有形成金属涂膜75。

在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70中,使用模具模制第一拐角部72的角形较困难。具体而言,第一拐角部72通过模具的模制凹进模制,以及很难通过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抛光工艺等使模制凹进的内拐角部分形成为角形。因此,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第一拐角部72中形成相对较大的凸起的弧形壁面76。

因此,在第一基底件71模制之后执行第二基底件73模制时,由于欠注,在第二拐角部74与第一拐角部72的弧形壁面76之间生成间隙。欠注是指这样的现象,由于熔融塑料的流动性、用于模制第二拐角部74的模制空间中滞留的气体等,熔融塑料不能达到弧形壁面76与模具之间的模制空间的最深部分。

以上述方式获得的第一基底件71和第二基底件73构成中间产品,然后对其执行镀敷工艺。在镀敷工艺中,镀液进入上述间隙。当从第一镀槽中取出中间产品时,进入间隙的镀液由于表面张力保留在间隙中。然后将中间产品放入第二镀槽。这样,在第二镀槽中,保留在间隙中的镀液能够流出,使金属涂膜75不能正确地形成在第一基底件71上,尤其在第一拐角部72上,并且基底可能暴露出来。

第二拐角部74的外边缘位置由于欠注而改变。这改变了分型线78,其为第一拐角部72上金属涂膜75的外边缘。

结果,劣化了第一拐角部72和第二拐角部74之间的边界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局部镀塑料制品,其改进第一拐角部和第二拐角部之间的边界外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局部镀塑料制品,其包括由不同塑料材料制成的第一基底件和第二基底件。第一基底件包括第一拐角部。第二基底件包括第二拐角部。第一拐角部和第二拐角部位于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前侧。第一基底件和第二基底件至少在第一拐角部和第二拐角部处彼此相邻。第一拐角部包括凸状弧形壁面。第一基底件和第二基底件中的仅一个包括金属涂膜,金属涂膜形成在一个基底件的外表面的与另一个基底件未接触的区域上。第二拐角部包括槽形成部,其在自身与第一拐角部的至少弧形壁面之间形成槽。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局部截面图;

图1b是示出图1a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2a至图2c是局部截面图,图示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模具模制第一基底件和第二基底件的过程;

图3是示意说明图,示出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局部镀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的电镀工艺;

图4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局部截面图;

图4b是示出图4a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局部截面图;

图5a至图5c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的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局部截面图;

图6a至图6c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的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局部截面图;

图7a和图7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的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局部截面图;

图8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的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局部截面图;

图8b是示出图8a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局部截面图;

图9是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的说明图,其中,第一拐角部和第二拐角部形成预期形状;

图10a是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局部截面图;

图10b是示出图10a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局部截面图;

图11是另一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1至图3,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局部镀塑料制品进行说明。局部镀塑料制品用作诸如格栅、雾灯罩等车辆外部件。

图1a示出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一部分的截面结构。图1b是图1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在图1a和图1b中,上侧对应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前侧、或设计表面侧,以及下侧对应后侧。前后方向与半模35、36的脱模方向一致,半模35、36用于模制由下文讨论的第一基底件11和第二基底件21构成的中间产品48。

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框架由第一基底件11和第二基底件21构成,第一基底件11和第二基底件21由不同塑料材料制成。

第一基底件11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制成。第一基底件11具有凹进12,其从前侧表面朝后侧凹进。第一基底件11在前侧也具有第一拐角部14。第一拐角部14位于凹进12的周缘处。也就是,第一拐角部14位于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前侧。第一基底件11的前侧表面中围绕凹进12并与第一拐角部14相邻的部分由平坦的一般壁面13构成。第一拐角部14包括凸起的弧形壁面15,并具有中心角α为85度的扇形截面。凸起的弧形壁面15以约0.3毫米的半径r成弧形。

第一拐角部14具有直立壁面16,其连接弧形壁面15和凹进12的底面12a。直立壁面16由平坦平面构成,该平坦平面在以大致垂直方式与一般壁面13相交的方向从弧形壁面15延伸。

第二基底件21由包含聚碳酸酯(pc)作为主要成分的彩色塑料材料制成。彩色塑料材料是指,通过将诸如颜料等着色剂混合进塑料材料(pc)或通过将闪光材料与着色剂一起混合进塑料材料(pc),通过对塑料自身着色获得的材料。

第二基底件21的一部分形成为填充第一基底件11的凹进12。第二基底件21中与第一基底件11的第一拐角部14相邻的部分构成第二拐角部22。第二拐角部22位于第二基底件21前侧上。也就是,第二拐角部22位于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前侧上。第二基底件21前侧表面的与第二拐角部22相邻的部分由一般壁面23构成。一般壁面23为平坦的并且位于与第一基底件11的一般壁面13相同的平面上。

第二拐角部22具有槽形成部25。槽24形成在槽形成部25与第一拐角部14的至少弧形壁面15之间。槽形成部25具有平坦倾斜壁面26。倾斜壁面26相对于直立壁面16倾斜,使倾斜壁面26朝前侧远离第一拐角部14倾斜。当由d表示槽24的深度时,在与一般壁面23以1.0毫米或更大的深度d朝后侧分开的位置,倾斜壁面26与直立壁面16接触。倾斜壁面26与直立壁面16接触的部分是比凹进12的底面12a更靠近前侧的部分。

由倾斜壁面26相对于直立壁面16形成的角度θ优选为60度或更大。槽24由设置在第二固定半模41上的模制突起42(参见图2b)形成,其将在后文说明,并且优选的角度是需要确保模制突起42强度的条件。在第一实施例中,角度θ设定为60度。

形成在第一拐角部14与槽形成部25之间的槽24的宽度w在槽24的最深部分处最小。更具体而言,槽24具有这样的形状(大致v形截面),其中,槽宽度w朝最深部分减小。

通过镀敷第一基底件11外表面的与第二基底件21未接触的区域形成金属涂膜31。在一般壁面13上形成金属涂膜31的一部分。金属涂膜31的另一部分形成在第一拐角部14上。在槽24中,金属涂膜31形成在弧形壁面15、以及直立壁面16面对槽24的部分上。相比较,金属涂膜31没有形成在第二基底件21的外表面上。倾斜壁面26的与直立壁面16接触的部分仅与金属涂膜31的端部33接触。也就是,端部33没有形成在倾斜壁面26的与直立壁面16接触的部分中。

现在对如上述构成的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优点、连同用于生产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方法一起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双色模制工艺模制第一基底件11和第二基底件21。在双色模制中,使用图2a中示出的用于模制第一基底件11的模具35和图2b中示出的用于模制第二基底件21的模具36。

模具35、36具有两种固定半模和共用可移动半模45,共用可移动半模45接近固定半模并与其分离。两种固定半模是第一固定半模37和第二固定半模41。如图2a所示,第一固定半模37具有用于模制第一拐角部14的模制凹进38,第一拐角部14具有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模制凹进38的内拐角部具有弧形壁面39,其以约0.3毫米的半径弯曲。通过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剖光工艺等加工第一固定半模37形成弧形壁面39。也就是,依靠这些加工方法,很难将模制凹进38的内拐角部形成为角形。在模制凹进38的内拐角部中形成弧形壁面39,其以最小值为约0.3毫米的半径弯曲。

如图2a所示,用于模制第一基底件11的模具35使用第一固定半模37作为固定半模。当夹紧模具35时,在第一固定半模37和可移动半模45之间形成用于模制第一基底件11的模制空间46(腔)。模制空间46的一部分由模制凹进38构成。熔融塑料从模具35中设置的入口(未示出)被供至模制空间46。通过固化填充模制空间46的熔融塑料,模制第一基底件11,其在第一拐角部14处具有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

接着,当打开模具35时,可移动半模45与第一固定半模37分离。此时,第一基底件11在附着至可移动半模45的同时,连同可移动半模45一起从第一固定半模37分离。

如图2b所示,用于模制第二基底件21的模具36使用第二固定半模41作为固定半模。第二固定半模41具有用于模制第二基底件21上的第二拐角部22的模制突起42。模制突起42具有与槽24倒转的形状。也就是,模制突起42具有这样的形状,其厚度在其根部为最大值,并朝其末端减小。与模制凹进38的内拐角部被加工成角形的情况相比,这种形状更容易制作。

如图2b所示,具有附着的第一基底件11的可移动半模45靠近第二固定半模41,以夹紧模具36。夹紧操作形成了在第一基底件11与第二固定半模41之间用于模制第二基底件21的模制空间47,该第二基底件21具有第二拐角部22。模制空间47的一部分由模制突起42构成。

熔融塑料从设置在模具36中的入口(未示出)被供至模制空间47。通过固化填充模制空间47的熔融塑料,如图2c中所示模制第二基底件21,其在第二拐角部22处具有槽形成部25。第二拐角部22形成在第二固定半模41的模制突起42与第一基底件11的凹进12的底面12a之间。

当形成第二拐角部22时,在槽形成部25与第一拐角部14之间形成槽24,其中槽宽度w朝最深的端部减小。

倾斜壁面26与弧形壁面15分离。因此,第二拐角部22的形成不会受到弧形壁面15的影响。也就是,用于模制第二拐角部22的模制空间47不具有像常规弧形壁面76与半模之间那样的逐渐变窄并阻碍熔融塑料流动的空间。

因此,当形成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拐角部22时,不会发生欠注,当在常规结构中形成与弧形壁面76接触的第二拐角部74时,由于弧形壁面76的影响会发生欠注。此外,在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70中,当发生欠注时,第二拐角部74的端部没有整齐地倒圆角,并且会形成诸如毛边等突起。相比较,由于第一实施例防止欠注的发生,从而不会形成这样的突起。

因此,形成如图1b中示出的具有稳定形状的第二拐角部22。倾斜壁面26中接触直立壁面16的部分限定为第二拐角部22的外边缘22a。与常规结构相比,外边缘22a的位置变化更小。外边缘22a对应第一拐角部14与第二拐角部22之间的分型部。以此方式,获得中间产品48(参见图2c),其中,第一基底件11和第二基底件21成一体。

形成第二基底件21材料的pc,其熔点高于用作形成第一基底件11材料的abs的熔点。在第二基底件21形成之前形成第一基底件11。因此,当将熔融状态的pc供至模制空间47时,具有高于第一基底件11熔点温度的熔融状态pc与第一基底件11接触。熔融pc的热量传递至第一基底件11,并熔融第一基底件11与第二基底件21之间的界面。第二基底件21形成为紧密接触第一基底件11。

随后,执行对中间产品48局部镀的工艺。

首先,如图3所示,将中间产品48附接至夹具50。夹具50包括夹具主体51、金属夹(未示出)和钩部53。金属夹设置在夹具主体51中,并且保持设置在中间产品48上的电接触部49。钩部53将夹具主体51钩在传送带52上。传送带52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移动夹具50,中间产品48附接在夹具50上。传送带52将夹具50移动至镀槽54外部的位置,在镀槽54中执行导电性赋予步骤。之后,通过传送带52使夹具50移动至不同的镀槽54,并且执行电镀工艺。

<导电性赋予工艺>

在该工艺中,对夹具50和中间产品48执行下述表面处理。首先,通过处理中间产品48的表面移除附着于中间产品48外表面上的诸如灰尘、油等外来杂质。接着,通过使用蚀刻液蚀刻中间产品48,对中间产品48进行化学粗化。然后,用酸对中间产品48的外表面进行中和,以减少并移除六价铬,六价铬是一种蚀刻成分。随后,将具有强吸附性和还原能力的催化剂(钯-锡复合物)施加至中间产品48粗化的外表面并由其吸收。接着,对中间产品48施加加速剂,以从中间产品48外表面移除锡,从而激活钯。然后,将中间产品48浸没在化学镀槽中,并且对中间产品48进行化学镀,从而形成化学镀层。通过导电性赋予工艺,对中间产品48的外表面赋予导电性。

<电镀工艺>

在该工艺中,如图3所示,中间产品48连同夹具50沉浸在不同的镀槽54中。不同的镀槽54各自存储相应的镀液55。各不同镀槽54包括阳极电极56。在电镀工艺中,对阳极电极56施加阳极电压。此外,通过由夹子保持的电接触部49对中间产品48施加阴极电压。由于在中间产品48外表面上形成如上所述的导电的化学镀层,外表面带有负电荷。

在不同的电镀工艺中,顺序执行酸活化、触机电镀、镀铜、半光泽镀镍、光亮镀镍、分散触机镀镍(dispersionstrikenickelplating)、以及镀铬。

因此,当执行各电镀工艺并且对中间产品48施加阴极电压时,第一基底件11外表面的与第二基底件21未接触的区域带有负电荷。因此,溶解在镀液55中金属成分的正电荷聚集在第一基底件11周围,以形成金属涂膜31。

在槽24中,金属涂膜31形成在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面对槽24的部分上,如图1b所示。金属涂膜31没有形成在槽形成部25上。当金属涂膜31的外边缘限定为分型线32时,分型线32位于倾斜壁面26与直立壁面16彼此接触的部分(外边缘22a)附近,也就是,以大致对应金属涂膜31厚度的距离与外边缘22a分离的位置。

与其中没有形成槽24的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70中第一拐角部72与第二拐角部74之间形成的间隙体积相比,形成在如上所述的槽形成部25与第一拐角部14之间的槽24的体积更大。

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例中,倾斜壁面26与直立壁面16接触,倾斜壁面26相对于直立壁面16倾斜。因此,与倾斜壁面26和弧形壁面15接触的情况相比,槽24更深,从而槽24具有较大的体积。

因此,当对中间产品48执行镀敷工艺时,即使镀液55进入槽24,当从镀槽54中取出中间产品48时镀液55也易于排出。

此外,如上所述,槽24的宽度w朝槽24的最深部分减小,并且在槽24的最深部分处最小。因此,当从镀槽54中取出中间产品48时,在镀敷工艺中进入槽24的镀液55从槽24中宽度w最大的部分排出。这允许镀液55有效地排出。

结果,与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不同,不会将具有残留在槽24中镀液55的中间产品带入下一个镀槽54,从而残留镀液55影响金属涂膜31在第一基底件11外表面上的沉积。因此,在没有暴露基底的情况下,在第一基底件11尤其第一拐角部14上正确地形成金属涂膜31。

在槽24中,除了直立壁面16与倾斜壁面26接触的部分之外,弧形壁面15与直立壁面16中形成有金属涂膜31的部分与第二拐角部22分离。因此,金属涂膜31的形成不会受到第二拐角部22的影响。金属涂膜31以稳定状态形成在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上。换句话说,金属涂膜31以高附着性形成在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上。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二拐角部22的形状变化较小,第二拐角部22外边缘22a位置的变化小于常规结构。这减少了在第一拐角部14上与倾斜壁面26的边界处形成的金属涂膜31外边缘(分型线32)的变化。

以这种方式,第一基底件11的基底没有暴露,并且在第一基底件11的外表面上形成在分型线32上具有较小变化的金属涂膜31。

之后,顺序执行干燥工艺、移除夹具50及检验,制成目标局部镀塑料制品10,其在外表面的一部分上具有金属涂膜31。

如上所述,在局部镀塑料制品10中,金属涂膜31的分型线32的变化较小。结果,与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70相比,改进了第一拐角部14与第二拐角部22之间边界的外观,在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70中,在第一拐角部72与第二拐角部74之间存在间隙。

具体而言,设置直立壁面16,以大致垂直于第一基底件11的一般壁面13。分型线32位于直立壁面16附近。因此,即使分型线32的位置在前后方向沿直立壁面16有少量变化,该变化对外观具有有限的影响。

同样,从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前侧,形成在第一基底件11一般壁面13上的金属涂膜31和第二基底件21的一般壁面23似乎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由于在金属涂膜31和一般壁面23之间没有或仅显示较小台阶,改进了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外观。

此外,如上所述,在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70中,当发生欠注时,在第二拐角部74处可出现诸如毛刺等突起。如果通过镀敷工艺在该突起上形成金属涂膜,由突起上的金属涂膜反射的光可闪烁。然而,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如上所述不会形成突起,也不会由于在突起上形成金属涂膜31而出现闪烁。

除了上述优点之外,第一实施例在以下方面优于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70。

图11示出用作车辆外部件的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70。该局部镀塑料制品70包括第一基底件71和第二基底件73,至少在第一基底件71前侧的第一拐角部72和第二基底件73前侧的第二拐角部74处,二者彼此相邻。金属涂膜75形成在第一基底件71的外表面上,而没有形成在第二基底件73上。金属涂膜75包括主体部81和端部82。端部82的一部分从第一基底件71突出并位于第二基底件73上。然而,端部82位于第二基底件73上的部分仅与第二拐角部74接触。

与车辆内部件相比,由于车辆外部件在诸如天气条件等恶劣环境下使用,金属涂膜75形成为具有比用作车辆内部件的局部镀塑料制品上的金属膜更厚的厚度。

与主体部81相比,镀液中的电荷更容易集中在金属涂膜75的端部82。因此,沉积在端部82上的镀层量大于沉积在主体部81上的镀层量。因此,端部82的膜厚度大于主体部81的膜厚度,并且端部82具有比主体部81进一步朝前侧凸起的凸状。该趋势不仅对于局部镀塑料制品70为普遍的,对于总体镀塑料制品也是普遍的。

在将局部镀塑料制品70用作车辆外部件的情况中,其中主体部81的膜厚度本来较大,端部82的膜厚度与主体部81的膜厚度之间的差值大于局部镀塑料制品70被用作车辆内部件的情况。因此,当局部镀塑料制品70用作车辆外部件时,与主体部81相比,端部82具有朝前侧更加凸起的凸状,其劣化了第一拐角部72与第二拐角部74之间边界处的外观。

此外,当具有凸状的端部82的膜厚度过大时,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中镀层局部过量地沉积在端部82中以形成突起83。这进一步劣化了局部镀塑料制品70的外观。

端部82与第二基底件73的第二拐角部74接触,但不与其结合。金属涂膜75包括铜涂膜。因此,当腐蚀金属涂膜75中铜涂膜的液体经由端部82与第二拐角部74之间的间隙进入时,铜涂膜会被腐蚀。具体而言,当手指等触碰到端部82或对端部82施加冲击时,端部82脱落并且端部82与第二拐角部74之间的间隙扩大。液体易于进入扩大的间隙,促进铜涂膜的腐蚀。

相比较,在图1a和图1b示出的第一实施例中,部分金属涂膜31形成在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面对槽24的部分上。金属涂膜31的端部33形成在直立壁面16上。如图1a所示,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比一般壁面13位于朝后侧更远离阳极电极56的位置。

因此,与一般壁面13相比,溶解在镀液55中的金属成分的正电荷更少地聚集至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因此,沉积在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各自上的镀层量小于沉积在一般壁面13上的镀层量。

此外,与到达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相比,第一拐角部14周围的镀液55更易于到达一般壁面13。镀层首先沉积在一般壁面13上,籍此之后沉积在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上的镀层量较少。

因此,能够防止端部33在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上具有过大的膜厚度。因此,端部33不会具有凸状。此外,防止了如下现象的出现,其中在端部33中形成突起。结果,进一步改进了第一拐角部14和第二拐角部22之间边界的外观。

此外,端部33位于槽24中,并且位于槽24的最深部分处。因此,不会发生手指等触碰端部33或冲击施加至端部33。端部33的端面没有连接至倾斜壁面26,但端部33与倾斜壁面26之间的间隙不易于扩大。因此,对于腐蚀金属涂膜31中铜膜的液体,其很难进入间隙,从而防止铜涂膜的腐蚀。结果,能够改进金属涂膜31的防脱落和防锈蚀性能。

在第一实施例中,槽24优选形成为,使由倾斜壁面26相对于直立壁面16形成的角度θ具有从60度至120度范围内的数值,槽宽度w具有从0.7毫米至5.0毫米范围内的数值,并且深度d具有从0.2毫米至1.5毫米范围内的数值。当槽24满足这些条件时,能够令人满意地改进局部镀塑料制品的外观、防脱落、和防锈蚀性能。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4a和图4b,对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局部镀塑料制品进行说明。

因为第一拐角部14具有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第二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如第一实施例,直立壁面16由在大致以垂直方式与第一基底件11的一般壁面13相交的方向从弧形壁面15延伸的平坦表面构成。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拐角部22处的倾斜壁面26与弧形壁面15接触,而不是与直立壁面16接触。倾斜壁面26与弧形壁面15之间的区域构成槽24。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拐角部14具有中心角α为85度的扇形截面。倾斜壁面26与该截面中圆弧a的中点m接触。在与第二基底件21的一般壁面23朝后侧以深度d分离的位置,倾斜壁面26与弧形壁面15接触。第二实施例中的深度d小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深度d,并且小于弧形壁面15的半径r。

如果经过圆弧a中点m的切线被限定为切线tl,由倾斜壁面26相对于切线tl形成的角度θ优选为60度或更大。如第一实施例,槽24由设置在第二固定半模41上的模制突起42(参见图2b)形成,并且优选的角度是确保模制突起42的强度所需的条件。在第二实施例中,角度θ也设定为60度。

由金属涂膜31的一部分填充槽24。在这方面,第二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仅在槽24中的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的一部分上形成金属涂膜31。

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层叠三种涂膜形成金属涂膜31,三种涂膜为铜膜61、镍膜62、以及铬膜63。铜膜61和镍膜62各自具有约50微米的膜厚度,而铬膜63具有1微米或更小的膜厚度。

除了上述区别之外,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对应部件相似或相同的部件赋予相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具体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中,相对于直立壁面16倾斜的倾斜壁面26与弧形壁面15接触。因此,槽24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比更浅且具有更小的体积,在第一实施例中,倾斜壁面26与直立壁面16接触。然而,槽24的体积比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70中第一拐角部72和第二拐角部74之间形成的间隙体积更大,在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70中没有形成槽24。

因此,尽管对中间产品48执行镀敷工艺时镀液55进入槽24,当从镀槽54中取出中间产品48时镀液55易于排出。

此外,与常规模制空间不同,用于模制第二拐角部22的模制空间47不具有逐渐变窄并阻碍熔融塑料流动的空间。从而不会发生欠注。因此,形成具有稳定形状的第二拐角部22。倾斜壁面26中接触弧形壁面15的部分限定为第二拐角部22的外边缘22a。外边缘22a的位置变化小于常规结构。

另一方面,具有较小体积的槽24由部分金属涂膜31填充。因此,金属涂膜31的外边缘(分型线32)不会受到第二拐角部22形状的影响。金属涂膜31的分型线32的变化小于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易于受到第二拐角部74形状的影响。

因此,第二实施例实现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优点。此外,由于槽24由位于槽24中的金属涂膜31遮住,第二实施例具有这样的优点,从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前侧很难看到槽24。

除了上述优点之外,第二实施例在下列几点优于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70。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槽24中的弧形壁面15上形成端部33。弧形壁面15位于比一般壁面13更加朝后侧远离阳极电极56的位置。

因此,第二实施例防止金属涂膜31的端部33在弧形壁面15上具有过大的膜厚度,从而端部33不会具有凸状。此外,防止在端部33中形成突起的现象出现。结果,如第一实施例,改进了在第一拐角部14和第二拐角部22之间边界的外观。

在第二实施例中,铬膜63与镍膜62端部的部分位于槽24外侧并与第二基底件21接触,而没有与其结合。因此,当手指等触碰金属涂膜31的端部33或对端部33施加冲击时,铬膜63和镍膜62会脱落,从而第二基底件21与铬膜63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基底件21与镍膜62之间的间隙会扩大。然而,易生锈的铜膜61的端部形成在槽24的最深部并与镍膜62的后侧相邻。因此,即使腐蚀铜膜61的液体进入间隙,也不会到达铜膜61。因此,第二实施例也改进了防锈蚀性能。

上述实施例可按如下进行变化。

在第一实施例中,金属涂膜31可由单层涂膜或两层或更多层涂膜构成。

在第二实施例中,金属涂膜31可由单层涂膜构成。在第二实施例中,金属涂膜31可由两层涂膜或四层或更多层涂膜构成。

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反,第一基底件11可由pc形成,并且第二基底件21可由abs形成。在该情况中,金属涂膜31形成在第二基底件21外表面的与第一基底件11未接触的区域上。虽然形成金属涂膜31的对象不同,但实现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优点。

第二基底件21的倾斜壁面26不限于平坦表面,而是可弯曲以朝前侧凸出或可弯曲以朝后侧凹进。

在局部镀塑料制品10中,第一基底件11的一般壁面13和第二基底件21的一般壁面23可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例如,在局部镀塑料制品10中,第一基底件11的一般壁面13上的金属涂膜31(外表面)和第二基底件21的一般壁面23可位于相同的平面上。在该情况中,第一基底件11的一般壁面13位于相对于第二基底件21的一般壁面23以金属涂膜31膜厚度对应的量朝后侧移动的位置。

在该情况中,从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前侧,展示在第一基底件11一般壁面13的金属涂膜31与第二基底件21的一般壁面23之间没有台阶。这进一步改进了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外观。

第一基底件11的一般壁面13和第二基底件21的一般壁面23中的至少一个可由非平面例如曲面构成。

只要第一实施例中的局部镀塑料制品10满足如下条件,可对其进行变化。

条件1:第一基底件11和第二基底件21由不同塑料材料形成。第一基底件11在前侧具有第一拐角部14,并且第二基底件21在前侧具有第二拐角部22。也就是,第一拐角部14和第二拐角部22位于局部镀塑料制品10的前侧。至少在第一拐角部14和第二拐角部22处,第一基底件11和第二基底件21彼此相邻。第一拐角部14具有凸状弧形壁面15。

条件2:第一基底件11和第二基底件21中的一个包括金属涂膜31,其形成在基底件外表面与另一基底件未接触的区域上。在后一个基底件的外表面上没有形成金属涂膜31。换句话说,仅第一基底件11和第二基底件21中的一个包括金属涂膜31,其形成在一个基底件外表面的与另一基底件未接触的区域上。“没有形成金属涂膜31”的部分包括接触金属涂膜31但没有与金属涂膜31结合的部分。

条件3:第二拐角部22包括槽形成部25。槽形成部25在其自身与第一拐角部14的至少弧形壁面15之间形成有槽24。

图5a至图5c、图6a至图6c、图7a、图7b、图8a、以及图8b示出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变化例。之后,集中在与第一实施例和其他实施例的区别,对各变化例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对应部件相似或相同的部件赋予相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具体说明。

<图5a中示出的变化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槽形成部25由凸状弧形壁面和倾斜壁面26构成。在第一实施例中,示出弧形壁面但没有对其说明。槽形成部25在倾斜壁面26上与直立壁面16接触。由槽形成部25、弧形壁面15、以及直立壁面16围绕的区域构成具有大致v形截面形状的槽24。在槽24中,金属涂膜31形成在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上。金属涂膜31端部33的端面与倾斜壁面26上的槽形成部25接触。

相比较,在图5a的变化例中,槽形成部25由凸状弧形壁面27、倾斜壁面26、以及内底面28构成。内底面28由平行于一般壁面13、23的平面形成。槽形成部25与内底面28上的直立壁面16接触。由槽形成部25、弧形壁面15、以及直立壁面16围绕的区域构成槽24,并且槽24具有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形状。在槽24中,金属涂膜31形成在弧形壁面15和直立壁面16中面对槽24的部分上。金属涂膜31端部33的端面与槽形成部25在内底面28上接触。

<图5b中示出的变化例>

在图5b的变化例中,内底面设置在第一拐角部14而不是第二拐角部22中,并且内底面17连接至直立壁面16的下端。槽形成部25由凸状弧形壁面27和倾斜壁面26构成。槽形成部25与内底面17在倾斜壁面26上接触。由槽形成部25、弧形壁面15、直立壁面16、以及内底面17围绕的区域构成槽24。在槽24中,金属涂膜31形成在弧形壁面15、直立壁面16以及内底面17上。金属涂膜31端部33的端面与槽形成部25在倾斜壁面26上接触。

<图5c中示出的变化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直立壁面16以接近直角的角度与一般壁面13相交,并且倾斜壁面26相对于一般壁面23略微倾斜。

在图5c的变化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反,倾斜壁26布置为大致正交于一般壁面23,并且直立壁面16相对于一般壁面13略微倾斜。由倾斜壁面26相对于直立壁面16形成的角度θ小于第一实施例中的该角度。

直立壁面16与倾斜壁面26接触,并且金属涂膜31端部33的端面与槽形成部25在倾斜壁面26上接触。

<图6a中示出的变化例>

在图5c的变化例中,直立壁面16与槽形成部25的倾斜壁面26接触。更具体而言,直立壁面16与倾斜壁面26远离弧形壁面27的部分接触。在图6a的变化例中,在倾斜壁面26和弧形壁面27之间的边界处,直立壁面16与槽形成部25接触。因此,槽24的深度d比图5c的变化例更浅。

同样,在倾斜壁面26和弧形壁面27之间的边界处,金属涂膜31端部33的端面与的槽形成部25接触。

<图6b中示出的变化例>

在图6b的变化例中,槽形成部25由弧形壁面27的一部分构成。在弧形壁面27上,弧形壁面15与槽形成部25接触。因此,槽24的深度d甚至比图6a的变化例的更浅。

弧形壁面27和弧形壁面15之间的区域构成槽24。在槽24中,金属涂膜31形成在弧形壁面15上。金属涂膜31端部33的端面在弧形壁面27上与槽形成部25接触。

<图6c中示出的变化例>

由于槽形成部25由弧形壁面27、倾斜壁面26和内底面28构成,图6c的变化例类似于图5a的变化例。

与图5a的变化例相比,在图6c的变化例中,直立壁面16相对于一般壁面13略微倾斜。此外,与图5a的变化例相比,倾斜壁面26相对于一般壁面23略微倾斜。由直立壁面16相对于一般壁面13形成的角度和由倾斜壁面26相对于一般壁面23形成的角度设定为相同。

由倾斜壁面26相对于直立壁面16形成的角度θ较大(90度)。

金属涂膜31端部33的端面在内底面28上与槽形成部25接触。

<图7a中示出的变化例>

由于直立壁面16和倾斜壁面26相对于一般壁面13、23略微倾斜,图7a的变化例类似于图6c的变化例。

在图7a的变化例中,省略图6c的内底面28,并且槽形成部25由弧形壁面27和倾斜壁面26构成。因此,金属涂膜31端部33的端面在倾斜壁面26上与槽形成部25接触。

<图7b中示出的变化例>

与图7a的变化例相比,在图7b的变化例中,直立壁面16相对于一般壁面13更略微倾斜。此外,与图7a的变化例相比,倾斜壁面26相对于一般壁面23略微倾斜。因此,由倾斜壁面26相对于直立壁面16形成的角度θ比图7a的变化例中的该角度更大(120度)。

图5a至图7b中示出的变化例实现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的作用和优点。

因此,与常规结构相比,减少了第二拐角部22外边缘22a位置的变化。能够在没有暴露基底的情况下,以第一基底件11外表面上分型线32较小的变化形成金属涂膜31,并且改进了第一拐角部14与第二拐角部22之间的边界外观。

此外,能够防止金属涂膜31的端部33在端部33上形成的凸状或突起,从而改进了第一拐角部14和第二拐角部22之间边界的外观。此外,能够改进端部33的防脱落和防锈蚀性能。

<图8a和图8b的变化例>

在图8a和图8b的变化例中,第二拐角部22重叠在第一拐角部14的前侧上。

第二拐角部22的槽形成部25由凸状弧形壁面27和倾斜壁面26构成。倾斜壁面26相对于前后方向、即相对于半模35、36的脱模方向倾斜,使倾斜壁面26从第一拐角部14朝前侧倾斜。倾斜壁面26也与弧形壁面15接触。在槽24中,在弧形壁面15面对槽24的部分处形成金属涂膜31。金属涂膜31端部33的端面位于槽形成部25上,但端部33的端面仅与槽形成部25接触而没有与其结合。

倾斜壁面26与弧形壁面15接触的部分限定为第二拐角部22的外边缘22a。深度d1是从第二拐角部22最前侧位置到外边缘22a在前后方向的尺寸,深度d1设定为从0.15毫米至1.5毫米范围内的值。深度d1更优选设定为在0.2毫米至1.0毫米范围内的值,并且更优选设定为从0.3毫米至0.8毫米范围内的值。

此外,在该变化例中,由倾斜壁面26相对于前后方向形成的角度θ1设定为从5度至15度范围内的值。角度θ1优选设定为从5度至10度范围内的值。

在图8a和图8b的变化例中,第二拐角部22的槽形成部25与第一拐角部14的弧形壁面15之间的区域构成槽24,第二拐角部22的槽形成部25具有倾斜壁面26和弧形壁面27。槽24的体积大于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中第一拐角部72和第二拐角部74之间形成的间隙体积,在常规局部镀塑料制品中没有形成槽24。因此,尽管在对中间产品48执行镀敷工艺时镀液进入槽24,当从镀槽54中取出中间产品48时也易于排出镀液。因此,能够正确地在第一基底件11外表面上形成金属涂膜31而不会暴露基底。

此外,与常规模制空间不同,用于模制第二拐角部22的模制空间不具有逐渐变窄并阻碍熔融塑料流动的空间。因此,不会发生欠注。从而,能够形成具有稳定形状的第二拐角部22,并且与常规结构相比会减少外边缘22a的位置变化。

另一方面,在弧形壁面15处,金属涂膜31形成在槽24中,除了与倾斜壁面26接触的部分之外,弧形壁面15与第二拐角部22分开。因此,当形成金属涂膜31时,其不会受到第二拐角部22的影响,并且金属涂膜31相对于弧形壁面15以稳定的状态形成。

此外,槽形成部25上金属涂膜31的分型线32位于外边缘22a附近。由于外边缘22a在位置上的变化如上所述较小,也减少了分型线32在位置上的变化。

具体而言,角度θ1设定为从5度至15度范围内的小数值,并且深度d1设定为从0.15毫米至1.5毫米范围内的数值。因此,即使分型线32的位置在前后方向的确定范围内变化,该变化对于外观具有有限的影响。

如上所述,在没有暴露基底的情况下,在第一基底件11外表面上形成具有较小变化分型线32的金属涂膜31。这改进了第一拐角部14和第二拐角部22之间边界的外观。

此外,由于局部镀塑料制品10用作车辆外部件,其原本在除了端部33之外的部分具有较大膜厚度,能够实现下述作用和优点。

在镀敷工艺中,与一般壁面13相比,形成有金属涂膜31的弧形壁面15位于更加朝后侧远离阳极电极56的位置(参见图8a)。因此,与聚集至一般壁面13相比,溶解在镀液55中的金属成分的正电荷更少地聚集至弧形壁面15。因此,减少了沉积在弧形壁面15上的镀层量。此外,与到达弧形壁面15相比,围绕第一拐角部14的镀液55更易于到达一般壁面13。镀层首先沉积在一般壁面13上,并因此之后沉积在弧形壁面15上的镀层量较小。

因此,能够防止端部33在弧形壁面15上具有过大厚度以及具有凸状。同时,能够防止在端部33形成突起的现象出现。同样在这方面,还能够改进第一拐角部14与第二拐角部22之间边界的外观。

局部镀塑料制品不仅能够用作车辆外部件,而且能够用作车辆内部件。此外,局部镀塑料制品可用作车辆之外领域中的装饰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