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盖支撑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314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机盖支撑治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装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机盖支撑治具。



背景技术:

汽车的白车身在经过焊装焊接成型后,后续需要进行涂装、电泳等工序。工序中需要保持对白车身的机盖进行支撑,使机盖保持一定的张开度。

现有技术中的机盖支撑治具无法方便地支撑机盖或存在拆卸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机盖支撑治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盖支撑治具无法方便地支撑机盖或存在拆卸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盖支撑治具,用于将机盖支撑于支撑基础。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有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弹性件。第二夹持部和第一夹持部可相对运动地配合连接,并限定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弹性件被配置成能够对第二夹持部施加朝向第一夹持部的弹性力,并且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二夹持部能够向与弹性力相反的方向运动以增大开口和容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的使用方法为,第二端卡入机盖的限位孔中,实现支撑连接机盖;第一端用于夹持支撑基础,其夹持方法为,使活动件的第二夹持部克服弹性件的弹性力并向远离第一夹持部的方向运动,以增大开口和容纳空间,然后使支撑基础至少部分从开口进入容纳空间,再使弹性件重新将第二夹持部压向第一夹持部,使第二夹持部和第一夹持部夹紧支撑基础,从而实现将机盖支撑于支撑基础,使机盖能够保持一定角度打开。相反的操作可拆下机盖支撑治具。本实施方式下的机盖支撑治具通过弹性件将第二夹持部弹性压向第一夹持部的方式实现夹紧和松开,具备能够方便地支撑机盖且拆装方便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机盖支撑治具包括主杆,第一夹持部与主杆相对固定设置。第二夹持部可滑动地套设于主杆,并能够沿主杆的轴线方向滑动以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持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第一夹持部连接于主杆的一端,并和主杆共同构成L形结构。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沿主杆轴线方向间隔相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第二夹持部的外端向第一夹持部延伸形成朝向第一夹持部的弯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弹性件为套设于主杆外周的弹簧,且弹性件的一端抵顶主杆,另一端抵顶第二夹持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主杆具有沿其轴向相互间隔的第一限位凸环和第二限位凸环。第二夹持部可滑动地配合于主杆,并位于第一限位凸环和第二限位凸环之间。弹性件一端抵顶第一限位凸环,另一端抵顶第二夹持部,并将第二夹持部弹性压合于第二限位凸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第二夹持部连接有套筒,套筒套设于主杆的外周,主杆的外周设有第一限位凸环。弹性件一端抵顶第一限位凸环,另一端抵顶套筒,并将套筒压合于第一夹持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第二夹持部固连有第一把手,主杆固连有第二把手。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沿主杆的轴向相互间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第二端包括第一弹性支杆和第二弹性支杆。第一弹性支杆和第二弹性支杆连接形成开口背向第一端的V形结构。第一弹性支杆的外端和第二弹性支杆的外端分别具有卡合头。卡合头为开口背向第一弹性支杆和第二弹性支杆的中轴线的V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机盖支撑治具,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有沿从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间隔相对的第一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一夹持部限定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第二夹持部为弹性杆件,且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二夹持部的外端可弹性地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持部,以增大开口和容纳空间。此实施方式下,第二夹持部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实现靠近和远离第一夹持部的方法实现和支撑基础的连接,同样具备能够方便地支撑机盖且拆装方便的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方便地支撑机盖且拆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机盖支撑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主杆和第一夹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一中的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机盖支撑治具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机盖支撑治具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机盖支撑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机盖支撑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机盖支撑治具;D1-第一端;D2-第二端;10-主杆;11-第一限位凸环;12-第二限位凸环;13-第一把手;20-第一夹持部;30-活动件;31-套筒;32-第二夹持部;33-弯钩;34-第二把手;40-弹性件;51- 第一弹性支杆;52-第二弹性支杆;53-卡合头;K1-开口;Q1-容纳空间; Z1-机盖;K2-限位孔;Z0-支撑基础;200-机盖支撑治具;30a-活动件;31a- 伸长段;300-机盖支撑治具;32b-第二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1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1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端D1和第二端D2。可用于将白车身的机盖Z1支撑于支撑基础Z0。该处所说的支撑基础Z0可以是白车身的结构,也可以是用于承载白车身的工装(机盖Z1和支撑基础Z0展示在后文图5、图6中) 。

请参见图2,第一端D1设有主杆10、第一夹持部20、活动件30、弹性件40。主杆10和第一夹持部20相互固定,活动件30滑动配合于主杆 10,弹性件40将活动件30弹性支撑于主杆10,使活动件30和第一夹持部 20共同限定具有开口K1的容纳空间Q1。

请参见图3,第一夹持部20与主杆10相对固定设置。主杆10和第一夹持部2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第一夹持部20连接于主杆10的一端,并和主杆10共同构成L形结构,即第一夹持部20为垂直连接于主杆10一端的横杆结构。此时,主杆10和第一夹持部20可以通过焊接连接、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也可以直接通过一个一体的杆件弯折形成。可选地,主杆10上还具有沿其轴向相互间隔的第一限位凸环11和第二限位凸环12。第一限位凸环11和第二限位凸环12的设置主要用于限定活动件30和弹性件40的活动范围(参见图2)。为方便机盖支撑治具100的拆装,主杆10上还连接有方便握持的第一把手13。第一把手13可设置为U 形结构,且其所在平面垂直于主杆10的轴线。可选地第一把手1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限位凸环11的外周面。

图4是本实施例中的活动件3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的活动件30包括套筒31和连接于套筒31周壁的第二夹持部32。套筒 31和第二夹持部32之间可以是焊接连接、可拆卸连接,也可通过铸造等方式一体成型。为方便夹持,第二夹持部32的外端向第一夹持部20延伸形成朝向第一夹持部20的弯钩33。活动件30上还可以连接第二把手34,以方便把持和操纵活动件30。第二把手34可以是垂直于套筒31轴线的横杆结构。第二把手34还可设置多个。第二把手34和第一把手13沿主轴的轴向相互间隔(配合参见图2)。

请配合参见图2,活动件30通过其套筒31可滑动地套设于主杆10,并可设置于第一限位凸环11和第二限位凸环12之间。弹性件40可以为套设于主杆10外周的弹簧,且弹性件40的一端抵顶主杆10上的第一限位凸环11,另一端抵顶活动件30的套筒31,并将活动件30压合于第二限位凸环12。为方便夹持,第一夹持部20和活动件30的第二夹持部32沿主杆 10轴线方向间隔相对的形式,活动件30能够沿主杆10的轴线方向滑动以使其第二夹持部32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持部20,以实现减小或扩大第一夹持部20和第二夹持部32之间的开口K1的大小。

请再次参见图1,第二端D2包括第一弹性支杆51和第二弹性支杆52;第一弹性支杆51和第二弹性支杆52连接形成开口背向第一端D1的V形结构;第一弹性支杆51的外端和第二弹性支杆52的外端分别具有卡合头53;卡合头53为开口背向第一弹性支杆51和第二弹性支杆52的对称轴线的V 形结构。第一弹性支杆51和其卡合头53之间,以及第二弹性支杆52和其卡合头53均可采用通过弹性杆件弯折成型。使用时,使第一弹性支杆51 和第二弹性支杆52向内侧弹性靠近,使两个卡合头53之间的间距变小,然后将两个卡合头53卡入机盖Z1上的限位孔K2中;第一弹性支杆51和第二弹性支杆52弹性地向外展开,使两个卡合头53卡合限位孔K2,实现将第二端D2支撑连接机盖Z1(配合关系参见图5、图6)。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100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100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请参见图5、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100的使用方法为,第二端D2卡入机盖Z1的限位孔K2中,实现支撑连接机盖Z1;第一端D1用于夹持支撑基础Z0,其夹持方法为,使活动件30的第二夹持部 32克服弹性件40的弹性力并向远离第一夹持部20的方向运动,以增大开口K1和容纳空间Q1,然后使支撑基础Z0至少部分从开口K1进入容纳空间 Q1,再使弹性件40重新将第二夹持部32压向第一夹持部20,使第二夹持部32和第一夹持部20夹紧支撑基础Z0,从而实现将机盖Z1支撑于支撑基础Z0,使机盖Z1能够保持一定角度打开。相反的操作可拆下机盖支撑治具 100。使用时,可通过将第一夹持部20插入支撑基础Z0上的水平孔中和/ 或使弯钩33插入支撑基础Z0的竖向孔中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第一端D1对支撑基础Z0的夹持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100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方便地支撑机盖Z1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机盖支撑治具200的结构示意图;图8 为图7中的活动件30a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200可由实施例一中的机盖支撑治具100改进而成,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主杆10上的第二限位凸环12略去,套筒31直接由第一夹持部20限位。在该情形下,优选地,套筒31的具有沿其轴向方向延伸的伸长段31a,以使确保第一夹持部20和第二夹持部32之间的间距。

实施例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机盖支撑治具3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9,本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3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端D1和第二端D2;第一端D1设有沿从第一端D1指向第二端D2的方向间隔相对的第一夹持部20、第二夹持部32b;第二夹持部32b和第一夹持部20限定具有开口K1的容纳空间Q1;第二夹持部32b为弹性杆件,且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二夹持部32b的外端可弹性地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持部20,以增大开口K1 和容纳空间Q1。实施例二中的主杆10、第一把手13及第二端D2等结构的设计同样可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300。

本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300和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未设置额外的弹性件40,而用于使第二夹持部32b能够远离或靠近第一夹持部20的是,将第二夹持部32b设置成弹性杆件,使其可依靠自身的弹性变形实现远离或靠近第一夹持部20,以增大或减小开口K1和容纳空间Q1,实现第一端D1的装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300的有益效果同样是能够方便地支撑机盖Z1。

综合上述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盖支撑治具100、机盖支撑治具200、机盖支撑治具300的有益效果同样是能够方便地支撑机盖 Z1且拆装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