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零件电抛光去毛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8359发布日期:2019-05-17 20:49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型零件电抛光去毛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型零件电抛光去毛刺装置,属于电化学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微型精密零件去毛刺,因其尺寸微小,薄壁微孔等结构特征,导致夹持困难,喷砂需加大的夹持力,工件易发生变形和出现夹痕,因此喷砂去毛刺方法很少使用;行业里一般采用人工在显微镜下使用刀片刮毛刺、滚动抛光、磁力抛光等手段去除毛刺。显微镜下手工刮毛刺,不仅效率低下,被刮位置的大小和形态难以控制,影响产品品质;滚动抛光和磁力抛光的方式来去除毛刺,毛刺被磨后会贴在壁上,无法彻底去除,去毛刺效果都比较欠佳,尽管效率较人工去毛刺有明显提高,同时也带来工件变形,其他部位的尺寸超差,磨料堵孔等风险,抛光后微小零件与磨料或磁针的分离困难等诸多问题。因此微型精密零件去除毛刺一直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一道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微型零件电抛光去毛刺装置,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有效的降低成本,和改善产品有夹持痕迹的缺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型零件电抛光去毛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电极整体、电解夹具,电解夹具用来穿插待电解抛光的产品并插入环形电极整体中;环形电极整体包括阳极移动电极组件、阴极固定电极组件,阳极移动电极组件配合设置于阴极固定电极组件上,环形电极整体的内部设置有电解抛光用的电解液。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阳极移动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移动电极、第二移动电极,第一移动电极配合设置于第二移动电极的上方,第二移动电极配合设置于阴极固定电极组件上。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移动电极包括第一移动电极本体、第一移动电极腔室,第一移动电极腔室开设于第一移动电极本体的中心,第一移动电极本体上开设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阳极通电接触端,阳极通电接触端的内部开设有相配合的通电接触口。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二移动电极包括第二移动电极本体、第二移动电极腔室,第二移动电极腔室开设于第二移动电极本体的中心,第二移动电极本体的内部开设有与通电接触口相适配的通电接触卡槽,第二移动电极本体与第一移动电极本体上均设置有相配合的阳极配合限位件。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阴极固定电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电极、第二固定电极、第三固定电极、第四固定电极、第五固定电极,第四固定电极配合设置于第三固定电极上,第五固定电极配合设置于第四固定电极上,第一固定电极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三固定电极的底端,第二固定电极嵌设于第一固定电极的内部,第二固定电极的底端与第一固定电极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一移动电极与第二移动电极均配合设置于第四固定电极的中心。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固定电极包括第一固定电极本体、第一固定电极腔室,第一固定电极腔室开设于第一固定电极本体的中心,第一固定电极本体的顶端固定设置有若干向外延伸的第一外折弯联接片,第一固定电极本体的底端固定设置有若干向内延伸的内折弯联接片,第一外折弯联接片通过拆装联接螺栓与第三固定电极的底面紧固联接,内折弯联接片通过拆装联接螺栓与第二固定电极的底端紧固联接。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二固定电极包括第二固定电极本体、第二固定电极腔室,第二固定电极腔室开设于第二固定电极本体的中心,第二固定电极本体的底端开设有若干与内折弯联接片相对应的第二外折弯联接片,第二外折弯联接片通过拆装联接螺栓与内折弯联接片紧固联接。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三固定电极包括第三固定电极本体、第三固定电极腔室,第三固定电极腔室开设于第三固定电极本体的中心,第三固定电极本体的底面与第二固定电极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五固定电极包括第五固定电极本体、第五固定电极接线柱,第五固定电极本体通过第五固定电极接线柱配合联接第四固定电极。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四固定电极包括第四固定电极本体、第四固定电极腔室,第四固定电极腔室开设于第四固定电极本体的中心,第四固定电极本体上分别开设有若干第三固定电极接线槽、第四固定电极接线槽,第三固定电极接线槽嵌设有适配的第三固定电极接线柱,第四固定电极接线槽嵌设有适配的第四固定电极接线柱。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电解夹具包括导电架杆、夹具杆件,导电架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夹具杆件的顶端,夹具杆件的底端设置有内嵌槽式的夹具钳爪,产品穿插在夹具杆件上。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产品是内开孔的微型管状零件,本实用新型的阳极移动电极组件和阴极固定电极组件都采用环形电极,每个阳极移动电极组件和阴极固定电极组件上的都保持相等的距离,可以保证每个产品的电流密度都一致,可根据产品的不同需求设定产品数量,例如每20件产品一个批次;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解抛光去毛刺治具,包括环形电极整体,具体包括:第一,将产品穿插在电解夹具上的夹具杆件上;第二,把穿好产品的电解夹具插入阳极通电接触端的通电接触口中;第三,产品在阳极移动电极组件安装完成后,放置在阳极放置区,也就是通电接触口处以及内部的第二移动电极腔室和第一移动电极腔室,以10A/dm2~15A/dm2的电流密度进行电解去毛刺处理,时间控制在8s~12s,完成后取出电解夹具上的产品,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50%以上,没有夹持痕迹,相比于以前单个电解去毛刺也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从整体上彻底解决了传统显微镜下手工刮毛刺,不仅效率低下,被刮位置的大小和形态难以控制,影响产品品质;滚动抛光和磁力抛光的方式来去除毛刺,毛刺被磨后会贴在壁上,无法彻底去除,去毛刺效果都比较欠佳,尽管效率较人工去毛刺有明显提高,同时也带来工件变形,其他部位的尺寸超差,磨料堵孔等风险,抛光后微小零件与磨料或磁针的分离困难等诸多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仰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移动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移动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7-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解夹具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7-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解夹具的仰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7-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解夹具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8-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电极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8-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电极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8-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电极的展开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9-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固定电极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9-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固定电极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0-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固定电极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0-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固定电极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固定电极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固定电极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2-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固定电极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2-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固定电极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1-第一移动电极,11-第一移动电极本体,12-第一移动电极腔室,13-阳极通电接触端,14-通电接触口;2-第二移动电极,21-第二移动电极本体,22-第二移动电极腔室,23-通电接触卡槽,24-阳极配合限位件;3-电解夹具,31-导电架杆,32-夹具杆件,33-夹具钳爪;4-第一固定电极,41-第一固定电极本体,42-第一外折弯联接片,43-内折弯联接片,44-第一固定电极腔室;5-第二固定电极,51-第二固定电极本体,52-第二外折弯联接片,53-第二固定电极腔室;6-第三固定电极,61-第三固定电极本体,62-第三固定电极腔室;7-第四固定电极,71-第四固定电极本体,72-第四固定电极腔室,73-第三固定电极接线槽,74-第四固定电极接线槽;8-第五固定电极,81-第五固定电极本体,82-第五固定电极接线柱;91-第三固定电极接线柱,92-第四固定电极接线柱;10-拆装联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PCS就是一种单位的英文缩写,即pieces,代表块,件,片,篇,张,条。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微型零件电抛光去毛刺装置,包括环形电极整体、电解夹具3,电解夹具3用来穿插待电解抛光的产品并插入环形电极整体中;环形电极整体包括阳极移动电极组件、阴极固定电极组件,阳极移动电极组件配合设置于阴极固定电极组件上,环形电极整体的内部设置有电解抛光用的电解液。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阳极移动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移动电极1、第二移动电极2,第一移动电极1配合设置于第二移动电极2的上方,第二移动电极2配合设置于阴极固定电极组件上。

如图5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移动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移动电极1包括第一移动电极本体11、第一移动电极腔室12,第一移动电极腔室12开设于第一移动电极本体11的中心,第一移动电极本体11上开设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阳极通电接触端13,阳极通电接触端13的内部开设有相配合的通电接触口14。

如图6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移动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二移动电极2包括第二移动电极本体21、第二移动电极腔室22,第二移动电极腔室22开设于第二移动电极本体21的中心,第二移动电极本体21的内部开设有与通电接触口14相适配的通电接触卡槽23,第二移动电极本体21与第一移动电极本体11上均设置有相配合的阳极配合限位件24。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阴极固定电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电极4、第二固定电极5、第三固定电极6、第四固定电极7、第五固定电极8,第四固定电极7配合设置于第三固定电极6上,第五固定电极8配合设置于第四固定电极7上,第一固定电极4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三固定电极6的底端,第二固定电极5嵌设于第一固定电极4的内部,第二固定电极5的底端与第一固定电极4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一移动电极1与第二移动电极2均配合设置于第四固定电极7的中心。

如图8-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电极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8-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电极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8-3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电极的展开图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固定电极4包括第一固定电极本体41、第一固定电极腔室44,第一固定电极腔室44开设于第一固定电极本体41的中心,第一固定电极本体41的顶端固定设置有若干向外延伸的第一外折弯联接片42,第一固定电极本体41的底端固定设置有若干向内延伸的内折弯联接片43,第一外折弯联接片42通过拆装联接螺栓10与第三固定电极6的底面紧固联接,内折弯联接片43通过拆装联接螺栓10与第二固定电极5的底端紧固联接。

如图9-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固定电极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9-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固定电极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二固定电极5包括第二固定电极本体51、第二固定电极腔室53,第二固定电极腔室53开设于第二固定电极本体51的中心,第二固定电极本体51的底端开设有若干与内折弯联接片43相对应的第二外折弯联接片52,第二外折弯联接片52通过拆装联接螺栓10与内折弯联接片43紧固联接。

如图10-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固定电极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固定电极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三固定电极6包括第三固定电极本体61、第三固定电极腔室62,第三固定电极腔室62开设于第三固定电极本体61的中心,第三固定电极本体61的底面与第二固定电极5的顶端固定连接;如图12-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固定电极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固定电极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第五固定电极8包括第五固定电极本体81、第五固定电极接线柱82,第五固定电极本体81通过第五固定电极接线柱82配合联接第四固定电极7。

如图11-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固定电极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固定电极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四固定电极7包括第四固定电极本体71、第四固定电极腔室72,第四固定电极腔室72开设于第四固定电极本体71的中心,第四固定电极本体71上分别开设有若干第三固定电极接线槽73、第四固定电极接线槽74,第三固定电极接线槽73嵌设有适配的第三固定电极接线柱91,第四固定电极接线槽74嵌设有适配的第四固定电极接线柱92。

如图7-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解夹具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7-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解夹具的仰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7-3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解夹具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电解夹具3包括导电架杆31、夹具杆件32,导电架杆31的底端固定连接夹具杆件32的顶端,夹具杆件32的底端设置有内嵌槽式的夹具钳爪33,产品穿插在夹具杆件32上,夹具钳爪33用来撑住产品内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的产品是内开孔的微型管状零件,本实用新型的阳极移动电极组件和阴极固定电极组件都采用环形电极,每个阳极移动电极组件和阴极固定电极组件上的都保持相等的距离,可以保证每个产品的电流密度都一致,可根据产品不同,设定一次加工数量,例如每20件产品一个批次;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解抛光去毛刺治具,包括环形电极整体,具体包括:第一,将产品穿插在电解夹具3上的夹具杆件32上,数量20PCS;第二,把穿好产品的电解夹具3插入阳极通电接触端13的通电接触口14中;第三,20片产品在阳极移动电极组件安装完成后,放置在阳极放置区,也就是通电接触口14处以及内部的第二移动电极腔室22和第一移动电极腔室12,以10A/dm2~15A/dm2的电流密度进行电解去毛刺处理,时间控制在8s~12s,完成后取出电解夹具3上的产品,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本实用新型所指的腔室中是盛放电解用的电解液的,从整体上解决了显微镜下手工刮毛刺,不仅效率低下,被刮位置的大小和形态难以控制,影响产品品质;滚动抛光和磁力抛光的方式来去除毛刺,毛刺被磨后会贴在壁上,无法彻底去除,去毛刺效果都比较欠佳,尽管效率较人工去毛刺有明显提高,同时也带来工件变形,其他部位的尺寸超差,磨料堵孔等风险,抛光后微小零件与磨料或磁针的分离困难等诸多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