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泄复合采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346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泄复合采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中厚层特超稠油油藏开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存在隔夹层的中厚层特超稠油油藏开采中应用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SA⑶蒸汽驱开采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开发超稠油的一种前卫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向地下连续注入蒸汽加热油层,将原油驱至周围生产井中,然后采出。在油田采油领域中,常规的SA⑶蒸汽辅助重力泄油采用的采油系统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双水平井结构,即在地层中靠近油层底部布置两口水平井,上部水平井注汽,下部水平井采油;另一种是通过直井和水平井组合的布井方式进行原油开采,上部直井注汽,下部水平井采油。上述油田开采所用的两种布井结构的采油系统,对于在地层原始条件下没有流动能力的高粘度原油,要实现注采井之间的热连通,均需经历油层预热阶段,使油层形成热连通后,注入的蒸汽向上超覆在地层中形成蒸汽腔,蒸汽腔向上及侧面扩展,与油层中的原油发生热交换,加热的原油和蒸汽冷凝水靠重力作用泄到下面的水平生产井中并产出。但是,对中厚层特超稠油油藏来说,经常会在地层中形成隔夹层,隔夹层是一种阻止或控制流体运动的非渗透层,其厚度变化较大,小则几十厘米至几米厚,大则几十米厚。 在SAGD开采过程中,若隔夹层恰好位于注汽井的射孔段上方的话,当蒸汽自注汽井的射孔段注入油层时,注入的蒸汽会由于隔夹层的阻挡而无法充分扩散,使得隔夹层上部的原油储量无法有效动用,影响注入蒸汽的波及范围,从而严重影响油井产量和油汽比,原油采收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采油系统,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驱泄复合采油系统,该采油系统可在隔夹层较发育的中厚层特超稠油油藏中,有效动用特超稠油油藏,增大注入蒸汽波及范围,提高油井产量和油汽比。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泄复合采油系统,所述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包括水平生产井,其设置在油层底部,所述油层中具有隔夹层,所述水平生产井内设有举升管柱;注汽直井,其设置在所述油层中并穿过所述隔夹层,所述注汽直井在位于所述隔夹层上方与下方的位置处分别与所述油层连通,所述注汽直井内设有注汽管柱;生产直井,其靠近所述注汽直井设置,所述生产直井在位于所述隔夹层上方的位置处与所述油层连通,所述生产直井内设有举升管柱。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平生产井的水平井段位于所述注汽直井的斜下方。[0014]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汽直井距所述水平生产井的水平距离为70m,竖直距离为&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汽直井位于所述生产直井与所述水平生产井之间。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汽直井距所述生产直井的水平距离为70m。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汽管柱穿设在所述注汽直井内的隔热套管内,其具有注汽通道,所述注汽管柱与所述隔热套管之间形成有环形注汽通道,所述注汽管柱包括油管,所述油管上设有伸缩管和封隔器,所述伸缩管可伸缩地连接在所述油管上,所述封隔器密封设置在所述隔夹层上方与下方的油层之间的所述环形注汽通道内。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举升管柱包括油管、抽油泵和抽油杆,所述油管的下方连接有所述抽油泵,所述抽油杆穿设在所述油管内,其下方与所述抽油泵相连,所述抽油泵的下方依次连接有打孔筛管和导锥丝堵。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抽油泵为管式泵,其包括泵筒和设置在泵筒内的活塞, 所述泵筒连接在所述油管的下方,所述活塞的上端与所述抽油杆相连。本实用新型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的特点及优点是该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将注汽直井穿过油层的隔夹层,使注汽直井分别与隔夹层上方和下方的油层相连通,利用其内的注汽管柱分别向隔夹层上方与下方的油层进行注汽,并利用水平生产井和生产直井进行抽油生产。由于水平生产井位于油层的底部,其可用于抽取位于隔夹层上方和下方经蒸汽驱后,在重力作用下向油层底部流动的稠油,生产直井用于抽取位于隔夹层上方经蒸汽驱后向生产直井方向流动的稠油。本实用新型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可充分动用隔夹层上方的稠油油藏,增大注入蒸汽波及范围,提高油井产量和油汽比,提高采油效率。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的注汽直井内的注汽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的生产直井内的举升管柱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的水平生产井内的举升管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其包括水平生产井1、注汽直井2和生产直井3。其中,水平生产井1设置在油层4底部,所述油层4中具有隔夹层41, 所述水平生产井1内设有举升管柱11 ;注汽直井2设置在所述油层4中并穿过所述隔夹层41,所述注汽直井2在位于所述隔夹层41上方与下方的位置处分别与所述油层4连通,所述注汽直井2内设有注汽管柱21 ;生产直井3靠近所述注汽直井2设置,所述生产直井3在位于所述隔夹层41上方的位置处与所述油层4连通,所述生产直井3内设有举升管柱11。具体是,注汽直井2钻设在油层4中的隔夹层41处,并钻穿隔夹层4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注汽直井2可钻设在隔夹层41的边缘位置处,这样可便于自注汽直井2 向油层4注入的蒸汽将原油加热并驱至位于注汽直井2 —侧的油层4底部钻设的水平生产井1内,减少原油流动距离。另外,在油层4中还钻设有生产直井3,生产直井3与注汽直井 2相平行。在本实用新型中,根据油层4中隔夹层41的面积大小,在油层4中可钻设多个注汽直井2,两两注汽直井2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并排成一列设置在水平生产井1的水平井段的一侧,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两两注汽直井2之间可间隔70m,当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 两两注汽直井2间的距离也可根据实际作业需要进行调整,在此不作限制;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油层4中也可设有多个生产直井3,其数量主要根据注汽直井2的数量确定,在此不作限制。本实用新型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在采油过程中,首先,在注汽直井2位于隔夹层 41上方和下方的油层位置处射孔,使注汽直井2与隔夹层41上方和下方的油层相连通,之后下入注汽管柱21,通过注汽管柱21向隔夹层41上方和下方的油层注汽,油层4中的原油与蒸汽发生热交换后流动能力增强,加热后的原油在蒸汽驱动力及重力共同作用的合力驱动下,向水平生产井1和生产直井3流动,之后通过水平生产井1、生产直井3中的举升管柱 11将原油采出。本实用新型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应用于隔夹层较发育的中厚层特超稠油油藏中,由于水平生产井1位于油层4的底部,其主要用于抽取位于隔夹层41上方和下方经蒸汽驱后,在重力作用下向油层4底部流动的原油,生产直井3主要用于抽取位于隔夹层41 上方的经蒸汽驱后向生产直井3方向流动的原油。本实用新型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可充分动用隔夹层41上方的稠油油藏,增大注入蒸汽波及范围,提高油井产量和油汽比,提高采油效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水平生产井1的水平井段位于所述注汽直井2的斜下方。这样设置的好处是,由于注汽直井2不断地向油层4中注汽,注入的蒸汽向上超覆在油层4中形成蒸汽腔,蒸汽腔向上及侧面扩展,在重力和蒸汽驱的合力作用下,加热后的原油向水平生产井1的水平井段的斜下方流动,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原油驱至水平生产井1中并采出,从而可有效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提高采油速度。具体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注汽直井2距所述水平生产井1的水平距离L为 70m,竖直距离H为5m。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注汽直井2与水平生产井1之间的水平距离L及竖直距离H也可根据蒸汽注入速度,蒸汽干度等参数确定,在此不作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注汽直井2位于所述生产直井3与所述水平生产井1之间。这样设置的好处是,由于注汽直井2在注汽后,蒸汽腔会向注汽直井2的周围扩展,水平生产井1和生产直井3从两侧包围注汽直井2,进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抽取原油,提高原油采收率。具体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注汽直井2距所述生产直井3的水平距离L’为 70m。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注汽直井2与生产直井3之间的水平距离L’也可根据蒸汽注入速度,蒸汽干度等参数确定,在此不作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注汽管柱21穿设在所述注汽直井2内的隔热套管22内,其具有注汽通道211,所述注汽管柱21与所述隔热套管22之间形成有环形注汽通道23,所述注汽管柱21包括油管213,所述油管213上设有伸缩管212 和封隔器214,所述伸缩管212可伸缩地连接在所述油管213上,所述封隔器214密封设置在所述隔夹层41上方与下方的油层之间的所述环形注汽通道23内。在向注汽直井2内注蒸汽的过程中,一部分蒸汽自注汽管柱21与隔热套管22之间的环形注汽通道23注入位于隔夹层41上方的油层42内,另一部分蒸汽自注汽管柱21 的注汽通道211注入位于隔夹层41下方的油层43内。因在油层42与油层43之间的环形注汽通道23内密封设有封隔器214,因此自环形注汽通道23注入油层42内的蒸汽,因封隔器214的阻挡而不会流入油层43中。另外,伸缩管212连接在油管213的上端,其通过一段油管连接至注汽直井2的井口,因注入的热蒸汽会使注汽管柱21产生热应力变形,伸缩管212可进行轴向伸缩运动,以提供注汽管柱21的热补偿,使注汽管柱21的热应力得到释放。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注汽管柱21,可有效控制注入油层42和油层43内的注汽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为设置在生产直井3中的举升管柱11的示意图,所述举升管柱11包括油管111、抽油泵112和抽油杆113,所述油管111的下方连接有所述抽油泵112,所述抽油杆113穿设在所述油管111内,其下方与所述抽油泵 112相连,所述抽油泵112的下方依次连接有打孔筛管114和导锥丝堵115。具体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抽油泵112为管式泵,其包括泵筒和设置在泵筒内的活塞,抽油泵112的泵筒直接连接在油管111的下方,抽油杆113与抽油泵112的活塞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该举升管柱11可将驱至生产直井3中的原油采出。另外,如图4所示,设置在水平生产井1中的举升管柱11与设置在生产直井3中的举升管柱11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利用设置在水平生产井1中举升管柱11,可将流入水平生产井1中的原油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包括水平生产井,其设置在油层底部,所述油层中具有隔夹层,所述水平生产井内设有举升管柱;注汽直井,其设置在所述油层中并穿过所述隔夹层,所述注汽直井在位于所述隔夹层上方与下方的位置处分别与所述油层连通,所述注汽直井内设有注汽管柱;生产直井,其靠近所述注汽直井设置,所述生产直井在位于所述隔夹层上方的位置处与所述油层连通,所述生产直井内设有举升管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生产井的水平井段位于所述注汽直井的斜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汽直井距所述水平生产井的水平距离为70m,竖直距离为5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汽直井位于所述生产直井与所述水平生产井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汽直井距所述生产直井的水平距离为70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汽管柱穿设在所述注汽直井内的隔热套管内,其具有注汽通道,所述注汽管柱与所述隔热套管之间形成有环形注汽通道,所述注汽管柱包括油管,所述油管上设有伸缩管和封隔器,所述伸缩管可伸缩地连接在所述油管上,所述封隔器密封设置在所述隔夹层上方与下方的油层之间的所述环形注汽通道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管柱包括油管、抽油泵和抽油杆,所述油管的下方连接有所述抽油泵,所述抽油杆穿设在所述油管内,其下方与所述抽油泵相连,所述抽油泵的下方依次连接有打孔筛管和导锥丝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油泵为管式泵,其包括泵筒和设置在泵筒内的活塞,所述泵筒连接在所述油管的下方,所述活塞的上端与所述抽油杆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其包括水平生产井,其设置在油层底部,所述油层中具有隔夹层,所述水平生产井内设有举升管柱;注汽直井,其设置在所述油层中并穿过所述隔夹层,所述注汽直井在位于所述隔夹层上方与下方的位置处分别与所述油层连通,所述注汽直井内设有注汽管柱;生产直井,其靠近所述注汽直井设置,所述生产直井在位于所述隔夹层上方的位置处与所述油层连通,所述生产直井内设有举升管柱。本实用新型的驱泄复合采油系统,可在隔夹层较发育的中厚层特超稠油油藏中,有效动用特超稠油油藏,增大注入蒸汽波及范围,提高油井产量和油汽比。
文档编号E21B43/00GK202325428SQ20112047295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4日
发明者于晓聪, 刘锦, 孙洪军, 彭松良, 王智博, 袁爱武, 许俊岩, 赵吉成, 邵恒玉, 郑晓松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