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29807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包括两根闭锁绳、定滑轮、圆柱形坠物、圆形套管、闭锁阻挡器,闭锁绳一端固定在风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固定在圆柱形坠物上,圆柱形坠物放入圆形套管中,两个圆形套管之间设有闭锁阻挡器,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风门自动闭锁装置结构,克服了传统风门结构的不足,改进后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具有以下特点:闭锁绳的使用寿命增加,风门的维修减少,改进方案简单易维修与更换,能够广泛应用于煤矿通风设施中。在风门上边界安装闭门器,使其能够在关门的时候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小对风门的破坏。
【专利说明】一种改进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井下风门装置,具体是一种改进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矿井通风系统是决定煤矿产量和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矿井通风系统中,除了有结构合理的通风网络和能力适当的通风机外,还要在通风网络中的适当位置安设风门等通风设施,以保证风流按生产需要作定向流动。井下风门一般不少于两道,这两道风门不能同时开启,否则会引起风流短路等事故。风门一般位于进、回风井之间或进、回风巷之间的联络巷中,为满足行人与行车的需要,确保至少有一道风门处于关闭状态。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因忘关风门导致风流短路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受风压影响,风门开启和关闭的速度不一,对门扇产生较大冲击力,导致门边板易损坏造成漏风。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风门结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通过改进风门结构,使风门开关能够实现自动闭锁、且实现慢速关门。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改进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包括两根闭锁绳(2)、定滑轮(I)、圆柱形坠物(6)、圆形套管(7)、闭锁阻挡器(5),闭锁绳(2)—端固定在风门(4)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I)固定在圆柱形坠物(6)上,圆柱形坠物(6)放入圆形套管(7)中,两个圆形套管(7)之间设有闭锁阻挡器(5),当一个风门(4)开启时,闭锁阻挡器(5)正好将另外一个圆柱形坠物(6)阻挡在圆形套管(7)中,当两个风门关闭时,闭锁绳(2)外于张紧状态,闭锁阻挡器(5)将两个圆柱形坠物(6)阻挡在圆形套套(7)中。
[0005]圆柱形坠物(6)与闭锁绳(2)连接的一侧为圆弧形,闭锁阻挡器(5)为圆弧形。
[0006]风门(4)上设有闭门器(3)。
[0007]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风门自动闭锁装置结构,克服了传统风门结构的不足,改进后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具有以下特点:闭锁绳的使用寿命增加,风门的维修减少,改进方案简单易维修与更换,能够广泛应用于煤矿通风设施中。闭门器已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大的应用,结合闭门器的功能,在风门上边界安装闭门器,使其能够在关门的时候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小对风门的破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一种改进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包括两根闭锁绳2、定滑轮1、圆柱形坠物6、圆形套管7、闭锁阻挡器5、闭门器3。将闭锁绳2 —端固定在风门4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I固定在圆柱形坠物6上,将圆柱形坠物6放入圆形套管7中,两个圆形套管7之间设有闭锁阻挡器5,调节闭锁绳2的长度、圆柱形坠物6重量、闭锁阻挡器5的位置,确保一个风门4开启时,闭锁阻挡器5正好将另外一个圆柱形坠物6阻挡在圆形套管7中;两个风门4关闭时,闭锁绳2正好处于张紧状态,闭锁阻挡器5将两个圆柱形坠物6阻挡在圆形套管7中。风门4上边界安装闭门器3,使其能够在关门的时候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为了延长系统使用寿命,减小构件间摩擦阻力,将圆柱形坠物6与闭锁绳2连接的一侧设计为圆弧形,同时将闭锁阻挡器5设计为圆弧形。
【权利要求】
1.一种改进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包括两根闭锁绳(2)、定滑轮(I)、圆柱形坠物(6)、圆形套管(7)、闭锁阻挡器(5),其特征在于:每根闭锁绳(2) —端固定在风门(4)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I)固定在圆柱形坠物(6)上,圆柱形坠物(6)放入圆形套管(7)中,两个圆形套管(7)之间设有闭锁阻挡器(5),当一个风门(4)开启时,闭锁阻挡器(5)正好将另外一个圆柱形坠物(6)阻挡在圆形套管(7)中,当两个风门关闭时,闭锁绳(2)外于张紧状态,闭锁阻挡器(5)将两个圆柱形坠物(6)阻挡在圆形套套(7)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圆柱形坠物(6)与闭锁绳(2)连接的一侧为圆弧形,闭锁阻挡器(5)为圆弧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风门(4)上设有闭门器(3)。
【文档编号】E21F1/10GK203463137SQ201320585193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2日
【发明者】李树刚, 双海清, 王红胜, 吴林梓, 林海飞, 杨守国, 郭正超, 由临东 申请人:西安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