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采矿用矿物的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2818发布日期:2019-11-09 00:0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井下采矿用矿物的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装置,具体是一种井下采矿用矿物的输送装置,属于井下采矿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井下采矿指的是煤炭开采中与露天开采相对应的一种开采方式,与露天开采相比,井下开采技术的难度要高得多,但由于大多数煤矿都埋藏在地下,因此必须采用井下开采方式,在煤矿生产中,井下开采方式是最为重要的方式,因此研究井下开采技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井下开采技术的应用必须适应于煤矿地质和煤层分布的情况,并提前制定好开采方案,确定设备的应用和支护方式,在露天开采中,一般采用直接开采方式,但在井下开采中由于受环境、设备等条件制约,通常采用从上到下的开采方式,随着开采技术不断发展,定向开采方式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市场上的井下采矿是最为主要的一种采矿方式,通过运输车将采出的矿物进行输送至地面,但是,对于矿物的输送来说,由于井下空间较小,大多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装车,再进行输送,造成操作的难度的增加,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且在进行矿物的卸料时,不利于矿物的下料,提高了操作的时长,降低了开采效率。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井下采矿用矿物的输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井下采矿用矿物的输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井下采矿用矿物的输送装置,包括安装在主体上的转门、装料机构和卸料机构,其中所述转门顶端开设有卡槽;

所述装料机构包括主体、转门、插销、固定板、卡杆、转筒、挡板、第一传动轮、皮带和第一电机,所述主体一侧与转门转动连接,所述主体底端与插销贯穿连接,且所述主体底部与行走轮转动连接,所述主体顶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内部与卡杆贯穿连接,且所述固定板和主体底端之间与转筒的两端转动连接,所述主体侧壁与挡板固定连接,所述转筒顶端与第一传动轮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传动轮通过皮带与第一电机输出端的第一传动轮传动连接;

所述卸料结构包括主体、转动板、拉绳、导向轮、第二传动轮、隔板、第二电机和把手,所述主体底面与转动板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与拉绳的端部固定连接,且所述拉绳缠绕有导向轮并与第二传动轮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轮端部与隔板贯穿连接,且所述第二传动轮端部与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主体外侧壁与把手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门的顶端两侧都与主体侧壁转动连接,且所述转门底端两侧分别接触有两个插销。

优选的,所述转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转筒的外表面都均匀分布有转板,且两个所述转筒的转动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卡杆与固定板内部滑动连接,且所述卡杆的端部与卡槽内部卡接。

优选的,所述转动板的一端与主体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板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拉绳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传动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传动轮的端部分别与两个隔板中部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挡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挡板都呈圆弧状,且两个所述挡板分别与主体的两侧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井下采矿用矿物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将矿物输送至转筒处,通过转筒的转动方便矿物的输送,解决了需要人工进行装载的问题,有利于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劳动力;

2、该井下采矿用矿物的输送装置通过拉绳拉动转动板的转动有利于矿物的卸料,方便矿物的下料,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降低了操作难度,有利于矿物卸料的效率的提升,提高了矿物开采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筒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转门,3、卡槽,4、插销,5、行走轮,6、固定板,7、卡杆,8、转筒,801、挡板,9、第一传动轮,10、皮带,11、第一电机,12、转动板,13、拉绳,14、导向轮,15、第二传动轮,16、隔板,17、第二电机,18、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井下采矿用矿物的输送装置,包括安装在主体1上的转门2、装料机构和卸料机构,其中所述转门2顶端开设有卡槽3,用于转门2的固定;

所述装料机构包括主体1、转门2、插销4、固定板6、卡杆7、转筒8、挡板801、第一传动轮9、皮带10和第一电机11,所述主体1一侧与转门2转动连接,所述主体1底端与插销4贯穿连接,且所述主体1底部与行走轮5转动连接,所述主体1顶端与固定板6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6内部与卡杆7贯穿连接,且所述固定板6和主体1底端之间与转筒8的两端转动连接,用于矿物的装载和下料,所述主体1侧壁与挡板801固定连接,所述转筒8顶端与第一传动轮9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传动轮9通过皮带10与第一电机11输出端的第一传动轮9传动连接;

所述卸料结构包括主体1、转动板12、拉绳13、导向轮14、第二传动轮15、隔板16、第二电机17和把手18,所述主体1底面与转动板12转动连接,用于矿物的卸料,所述转动板12与拉绳13的端部固定连接,且所述拉绳13缠绕有导向轮14并与第二传动轮15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轮15端部与隔板16贯穿连接,且所述第二传动轮15端部与第二电机1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主体1外侧壁与把手18固定连接。

所述转门2的顶端两侧都与主体1侧壁转动连接,且所述转门2底端两侧分别接触有两个插销4,便于转门2的转动,方便矿物的装卸;所述转筒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转筒8的外表面都均匀分布有转板,且两个所述转筒8的转动方向相反,便于转筒8的转动,方便矿物的输送;所述卡杆7与固定板6内部滑动连接,且所述卡杆7的端部与卡槽3内部卡接,便于卡杆7的移动,方便转门2的固定;所述转动板12的一端与主体1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板12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拉绳13固定连接,便于转动板12的转动,方便矿物的下料;所述第二传动轮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传动轮15的端部分别与两个隔板16中部转动连接,便于第二传动轮15的转动,方便拉绳13拉动转动板12转动;所述挡板80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挡板801都呈圆弧状,且两个所述挡板801分别与主体1的两侧壁固定连接,便于挡板801的固定,避免矿物从主体1与转筒8之间处泄漏。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该装置内的电器元件外接电源和控制开关,通过推动把手18使得行走轮5转动后带动主体1移动,使得主体1移动至需要装载矿物处,通过拔出插销4并转动转门2,使得转门2转动至水平处,再通过移动卡杆7,使得卡杆7在固定板6内部滑动后,使得卡杆7卡接至转门2端部的卡槽3内部,对转门2进行限位,方便转门2的固定,将矿物输送至两个转筒8处,通过第一电机11带动第一传动轮9转动,通过皮带10带动转筒8上的第一传动轮9同时转动,使得两个转筒8相向转动后,通过转筒8外表面的转板将转筒8附近的矿物输送至主体1内部,通过挡板801的设计避免矿物进入主体1侧壁与转筒8之间而导致矿物的泄漏,方便矿物的装载;

当装载完成后,通过移动卡杆7,使得卡杆7与卡槽3分离后,转门2转动至原处,通过插上插销4后对转门2进行限位,通过推动把手18对主体1内的矿物进行输送,当需要进行卸料时,通过打开转门2,并通过第二电机17带动第二传动轮15在隔板16中部转动后,使得拉绳13缠绕至第二传动轮15上,使得拉绳13带动导向轮14转动后,拉动转动板12围绕其端部转动,使得矿物受重力移动至两个转筒8之间,通过第一电机11带动转筒8的反向转动对矿物进行下料,提高了操作效率。

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7可采用由淄博光大电机有限公司提供的NMRV系列涡轮减速电动机及其配套电源和电路。

涉及到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和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实用新型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得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