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2312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卧式旋转压缩机由于重心低,震动小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在冰箱、空调等应用系统中。卧式压缩机的电机及压缩单元均横置于密封的壳体内,压缩单元的主轴承通过外环密封壳体的两侧,密封的两侧分别形成压缩单元腔与电机腔,压缩单元的排气口设置在电机腔的一侧,排气管设置在压缩单元腔的壳体上,压缩单元末端设置有引导润滑压缩单元润滑油的回油弯管,在主轴承上设置有形成两腔室压差的压差装置,压差装置上设置有使压缩气体通过的气体回流孔。卧式压缩机工作时,通常从压缩单元排出的压缩气体排向电机腔一侧,为了冷却电机,常常需要让排出的压缩气体流向电机的另一端后再循环流回来,最后从压差装置的气体回流孔流入压缩单元腔,最后从压缩单元腔的排气口流出压缩机。压缩气体经过电机循环后再进入压缩单元腔排出,已达到冷却电机的目的,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压缩气体流入电机腔后,大部分压缩气体未经电机的另一端循环后再流入压缩单元腔,而是直接从压差装置的气体回流孔流入压缩单元腔,只有少量的气体从流入电机的另一端后再流回,不能很好的冷却电机,导致电机过热,从而影响压缩机的性能,某些条件下还会因电机过热导致压缩机的毁坏;另外,在排出压缩机的压缩气体中含有较多润滑油,过多的润滑油会影响压缩气体在系统中的热交换能力,使系统的能效降低,因而有在卧式压缩机里出现有挡油装置,通常情况下,是在转子上设置片状的挡油片,能减少一定量的排出压缩气体的含有量, 但是由于挡油片的设置,对压缩气体在电机腔的流动造成了阻碍,降低了气体在电机腔的流动性,影响了对电机的有效降温,增加了电机过热造成的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是针对目前卧式旋转压缩机工作时压缩气体在电机腔循环不畅导致电机过热以及排出压缩气体含油量过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为达到以上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所述卧式压缩机的电机及压缩单元均横置于密封的壳体内,所述压缩单元的主轴承的外环固设在壳体内并密封壳体的两侧,密封的两侧分别形成压缩单元腔与电机腔,主轴承上设置有压差装置,压差装置设置有连接两腔室的气体回流口,压缩单元的排气口设置在电机腔的一侧,排气管设置在压缩单元腔的壳体上; 电机转子远离压缩单元的末端面设置叶片。其中所述电机的转子上设置有贯通转子两端的连通孔。其中所述叶片为弧形面或直面或弧形面与直面的组合。[0009]其中所述叶片与一圆盘一体设置,叶片设置在朝向转子的一面。其中所述圆盘设置在电机凸出平衡块上,圆盘上设置有铆钉孔,平衡块的基平面上设置铆钉柱,圆盘通过铆钉固定在铆钉柱上,圆盘上还设置平衡块铆钉让位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压缩机,消声器的电机转子远离压缩单元的末端面设置叶片,在压缩机工作过程中,从压缩单元压缩后的压缩气体通过转子间隙流向转子的远离压缩单元端时,转子带动叶片旋转,容易形成一定真空度区域,从而加速压缩气体从压缩单元端向远离压缩单元端压的流动,流动的压缩气体大部分通过外围的电机定子与壳体间隙流回近压缩单元端的电机腔,再通过压差装置的气体回流孔流入压缩单元腔并排出压缩机;大部分气体参与了在电机腔里的循环流动,有效的对工作中电机的冷却,减少了电机过热造成的危害;另外由于叶片的旋转,混合有润滑油的压缩气体中的润滑油滴在叶片旋转时会附着在叶片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外侧,有效的减少进入应用系统的润滑油量,增强压缩气体在系统中的热交换能力,提升了压缩机的能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转子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叶片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叶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箭头表示压缩气体的流向)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卧式压缩机的电机1及压缩单元2均横置于密封的壳体3内,压缩单元2的主轴承21的外环固设在壳体3内并密封壳体3的两侧,密封的两侧分别形成压缩单元腔4与电机腔5,主轴承 21上设置有压差装置22,压差装置22设置有连接两腔室的气体回流口 23,压缩单元2的排气口设置在电机腔5的一侧,排气管M设置在压缩单元腔4的壳体3上;电机1转子11 远离压缩单元2的末端面设置叶片6,做为本实用新型的叶片6设置,其作用在于,在电机 1工作时,通过叶片6的旋转,在转子11末端容易形成一定真空度区域,加速混合压缩气体流向转子11末端,使更多的压缩气体参与在电机腔5内的循环流动,达到冷却电机1的目的,另外使混合的压缩气体中的润滑油油滴在叶片6旋转时会附着在叶片6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外侧,有效的减少进入应用系统的润滑油量。根据设计需求,叶片6可以设置成为弧形面(如图2所示)或直面(如图3所示) 或弧形面与直面的组合(如图4所示)。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叶片6的设置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将叶片6与一圆盘61 —体设置,叶片6设置在朝向转子11的一面(如图1、 图3、图4),圆盘61设置在电机1凸出平衡块13上,平衡块13设置在基平面14上,圆盘61 上设置有铆钉孔62,平衡块13的基平面14上设置铆钉柱15,圆盘61通过铆钉63固定在铆钉柱15上,圆盘61上还设置便于铆接在平衡块13上,圆盘61上还设置平衡块13铆钉让位孔64,以便使平衡块13铆接在电机1的转子11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当然电机1叶片 6的设置还可以为不同的形式,在叶片6的安装上叶片6可以设置成与电机1平衡块13 —
4体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电机1平衡块13的基平面14上设置叶片6。为了使从压缩单元2排出的压缩气体能顺利进入转子11的另一端并引导内循环的形成并减少流动的阻力, 电机1的转子11上设置有贯通转子11两端的连通孔12,连通孔12可以设置在转子11与电机1轴的间的通孔(如图1所示)或转子11与定子之间设置通孔,还可以将流通孔设置在转子11铁芯叠片中直接将其两端连通(如图2所示)。另外,在压缩机工作过程中,转子11带动叶片6旋转,加速润滑油从混合气体中的分离,使润滑油迅速进入压缩机的壳体 3的下端,叶片6的旋转还加速润滑油从压电机腔5端向压缩单元腔4压的流动,从而加速润滑油进入压缩单元2内,加强润滑,保障压缩机性能的稳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 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所述卧式压缩机的电机(1)及压缩单元( 均横置于密封的壳体(3)内,所述压缩单元( 的主轴承的外环固设在壳体(3)内并密封壳体C3)的两侧,密封的两侧分别形成压缩单元腔(4)与电机腔(5),主轴承上设置有压差装置(22),压差装置0 设置有连接两腔室的气体回流口(23),压缩单元( 的排气口设置在电机腔(5)的一侧,排气管04)设置在压缩单元腔(4)的壳体C3)上;其特征在于,电机⑴转子(11)远离压缩单元⑵的末端面设置叶片(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的转子(11)上设置有贯通转子(11)两端的连通孔(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6)为弧形面或直面或弧形面与直面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6)与一圆盘(61) —体设置,叶片(6)设置在朝向转子(11)的一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61)设置在电机⑴凸出平衡块(13)上,圆盘(61)上设置有铆钉孔(62),平衡块(13)的基平面 (14)上设置铆钉柱(15),圆盘(61)通过铆钉(63)固定在铆钉柱(15)上,圆盘(61)上还设置平衡块(1 铆钉让位孔(6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油分离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压缩机,在电机转子远离压缩单元的末端面设置叶片,在压缩机工作过程中,转子带动叶片旋转,容易形成一定真空度区域,从而加速压缩气体从压缩单元端向远离压缩单元端压的流动;大部分气体参与了在电机腔里的循环流动,有效的对工作中电机的冷却,减少了电机过热造成的危害;另外由于叶片的旋转,混合有润滑油的压缩气体中的润滑油滴在叶片旋转时会附着在叶片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外侧,有效的减少进入应用系统的润滑油量,增强压缩气体在系统中的热交换能力,提升了压缩机的能效。
文档编号F04C29/02GK201982302SQ20102069395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1日
发明者安吉阁, 李玉斌, 王恩慧, 袁亮贵, 谢利昌, 郝唯, 陈达光 申请人:合肥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