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4575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离心机组,为使轴承正常润滑以及相对较纯的冷媒在蒸发器中蒸发以保证机组高性能,需将冷媒和润滑油充分分离。特别对于油箱中的压力平衡管,为使油箱压力降低,将平衡管引至压缩机进气口处,这样会使冷媒和油的混合物进入压缩机系统,影响轴承正常润滑及冷媒纯度。对于此问题,常规的解决方法是在油箱出口处设置气液过滤网,以达到气液分离的目的。由于过滤网尺寸和精度的限制,为获得较好的过滤效果,气液过滤网的目数越来越密,同时为保证一定的压力损失,需将气液过滤网的外形进一步扩大,造成成本的增加同时增大外形尺寸,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用以克服目前气液过滤网为获得较好的过滤效果,需将气液过滤网的目数设置的越来越密,同时为保证一定的压力损失,将气液过滤网的外形进一步做大,增加了成本和结构空间。一种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包括一次折流板组、气液过滤网,进一步包括二次折流组件,二次折流组件包括设于压缩机吸气口处的挡流板和二次折流板组,气液混合物先流经一次折流板组和气液过滤网进行初步分离,再流经二次折流组件进行二次分离。优选地,一次折流板组和气液过滤网设置于压缩机油箱顶部的同一筒体内,筒体距离油箱润滑油较近的一端开口设置,气液过滤网设置于一次折流板组上方,二次折流组件设置于压缩机壳体的内侧顶部,筒体与压缩机壳体通过平衡管连通,平衡管具有一个与筒体连接的进气口,一个与压缩机壳体连接的出气口,挡流板置于出气口下方。优选地,一次折流板组至少包括一块以上的一次折流板,一次折流板间隔设置,并以向下倾斜的方式交错固定于筒体内,且一次折流板不与筒体固定的一端与筒体之间留有气隙。优选地,筒体的直径为D,一次折流板之间的间隔为O. 15D-0. 35D。优选地,向下倾斜角度小于等于10度。优选地,挡流板在压缩机吸气口上方与压缩机壳体围成二次折流方形腔体。优选地,二次折流方形腔体在气流流出端开口设置。优选地,二次折流板组包括至少一块二次折流板,二次折流板一端与挡流板的一边固定,另一端与二次折流方形腔体之间留有气隙。优选地,二次折流方形腔体的短边长度为L,二次折流板的长度为O. 1L-0. 4L。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I)利用气液混合物气流流速和流向改变实现气液分离,不需对气液过滤网作特殊设计;
(2)通过设置多次折流可提高气液分离精度;(3)可根据分离精度需要及时调整折流板数目和折流次数,适用性强。


图I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二次折流方形腔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用于利用气液混合物在流速降低和流动方向改变时,由于粘度的存在,液滴容易附于阻挡物的特性来达到气液分离的目的,通过多次折流可获得更高的分离精度,改善压缩机系统中冷媒和润滑油形成的气液混合物的分离效果。 参考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其包括一次折流板组3、气液过滤网4,并进一步设有挡流板6和二次折流板组7,其中,一次折流板组3和气液过滤网4设置于压缩机油箱I顶部的同一筒体2内,筒体2朝向油箱I中润滑油较近的一端开口设置,气液过滤网4设置于一次折流板组3上方,挡流板6和二次折流板组7设置于压缩机壳体5的内侧顶部,筒体2与压缩机壳体5通过平衡管8连通,平衡管具有一个与筒体2连接的进气口,一个与压缩机壳体5连接的出气口,挡流板6置于平衡管出气口下方。为了获得更好的初次气液分离效果,一次折流板组3至少包括一块以上的一次折流板,一次折流板间隔设置,并以向下倾斜的方式间隔交错固定在筒体2内,且一次折流板不与筒体2固定的一端与筒体2之间留有一定的气隙,假设筒体2的直径为D,则一次折流板之间的间隔设定为O. 15D-0. 35D,向下倾斜角度小于等于10度。二次折流板组件包括设于压缩机吸气口处的挡流板6和至少一块二次折流板,二次折流板一端与所述挡流板6的一边固定,另一端与二次折流方形腔体之间留有气隙。压缩机进气口上方由挡流板围成的腔体为方形,形成二次折流方形腔体,且在气流流出端开口设置,参见图2,所示为二次折流方形腔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设其短边为L,为了达到更好的二次折流效果,将二次挡流板的长度设为O. 1L-0. 4L。通过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空调压缩中机来自油箱的冷媒和润滑油形成的气液混合物依次先流经一次折流板组,由于气流速度的降低和方向的改变,润滑油会附于一次折流板上,而气体在方向改变后再进入下一块折流板,经过多次折流,大部分的润滑油被分离出来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次折流板流回至油箱;经过一次折流板组分离后的气液混合物进入具有一定目数的气液过滤网进行分离;经初步分离后的气体与部分残留液体沿着平衡管进入至压缩机壳体处,由于此处与压缩机进气口相通,这部分气液混合物很容易被吸入压缩机进气口处,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压缩机壳体处再设置挡流板和二次折流板组来避免残余的润滑油气体进入压缩机系统,挡流板和二次折流板组使气体的流速和流向再次改变,提高分离效果,此处过滤下来的润滑油可通过设置管路引回至油箱,最后,较纯的冷媒气体被吸入压缩机进气口,改善了系统性能。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包括一次折流板组、气液过滤网,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二次折流组件,所述二次折流组件包括设于压缩机吸气口处的挡流板和二次折流板组,气液混合物先流经所述一次折流板组和气液过滤网进行初步分离,再流经所述二次折流组件进行二次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折流板组和气液过滤网设置于压缩机油箱顶部的同一筒体内,所述筒体距离油箱润滑油较近的一端开口设置,所述气液过滤网设置于一次折流板组上方,所述二次折流组件设置于压缩机壳体的内侧顶部,所述筒体与压缩机壳体通过平衡管连通,所述平衡管具有一个与所述筒体连接的进气口,一个与所述压缩机壳体连接的出气口,所述挡流板置于所述出气口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折流板组至少包括一块以上的一次折流板,所述一次折流板间隔设置,并以向下倾斜的方式交错固定于所述筒体内,且所述一次折流板不与所述筒体固定的一端与所述筒体之间留有气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直径为D,所述一次折流板之间的间隔为O. 15D-0. 35D。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下倾斜角度小于等于10度。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流板在压缩机吸气口上方与所述压缩机壳体围成二次折流方形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折流方形腔体在气流流出端开口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折流板组包括至少一块二次折流板,所述二次折流板一端与所述挡流板的一边固定,另一端与二次折流方形腔体之间留有气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折流方形腔体的短边长度为L,所述二次折流板的长度为O. 1L-0. 4L。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用于改善压缩机系统中冷媒和润滑油形成的气液混合物的分离效果。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压缩机气液分离结构,包括一次折流板组、气液过滤网,进一步包括二次折流组件,二次折流组件包括设于压缩机吸气口处的挡流板和二次折流板组,气液混合物先流经一次折流板组和气液过滤网进行初步分离,再流经二次折流组件进行二次分离。
文档编号F04D29/70GK102900709SQ20111020921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5日
发明者钟瑞兴, 张治平, 蒋楠, 陈杰东, 蒋彩云, 谢蓉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