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9650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磁振动泵的组合活塞。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磁振动泵其活塞主要是利用导磁性材料加工成一柱状结构,利用其在泵体内部的往复运动来工作,但是其存在如下的缺点为了使电磁振动泵的结构简单化,且保证流体的单向流动,将单向密封阀设于活塞内部,如图I所示为活塞正装剖视示意图(图2为反装剖视示意图),单向密封阀I’设置于活塞2'中间部位,而用于定位单向密封阀的
拉簧3’或塔簧等则必须穿过活塞中间的活塞孔210’后与单向密封阀连接,为了穿过此拉簧,则活塞孔210’必须根据拉簧3’的尺寸而设计,而限于现有的弹簧类产品加工工艺,弹簧的直径无法做到很小,因而活塞孔210’也就无法做到很小,相应活塞2’也就无法做到非常小,而活塞2’的大小会间接的影响泵体所能控制调节的最小流量,则活塞2’的限制也就限制了泵体无法调节非常小的流量,因而使得现有的电磁振动泵所能调节的范围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用于振动泵调节小流量的组合活塞。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包括内设有通孔的活塞体、嵌设于所述活塞体一端的活塞杆,所述活塞体的通孔内,设有弹性件和可开启或关闭该通孔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具体地,所述活塞体为一圆柱体,其中一端部设有一孔径大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圆形凹槽,所述活塞杆嵌设于所述圆形凹槽内。更具体地,所述活塞杆为一纵向截面呈T形的空心杆体,其头部嵌装于所述活塞体的圆形凹槽内,所述活塞杆中心开有一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过流孔,所述过流孔与所述活塞体通孔位于同一轴心线上。更具体地,所述过流孔在与所述活塞体相对的一端设置有一孔径大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扩孔。具体地,所述单向阀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后,另一端卡接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背离所述活塞杆的端口,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卡接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另一端口。具体地,所述单向阀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后,另一端卡接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面向所述活塞杆的端口,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卡接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另一端口。具体地,所述弹性件为拉簧或者塔簧。具体地,所述活塞杆和活塞体的连接端面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孔径大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孔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其通过活塞杆、活塞体、弹簧、单向阀的组合,将所述弹簧设置在活塞体内而不穿过活塞杆,则除了同样能达到控制流体单向流动的目的外,还使得活塞杆不必像以前一样受弹簧的限制而可以做得很小,因而使得使用该组合活塞的振动泵可以达到控制小流量的功能,弥补了过往振动泵不能控制调节小流量的不足。

图I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现有技术的振动泵的活塞的正装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现有技术的振动泵的活塞的反装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正装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反装剖视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正装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的反装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如图3和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正装剖视示意图及立体示意图,包括一内设有通孔210的活塞体21、嵌设于活塞体21端部的活塞杆22,活塞体21的通孔210内,设有拉簧3和可开启或关闭该通孔的单向阀1,单向阀I 一端与弹性件3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其将现有技术中原本为一体的活塞设计成分体活塞体21和活塞杆22,拉簧3只需穿过活塞体21与单向阀I连接而不需穿过活塞杆22,则活塞杆22就可以做得很小,而活塞杆22的过流量会间接影响振动泵所能控制调节的流量,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以往振动泵不能控制调节小流量的问题。具体结构设计中,活塞体21为一圆柱体,其端部设有一孔径大于活塞体通孔210的圆形凹槽,活塞杆22嵌设于所述圆形凹槽内,由于圆形凹槽的孔径大于活塞体通孔210的孔径,则圆形凹槽与活塞体21上的通孔210会形成一阶梯平台,此阶梯平台用于卡装拉簧3。活塞杆22为一纵向截面呈T形的空心杆体,其头部嵌装于活塞体21的圆形凹槽内,活塞杆22中间开有一与活塞体通孔210连通的过流孔220,过流孔220与活塞体通孔210位于同一轴心线上,活塞杆22与活塞体21为过盈配合,保证活塞杆22与活塞体21配合的密封性以及整体性。过流孔220在与活塞体21相对的一端设置有一孔径大于活塞体通孔210的扩孔2201,活塞杆22和活塞体21的连接端面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圈4,密封圈4的孔径大于活塞体通孔210的直径。扩孔2201的端面平齐于密封圈4的端面,这样可以保证流体流动的畅通性及各个部件连接的紧密性。单向阀I 一端与拉簧3连接后,另一端卡接于活塞体通孔210的背离活塞杆22的端口,拉簧3的另一端则卡接于活塞体通孔210的另一端口,这样流体就只能由过流孔220流入活塞体21的下端口,而不能从活塞体21的下端口流往过流孔220内流入,从而起到了单向调节活塞体通孔210的开启或关闭的作用。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拉簧3不必穿过活塞杆22,因而活塞杆22上的过流孔220的尺寸就不用受拉簧的尺寸的限制,而可以做到足够小,由于活塞杆22的尺寸会间接影响泵体所能控制调节的流量的大小,当活塞杆22的尺寸足够小时,泵体也就能控制调节小流量了,因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弥补了以往振动泵不能控制调节小流量的不足。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拉簧3不仅仅限于使用拉簧,还可以使用塔簧等其它具有同样功能的弹性件来代替。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反装剖视示意图。单向阀I 一端卡接于密封圈4与活塞体21之间的容腔内,另一端与拉簧3的端部连接,而
拉簧3的另一端则卡接于活塞体通孔210的端部,反装后的组合活塞同样可以使振动泵实现控制调节小流量的功能,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二 如图6和图7所示,给出了弹性件3用塔簧来实施的示例图,图6为组合活塞正装,图7为组合活塞反装。图6中,单向阀I被塔簧3顶在活塞体通孔210的下端口,此时流体只能由活塞体通孔210下端口流入,从活塞杆过流孔220的上端口流出,形成单向流通,反装亦然,图7中单向阀I被塔簧3顶在活塞体通孔210的上端口,此时流体只能由活塞杆过流孔220的上端口流入,从活塞体通孔210的下端口流出。在此,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换用塔簧后单向阀I的位置与用拉簧时的位置有所差异,但是其设计原理和理念并没有改变,仍然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之内,在此也特意给出了图6和图7以示说明,由于上述用拉簧实施时已作了详细说明,在此用塔簧的实施不再以文字详细说明,可以相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图6和图7的图示,不难理解和明白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设有通孔的活塞体、嵌设于所述活塞体一端的活塞杆,所述活塞体的通孔内,设有弹性件和可开启或关闭该通孔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体为一圆柱体,其中一端部设有一孔径大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圆形凹槽,所述活塞杆嵌设于所述圆形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为一纵向截面呈T形的空心杆体,其头部嵌装于所述活塞体的圆形凹槽内,所述活塞杆中心开有一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过流孔,所述过流孔与所述活塞体通孔位于同一轴心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孔在与所述活塞体相对的一端设置有一孔径大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扩孔。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后,另一端卡接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背离所述活塞杆的端口,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卡接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另一端口。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后,另一端卡接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面向所述活塞杆的端口,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卡接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另一端口。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拉簧或者塔黃。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和活塞体的连接端面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孔径大于所述活塞体通孔的孔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水泵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振动泵的组合活塞,其包括内设有通孔的活塞体、嵌设于所述活塞体一端的活塞杆,所述活塞体的通孔内,设有弹性件和可开启或关闭该通孔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现有技术中原本为一体的活塞分为活塞体和活塞杆两个分体,从而弹性件可以只穿设于活塞体中而不穿过活塞杆,则活塞杆的直径就可以不用受制于弹性件的尺寸而可以做到足够小,当活塞杆的孔径足够小时,就可以间接影响振动泵泵体使泵体可以控制调节小流量,从而弥补了以往振动泵不能控制调节小流量的不足,进一步扩展了振动泵的应用范围。
文档编号F04B53/14GK202789496SQ20122034641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7日
发明者童桐 申请人:童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