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7577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的头部的下接头、设置在下接头壳体上的油气入口、贯穿壳体和下接头壳体的转轴、设置在下接头壳体内的诱导轮及设置在壳体内叶轮、导轮;叶轮的所有叶片的端部连接形成一个圆筒,经诱导轮引入的油气均进入圆筒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通过在叶轮的叶片端部形成一个圆筒,使得从油气入口进入的油气都经过圆筒,而在圆筒内的叶片贯穿整个圆筒的径向,使得进入的油气都在叶片的分离范围内,消除了原先的零分离区的问题,提高了分离效率。
【专利说明】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潜油电泵,特别地,涉及一种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0002]潜油电泵是采油生产作业中使用的抽油设备。但是几乎所有的油井都含有气体,这些气体给潜油电泵机组的运转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气蚀、气锁、离心泵的排量减少、扬程下降、欠载停机等。为了降低气体的影响,通常在潜油电泵上设置油气分离器。但现有的油气分离器的分离轮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一部分油气没有经过分离轮叶片的分离,导致分离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分离效果低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的头部的下接头、设置在下接头壳体上的油气入口、贯穿壳体和下接头壳体的转轴、设置在下接头壳体内的诱导轮及设置在壳体内叶轮、导轮;叶轮的所有叶片的端部连接形成一个圆筒,经诱导轮引入的油气均进入圆筒内。
[0005]进一步地,油气分离器包括设置在导轮的下游的导流轮。
[0006]进一步地,油气分离器包括设置在导流轮的下游的分离腔。
[0007]进一步地,油气分离器包括设置在分离腔的下游的交叉扩散头。
[0008]进一步地,诱导轮的叶片呈螺旋状分布。
[0009]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通过在叶轮的叶片端部形成一个圆筒,使得从油气入口进入的油气都经过圆筒,而在圆筒内的叶片贯穿整个圆筒的径向,使得进入的油气都在叶片的分离范围内,消除了原先的零分离区的问题,提高了分离效率。
[0011]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说明:
[0016]10、壳体;11、出气口 ;12、过油腔;20、下接头;21、下接头壳体;22、油气入口 ;30、诱导轮;40、转轴;50、叶轮;51、叶片;52、圆筒;60、导轮;70、导流轮;80、分离腔;90、交叉扩散头;91、内筒;100、调节装置;10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18]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壳体10、设置在壳体10的头部的下接头20、设置在下接头壳体21上的油气入口 22、贯穿壳体10和下接头壳体21的转轴40、设置在下接头壳体21内的诱导轮30及设置在壳体10内叶轮50、导轮60 ;叶轮50的所有叶片51的端部连接形成一个圆筒52,经诱导轮30引入的油气均进入圆筒52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通过在叶轮50的叶片51端部形成一个圆筒52,使得从油气入口 22进入的油气都经过圆筒52,而在圆筒52内的叶片51贯穿整个圆筒52的径向,使得进入的油气都在叶片51的分离范围内,消除了原先的零分离区的问题,提高了分离效率。
[0019]具体地,请参见图1,下接头20设置在壳体10的头部,下接头20包括下接头壳体21及设置在下接头壳体21上的油气入口 22。优选地,油气入口 22包括多个呈蜂窝状分布的小孔,每一小孔的直径都较小,以使得含量较多或体积较大的气体在通过油气入口 22时能够先被破碎成众多体积较小的气体,油能够渗透在气体之间,保证在每一时刻所流入油气分离器的既有液体也有气体,避免由于气体体积较大或含气量较多造成的气体堆积堵塞的现象。诱导轮30设置在下接头壳体21内,以将从油气入口 22进入的油气引导入壳体10内。优选地,诱导轮30的叶片呈螺旋状分布,以更好地引导油气进入壳体10内。
[0020]请结合参见图2,壳体10呈圆筒状,在壳体10内设有贯穿壳体10和下接头壳体21的转轴40。诱导轮30、叶轮50及导轮60均设置在转轴40上,跟随转轴40的转动而转动。为了防止转轴40在转动的过程中断裂,在转轴40的两端设置有径向扶正转轴。为了提高分离效率,叶轮50的所有叶片51的端部连接形成一个圆筒52,使得经诱导轮30引导的油气能够全部进入到圆筒52内,由于圆筒52内的叶片51贯穿整个圆筒52的径向,因此进入圆筒52内的油气都在叶片51的分离范围内,能够消除原先存在的零分离区的问题,大大地提高了分离效率。圆筒52的外侧壁与壳体10的内侧壁间隙配合,以使得圆筒52能够自由地跟随叶轮50的转动而转动。
[0021]在叶轮50的下游设有导轮60,导轮60进一步地将油气分离。在导轮60的下游设置有导流轮70,经叶轮50和导轮60甩出的油气,经导流轮70由径向流动变为轴向流动。导流轮70的下游为分离腔80,经导流轮70导流后的油气进入分离腔80内。分离腔80内的油气分布为比较重的液体甩至靠近壳体10的内侧壁处,较轻的气体或较轻的气液乳化物集中在转轴40部位。
[0022]优选地,在分离腔80的下游设置有交叉扩散头90。交叉扩散头90包括设置在嵌套于壳体10内的内筒91、与内筒91的内部相通的第一通道及与内筒91的外侧壁与壳体10之间流道相通的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壳体10的出气口 11相通,第二流道与壳体10内的过油腔12相通。经分离腔80的油气,液体经第二通道从过油腔12流出,较轻的气体或较轻的气液乳化剂经第一通道从出气口 11流出,从而实现油气分离。[0023]下接头壳体内还设有使得调节装置100,调节装置100设置在诱导轮的上游,推动装置100包括套设在转轴40上的弹簧101,弹簧101与诱导轮30相连接,而诱导轮30又与叶轮50相连接,叶轮50与导轮60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可以通过给弹簧101施力,推动诱导轮30和叶轮50,调节叶轮50与导轮60之间的间距,以使得叶轮50和导轮60能够更好地工作。
[0024]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通过在叶轮50的叶片51端部形成一个圆筒52,使得从油气入口 22进入的油气都经过圆筒52,而在圆筒52内的叶片51贯穿整个圆筒52的径向,使得进入的油气都在叶片51的分离范围内,消除了原先的零分离区的问题,提高了分离效率。
[002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头部的下接头、设置在所述下接头壳体上的油气入口、贯穿所述壳体和所述下接头壳体的转轴、设置在所述下接头壳体内的诱导轮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叶轮、导轮; 所述叶轮的所有叶片的端部连接形成一个圆筒,经所述诱导轮引入的油气均进入所述圆筒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导轮的下游的导流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流轮的下游的分离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分离腔的下游的交叉扩散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油电泵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诱导轮的叶片呈螺旋状分布。
【文档编号】F04D29/00GK203641035SQ201420037498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7日
【发明者】林全权, 王为学, 苏景弟, 宋相宇 申请人:浙江振兴石化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